唐朝那些事儿 第94章 大周帝国
热门推荐:
我在小国当军阀
卷土重来,女配也能翻身
植僵大陆:我的农场也太全面了吧
都市:女儿的校花闺蜜爱上我
宝可梦之我不做男人啦
回大明当县令,激活模拟城市系统
林凯的奇旅
肉身抗核弹,你让我们相信科学?
抗日传奇之刀客传
??
那么从这里基本上可以判断出,赵匡胤此行的目的,除了去寻找机会之外,还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这种生活方式在古代文化人中很常见,叫做游学。
在现代武打小说里,也成为男主人公必走的一步,而且发生的时间多半会在第一册的中间部分。然而赵匡胤此次出行的经历,跟书中那些男主人公们比较起来,档次整个就降下来一大截。
不像那些人,走到哪儿就玩到哪儿,身上就算没钱也花不完。见到恶棍就揍一顿,见到山洞就能弄出本武功秘籍,而且还分上下册,一本内功心法,一本剑法招数,全是顶级货。
路上必须要碰上一至数十名绝色美女,然后男主人公开始大放爱情火花,跟她们发生三角恋、多角恋、几何恋,以及函数恋,最终爱得死去活来、一蹋糊涂,稍带脚还要破获一起妄图颠覆武林的巨大阴谋,并因此被超过百分之一百的江湖好汉们,集体选举为新一届的武林盟主。
相比之下,赵匡胤这次出行的经历就实在是让人替他说不出口了。不但没有艳遇,反倒是三餐不济,穷困潦倒,还要到处遭人白眼。
有一次,赵匡胤来到复州(今湖北天门),找到了他父亲的好友,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满以为王彦超能看在赵弘殷的面上,给他谋一份比较固定的差事,没想到王彦超不念旧情,只拿给他十串钱,就把他打发了事。又有一次,赵匡胤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州)。
找到赵弘殷的另一位老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这个董宗本倒是有心将赵匡胤留下,但没想到董宗本的儿子又不能容他。每天都要对赵匡胤进行几次人身攻击。赵匡胤不堪这种侮辱,只好再一次踏上流浪之路。
要说最倒霉的。还是赵匡胤有一次路过潘原(今甘肃平凉东),当时他身上已经没有多少钱了,下一站又不知要去向何方?正彷徨时,突然发现路边有一群人正在聚众赌博。
赵匡胤从小也经常跟他那帮小伙伴们从事赌博活动,所以看见之后,赌性大发,立即投身进去。
这一天,赵匡胤的手气格外得好。连战连捷。不多时,大把大把的铜钱就堆到了他的面前。
赵匡胤离家这么长时间,头一次遇见顺心的事,心里也是非常高兴,正想乘胜追击,多赢些钱来好做日后的盘缠。
谁知这群赌徒也是一帮无赖,见他一个外地人竟敢赢钱,便起了歹心。其中一人,趁赵匡胤不备,悄悄绕到他的身后。然后当头就给他来了一闷棍。
赵匡胤被当场砸翻过去,其他人见状,一拥而上。将赵匡胤抢了个一干二净,接着便一哄而散。等赵匡胤醒过神儿来,周围已经看不见一个人影。
再看自己,钱也没了,脑袋也破了,在这里衣食无着,又人地两生,其窘迫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赵匡胤的这件冏事,后来被人改编成了一句歇后语。叫做“赵匡胤的赌——许输不许赢。”
赵匡胤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反面典型,不少人因为看到了他的经历而戒掉了赌博恶习。这也是他在这两年当中对社会做出的唯一贡献。赵匡胤就这样在外面流浪了两年,总的来说非常不顺。
空长岁月。一事无成,看尽人间百态,尝透世间凄凉。然而,赵匡胤并没有因为这些不幸的经历而沉沦下去,两年来的风霜,磨练了他的意志,强壮了他的筋骨,他的热血依旧沸腾,他的胸怀,依旧是豪情万丈。唯一所欠缺的,只是一盏能为他照亮前途的指路明灯。
后汉乾佑二年(949年),赵匡胤仍然在外飘荡,漫游而无所遇。某一日,他来到了襄阳,寄宿于一间寺院之内。
