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三国梦 第29章 曹操称相
“哼!竖子无知,不足与谋!”
司空府内,曹操拍案怒骂,旁边的几位心腹面面相觑,不敢出声。虽然曹操没有指名道姓,但谁都听得出被他骂作竖子的这位就是当今的皇帝。
“主公,恕我直言。主公自迎天子至许,大小数十战方有今日之局面。东吞吕布,北亡袁绍,西和马腾,南据刘表。又安置徙民,屯军足食,使桓灵以来萧条之色不复。主公之功绩,虽管仲复生、萧何再世,亦难望项背。汉室之盛衰,在主公而非陛下,昭斗胆请上表恢复古制,废三公而复丞相。主公可领丞相位,为文武之首,开府断政,自决国事。以免圣意相左,君臣生隙。如此国事臣道,可以两全。”
说这一大段话的人名叫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早年追随袁绍,后因有人向袁绍进谗,昭便去绍投了张扬。张扬率军迎奉献帝、董昭随行,后献帝被曹操迁至许都,他也跟着到了许都,成了曹操的心腹。
董昭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其实就一个意思:“皇帝不听话,你为啥不让他闭嘴?”
曹操也听出来了,所谓的恢复古制不过是个幌子,目的就是架空皇帝免得干扰自己的决策。若真做了丞相开了府,那所有的事情就只须曹操点头,连经过皇帝盖个章走个形式都不必了,这可是大大的方便呀!至于什么人臣之道就纯属闹着玩了,大大方方把皇上给架空在那里,还舔着脸跟皇上说我这都是为了不惹您老人家生气你看我孝顺不?这么不要脸的说辞也就董昭这种不要脸的人才说得出口。
“哦!公仁此言诸公以为如何?”曹操心里忙不迭地点头,却抬头看看其他人,要众人表态。
今天曹操找来的有程昱、郗虑、华歆等,全都是些不怎么把汉帝放在眼里的,偏偏他那个最倚重的“子房”荀彧没有找。这道理其实再浅显不过,他今天就是专门找人来骂皇上出气的,又怎么会去找荀彧这种一心忠于大汉的人来给自己添堵呢?
本来只是发发牢骚,没想到还真发出意外惊喜来了。众人一听董昭这个建议,纷纷叫好。尤其是程昱,马上就催董昭写奏章上表,片刻不可耽误。
曹操还想推辞推辞表示一下谦逊,程昱却道:“秋尽冬来,不利用兵。南征荆州刻不容缓,主公若不加紧开府、稳固后方,岂能适时出征?此军国大事,片刻拖延不得!”
曹操恍然大悟,于是也就不演了,命董昭执笔、众人献策,当场就弄了个恢复相制的奏章出来。
次日早朝,百官还在殿外脱履卸剑,曹操则四平八稳地直接走了进去。殿门外一个小太监则高声宣读:“兖州牧、车骑将军、司空上殿——”
少时,群臣一一入殿各就各位。大殿上响起一声“陛下驾到——”,殿上群臣纷纷下跪,口称“恭迎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从群臣中间走过,走上御台,座入龙椅。
“众爱卿平身。”
“谢万岁——”
汉帝打眼看看一班大臣,目光最后停在曹操的身上。见他侧立于群臣之前闭目不语,与昨日大相径庭,不由奇怪。心想这人昨天还一蹦一跳地非要发兵,本以为今日要接着闹,怎么反而安静了下来?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皇帝随侍的宦官说道。
“启奏陛下,臣有本。”
汉帝抬眼看去,说话的是司空军祭酒董昭。见董昭从袍袖中取出奏章,递与管事的宦官,然后双手捧圭,奏道:“陛下,黄巾以来,国祚式衰。董卓造逆,天子蒙尘,李郭行凶,百官受辱。所以祸乱于朝堂、荼毒于山野者,国事所托非人之故也。司空曹操,首倡义兵,除奸讨逆,奉帝于许。安民足食,屯兵足备,使岁有余赋,民无菜色。商托国于伊尹,遂得夏鼎,周授权于吕尚,乃有太平。今陛下之德未及汤武,司空之贤甚于尹尚,请陛下效先王之法,废三公而进司空为丞相,使国事咸决于相府,则外可绝天下之患,内可解陛下之忧,于国于私,善莫大焉。”
董昭这一番话说完,犹如在群臣之中投下一颗炸弹,顿时就在人群中炸开了花。孔融闻之,怒不可遏,站出大喝:“董昭,何言也?身有本末,以首为尊;国有本末,以君为尊。纲常不举,妄为人也。子曰君君臣臣,岂有国事咸决于臣子之理?若如是,则圣明何存?司空与董卓何异?与李傕、郭泛何异?”
