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第127章 大周王朝
热门推荐:
御兽征途
重生小撩精一撒娇,京圈秦爷心狂跳
前妻假死归来,三胞胎集体叛爹
重生后我提离婚,渣男滚远点
独家占有:蜜汁娇妻宠不休
去你喵的婚礼,这婚老娘不结了!
女帝座下最毒史官
绝色嫡女一睁眼,她在京城杀疯了
穿越成了一只妖,我要做妖神
?readx(); 从北宋开国到最终征服南唐,赵匡胤发动的南线战争总共用时十六年,时间并不算短。但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战果,灭荆南兵不血刃;灭湖南用时一个月;灭后蜀用时六十六天;灭南汉刚满半年;灭南唐也不过就是一年的时间,把这些时间加在一起还不到两年,可以说是进展神速。
而这些战争的过程中,宋军也都是一帆风顺,每一次都是从一出兵就开始打胜仗,一直打到对方毫无还手之力,然后战争就结束了。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战争不够精彩,因为双方的实力相差太远,战争过程全是一边倒,连一次惊心动魄的大战役都没有出现,让人觉得不过瘾。然而,打仗是要死人的,越是大规模的战役死得人就越多,那种惊心动魄的大战役确实能吸引读者,却无法感动当事人。
现代社会提出了一种叫做“零伤亡战争”的概念,其出发点就是基于人的生命价值,力争减少在战争中的伤亡人数,使战争更加人性化,而赵匡胤在统一战争中的表现,与“零伤亡战争”这一概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零伤亡战争”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制造不规则和不对称,交战双方必须实力悬殊,这样优势一方可以利用无人战机、高精度导弹这类先进武器打击敌人,以尽量避免己方的伤亡,比如说当年科索沃战争时,美国就基本达到了这一战略构想。
而在冷兵器时代,除非是一方直接投降,否则“零伤亡战争”是不可能出现的,那么又要如何尽量减少伤亡人数呢?这同样也需要尽量拉大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从而制造出不规则和不对称的战争。
赵匡胤如果是从称帝时起,就开始不间断地发动对外战争,也不见得就不能消灭那些割据政权,甚至还很有可能加速这一进程。但那样的战争就绝对不会如此顺利,伤亡人数必然会大幅增加,国力消耗也必将十分严重。
因此。赵匡胤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他每一次出兵,也都要先给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名义,每打一仗后。都要去休息几年,到南方战争结束后,不但自己的国家越打越强大,就连被占领地区也没有受到大的伤害,这在整部中国战争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当然。尽管赵匡胤捕捉战机的能力非常强,而且在每次发动战争前都可称是小心翼翼,但也没有能够做到拔刀就见血,比如说他在对北汉的战争中就受到了一定的挫折。
赵匡胤没什么弱点,李世民晚年还有点堕落了,自己都说自己宫殿修得太多了,但赵匡胤从始至终没出过大毛病,比谁都不差。
个人感觉沁园春里的五强皇帝,成吉思汗和秦始皇虽然残暴,但好歹都占了个第一。李世民和赵匡胤没什么问题,就汉武帝像是凑数的,打匈奴虽然赢了几场,但人口消耗百分之五十,海内虚耗,西汉也由强转弱了。就算有点成绩,也没什么好吹嘘的,应该比不上朱元璋的功劳吧,所以应该是秦皇明太、唐宗宋祖并称才合理一点。
老赵整体的战略是非常出色的,一步一步走得非常扎实.几乎就没有什么直接失误.这是非常难得的.以他当时的实力保持自己不犯错误就可以获得最终胜利.但是很多人意识到了,却不能做到.意识到自己拥有优势而产生骄傲轻敌是经常发生的.很多军人政客都倒在这个关口.虽而且国家之间的战争是国力的交锋,
可是一旦开战,生灵涂炭,倒霉的是前方的军士和后方的人民.战争时间越长,人民的生活所遭受的影响就越大.能够短期内实现战略目标是很成功的.现代的美国也是这样的,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战役胜利.这样才有足够的实力控制整个局面,不给潜在的对手混水摸鱼趁火打劫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战略意识.所以以老赵所处的国际环境,能做到这样的确难能可贵。
北汉的来历前文已多次提及,在此就不做重复。但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就是这个国家和中原的世仇关系。