当时这种人非常多,寺中的僧人们都习以为常,特别是看见赵匡胤衣衫褴褛,一副寒酸相,所以也就并不给与重视,只是按接待叫花子的礼仪对他进行接待。赵匡胤正在落魄之时,当然也不好挑三拣四,就暂时在这间寺院栖身下来。
然而就在此时,该寺中有一老僧很偶然地走了出来,不经意地看了赵匡胤一眼,顿时惊在了原地,急忙问道:“君本贵人,何苦自轻于此。”
这个老僧年纪非常大,法力也是非常高,要能活到现在肯定是属于那种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长老级人物。赵匡胤在外面闯荡了两年多,还是能分出个眉眼高低,于是也就老老实实地向那老僧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把自己的出身、经历,以及此行的目的都统统地跟他做了一番介绍。
那个老僧听完之后,连声长叹道:“君误矣!”说着便将他领到密室,详细说道:“君本贵人,如今中原多事,正是豪杰展翅之时,而君偏要南行,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请君即刻折返北上,必有奇遇。”
说着就把这么多年存下来的私房钱全都取出来赵匡胤,叫他立刻返回中原。赵匡胤听完非常激动,因为他出行两年以来,一路上遭尽了人的白眼,
又哪曾有一个人看好过他的前途?而眼前这个老僧一看就是个得道高人,既然肯拿出这么多钱相送,那就肯定不是在忽悠自己,难道自己命中注定真要做一个“贵人”吗?
赵匡胤受了这老僧的吉言之后,不再犹豫,拜谢之后,立刻便动身返回中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奇遇。
据说赵匡胤在返程途中,路过河南商丘的高辛庙,曾入庙内求签问卜,想看看自已的运程究竟如何。第一次求得是刺史,祝祷后求签,不吉。赵匡胤不免有些失望,再求节度使。仍然不吉,心里更是大失所望。只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求宰相、枢密使,然而依旧不吉。
这一来。赵匡胤心灰意冷,起身便走。
但刚走出门又忽然返了回来。横下心求了一回皇帝,结果竹签落地,竟是一个圣茭签,这是一个大吉之签,是一个求什么就来什么,想什么就有什么,无往不利,好的不能再好的上上之签。赵匡胤拿到签后被惊得目瞪口呆。转眼间突然有一股豪情涌上心头,不由仰天哈哈大笑,毫不犹豫地起身踏上了那条冥冥中早已为他注定好了的锦绣前程。
赵匡胤回到中原之后,正好赶上当时还是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奉命出征关中,讨伐李守贞。赵匡胤急忙赶去投奔,便被郭威留在了麾下,但当时并未受到郭威的重用,只是将他收为一名很普通的亲卫士兵。
郭威得胜归来后,赵匡胤因随军之功被补为东西班行首(领队),这也不过就是一个类似于兵头将尾的小官。直到郭威称帝之后,赵匡胤才被一步一步迁升为滑州副指挥使,前途稍显光明。但跟他那次求签问卜的结果还是相差遥远。
然而正所谓乱世机会多,赵匡胤当上滑州副指挥不久,郭威就在朝中免去王峻的宰相和枢密使职务,这样一直受王峻打压的柴荣得以进京任开封尹,执掌大权。
而柴荣又因为此前一直受到王峻压制,羽翼不丰,所以很留心地方人才,就把时任滑州副指挥的赵匡胤调入禁军任马直军使,当做是自己的势力培养。
这对于赵匡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不久之后。柴荣就即位当上了皇帝,虽然赵匡胤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升迁。但是他做为新君龙潜时就发现的人才,所处的位置要大大优越于与他同级的军官。
