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他是奸细 > 第4O章 番王大墓

他是奸细 第4O章 番王大墓

    无论姚彬怎样劝说,都不能改变天赐要入宫的决心。对这个年轻人来说,他已经对未来,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

    姚彬没办法,便又重新回到村里,征求张员外的意见。

    张员外听后,泪如雨下。

    从感情上来说,他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入宫。他们家虽说不上家财万贯,但养孩子还是没问题的,哪会舍得让孩子入宫呢?

    但孩子现在遇到了困难,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进宫避险,其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经过慎重考虑,张员外终于下了决心,同意让儿子入宫。他面含热泪,对姚彬说,如果没有天福这个小儿子,他是决不会同意让大儿子进宫的。

    大儿子既然想进宫,那就让他去吧。他为这个儿子操透了心,如今老了,管顾不了那么多了。把儿子交给姚彬,他很放心。

    嘱咐姚彬多多照顾他。

    就当没养这个儿子,以后张家传宗接代的重任,就靠二儿子天福了。

    老泪纵横,充满了无奈和伤感。

    回到盘龙寺后,姚彬向天赐述说了他父亲的决定,既不支持儿子的做法,也不反对,一切由天赐自己做决定。

    父亲的态度,使天赐进宫基本上没有了障碍。第二天,他告别了住持,踏上了进京的路途。

    在皇宫里,天赐接受了净身。

    虽然有心理上的准备,但肉体上所受的痛疼,以及精神上的折磨,让天赐备受煎熬,这样的痛苦没有几个人受得了。

    从此,他不再觉得自己是天赐之子了,而是成为了社会的弃儿。因此在登记自己姓名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张信。

    像所有刚入宫的新人一样,他从打杂做起。

    姚彬则去了信王府,侍候朱由检去了。

    临走,告诉宫里的同行,这个新来的人是他侄子,请大家多多关照。

    大家都认识姚彬,自然给他面子。处处对张信加以照顾,使这个刚入宫的小孩子,顺利地度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日子,慢慢地适应了宫中的生活。

    半年后,一个服侍信王的人因年老返乡,信王府里缺少一个名额,姚彬征得朱由检的同意后,把张信由皇宫,安排到了信王府。

    在信王府,张信的聪明才智很快引起了朱由检的注意。

    加上他又身怀武功,信王便让他做自己的贴身保镖,无论去哪儿,都由张信陪同,成了信王身边不可缺少的人。

    张信原想着,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岂料幸运之神一旦惠顾,便会拨云见日,喜事连连。

    张信做梦也没想到,几年后,他服侍的信王,竟然吉星高照,喜从天上降,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宰,做了皇帝。

    水涨船高,主贵仆荣,他自然而然地也被带到了皇宫,成为宫内大主管。

    事实证明,跟对人是多么地重要。

    再以后,祟祯帝把东厂的提督放了外任,把这一重要职位,交给了自己们的亲信张信。

    从此,东厂这个大明国重要的特务机构,就到了张信的手里。

    张信是天生的怪才,虽然在此之前他没有接触过情报系统,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更没管理过一个超百人的小队伍。但他聪明,好学,尤其是用人权谋,发挥到极致。

    办事雷厉风行,很快在厂内树立起威信,站住了脚跟。

    为了使东厂适应日渐严苛的形势,办事效率更高,他对机构进行了改革。把内部多余的管理人员,都充实到一线,让这个人员不多的特务机构,办事更加有效率。

    不久,张信又把姚彬弄到了东厂,让他协助自己工作。

    一天上午,外面下大雨,他们一边听着雨声,一边喝酒,谈了很多。

    他们谈起姚彬当年盗挖失败的那座大墓来。

    一直以来,张信一直关心着那个大墓。

    今天,他告诉姚彬,他近期查了许多资料,终于知道那个墓是谁的了。

    说以前他们搞错了,最新查到的资料显示,这个大墓不是本地诸侯王的,而是一个番王的墓葬。

    他叫陆宁,是南皮国的国王,在访问中国的途中,患上重疾而去世,最终埋在了大明国的土地上。

    张信是在宫中一本叫《波涛西洋》的小册子读到此事的。

    这本小册子是一位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军官写的,几乎没有知名度。但这本小册子的研究价值很高,书中除写了一些下西洋的神奇经历外,后来这个人回国后,又做了一方小史,后来他把在地方上的一些经历,写成了文字,都收录在《波涛西洋》中。

