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宋 第38章 .以人为本
“劈棺,以人为本。”
简简单单六个字,让百官都深思起来,让他们意识到忠王其实并不简单。
虽然选择和赵鹤云一样,但忠王几乎是不暇思索,而且也没有去历史中寻找自己做法的依据,似乎完全是遵从本心。
“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虽说管子亦是贤者,但毕竟非儒家,怕是有些偏颇了。”
“也不能这么说,尚书也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所以也没怎么偏吧。”
“我倒是觉得,忠王的意思未必和这些相同啊,似乎并无功利,更为纯粹。”
其实,古人所说的人与民常常是一个意思,许多时候是指人民这个群体,而不是单纯个体上的‘人’,因此应该理解为‘以人民为本’,是一种民本思想,其实更多是出于治国利益的需要,带着一定的功利性。
当然这种事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偏重,因此百官议论纷纷,但赵孟启哪有想那么多。
“肃静!”谢方叔再次控制场面,“五张答卷宣读完毕,现在由出题官阐明题目之初衷。”
然后马光祖才起身,却并没有急于阐明,而是先向赵孟启提问,“殿下,其他四人都在答卷中说明了自己对‘礼’的理解,但殿下的问答过于精练,所谓为了消除误解,我希望殿下能讲讲自己的理解。”
赵孟启是后世之人,原本对‘礼’的理解,更多是一种不以为然,因为‘封建礼教’四个字,往往是被批判被否定的。
不过刚才他听了马光祖的话后,若有所悟,于是回答道,“小王以为,礼就是规矩,是制度,是准则,是秩序,是对世人行为的约束和指导,调和人际,减缓矛盾冲突,维持世间的稳定和谐。”
闻言,马光祖不断点头,很是满意的样子,“殿下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由此可见,为何要有礼,是为了仁,而仁,便是爱人。我认为殿下所言以人为本,即是仁,既为礼之根本。”
顿了顿后,他接着说,“此题初衷,只是为了略探诸子之本心,不究对错,至于何种心性更为对天下人有利,想来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断,请慎重考虑后,给出你们的选择。”
赵孟启一听这话,不由撇嘴,说来说去,这题岂不是白做了么,好歹出个标准答案用来对比吧,结果却等于是说,让有投票权的人觉得看谁顺眼就投谁。
实际上,马光祖没有直说,但已经很明显的表示,赵孟启的答案最符合他的心意了,算是某种程度的给他拉票了。
投票很快结束,总共六十七票,计票结果按名次排列。
赵孟关,二十五票。
赵孟颒,十七票。
赵孟启,十票。
赵鹤云,九票。
赵孟曦,五票。
对这结果,赵孟启有所预料,在这种难分高下的答题后,投票完全唯心,那些反对他的大臣自然不会投他。
他甚至以为,自己能有个三五票就不错了,却没想到居然还排到了第三,看来文官中还是有些立身公正之人。
其他四人各有悲喜,赵孟颒这匹杀到第二的黑马,却显得淡然自若,赵鹤云看起来有些懊恼,而赵孟曦则是满心不服。
最得意的自然是赵孟关,遥遥领先的票数,让他确信,阎贵妃已经为他铺平了通往储君的道路,而赵孟启终将被他踩在脚下。
三名负责监考的御史,检查过后,对投票结果没有提出异议,赵官家和其他百官也没有意见,于是名次便就此确定。
接下来,大家都以为是考‘乐’,但没想到杨栋站起来说,“‘乐’和‘书’,都是我出题,不过既然刚才诸子已经书写了答卷,便直接用来作为‘书’的评卷吧。”
百官一听,虽然有点意外,但也觉得合理,反正‘书’就是识字、书写、作文的能力,通过之前的卷子评定也行,还节省时间。
不过四个候选心中就骂娘了,方才为了答题,作文方面没啥问题,不过这书写自然是被忽略了,仓促之下根本没有发挥出自己最好的书法水平。
反倒是赵孟启,气定神闲,字还少,写的时候算是超常发挥了,多亏了原主,虽然智商不高,但这写字的事情,还是被逼着练出来了。
五人的试卷,都被张贴出来,由杨栋点评,然后三个考官给出评级,分上中下三等。
首先是赵孟颒的卷子,“字体柔美,根骨清晰,虽然写得仓促,却也算急而不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总体来说都还不错。”
杨栋的点评非常客观,百官基本都是表示赞同的。
三名考官中,谢方叔给出‘中’,董槐给出‘上’,程元凤给出‘中’,若是上中下理解为三分、两分、一分的话,那就是七分。