而柴荣刚刚称帝之后,北汉皇帝刘崇就引辽军入寇,并因此引发了那场十分著名的高平之战。在这场大战中,后周方面的第一闪光点非柴荣莫属,而赵匡胤做为禁军中的一名中级将领,能在战役的关键时刻,不畏强敌,不计生死,勇敢地冲入敌阵,他的举动,也给同在战场上的柴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高平这一战结束之后,赵匡胤也理所当然地被柴荣提拔为殿前军都虞侯,终于使他进入了军队的高级指战员行列。
这个话我深表赞同,我有两个同学,一男一女,后来结婚了,男的当了科长,很有实权那种,家里也很有钱,有地位,可那个男同学从来不回家,就在外面花天酒地,你说那女的能幸福吗?我想不能,但是也没准,毕竟人家还过的好好的,究竟怎么想的,我也说不清楚,但就我看,与其这样,还不如嫁一个老实本分的了。
不过真要i是那样,没准又会羡慕那些事业有成的人,这种事情真的很难说,幸不幸福都在人的心里。
高平这一战,对于赵匡胤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对于柴荣,它的影响则更加直接。
高平大战的结果,是柴荣完胜。同时柴荣在这一战中,以其英勇过人的表现和所起到的力转乾坤的作用,迅速在全军以至全国范围内,为自己树立起崇高的威望,可以说这样的战果,已经远远超出了他在战前的预期。
然而,当这一场大战结束后,柴荣又不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临阵而逃的樊爱能、何徽,都是郭威留下来的老将,为什么会不等接战就擅自逃跑?为什么又在逃跑后大肆散布自己战败的谣言?是究竟不能打还是不想打?这么做对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好处?
柴荣思考的问题,正是五代每一个统治者都不得不去面对,但又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就是这帮带兵的将领骄悍跋扈,又惟恐天下不乱。就说眼前这场高平大战,樊爱能、何徽等人真是因为惧怕汉军才带兵逃窜的吗?
并不是这样,实际上他们是盼着柴荣能打一场败仗。只要柴荣战败,北汉就会长驱直入,一路杀进中原,到时候天下大乱,而他们手中握有兵权,随时都可以割据一方。
混得不好,还能弄个土皇帝当,一旦时机成熟,说不定就能因势而起,把皇帝宝座抢到手里也不是没有可能,他们打得不就是这个如意算盘嘛!
可是高平大战最终的结果是柴荣完胜,这一下就把樊爱能和何徽搞得非常被动。因为根据他们多年以来临阵而逃的经验,周军既然在兵力上要少于汉军,并且还没等交战就溃散了一部,那怎么还能打得赢呢?可是柴荣偏偏打赢了这一仗,这就使樊、何二人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了,跑又跑不掉,逃也无处可逃。思来想去之后,两人只好将溃众收拾起来,硬着头皮回见柴荣。
柴荣并没有责怪他们,当然也不可能对他们进行表扬,所以根本就没有表态,只是让他们跟着大军一起进了潞州。柴荣没有当场处分他们,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如果论罪的话,这两个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可他们毕竟是郭威使用过的老将,像他们这种人国内还有很多,把这两个人杀掉倒是容易,只怕会引起别人的恐慌,
到时候闹出乱子就不好收场了。可如果不杀他们,这口气又如何咽得下去?而且等下一次与敌对阵时,会不会有别的将领去仿效他们的行为?如果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到别人身上,难道自己仍然不去处理吗?
其后数日,柴荣一直在为此事绞尽脑汁。三月二十五日,柴荣躺在行宫里面休息,当时在一旁伺候的是时任殿前都虞候的张永德,柴荣便趁机征询他的意见,说道:“小张啊!