    只是因种种原因,册子并末刑印发行,后来被收入宫中秘藏,从中可以了解当时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

    张信经常去宫里,因此有了许多接触宫里秘籍的机会。之所以对这些古籍感兴趣,也是想通过这些古老的信息,找到有关百顺老祖失踪的不解之谜。

    其中,《波涛西洋》中还谈到这么一件事,说此处东南五百里,有一个蜈蚣岭,那儿有一个诸侯级大墓,墓主人乃南皮国第八代国王陆宁,去世后长眠这里。

    这一发现引起了张信的注意。

    在此之前,他和姚彬就这个墓葬的主人,多次研讨过。姚彬坚持认为,墓葬的主人,是明初的一位诸侯王。

    姚彬的话并不是信口雌黄,而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首先,墓地附近有许多残碑,文字虽然模糊不清,但可以看出是永乐大帝时期的。

    再者,盗墓赇很多人都学识渊博,否则还真吃不了这碗饭。在一次和二叔的交流中,二叔很肯定地说,这是一个诸侯级别的大墓,墓葬规格,形制,符合永乐时期墓葬的特征。

    因此判定为永乐时期诸侯王大墓。

    张信并不赞同这个说法。

    到宫里后,他读了很多的皇家藏书,尤其对明末那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个时间的诸侯王,他很清楚都有谁,除了当初几个立下赫赫战功的外姓大臣,剩下的便是朱元璋的儿子,外甥等。但他们去世的安葬地,都有明确的记载,并没有那位诸侯葬在蜈蚣岭上。

    二人为此还发生了争执,谁也说服不了谁。

    《波涛西洋》的发现,不但解决了墓葬主人是谁的问题,还揭开了他来自哪里的疑问。

    他就是南皮国王陆宁。

    要想知道这个外帮番王为何葬在这儿,还要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靖难之役后,一场大火,朱允炆神秘地消失了。有人说他葬身大火,但朱棣更相信,大火只是一种障眼法,真实的建文帝,己借助大火的掩护,逃走了。

    建文帝毕竟是合法的皇帝,他如果还活在人世的话,会对朱棣皇帝的正统性,产生很大的威胁。

    因此朱棣在登基后,立即对建文帝的失踪展开调查,得出的结论很令人不安。

    正像朱棣判断的那样,建文帝并没有葬身火海,他成功逃脱,去向不明。

    这消息使朱棣如坐针毡,立即组织人在国内搜查。

    没有找到,有消息说逃到海外去了。

    朱棣立即安排三宝太监郑和,组织一支庞大的舰队,对周边国家进访问。

    名义上是与各国通商,进行海上贸易,实则是私访建文帝。

    前几次出访都很顺利,第四次的时候,遇上了风暴,差点全军覆没。

    但也因祸得福,发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岛屿,也很值得。

    事情是这样的,郑和正率领他的船队在一望无际的海上航行着,忽然有人惊叫了一声。原来刚才还平静的海面上,突然黑云密布。他们知道来了大风暴,按照经验,他们要马上找一个避风港,否则,会有船翻人亡的悲剧发生。

    但茫茫大海,附近并没有可避风的地方,他们只能随波漂流。

    在风的作用下,船队逐渐偏离了正常航线,向一处不知名的区域漂去。

    风越来越大,正当人们为自己的安全无限担忧时,他们竟然发现了南边天际,出现了一个岛屿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