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家父万历爷 > 第441章 马六甲半岛调查报告

家父万历爷 第441章 马六甲半岛调查报告

    思来想去,朱常瀛还是接见了这位使者。

    这是一位合格的使者,见面就跪,可怜兮兮。

    言说亚齐掠夺他们村落,并向他们勒索钱财物资,阿鲁国小民弱,无法对抗亚齐,乞望大明军队驻扎,并承诺提供部分补给。

    朱老七也只能给使者吃颗定心丸,言说会考虑此事,尽快安排。

    他也确实是这么计划的,贺承志这个钓鱼法无异于守株待兔,太过被动。就还不如在阿鲁设立军事基地,对亚齐贴脸输出。

    接下来的几日对朱常瀛来说相当悠闲,宴会、歌舞、接见大大小小的国王或者使者。然而这种悠闲的背后工作却尤为繁忙。外交司、参谋处、秘书处随员正同淡马锡有司密切协作,归纳整理各类情报。

    随着报告陆续出炉,朱常瀛对马六甲周边局势也越发的清晰起来。

    宗教上。

    马六甲两岸的苏丹国还处于启蒙阶段。上层社会普遍接纳并热衷于景教经典,推行教法教规,但民间还没有达到根深蒂固的地步,泛灵论普遍存在,这从景教寺庙的数量上就可以反应出来,民间习俗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也就是说他们处在树立神权阶段,还没有达到强化神权的地步,读书识字的精英阶层太少了,还玩不到那个层次。

    即便是贵族阶层,在朱老七看来他们的景教也不伦不类,属于嫁接。

    因为这些王公土酋大多承袭自三佛齐或者满者伯夷,两个帝国一个信奉大乘佛教,一个信奉婆罗门教,皆源自于印度。两教虽然断了传承,但一些习俗同观念却残留下来。

    文化上。

    毫无疑问整个南洋地区都是极其落后的,并没有古籍流传。即便土着引以为傲的三佛齐或者满者伯夷也只是口头留下来的种种传说,皆不可信,听着就像神话。

    想要了解两国历史,就还得从华夏书籍档案里找。

    那时,南洋贵族使用的是梵文,以南洋这种湿热气候想要留下点东西也难,寺庙的石碑或许有,不过因为改信景教了嘛,那些寺庙早就毁灭殆尽不存于世间了。

    现而今南洋通行文字源于阿拉伯文,不过被本土化了,有些类似于安南国推行的喃文。

    所谓喃文,就是根据汉字改进而适合本国语言的一种文字。小日子,小李子所采取的也是这种办法。

    文字就是文化的载体,华夏文化的辐射力至安南便戛然而止,印度文化则曾经深切的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类,现而今则被景教文化取代。

    政治上。

    这些苏丹国普遍向奥斯曼看齐,搞政教合一。倘若没有欧罗巴人搅局,南洋或许会诞生一个强大的景教帝国来。

    这并非朱老七夸大其词,即便尼德兰、英国佬殖民几百年,二战后不还是诞生了印尼同马来么。这两个国家,对华人可称不上友好!

    仔细想想也是悲哀,这个时代,基督教文明在扩张,景教文明也在扩张,唯独华夏文明在萎缩,我大明我大清......唉!

    好在有人搅局,葡萄利亚人干掉了马六甲苏丹国,阻止了亚齐国的疯狂扩张,并试图推行基督教。现而今这份责任交到了朱老七手里,那自然也要极力遏制景教,推广儒教。

    是的,华夏只能以儒教同两大一神教对抗,辅之以佛道,甚至泛灵论。

    很难但还是有机会的。

    现而今的马六甲两岸,各苏丹国其实非常弱小,皆是城邦制同部落制的结合体。城灭则国灭,大抵就是这个样子。最多也就是个部落或者城邦联盟,比如柔佛。

    毫无疑问,这样的政治格局对大明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经济上。

    普遍领主制,大领主套着小领主,一层一层的分封下去,平民少而多农奴,同时存在大量奴隶。

    城邦政体严重依赖贸易,而所谓的贸易也包括海盗劫掠。出海做强盗劫掠他国船只同村落,这也是南洋普遍存在的传统,非但不耻辱反而是一种荣耀。

    军力上。

    一府一县即为一国,军力自然没有可能强大。正规军极少,多了养不起,临战则动员领地内的大小领主,武装农奴甚至奴隶。

    此外,雇佣军十分普遍,一般充当王宫禁卫,自己人造反的可能性比较大嘛,反而不被这些土酋所信任。

    也有运用雇佣军发动战争的,比如亚齐,最多时竟从奥斯曼招募四千多雇佣军,不过那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据情报,亚齐新任国王伊斯坎达又从奥斯曼雇佣来一批精锐,或许不久,瀛州军就会同奥斯曼的耶尼切里在南洋较量一番,值得期待。