孔融这一通骂,明里是骂董昭,暗里不就是骂曹操么?其实说暗里骂都抬举老曹了,人家孔融可是明明白白地说你司空曹操跟董卓、李傕、郭泛都是一路货色。
曹操听在耳朵里,浑身的不自在,心说孔融匹夫,等我办完了正事,有你的好果子吃。曹操把眼神去看下面的群臣,夏侯惇、曹仁等一班武将纷纷出班拜倒,齐声道:“董昭所言甚是,请陛下恩准。若得司空进相位,吾等皆愿为国效死。”
汉帝一听,心中更加郁闷。你这就是没得商量了呗?若得曹操称相,你们皆愿为国而死,若曹操称不得相,你们就不愿为国而死了呗!不但不愿为国而死,搞不好还得让朕去死。哎呀老曹呀,我以为你是青铜,转了性不跟我杠了;没想到你王者归来直接把杠给我没收了呀!你特么这么不讲武德,干的这叫人事么?
汉帝还在沉默,想着能拖一时是一时,底下一众文官也开始纷纷跪下,请陛下批准董昭的奏章。曹操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但当他看到人群中有一人垂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既不下拜附和,也不出言阻止的时候,曹操心头一紧,刚刚获得的快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原因无他,只因这个人就是他的头号智囊——荀彧。
除了少数几个人,满朝文武都跪下逼宫了。汉帝心里天大的委屈却无可奈何,毕竟形势比人强啊!憋了半天只得叹了口气道:“众卿言之有理,董昭之奏,准。”
汉帝说完,不等众人回应,就站起来颤颤巍巍地离开了大殿。大臣们装模作样地再喊一遍“万岁万岁万万岁”,个个兴高采烈地起身。孔融泪流满面、仰天长叹:“天哪,不意使融见今日之事。悲哉!”
曹操假装没听见,与众人拱手致意,然后冷哼一声走了。群臣等曹操离开了,也都纷纷离去。刚刚还闹哄哄的大殿顿时冷清了下来,只有一个人还默默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打扫大殿的老太监摇了摇头,走到他身边,轻声道:“旬令卿,早朝散了,令卿该回府了。”
荀彧闻言点点头,目光一片茫然,一言不发地转头离开。看着他孤独的背影,老太监叹了口气,小声嘟囔着:“今日欺人幼子,他年报在儿孙,何苦来哉?”
建安十三年八月中,曹操辞兖州牧,改封冀州牧,并正式废除三公,进位丞相,开府理事。相府设司直主事一人,负责检举不法,由韦晃担任;长史一人,负责处理政务,由王必担任;少史若干,负责协助长史;征事一人,由邴原担任;主簿一人,由司马朗担任,负责记录管理文献。西曹掾主事一人,由崔琰担任,负责官员任命与监督;东曹掾主事一人,由毛玠担任,负责官员考核;文学掾主事一人,由司马朗二弟司马懿担任,负责教育及礼仪;议曹若干,主议事;辞曹若干,主诉讼;奏曹若干,主撰写奏章;贼曹若干,主治安;决曹若干,主审判;集曹若干,主会计;户曹若干,主户口及农业;法曹若干,主邮政;尉曹若干,主物流;仓曹若干,主仓储;兵曹若干,主军事;金曹若干,主采矿挖坟。
相府建立之后,大汉朝的所有事务只要有丞相的印章便可执行,皇帝彻底被束之高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傀儡。
进位丞相之后,曹操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调兵伐楚,而是找来与孔融不合的郗虑,商量怎么收拾孔融。
这郗虑乃是大儒郑玄的学生,字鸿豫,兖州山阳郡人,官拜光禄勋,也就是大内侍卫总管。
有一回汉帝宴请郗虑、孔融二人,饭桌上皇帝就问孔融:“鸿豫何所优长?”,意思就是“老孔啊,你觉得郗虑这人有什么优点呀?”