那天高平之战的过程你也看到了,我们虽然是胜了,但也是一场险胜,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樊爱能、何徽这两名高级将领临阵脱逃,严重扰乱军心,这个行为已经到了非常无耻的地步,按理说是不能再留着他们了。
可他们又是先帝使用过的老将,我刚刚登基,如果对他们处理过重的话,会不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你帮我分析一下。”
张永德则回答道:“樊、何二人,素无大功,忝领节钺,望敌而遁,虽百死而不能塞其责。陛下有意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
柴荣听罢一跃而起,掷枕于地,大呼称善。于是立即传令将樊爱能、何徽以及当日临阵脱逃的将校,共七十余人全部缉捕,并厉声指责他们说道:“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说罢便传令将他们全部处斩,顿使军纪为之一肃。(未完待续。)
那么从这里基本上可以判断出,赵匡胤此行的目的,除了去寻找机会之外,还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这种生活方式在古代文化人中很常见,叫做游学。
在现代武打小说里,也成为男主人公必走的一步,而且发生的时间多半会在第一册的中间部分。然而赵匡胤此次出行的经历,跟书中那些男主人公们比较起来,档次整个就降下来一大截。
不像那些人,走到哪儿就玩到哪儿,身上就算没钱也花不完。见到恶棍就揍一顿,见到山洞就能弄出本武功秘籍,而且还分上下册,一本内功心法,一本剑法招数,全是顶级货。
路上必须要碰上一至数十名绝色美女,然后男主人公开始大放爱情火花,跟她们发生三角恋、多角恋、几何恋,以及函数恋,最终爱得死去活来、一蹋糊涂,稍带脚还要破获一起妄图颠覆武林的巨大阴谋,并因此被超过百分之一百的江湖好汉们,集体选举为新一届的武林盟主。
相比之下,赵匡胤这次出行的经历就实在是让人替他说不出口了。不但没有艳遇,反倒是三餐不济,穷困潦倒,还要到处遭人白眼。
有一次,赵匡胤来到复州(今湖北天门),找到了他父亲的好友,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满以为王彦超能看在赵弘殷的面上,给他谋一份比较固定的差事,没想到王彦超不念旧情,只拿给他十串钱,就把他打发了事。又有一次,赵匡胤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州)。
找到赵弘殷的另一位老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这个董宗本倒是有心将赵匡胤留下,但没想到董宗本的儿子又不能容他。每天都要对赵匡胤进行几次人身攻击。赵匡胤不堪这种侮辱,只好再一次踏上流浪之路。
要说最倒霉的。还是赵匡胤有一次路过潘原(今甘肃平凉东),当时他身上已经没有多少钱了,下一站又不知要去向何方?正彷徨时,突然发现路边有一群人正在聚众赌博。
赵匡胤从小也经常跟他那帮小伙伴们从事赌博活动,所以看见之后,赌性大发,立即投身进去。
这一天,赵匡胤的手气格外得好。连战连捷。不多时,大把大把的铜钱就堆到了他的面前。
赵匡胤离家这么长时间,头一次遇见顺心的事,心里也是非常高兴,正想乘胜追击,多赢些钱来好做日后的盘缠。
谁知这群赌徒也是一帮无赖,见他一个外地人竟敢赢钱,便起了歹心。其中一人,趁赵匡胤不备,悄悄绕到他的身后。然后当头就给他来了一闷棍。
赵匡胤被当场砸翻过去,其他人见状,一拥而上。将赵匡胤抢了个一干二净,接着便一哄而散。等赵匡胤醒过神儿来,周围已经看不见一个人影。
再看自己,钱也没了,脑袋也破了,在这里衣食无着,又人地两生,其窘迫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赵匡胤的这件冏事,后来被人改编成了一句歇后语。叫做“赵匡胤的赌——许输不许赢。”
赵匡胤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反面典型,不少人因为看到了他的经历而戒掉了赌博恶习。这也是他在这两年当中对社会做出的唯一贡献。赵匡胤就这样在外面流浪了两年,总的来说非常不顺。
空长岁月。一事无成,看尽人间百态,尝透世间凄凉。然而,赵匡胤并没有因为这些不幸的经历而沉沦下去,两年来的风霜,磨练了他的意志,强壮了他的筋骨,他的热血依旧沸腾,他的胸怀,依旧是豪情万丈。唯一所欠缺的,只是一盏能为他照亮前途的指路明灯。