北汉的建立者刘崇,本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亲弟弟,郭威夺取了后汉的江山。自然就跟刘崇结下了深仇,更何况郭威在称帝前还杀了刘崇的儿子刘赟,这又在仇上加仇,所以从后周建国时起,就与北汉结下了不解之仇。
后周年间,北汉就曾两次进犯中原。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北宋开国后,北汉主刘承钧也曾和原后周的昭义节度使李筠联兵南下,但同样也只是换来一场惨败。
这一战结束后,赵匡胤有意用和平方式解决北汉问题,遂传书给刘承钧说道:“小刘,你跟后周是世仇,所以不肯屈服,这倒是可以理解。不过我跟你素无积怨,又为何因此困一方百姓乎?若真有志于中国,宜出太行一决胜负。”刘承钧接到书信后立即派人答复,称:“老赵你别逗了!
以河东土地甲兵,不足当中国之十一,以此守土,犹惧汉室不得血食(祭品),安敢南下太行乎!”赵匡胤哀其言,便笑谓来使道:“为我语刘钧,开尔一路以为生!”至此终刘承钧一生,赵匡胤都没有出兵北伐。
当然以上这段对话,只不过是双方使用在外交场合上的一种套话,并无任何实际意义,赵匡胤绝不会去可怜刘承钧,刘承钧也不甘心始终偏安一隅,只要时机一旦成熟,双方翻脸的速度肯定比翻书还要快。不过,昭义之战结束后,刘承钧至死都没能找到再对北宋发动战争的战机。
而北宋的基本国策是先南后北,也没有急于对北汉动手,所以其后几年中,两国还真就是相安无事,当然这种状况注定是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的。
北宋开宝元年(968年)七月,刘承钧在晋阳病故,死年四十三岁,因他本人无子,所以临死前立养子刘继恩为帝,这就给北汉的政坛留下来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因素。
刘继恩的生父名叫薛钊。原本只是一名极为普通的军士,不想某日祖坟突然冒起青烟,薛钊不知怎么就被刘崇相中了,竟然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生下一子就是刘继恩。没过多久,刘知远就开国称帝,建立了后汉,薛钊一下子又成了皇亲国戚,自然就不会再去当兵了。后来被刘知远直接转干,进入了管理阶层,顿时身价百倍。
这件事在外人看来,真能把人羡慕得直流鼻血,可是也不能光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其实给一个**当老公也有说不出来的苦衷。
薛钊本人没什么本事,刘知远对他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彻底放弃了,只让他空领一份薪水,刘小姐出身又高。因此很看不起他,经常不跟他见面,夫妻生活都得不到保证。这样一来,薛钊在爱情事业上双双失落,心情异常郁闷,每天都要借酒消愁,性格变得十分狂躁,终于有一天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竟然提刀去杀刘小姐。
可是这个人的本事确实不大,一个当过兵的大男人。居然没有能把刘小姐杀掉,于是只好自杀,好在这回倒是成功了,可是刘小姐却因此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寡妇
。薛钊死后。刘小姐又改嫁给一个姓何的人,并生有一子取名继元,但不久之后,这对夫妇就双双死掉了,刘继恩和刘继元又都成了孤儿,刘崇见这对外孙无人抚养。正好又见刘承钧无子,便叫他把这两个孩子收养了过去,没想到后来这兄弟俩还都当上了皇帝。
刘继恩长大以后,生得上长下短,大腹多须,模样非常搞笑,可是对刘承钧却格外孝敬,从不曾有丝毫违背之处,在尽孝方面,他无可挑剔。刘承钧也非常中意这个孩子,于是早早就将他任命为太原尹,把他当做是接班人来培养。
然而刘继恩在政治上还是继承了他生父的遗传基因,尽管当了大官,却表现得非常无能,什么成绩也做不出来,刘承钧见罢不禁十分忧虑,只好向宰相郭无为咨询道:“继恩这个孩子,非常孝顺,可惜没有治国之才,恐怕无法守住我的家业,这又该如何是好呢?”郭无为对此却是听而不答。
郭无为也是北汉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原本是武当山上一个不甘寂寞的老道,不知法术究竟如何,但口才还是相当不错。
早年郭威任后汉枢密使时,赴关中征讨李守贞,郭无为曾主动找上门去,给郭威分析了一下天下大势,说得吐沫横飞、头头是道,还真就把郭威忽悠住了,很想将他收入帐下,不过郭威身边人都劝他道:“公为朝廷大臣,又手握重兵,若用此纵横之士,恐怕不是防微虑远之道吧!”