这成绩让赵孟颒眼神一黯,不过却依然不动声色。
简简单单六个字,让百官都深思起来,让他们意识到忠王其实并不简单。
虽然选择和赵鹤云一样,但忠王几乎是不暇思索,而且也没有去历史中寻找自己做法的依据,似乎完全是遵从本心。
“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虽说管子亦是贤者,但毕竟非儒家,怕是有些偏颇了。”
“也不能这么说,尚书也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所以也没怎么偏吧。”
“我倒是觉得,忠王的意思未必和这些相同啊,似乎并无功利,更为纯粹。”
其实,古人所说的人与民常常是一个意思,许多时候是指人民这个群体,而不是单纯个体上的‘人’,因此应该理解为‘以人民为本’,是一种民本思想,其实更多是出于治国利益的需要,带着一定的功利性。
当然这种事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偏重,因此百官议论纷纷,但赵孟启哪有想那么多。
“肃静!”谢方叔再次控制场面,“五张答卷宣读完毕,现在由出题官阐明题目之初衷。”
然后马光祖才起身,却并没有急于阐明,而是先向赵孟启提问,“殿下,其他四人都在答卷中说明了自己对‘礼’的理解,但殿下的问答过于精练,所谓为了消除误解,我希望殿下能讲讲自己的理解。”
赵孟启是后世之人,原本对‘礼’的理解,更多是一种不以为然,因为‘封建礼教’四个字,往往是被批判被否定的。
不过刚才他听了马光祖的话后,若有所悟,于是回答道,“小王以为,礼就是规矩,是制度,是准则,是秩序,是对世人行为的约束和指导,调和人际,减缓矛盾冲突,维持世间的稳定和谐。”
闻言,马光祖不断点头,很是满意的样子,“殿下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由此可见,为何要有礼,是为了仁,而仁,便是爱人。我认为殿下所言以人为本,即是仁,既为礼之根本。”
顿了顿后,他接着说,“此题初衷,只是为了略探诸子之本心,不究对错,至于何种心性更为对天下人有利,想来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断,请慎重考虑后,给出你们的选择。”
赵孟启一听这话,不由撇嘴,说来说去,这题岂不是白做了么,好歹出个标准答案用来对比吧,结果却等于是说,让有投票权的人觉得看谁顺眼就投谁。
实际上,马光祖没有直说,但已经很明显的表示,赵孟启的答案最符合他的心意了,算是某种程度的给他拉票了。
投票很快结束,总共六十七票,计票结果按名次排列。
赵孟关,二十五票。
赵孟颒,十七票。
赵孟启,十票。
赵鹤云,九票。
赵孟曦,五票。
对这结果,赵孟启有所预料,在这种难分高下的答题后,投票完全唯心,那些反对他的大臣自然不会投他。
他甚至以为,自己能有个三五票就不错了,却没想到居然还排到了第三,看来文官中还是有些立身公正之人。
其他四人各有悲喜,赵孟颒这匹杀到第二的黑马,却显得淡然自若,赵鹤云看起来有些懊恼,而赵孟曦则是满心不服。
最得意的自然是赵孟关,遥遥领先的票数,让他确信,阎贵妃已经为他铺平了通往储君的道路,而赵孟启终将被他踩在脚下。
三名负责监考的御史,检查过后,对投票结果没有提出异议,赵官家和其他百官也没有意见,于是名次便就此确定。
接下来,大家都以为是考‘乐’,但没想到杨栋站起来说,“‘乐’和‘书’,都是我出题,不过既然刚才诸子已经书写了答卷,便直接用来作为‘书’的评卷吧。”
百官一听,虽然有点意外,但也觉得合理,反正‘书’就是识字、书写、作文的能力,通过之前的卷子评定也行,还节省时间。
不过四个候选心中就骂娘了,方才为了答题,作文方面没啥问题,不过这书写自然是被忽略了,仓促之下根本没有发挥出自己最好的书法水平。
反倒是赵孟启,气定神闲,字还少,写的时候算是超常发挥了,多亏了原主,虽然智商不高,但这写字的事情,还是被逼着练出来了。
五人的试卷,都被张贴出来,由杨栋点评,然后三个考官给出评级,分上中下三等。
首先是赵孟颒的卷子,“字体柔美,根骨清晰,虽然写得仓促,却也算急而不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总体来说都还不错。”
杨栋的点评非常客观,百官基本都是表示赞同的。
三名考官中,谢方叔给出‘中’,董槐给出‘上’,程元凤给出‘中’,若是上中下理解为三分、两分、一分的话,那就是七分。
这成绩让赵孟颒眼神一黯,不过却依然不动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