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魏逆 > 第269章 出鞘

魏逆 第269章 出鞘

    太常和洽很快就冷静了下来。

    因为他倏然想到了一点,自己无端被点名过来参与共议,或许就是天子曹叡早就猜到了这个场面,所以才让自己这个不相干的局外人来秉公直言。

    是啊!

    九龙殿内在坐的人,皆在天子近臣之列,日常伴驾左右,所以也习惯了凡事都要揣摩天子的心意,再结合自己的立场,最后才会给予建议。

    顾虑多了,自然就谨慎了,给出的建议也不中肯了。

    和洽自己就不同。

    太常乃是九卿之首,主司宗庙礼仪,清贵但几不涉庶务。

    事鬼神以诚,侍君主以正,处理事情上严守规矩法度而不带个人情感,所以他如今觉得,天子就是让他过来表态的,提醒这些近臣当依法论事的。

    如此,现今被众人挤兑开口,也没有什么好气恼的了。

    “诸公有没有发觉一件事?”

    沉默了片刻的和洽,脸上挂起了淡淡的笑容,“已然数年了,从昔日的散骑侍郎到如今的镇护将军,夏侯稚权并没有多少变化啊!”

    呃~

    话语甫落,在殿之人都面露恍然之色。

    和洽看似答非所问,其实已然将自己的意思明确表达出来了。

    昔日夏侯惠咆哮庙堂、怒斥侍中吴质,所行所言是出于对社稷之忠吧?意在遏制庙堂公卿诋毁攻讦的不正之风吧?

    但结果呢?

    他还是被左迁去淮南了。

    天子曹叡不是觉得他做得不对,而是庙堂威仪法度不容逾越。

    现今也是如此。

    丁谧以布衣从征辽东,不乏参详兵事与分属庶务之功,但他既然被天子诏令罢黜禁锢了,在没有明确诏令特赦之前,就不能解开禁锢!

    不能被起复、授予官职!

    功是功,过是过,不可罔顾庙堂法度而网开一面。

    自然,为了不寒天下士庶报效社稷之心,以庙堂的名义对丁谧嘉奖几句、再赏赐些钱财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和公之意,大善!”

    问话的蒋济当即拊掌,“功过不相抵,庙堂法度不可移,老成谋国之言诚如斯也!”

    经和洽这么一说,他倏然觉得自己先前的猜测可能有误。

    比如,天子曹叡没有圣裁此事,是不想亲口弗了刚立下大功的夏侯惠之请,故而让他们这些人代劳寻个理由来拒绝呢?

    有人表态了,且理由很合情合理,殿议的结果也就一面倒了。

    尤其是陈矫与卢毓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与其中的,而卫臻则是因为先前反驳伐辽东,也并不想在此事过多纠缠,故而纵使刘放与孙资有心想借此机会让浮华案的禁锢松动一些,但此时也无法违众意了。

    难免的,率先出言附和的蒋济,又在他们二人心中增了几分可憎。

    太常和洽就事论事也就罢了,你个蒋济有什么脸面说“功过不相抵”?

    当真较真功过不相抵,先前你借着中护军选拔低阶武官职责大肆敛财受贿,整个京师都传得沸沸扬扬的,若是没有天子的维护,你早就被廷尉带去问罪了!

    呸,无耻。

    刘放与孙资对视了一眼,也满面春风的出声附和。

    事有结论,众人罢归。

    共议的结果送来太和殿时,天子曹叡才刚刚署理完庶务,正准备移步去西堂小憩。

    见到帛布上“国法不可废,可以资财赐谧,嘉其心”的小字后,他也只是微微颔首,挥袖而道,“准。依诸公之意,令有司录功定赏罢。”

    如此轻描淡写的反应,不是他早就预料到结论是什么,而是一点都不在乎。

    因为他知道,不管诸公的最终建议是什么,只要夏侯惠归来洛阳后,事情都会朝着他希望的方向发展。

    对于夏侯惠的性格,他太了解。

    先前在淮南寿山上的那番君臣夜话,当夏侯惠征求他的意见,将丁谧引为幕僚带在身边随征时,他就知道了,夏侯惠是想以分润功劳的方式为丁谧谋起复。

    如今,夏侯惠只是表功而已,还没有分润功劳给丁谧呢!

    所以说事情才刚刚开始,毋庸急着下定论。

    以夏侯惠那执拗的性格与不以仕途为念的秉性,就丁谧之事硬刚满朝公卿是必然之事。

    而只要夏侯惠与公卿们力争了,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毕竟他对夏侯惠的期待一直都没有变啊~

    孤臣!

    君王的马前卒!

    现今,夏侯惠无论身份、官职、功绩等各方面条件都能在庙堂之上有一席之地了,就连帮手他都费心帮忙物色了,也是时候为君权当前驱了。

    整顿积弊、变革制度的本质,不就是为了让魏室社稷长治久安吗?