郭威听罢立时醒悟,于是便不予招纳。郭无为只好悻悻而退,其后便隐居于抱腹山(今山西介休市境内),直到刘承钧继位后,才在北汉枢密使段常的举荐下重新出山,并用他雄辩的口才,将刘承钧彻底征服,直至被刘承钧任命为宰相,在北汉总揽朝政。
刘继恩当上皇帝后,郭无为因见他一是养子,二来无能,所以对他非常鄙视。而刘继恩也知道郭无为当年对刘承钧的问话“听而不答”那件事,所以在心里对他异常憎恨,两人矛盾极其尖锐,这对于赵匡胤来说当然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此时,距北宋征服后蜀已过去了三年,而征南汉那一仗还没开打,国力非常充裕,完全具备了发动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的条件,赵匡胤自然不肯轻易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得到消息后就立即命昭义节度使、同平章事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为副都部署,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率军出征北汉。
就在赵匡胤正为征讨北汉调兵遣将的同时,北汉国内果然因君臣不和生出了一场内乱,起因就是在刘继恩继位后,因为深恨郭无为**朝政,有怪他当年对刘承钧的问话“听而不答”,于是有心将其诛杀。
当时由于刘承钧刚死,刘继恩按照制度独居一室为其守丧,就有亲信建议他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将郭无为召来杀掉。
刘继恩虽然急于除掉郭无为,但对这个方案并不认可,心中犹豫不决。这时又有人建议他召开一场宫廷宴会,把郭无为灌醉了再杀,刘继恩听完觉得这个建议可行性很高,于是立即同意。
九月十日,刘继恩在宫内大宴群臣,准备趁机将郭无为除掉,可是由于保密工作没能落实到位,被郭无为事先接到了消息,所以就没有到场,计划即告落空。
刘继恩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在宴会结束后返回寝宫休息,可就在他刚刚躺下的时候,供奉官侯霸荣却突然率领十余人持刀闯入,反扣房门。刘继恩见势不妙起身就跑,但刚跑到屏风后面,就被侯霸荣追上来一刀刺死。此时,距刘继恩即位仅仅只有六十余日。
然而这个事情到此还没有完全结束,就在侯霸刚将刘继恩刺杀,还没能退出寝宫之时,郭无为就突然率领大队人马赶了过来,不由分说就将侯霸荣等人统统杀掉。
这个行为,当然是逃不开杀人灭口的嫌疑,北汉朝野上下也都在暗中传言是郭无为派人杀了刘继恩,可是谁也没有证据,自然都拿郭无为无可奈何。
刘继恩死后,北汉仍需另立新君,当时有人提出了这么一种观点,认为刘继恩不是刘崇的血脉,所以皇位不能长久,要再立新君的话,就必须要在刘崇的孙子中挑选。当时在辽国为质的刘继文是刘崇的孙子,不如把他接回来立为皇帝,这样一来能使皇位在刘家血脉相承,二来又取得辽国的支持,岂不是两全齐美嘛!