这同事嘛,在领导面前互相恭维一下本是人之常情,结果孔融回了句:“可与适道,未可与权。”
啥意思呢?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就是同学不一定志向相同,志向相同不一定能一起共事,一起共事也不一定能随机应变干出成绩。这不就是在挖苦郗虑是个书呆子光会动嘴啥事也干不成么?
郗虑当时就不乐意了,拿筷子指着孔融说:“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你孔融还好意思说别人?你当年在北海当太守,弄得政策混乱百姓流离,你又能干成啥事了?
正所谓文人相轻,孔融这人身为孔子后裔,一向自持甚高,一般人不大看得起人家。经常说些风凉话挖苦这个挖苦那个,这个人缘嘛可想而知,得罪的人海了去了。
可这郗虑是个记仇的,一看曹操也受不了孔融了,这不报仇的机会来了么?
郗虑起早贪黑去整孔融的黑材料,最后罗列罪状如下:
一、私养死士、意图谋反;
二、曾向孙权使者诽谤朝政;
三、发表“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的反动言论;
四、出门露着头发不戴头巾,有辱朝廷礼仪;
五、与祢衡酒后狂言,说爸妈生孩子就是为了自己爽,对子女全无恩情这种不孝之词;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曹操拿着这份罪状,立刻下令将孔融下狱,当晚就把孔融害死在狱中,年五十六岁。第二天,派兵抄了孔融的家,全家老小全部诛连,一个不留,尽斩于市。
孔融名传天下,几千年后还被传唱让梨之美名。却不自知他的才情、他的清白,在权力面前毫无份量,在仇恨面前一文不值。权力和仇恨就像一头嗜血的恶魔,它杀起人来比人杀猪还要轻松,轻松到只需一杆笔、一句话,就能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它盯上谁,谁就要死;谁盯上它,谁就得疯。
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司空府内,曹操拍案怒骂,旁边的几位心腹面面相觑,不敢出声。虽然曹操没有指名道姓,但谁都听得出被他骂作竖子的这位就是当今的皇帝。
“主公,恕我直言。主公自迎天子至许,大小数十战方有今日之局面。东吞吕布,北亡袁绍,西和马腾,南据刘表。又安置徙民,屯军足食,使桓灵以来萧条之色不复。主公之功绩,虽管仲复生、萧何再世,亦难望项背。汉室之盛衰,在主公而非陛下,昭斗胆请上表恢复古制,废三公而复丞相。主公可领丞相位,为文武之首,开府断政,自决国事。以免圣意相左,君臣生隙。如此国事臣道,可以两全。”
说这一大段话的人名叫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早年追随袁绍,后因有人向袁绍进谗,昭便去绍投了张扬。张扬率军迎奉献帝、董昭随行,后献帝被曹操迁至许都,他也跟着到了许都,成了曹操的心腹。
董昭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其实就一个意思:“皇帝不听话,你为啥不让他闭嘴?”
曹操也听出来了,所谓的恢复古制不过是个幌子,目的就是架空皇帝免得干扰自己的决策。若真做了丞相开了府,那所有的事情就只须曹操点头,连经过皇帝盖个章走个形式都不必了,这可是大大的方便呀!至于什么人臣之道就纯属闹着玩了,大大方方把皇上给架空在那里,还舔着脸跟皇上说我这都是为了不惹您老人家生气你看我孝顺不?这么不要脸的说辞也就董昭这种不要脸的人才说得出口。
“哦!公仁此言诸公以为如何?”曹操心里忙不迭地点头,却抬头看看其他人,要众人表态。
今天曹操找来的有程昱、郗虑、华歆等,全都是些不怎么把汉帝放在眼里的,偏偏他那个最倚重的“子房”荀彧没有找。这道理其实再浅显不过,他今天就是专门找人来骂皇上出气的,又怎么会去找荀彧这种一心忠于大汉的人来给自己添堵呢?