后汉乾佑二年(949年),赵匡胤仍然在外飘荡,漫游而无所遇。某一日,他来到了襄阳,寄宿于一间寺院之内。
当时这种人非常多,寺中的僧人们都习以为常,特别是看见赵匡胤衣衫褴褛,一副寒酸相,所以也就并不给与重视,只是按接待叫花子的礼仪对他进行接待。赵匡胤正在落魄之时,当然也不好挑三拣四,就暂时在这间寺院栖身下来。
然而就在此时,该寺中有一老僧很偶然地走了出来,不经意地看了赵匡胤一眼,顿时惊在了原地,急忙问道:“君本贵人,何苦自轻于此。”
这个老僧年纪非常大,法力也是非常高,要能活到现在肯定是属于那种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长老级人物。赵匡胤在外面闯荡了两年多,还是能分出个眉眼高低,于是也就老老实实地向那老僧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把自己的出身、经历,以及此行的目的都统统地跟他做了一番介绍。
那个老僧听完之后,连声长叹道:“君误矣!”说着便将他领到密室,详细说道:“君本贵人,如今中原多事,正是豪杰展翅之时,而君偏要南行,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请君即刻折返北上,必有奇遇。”
说着就把这么多年存下来的私房钱全都取出来赵匡胤,叫他立刻返回中原。赵匡胤听完非常激动,因为他出行两年以来,一路上遭尽了人的白眼,
又哪曾有一个人看好过他的前途?而眼前这个老僧一看就是个得道高人,既然肯拿出这么多钱相送,那就肯定不是在忽悠自己,难道自己命中注定真要做一个“贵人”吗?
赵匡胤受了这老僧的吉言之后,不再犹豫,拜谢之后,立刻便动身返回中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奇遇。
据说赵匡胤在返程途中,路过河南商丘的高辛庙,曾入庙内求签问卜,想看看自已的运程究竟如何。第一次求得是刺史,祝祷后求签,不吉。赵匡胤不免有些失望,再求节度使。仍然不吉,心里更是大失所望。只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求宰相、枢密使,然而依旧不吉。
这一来。赵匡胤心灰意冷,起身便走。
但刚走出门又忽然返了回来。横下心求了一回皇帝,结果竹签落地,竟是一个圣茭签,这是一个大吉之签,是一个求什么就来什么,想什么就有什么,无往不利,好的不能再好的上上之签。赵匡胤拿到签后被惊得目瞪口呆。转眼间突然有一股豪情涌上心头,不由仰天哈哈大笑,毫不犹豫地起身踏上了那条冥冥中早已为他注定好了的锦绣前程。
赵匡胤回到中原之后,正好赶上当时还是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奉命出征关中,讨伐李守贞。赵匡胤急忙赶去投奔,便被郭威留在了麾下,但当时并未受到郭威的重用,只是将他收为一名很普通的亲卫士兵。
郭威得胜归来后,赵匡胤因随军之功被补为东西班行首(领队),这也不过就是一个类似于兵头将尾的小官。直到郭威称帝之后,赵匡胤才被一步一步迁升为滑州副指挥使,前途稍显光明。但跟他那次求签问卜的结果还是相差遥远。
然而正所谓乱世机会多,赵匡胤当上滑州副指挥不久,郭威就在朝中免去王峻的宰相和枢密使职务,这样一直受王峻打压的柴荣得以进京任开封尹,执掌大权。
而柴荣又因为此前一直受到王峻压制,羽翼不丰,所以很留心地方人才,就把时任滑州副指挥的赵匡胤调入禁军任马直军使,当做是自己的势力培养。
这对于赵匡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不久之后。柴荣就即位当上了皇帝,虽然赵匡胤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升迁。但是他做为新君龙潜时就发现的人才,所处的位置要大大优越于与他同级的军官。
而柴荣刚刚称帝之后,北汉皇帝刘崇就引辽军入寇,并因此引发了那场十分著名的高平之战。在这场大战中,后周方面的第一闪光点非柴荣莫属,而赵匡胤做为禁军中的一名中级将领,能在战役的关键时刻,不畏强敌,不计生死,勇敢地冲入敌阵,他的举动,也给同在战场上的柴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高平这一战结束之后,赵匡胤也理所当然地被柴荣提拔为殿前军都虞侯,终于使他进入了军队的高级指战员行列。