这个说法其实也很有道理,但郭无为不肯,反而极力主张要立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为帝,这时北汉的大权都掌握在郭无为的手中,既然是他决定的事情,别人当然也就无力反对,于是刘继元就被立为新帝。(未完待续。)
而这些战争的过程中,宋军也都是一帆风顺,每一次都是从一出兵就开始打胜仗,一直打到对方毫无还手之力,然后战争就结束了。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战争不够精彩,因为双方的实力相差太远,战争过程全是一边倒,连一次惊心动魄的大战役都没有出现,让人觉得不过瘾。然而,打仗是要死人的,越是大规模的战役死得人就越多,那种惊心动魄的大战役确实能吸引读者,却无法感动当事人。
现代社会提出了一种叫做“零伤亡战争”的概念,其出发点就是基于人的生命价值,力争减少在战争中的伤亡人数,使战争更加人性化,而赵匡胤在统一战争中的表现,与“零伤亡战争”这一概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零伤亡战争”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制造不规则和不对称,交战双方必须实力悬殊,这样优势一方可以利用无人战机、高精度导弹这类先进武器打击敌人,以尽量避免己方的伤亡,比如说当年科索沃战争时,美国就基本达到了这一战略构想。
而在冷兵器时代,除非是一方直接投降,否则“零伤亡战争”是不可能出现的,那么又要如何尽量减少伤亡人数呢?这同样也需要尽量拉大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从而制造出不规则和不对称的战争。
赵匡胤如果是从称帝时起,就开始不间断地发动对外战争,也不见得就不能消灭那些割据政权,甚至还很有可能加速这一进程。但那样的战争就绝对不会如此顺利,伤亡人数必然会大幅增加,国力消耗也必将十分严重。
因此。赵匡胤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他每一次出兵,也都要先给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名义,每打一仗后。都要去休息几年,到南方战争结束后,不但自己的国家越打越强大,就连被占领地区也没有受到大的伤害,这在整部中国战争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当然。尽管赵匡胤捕捉战机的能力非常强,而且在每次发动战争前都可称是小心翼翼,但也没有能够做到拔刀就见血,比如说他在对北汉的战争中就受到了一定的挫折。
赵匡胤没什么弱点,李世民晚年还有点堕落了,自己都说自己宫殿修得太多了,但赵匡胤从始至终没出过大毛病,比谁都不差。
个人感觉沁园春里的五强皇帝,成吉思汗和秦始皇虽然残暴,但好歹都占了个第一。李世民和赵匡胤没什么问题,就汉武帝像是凑数的,打匈奴虽然赢了几场,但人口消耗百分之五十,海内虚耗,西汉也由强转弱了。就算有点成绩,也没什么好吹嘘的,应该比不上朱元璋的功劳吧,所以应该是秦皇明太、唐宗宋祖并称才合理一点。
老赵整体的战略是非常出色的,一步一步走得非常扎实.几乎就没有什么直接失误.这是非常难得的.以他当时的实力保持自己不犯错误就可以获得最终胜利.但是很多人意识到了,却不能做到.意识到自己拥有优势而产生骄傲轻敌是经常发生的.很多军人政客都倒在这个关口.虽而且国家之间的战争是国力的交锋,
可是一旦开战,生灵涂炭,倒霉的是前方的军士和后方的人民.战争时间越长,人民的生活所遭受的影响就越大.能够短期内实现战略目标是很成功的.现代的美国也是这样的,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战役胜利.这样才有足够的实力控制整个局面,不给潜在的对手混水摸鱼趁火打劫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战略意识.所以以老赵所处的国际环境,能做到这样的确难能可贵。
北汉的来历前文已多次提及,在此就不做重复。但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就是这个国家和中原的世仇关系。
北汉的建立者刘崇,本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亲弟弟,郭威夺取了后汉的江山。自然就跟刘崇结下了深仇,更何况郭威在称帝前还杀了刘崇的儿子刘赟,这又在仇上加仇,所以从后周建国时起,就与北汉结下了不解之仇。
后周年间,北汉就曾两次进犯中原。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北宋开国后,北汉主刘承钧也曾和原后周的昭义节度使李筠联兵南下,但同样也只是换来一场惨败。
这一战结束后,赵匡胤有意用和平方式解决北汉问题,遂传书给刘承钧说道:“小刘,你跟后周是世仇,所以不肯屈服,这倒是可以理解。不过我跟你素无积怨,又为何因此困一方百姓乎?若真有志于中国,宜出太行一决胜负。”刘承钧接到书信后立即派人答复,称:“老赵你别逗了!