本来只是发发牢骚,没想到还真发出意外惊喜来了。众人一听董昭这个建议,纷纷叫好。尤其是程昱,马上就催董昭写奏章上表,片刻不可耽误。
曹操还想推辞推辞表示一下谦逊,程昱却道:“秋尽冬来,不利用兵。南征荆州刻不容缓,主公若不加紧开府、稳固后方,岂能适时出征?此军国大事,片刻拖延不得!”
曹操恍然大悟,于是也就不演了,命董昭执笔、众人献策,当场就弄了个恢复相制的奏章出来。
次日早朝,百官还在殿外脱履卸剑,曹操则四平八稳地直接走了进去。殿门外一个小太监则高声宣读:“兖州牧、车骑将军、司空上殿——”
少时,群臣一一入殿各就各位。大殿上响起一声“陛下驾到——”,殿上群臣纷纷下跪,口称“恭迎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从群臣中间走过,走上御台,座入龙椅。
“众爱卿平身。”
“谢万岁——”
汉帝打眼看看一班大臣,目光最后停在曹操的身上。见他侧立于群臣之前闭目不语,与昨日大相径庭,不由奇怪。心想这人昨天还一蹦一跳地非要发兵,本以为今日要接着闹,怎么反而安静了下来?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皇帝随侍的宦官说道。
“启奏陛下,臣有本。”
汉帝抬眼看去,说话的是司空军祭酒董昭。见董昭从袍袖中取出奏章,递与管事的宦官,然后双手捧圭,奏道:“陛下,黄巾以来,国祚式衰。董卓造逆,天子蒙尘,李郭行凶,百官受辱。所以祸乱于朝堂、荼毒于山野者,国事所托非人之故也。司空曹操,首倡义兵,除奸讨逆,奉帝于许。安民足食,屯兵足备,使岁有余赋,民无菜色。商托国于伊尹,遂得夏鼎,周授权于吕尚,乃有太平。今陛下之德未及汤武,司空之贤甚于尹尚,请陛下效先王之法,废三公而进司空为丞相,使国事咸决于相府,则外可绝天下之患,内可解陛下之忧,于国于私,善莫大焉。”
董昭这一番话说完,犹如在群臣之中投下一颗炸弹,顿时就在人群中炸开了花。孔融闻之,怒不可遏,站出大喝:“董昭,何言也?身有本末,以首为尊;国有本末,以君为尊。纲常不举,妄为人也。子曰君君臣臣,岂有国事咸决于臣子之理?若如是,则圣明何存?司空与董卓何异?与李傕、郭泛何异?”
孔融这一通骂,明里是骂董昭,暗里不就是骂曹操么?其实说暗里骂都抬举老曹了,人家孔融可是明明白白地说你司空曹操跟董卓、李傕、郭泛都是一路货色。
曹操听在耳朵里,浑身的不自在,心说孔融匹夫,等我办完了正事,有你的好果子吃。曹操把眼神去看下面的群臣,夏侯惇、曹仁等一班武将纷纷出班拜倒,齐声道:“董昭所言甚是,请陛下恩准。若得司空进相位,吾等皆愿为国效死。”
汉帝一听,心中更加郁闷。你这就是没得商量了呗?若得曹操称相,你们皆愿为国而死,若曹操称不得相,你们就不愿为国而死了呗!不但不愿为国而死,搞不好还得让朕去死。哎呀老曹呀,我以为你是青铜,转了性不跟我杠了;没想到你王者归来直接把杠给我没收了呀!你特么这么不讲武德,干的这叫人事么?
汉帝还在沉默,想着能拖一时是一时,底下一众文官也开始纷纷跪下,请陛下批准董昭的奏章。曹操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但当他看到人群中有一人垂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既不下拜附和,也不出言阻止的时候,曹操心头一紧,刚刚获得的快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原因无他,只因这个人就是他的头号智囊——荀彧。
除了少数几个人,满朝文武都跪下逼宫了。汉帝心里天大的委屈却无可奈何,毕竟形势比人强啊!憋了半天只得叹了口气道:“众卿言之有理,董昭之奏,准。”
汉帝说完,不等众人回应,就站起来颤颤巍巍地离开了大殿。大臣们装模作样地再喊一遍“万岁万岁万万岁”,个个兴高采烈地起身。孔融泪流满面、仰天长叹:“天哪,不意使融见今日之事。悲哉!”