    归类分析,这类工作在后世一家普通公司也是十分寻常的工作,只不过现在么,却才刚刚蹒跚起步。

    朱老七暗暗庆幸从一开始就搞教育,不然不要说归纳提炼,便连这些名词都没有人理解。经年下来,手下总算有了一批可用的人才,接近近代意义上的人才,而非大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

    这些提炼出来的总体概括,将会发给各有司中高级官员。

    伟大的瀛王指示,要针对各方面草拟意见出来。

    朱老七抵达的第三日,淡马锡舰队举办了一场阅舰式,战舰纵队航行,彩旗招展,如同绚丽长龙,一艘行将报废的船只在一轮轮炮火摧残下崩裂破碎,沦为大海上的尘埃。

    效果很好,土酋们心里怎么想的不知道,但嘴里却一叠声的赞叹瀛州海军的强大威武,有瀛州海军保护,天下就太平了云云。

    又一日,各国土酋陆续告辞,朱老七收了一堆礼物送出去的更多。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盛会,既彰显了国威又表达了和平的意愿。

    好吧,这些都是假象,盛会并不能抚平马六甲两岸的暗流涌动,更不会消除周边小国的担忧同警惕。一头鳄鱼爬进池塘里,即便没有张嘴,那些小鱼小虾也会被吓的惊慌失措,战战兢兢,巴不得这条大鱼赶紧滚蛋。

    而朱老七就是要放大这种恐惧,警告这些土酋不要做蠢事!

    第五日晚,朱老七拿到了一份半岛人口统计报告。不可能十分准确,但大概也就可以了。

    柔佛国,有人口近25万。

    彭亨国,有人口16万。

    吉兰丹国,有人口9万。

    霹雳国,有人口14万。

    吉打国,有人口17万。

    丁加奴国,有人口12万。

    大城国,有人口13万。

    合计:106万人。

    这个数量不包含奴隶,如果算上奴隶,则可能达到120万人。

    再看瀛州所属人口。

    淡马锡,人口4万。

    马六甲,人口9万。

    雪兰莪,人口11万。

    合计:24万。

    也就是说,剔除暹罗属地,整个马六甲半岛有人口不超过150万。

    这么大的地盘,对南洋来说属于人口稠密区,但相比于大明,还是太过地广人稀了,对于土地的开发远没有达到极限。

    人口当中,有记录的大明移民11万,8万分布在瀛州领地内,淡马锡普遍大明人,其次马六甲,再次雪兰莪。另有3万分布在各国贸易城镇。

    华夏移民当中又有一支特殊人群,也即所谓‘峇峇娘惹’族群。

    这个族群拢共有两万多人,皆自称祖上是当初郑和下西洋时留下来的。至于究竟是不是也不重要了,虽然他们同土着普遍通婚,但毫无疑问仍旧保有大明人的风俗传统,甚至文字语言,明确无误的是大明后裔,这个无法作假。

    别看这个族群人口不多,但却被朱老七所看重。

    因为这个族群十分特殊。他们内部通行福建官话,又掌握半岛语言,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通晓葡语、波斯语、天竺语、奥斯曼语。而同土着共生近两百年,他们对半岛风俗民情,山川地理极为熟悉。

    有了这般多便利,经商自然是一把好手,不论谁当家作主,也混的风生水起。

    如今就更加吃香,各衙门口普遍有他们的身影,负责翻译公文,传达对土着政令,协助处理涉及土着事务等等。

    朱常瀛决定见一见所谓的土生华人。

    第二日,朱常瀛便召见数位老移民代表,举办一场小型座谈会。

    礼毕,朱老七对着一位富态老翁和煦一笑。

    “你是范福清?孤听说过你,马六甲之战有你一份功劳,难得你当初还庇佑了许多我大明后裔,不失我大明仁爱之本,忠义气节。”

    “不敢,不敢,小老儿怎敢担殿下夸赞,都是小老儿应该做的。”

    老头儿是真激动了,拱手作揖,脸上泛着遮掩不住的笑意。

    “李知州给你安排了什么差事?”