这个话我深表赞同,我有两个同学,一男一女,后来结婚了,男的当了科长,很有实权那种,家里也很有钱,有地位,可那个男同学从来不回家,就在外面花天酒地,你说那女的能幸福吗?我想不能,但是也没准,毕竟人家还过的好好的,究竟怎么想的,我也说不清楚,但就我看,与其这样,还不如嫁一个老实本分的了。
不过真要i是那样,没准又会羡慕那些事业有成的人,这种事情真的很难说,幸不幸福都在人的心里。
高平这一战,对于赵匡胤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对于柴荣,它的影响则更加直接。
高平大战的结果,是柴荣完胜。同时柴荣在这一战中,以其英勇过人的表现和所起到的力转乾坤的作用,迅速在全军以至全国范围内,为自己树立起崇高的威望,可以说这样的战果,已经远远超出了他在战前的预期。
然而,当这一场大战结束后,柴荣又不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临阵而逃的樊爱能、何徽,都是郭威留下来的老将,为什么会不等接战就擅自逃跑?为什么又在逃跑后大肆散布自己战败的谣言?是究竟不能打还是不想打?这么做对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好处?
柴荣思考的问题,正是五代每一个统治者都不得不去面对,但又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就是这帮带兵的将领骄悍跋扈,又惟恐天下不乱。就说眼前这场高平大战,樊爱能、何徽等人真是因为惧怕汉军才带兵逃窜的吗?
并不是这样,实际上他们是盼着柴荣能打一场败仗。只要柴荣战败,北汉就会长驱直入,一路杀进中原,到时候天下大乱,而他们手中握有兵权,随时都可以割据一方。
混得不好,还能弄个土皇帝当,一旦时机成熟,说不定就能因势而起,把皇帝宝座抢到手里也不是没有可能,他们打得不就是这个如意算盘嘛!
可是高平大战最终的结果是柴荣完胜,这一下就把樊爱能和何徽搞得非常被动。因为根据他们多年以来临阵而逃的经验,周军既然在兵力上要少于汉军,并且还没等交战就溃散了一部,那怎么还能打得赢呢?可是柴荣偏偏打赢了这一仗,这就使樊、何二人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了,跑又跑不掉,逃也无处可逃。思来想去之后,两人只好将溃众收拾起来,硬着头皮回见柴荣。
柴荣并没有责怪他们,当然也不可能对他们进行表扬,所以根本就没有表态,只是让他们跟着大军一起进了潞州。柴荣没有当场处分他们,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如果论罪的话,这两个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可他们毕竟是郭威使用过的老将,像他们这种人国内还有很多,把这两个人杀掉倒是容易,只怕会引起别人的恐慌,
到时候闹出乱子就不好收场了。可如果不杀他们,这口气又如何咽得下去?而且等下一次与敌对阵时,会不会有别的将领去仿效他们的行为?如果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到别人身上,难道自己仍然不去处理吗?
其后数日,柴荣一直在为此事绞尽脑汁。三月二十五日,柴荣躺在行宫里面休息,当时在一旁伺候的是时任殿前都虞候的张永德,柴荣便趁机征询他的意见,说道:“小张啊!
那天高平之战的过程你也看到了,我们虽然是胜了,但也是一场险胜,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樊爱能、何徽这两名高级将领临阵脱逃,严重扰乱军心,这个行为已经到了非常无耻的地步,按理说是不能再留着他们了。
可他们又是先帝使用过的老将,我刚刚登基,如果对他们处理过重的话,会不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你帮我分析一下。”
张永德则回答道:“樊、何二人,素无大功,忝领节钺,望敌而遁,虽百死而不能塞其责。陛下有意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
柴荣听罢一跃而起,掷枕于地,大呼称善。于是立即传令将樊爱能、何徽以及当日临阵脱逃的将校,共七十余人全部缉捕,并厉声指责他们说道:“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说罢便传令将他们全部处斩,顿使军纪为之一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