曹操假装没听见,与众人拱手致意,然后冷哼一声走了。群臣等曹操离开了,也都纷纷离去。刚刚还闹哄哄的大殿顿时冷清了下来,只有一个人还默默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打扫大殿的老太监摇了摇头,走到他身边,轻声道:“旬令卿,早朝散了,令卿该回府了。”
荀彧闻言点点头,目光一片茫然,一言不发地转头离开。看着他孤独的背影,老太监叹了口气,小声嘟囔着:“今日欺人幼子,他年报在儿孙,何苦来哉?”
建安十三年八月中,曹操辞兖州牧,改封冀州牧,并正式废除三公,进位丞相,开府理事。相府设司直主事一人,负责检举不法,由韦晃担任;长史一人,负责处理政务,由王必担任;少史若干,负责协助长史;征事一人,由邴原担任;主簿一人,由司马朗担任,负责记录管理文献。西曹掾主事一人,由崔琰担任,负责官员任命与监督;东曹掾主事一人,由毛玠担任,负责官员考核;文学掾主事一人,由司马朗二弟司马懿担任,负责教育及礼仪;议曹若干,主议事;辞曹若干,主诉讼;奏曹若干,主撰写奏章;贼曹若干,主治安;决曹若干,主审判;集曹若干,主会计;户曹若干,主户口及农业;法曹若干,主邮政;尉曹若干,主物流;仓曹若干,主仓储;兵曹若干,主军事;金曹若干,主采矿挖坟。
相府建立之后,大汉朝的所有事务只要有丞相的印章便可执行,皇帝彻底被束之高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傀儡。
进位丞相之后,曹操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调兵伐楚,而是找来与孔融不合的郗虑,商量怎么收拾孔融。
这郗虑乃是大儒郑玄的学生,字鸿豫,兖州山阳郡人,官拜光禄勋,也就是大内侍卫总管。
有一回汉帝宴请郗虑、孔融二人,饭桌上皇帝就问孔融:“鸿豫何所优长?”,意思就是“老孔啊,你觉得郗虑这人有什么优点呀?”
这同事嘛,在领导面前互相恭维一下本是人之常情,结果孔融回了句:“可与适道,未可与权。”
啥意思呢?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就是同学不一定志向相同,志向相同不一定能一起共事,一起共事也不一定能随机应变干出成绩。这不就是在挖苦郗虑是个书呆子光会动嘴啥事也干不成么?
郗虑当时就不乐意了,拿筷子指着孔融说:“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你孔融还好意思说别人?你当年在北海当太守,弄得政策混乱百姓流离,你又能干成啥事了?
正所谓文人相轻,孔融这人身为孔子后裔,一向自持甚高,一般人不大看得起人家。经常说些风凉话挖苦这个挖苦那个,这个人缘嘛可想而知,得罪的人海了去了。
可这郗虑是个记仇的,一看曹操也受不了孔融了,这不报仇的机会来了么?
郗虑起早贪黑去整孔融的黑材料,最后罗列罪状如下:
一、私养死士、意图谋反;
二、曾向孙权使者诽谤朝政;
三、发表“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的反动言论;
四、出门露着头发不戴头巾,有辱朝廷礼仪;
五、与祢衡酒后狂言,说爸妈生孩子就是为了自己爽,对子女全无恩情这种不孝之词;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曹操拿着这份罪状,立刻下令将孔融下狱,当晚就把孔融害死在狱中,年五十六岁。第二天,派兵抄了孔融的家,全家老小全部诛连,一个不留,尽斩于市。
孔融名传天下,几千年后还被传唱让梨之美名。却不自知他的才情、他的清白,在权力面前毫无份量,在仇恨面前一文不值。权力和仇恨就像一头嗜血的恶魔,它杀起人来比人杀猪还要轻松,轻松到只需一杆笔、一句话,就能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它盯上谁,谁就要死;谁盯上它,谁就得疯。
古今中外,概莫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