    “承蒙知州大人看重,小老儿恬为马六甲议政会副议长,谘议局参政。”

    朱常瀛微微颔首,又将目光看向另外一人。

    各自闲谈几句,朱常瀛话锋一转。

    “请几位过来,孤有几件事相问,希望你们知无不言,为国献策。你们可能不了解孤的脾气,孤不喜奉承话,更不喜说话假大空,凡事据实以告,孤绝不怪罪,若建策有功,孤有重赏。”

    “马六甲、雪兰莪二县华夷杂居,土着同新移民发生数次械斗事件,而且还死了人。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巴生,一户新移民被灭门,至今也没有找到凶手。孤就想问问你们,华夷矛盾的根源在哪里,有没有和平相处的可能?”

    “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秘书官会一一记录。范福清,便从你开始。”

    范福清暗道果然是这件事,难怪李知州谭知县几番询问,原来是要呈报给瀛王殿下。

    “小老儿也说不好,有几点感想,殿下姑且听之。”

    “一者,葡人虽然被赶走了,但葡人经营百年,关系盘根错节,余毒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尤其那些西方教信徒,虽然被迫改宗,但没有了特权,甚至被剥夺土地。大多数人逃去了别处,但有些人却留下来,沦为盗匪,必然恨极我大明人的。”

    “二者,一些追随葡人的土酋首领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土地尽被罚没。而这些土地一部分赏赐给了有功将士一部分拍卖一部分分配给了新移民,没有......没有一分土地分给土人。这令许多土族不满,他们摄于我军军威不敢公然鼓噪,但背地里串联也是有的。”

    “三者,大明人的税赋同土人的税赋是不同的。大明百姓务农,只收取两成的田赋,没有人头税。大明人从商,税率也同瀛州相同,不需向寺庙缴纳贡金。而土人不仅有人头税,无论经商务农,还需向寺庙缴纳贡金。他们不会怨恨寺庙只会将怨气指向我大明人。”

    “四者,土人奉行教法即国法,而我瀛州推行的是国法。土人不认国法,认为我大明人在亵渎他们的神明......”

    “五者,风俗习惯不同。比如土人一日五次祷告,只要寺庙钟声响起,即刻跪地祈祷,做什么事也必须停下来,而且不许人打扰,不然就是对神明不敬。我大明新移民不知土人习惯,作息如常,甚至围观看热闹,如此土人也会心生怨恨。

    又比如猪肉。土人是禁止养猪吃猪肉的,他们视为不洁之物。像我等世代居住的,养猪食肉从来不在土人面前,都要躲着土人,避免误会。而新移民不知,甚至有宴请土人食猪肉的,土人将此视为羞辱。”

    “六者,我大明移民来势太凶猛了。原有土地分派殆尽,但开荒的势头却没有停下来,而且......而且其中不乏强买强卖,从土人手中低价购地的。”

    顿了顿,老头有些为难道,“此事两难,请恕小老儿愚钝,不知有何法可以化解。”

    这个说法倒是同李载厚的说法如出一辙,看来淡马锡内部早有商议过此事。

    对此,朱常瀛也不意外,毕竟处理领地内的汉夷事务乃是文官衙门的当务之急。

    朱常瀛又问了几人,所言大抵躲不过这几条。

    至于解决之法,他们没说却也说了,有枪杆子在手,往死里干就是了,强取豪夺,天下不都这样么?

    话说大明也有‘回’,尤其在陕甘,内陆也有少量分布,比如泉州。

    但‘回’与‘景’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郑和,他即信奉景教也信奉佛道,朝中军队中也有部分‘回’,但什么都吃,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偶尔作乱,也不是为了建立什么景教帝国。

    在朱常瀛看来,大明的‘回’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被系统传染,或者说景教中的极端派还没有传入大明。

    但一神教创立的初始就具备极强的攻击性,而景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教典就是为了立国,就是为了扩张,这一点在几百年后也还是如此,想想陕甘回乱......

    左公千古啊!

    不过朱老七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大清的回乱之所以如此严重,会不会也是爱新觉罗家的一种制衡策略呢,细思极恐!

    愁人,现在所面对的问题,极有可能会发生在陕甘。

    难道只能用手中的刀来说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