以河东土地甲兵,不足当中国之十一,以此守土,犹惧汉室不得血食(祭品),安敢南下太行乎!”赵匡胤哀其言,便笑谓来使道:“为我语刘钧,开尔一路以为生!”至此终刘承钧一生,赵匡胤都没有出兵北伐。
当然以上这段对话,只不过是双方使用在外交场合上的一种套话,并无任何实际意义,赵匡胤绝不会去可怜刘承钧,刘承钧也不甘心始终偏安一隅,只要时机一旦成熟,双方翻脸的速度肯定比翻书还要快。不过,昭义之战结束后,刘承钧至死都没能找到再对北宋发动战争的战机。
而北宋的基本国策是先南后北,也没有急于对北汉动手,所以其后几年中,两国还真就是相安无事,当然这种状况注定是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的。
北宋开宝元年(968年)七月,刘承钧在晋阳病故,死年四十三岁,因他本人无子,所以临死前立养子刘继恩为帝,这就给北汉的政坛留下来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因素。
刘继恩的生父名叫薛钊。原本只是一名极为普通的军士,不想某日祖坟突然冒起青烟,薛钊不知怎么就被刘崇相中了,竟然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生下一子就是刘继恩。没过多久,刘知远就开国称帝,建立了后汉,薛钊一下子又成了皇亲国戚,自然就不会再去当兵了。后来被刘知远直接转干,进入了管理阶层,顿时身价百倍。
这件事在外人看来,真能把人羡慕得直流鼻血,可是也不能光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其实给一个**当老公也有说不出来的苦衷。
薛钊本人没什么本事,刘知远对他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彻底放弃了,只让他空领一份薪水,刘小姐出身又高。因此很看不起他,经常不跟他见面,夫妻生活都得不到保证。这样一来,薛钊在爱情事业上双双失落,心情异常郁闷,每天都要借酒消愁,性格变得十分狂躁,终于有一天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竟然提刀去杀刘小姐。
可是这个人的本事确实不大,一个当过兵的大男人。居然没有能把刘小姐杀掉,于是只好自杀,好在这回倒是成功了,可是刘小姐却因此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寡妇
。薛钊死后。刘小姐又改嫁给一个姓何的人,并生有一子取名继元,但不久之后,这对夫妇就双双死掉了,刘继恩和刘继元又都成了孤儿,刘崇见这对外孙无人抚养。正好又见刘承钧无子,便叫他把这两个孩子收养了过去,没想到后来这兄弟俩还都当上了皇帝。
刘继恩长大以后,生得上长下短,大腹多须,模样非常搞笑,可是对刘承钧却格外孝敬,从不曾有丝毫违背之处,在尽孝方面,他无可挑剔。刘承钧也非常中意这个孩子,于是早早就将他任命为太原尹,把他当做是接班人来培养。
然而刘继恩在政治上还是继承了他生父的遗传基因,尽管当了大官,却表现得非常无能,什么成绩也做不出来,刘承钧见罢不禁十分忧虑,只好向宰相郭无为咨询道:“继恩这个孩子,非常孝顺,可惜没有治国之才,恐怕无法守住我的家业,这又该如何是好呢?”郭无为对此却是听而不答。
郭无为也是北汉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原本是武当山上一个不甘寂寞的老道,不知法术究竟如何,但口才还是相当不错。
早年郭威任后汉枢密使时,赴关中征讨李守贞,郭无为曾主动找上门去,给郭威分析了一下天下大势,说得吐沫横飞、头头是道,还真就把郭威忽悠住了,很想将他收入帐下,不过郭威身边人都劝他道:“公为朝廷大臣,又手握重兵,若用此纵横之士,恐怕不是防微虑远之道吧!”