    而社稷安稳的前提,不就是保障君权吗?

    曹叡是这样理解的。

    而且他也确信,在捍卫魏室社稷上,夏侯惠是不会令他失望的。

    暮冬十二月初了。

    已然班师归至河内郡河阳县的夏侯惠,再次下令让镇护部就地休整。

    大河沿岸结冰了,自对岸孟津过来的渡船难以靠岸,也导致津口变得拥挤,兵将们得分批次登船渡河。另一方面,则是他督兵回到冀州邺城的时候,庙堂就遣使劳军了,现今渡河进入洛阳地界后,镇护部各营将依令散去京畿各地驻扎。

    如乐良所督的鹤翼营前去偃师。

    如许仪所督的先登营往谷城。

    而镇岳营的四个千人督则是分去虎牢、轘辕或伊阙等关隘。

    镇护部本来就是为了伐辽东而从中军选拔增设的,如今战事罢了,自然也要迎来拆分。

    毕竟,戍守皇城的禁军才堪堪四千之数呢,那能让镇护部合聚在金墉城之外啊!

    不管天子曹叡再怎么信任夏侯惠,庙堂诸公也不会熟视无睹啊!

    而且夏侯惠还知道,渡河归洛阳城后,自己应该就要转任他职,不再领镇护将军了。

    理由是庙堂对伐辽东诸人录功封赏之时,天子曹叡还将中领军夏侯献转职为河南尹、加散骑常侍如故。

    夏侯惠当然不会天真的以为,天子这是让夏侯献为他腾位置。

    更不可能保留着位在骁骑、游击、虎贲、五校等之上的镇护将军职,让他变相的成为整个洛阳中军的最高长官.

    如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是接替蒋济转为中护军吧。

    此事曹叡都不止一次提及了,且护军将军蒋济在这个职位上呆太久了,也该让位了。

    当然,曹叡让他出任中护军,只是让他主持选拔低级武官、整改先前蒋济“抡才唯财”的不公,并不会赋予“总督诸将”的权柄。

    所以不管自己猜测得对不对,他都觉得无所谓。

    反正以蜀吴二国近来的表现推断,数年之内都不会大举兴兵来犯,洛阳中军也不会驰援临阵,天子让他在军中担任什么官职差别不大。

    他真正关注的,是两件事。

    一者,是先前天子曹叡提及过,让他战罢归来主事士家变革之事的话语,还算不算数?

    若是还算数,将要让他兼领什么职位,才能名正言顺的主事呢?

    另一,职为镇护部司马的陈骞与从事中郎傅嘏,天子打算让他们该改任什么职位?

    是授予中枢之职,还是继续充任他的僚属?

    这两个问题,他私下与丁谧商讨过。

    但二人都毫无头绪。

    离开京师洛阳近两年的时间,缺乏了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见微知著,再加上这一两年天子的变化有些大,让他们无法揣测出君心圣意来。

    不过,有一点是能确定的。

    天子曹叡对他肯定会有很重要的安排。

    因为天子遣来邺城劳军之人,竟是以骁骑将军秦朗持节为主。

    他与秦朗早就面和心不和、暗生龃龉。

    但秦朗此番持节劳军,还直言不讳的道出了先前伐鲜卑时掩藏了他的功劳,很郑重的向他致歉,并信誓旦旦的声称,日后定不复会对他有任何怀心思。

    若是说,此中没有天子从中斡旋,秦朗就“良心发现”了,三岁小儿都不信!

    故而夏侯惠也就意识到了,自己归来洛阳后,或许好日子就到头了。

    曹叡不会无的放矢的。

    称孤道寡之人,理所当然的对臣子抱有索取之心。

    越器重,索求就越甚。

    如今先是将夏侯献转职、又遣秦朗过来致歉,如此大费周章就是在明确的告知他,让他日后无需担忧来自诸夏侯曹内部的掣肘,将心思放在其他方面。

    在哪个方面.

    身为幕僚的丁谧猜不透,只是笃定绝不是好事就对了。

    而夏侯惠则是隐隐有所悟。

    “先前在淮南寿山,稚权征言在先,朕亦允之。现今不遂行,非朕失言也,实乃庙堂诸公皆以为不可耳!”

    这是秦朗等人前来邺城劳军时,一个随行的宦官私下转达给他的曹叡口谕。

    看似在解释着为什么对丁谧的录功,只赏赐了些财物。

    但实际上却是在暗示,此事不成是庙堂诸公反驳,而非他这个天子不愿意,若是夏侯惠归来洛阳后力争,让公卿们没有反驳的理由了,那他这个天子就如夏侯惠所愿。

    故而,夏侯惠也大抵猜到了。

    曹叡是觉得他这把刀已然磨得足够锋利了,该出鞘了。

    至于刀锋指向谁

    他是谯沛子弟,注定了是捍卫魏室社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