郭威听罢立时醒悟,于是便不予招纳。郭无为只好悻悻而退,其后便隐居于抱腹山(今山西介休市境内),直到刘承钧继位后,才在北汉枢密使段常的举荐下重新出山,并用他雄辩的口才,将刘承钧彻底征服,直至被刘承钧任命为宰相,在北汉总揽朝政。
刘继恩当上皇帝后,郭无为因见他一是养子,二来无能,所以对他非常鄙视。而刘继恩也知道郭无为当年对刘承钧的问话“听而不答”那件事,所以在心里对他异常憎恨,两人矛盾极其尖锐,这对于赵匡胤来说当然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此时,距北宋征服后蜀已过去了三年,而征南汉那一仗还没开打,国力非常充裕,完全具备了发动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的条件,赵匡胤自然不肯轻易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得到消息后就立即命昭义节度使、同平章事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为副都部署,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率军出征北汉。
就在赵匡胤正为征讨北汉调兵遣将的同时,北汉国内果然因君臣不和生出了一场内乱,起因就是在刘继恩继位后,因为深恨郭无为**朝政,有怪他当年对刘承钧的问话“听而不答”,于是有心将其诛杀。
当时由于刘承钧刚死,刘继恩按照制度独居一室为其守丧,就有亲信建议他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将郭无为召来杀掉。
刘继恩虽然急于除掉郭无为,但对这个方案并不认可,心中犹豫不决。这时又有人建议他召开一场宫廷宴会,把郭无为灌醉了再杀,刘继恩听完觉得这个建议可行性很高,于是立即同意。
九月十日,刘继恩在宫内大宴群臣,准备趁机将郭无为除掉,可是由于保密工作没能落实到位,被郭无为事先接到了消息,所以就没有到场,计划即告落空。
刘继恩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在宴会结束后返回寝宫休息,可就在他刚刚躺下的时候,供奉官侯霸荣却突然率领十余人持刀闯入,反扣房门。刘继恩见势不妙起身就跑,但刚跑到屏风后面,就被侯霸荣追上来一刀刺死。此时,距刘继恩即位仅仅只有六十余日。
然而这个事情到此还没有完全结束,就在侯霸刚将刘继恩刺杀,还没能退出寝宫之时,郭无为就突然率领大队人马赶了过来,不由分说就将侯霸荣等人统统杀掉。
这个行为,当然是逃不开杀人灭口的嫌疑,北汉朝野上下也都在暗中传言是郭无为派人杀了刘继恩,可是谁也没有证据,自然都拿郭无为无可奈何。
刘继恩死后,北汉仍需另立新君,当时有人提出了这么一种观点,认为刘继恩不是刘崇的血脉,所以皇位不能长久,要再立新君的话,就必须要在刘崇的孙子中挑选。当时在辽国为质的刘继文是刘崇的孙子,不如把他接回来立为皇帝,这样一来能使皇位在刘家血脉相承,二来又取得辽国的支持,岂不是两全齐美嘛!
这个说法其实也很有道理,但郭无为不肯,反而极力主张要立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为帝,这时北汉的大权都掌握在郭无为的手中,既然是他决定的事情,别人当然也就无力反对,于是刘继元就被立为新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