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不干点啥事能行吗 > 第222章 逛琉璃厂

重生不干点啥事能行吗 第222章 逛琉璃厂

    罗念成接过了注册英语速成培训学校的活计,这本来也是他的事情。

    注册名称的时候,那志明好想把新东方给注册下来,不过他最后还是按捺住自己的恶趣味,把起名字的机会让给了庞芳。

    庞芳是不想自己起名的,因为公司的资金不是自己投的,甚至办学创意都不是自己的。

    但是架不住那志明说,以后这个公司她将持有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比第三大股东未来广告公司,还多了百分之一,是公司第二大老板,你不起名还让谁起?

    其实起名也就是一刹那的灵感,庞芳稍一认真思考,就给出了一个名字~燕京英格雷诗培训学校。

    那志明认为不错,虽然稍微有些女人气,比新东方少了些气势,但是却也多了些浪漫的味道在里面。

    学校核名还要一点儿时间,那志明一时之间也因为翁美菱的缘故,哪也去不了,不过那志明也不着急,趁现在没什么事儿,就去琉璃厂溜达溜达。

    要知道现在的琉璃厂可不像后世那样,还是有不少真货的。

    而且相比于后世那些,动不动就几千万上亿的拍卖价格,这时候的价格也相对合理。

    不过今天那志明可不是来抄底这些东西的,他是来找人。

    从家里出来,一路向西,大约一千多米,就走到虎坊桥,再折向往北,就是南新华街。

    又走了几百米,就是华夏国鼎鼎大名的琉璃厂。

    闻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厂文化街,位于燕京的和平门外。

    往西至后世西城区的南北柳巷,往东至西城区的延寿街,全长约八百多米。

    实际上从历史上讲,远在辽代的时候,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

    后来,到了元朝的时候,在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

    自明代永乐大帝年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也就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

    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才慢慢地变为城区。

    于是,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

    但这个“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清朝初期,顺治年间,朝廷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

    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至京城的会馆也都建在这个区域。

    官员、赶考的举子常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

    也吸引各地的书商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藏书。

    慢慢地,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

    然后,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清末的时候,在原琉璃厂的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师大附中的前身。

    在原厂址往南又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

    到了民国时期,差不多一九二七年,又建了和平门,修了新华街。

    从那时候起,琉璃厂文化街也就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

    由于这块风水宝地是那个年代仕人、举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园艺人聚居的地方。

    经年累月,使得这里有着最为丰富的人文资源:

    经典典故、传说故事、人文景观。

    所有的这些,体现了华夏国人在文化传承、精神世界里“民族灵魂”的一部分。

    不过,打民国以后的琉璃厂文化街,书店、古玩等各个行业早已衰落。

    特别是燕京沦陷时期,所有的书画店都是奄奄一息,店铺纷纷倒闭。

    正如当年《故都竹枝词》中所云:

    阅肆张罗雀掠门,

    海王村果静如林。

    空闲海估尊哥定,

    待价千年画宋元。

    到处都是一片萧条的景象。

    …………………………

    那志明很是悠闲地溜达着,先向西琉璃厂这边走。

    过了九号院,又向前过了文昌斋,他向旁边一拐,到了一户人家门前。

    门没锁,是虚掩着的,那志明伸头向里面望去。

    里面是一个很小的院子,中间搭了个棚子,上面有半挂葡萄树,此时正长出点点绿色。

    东西厢房门都是关着的,只有中间的正房开着门,门外面有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在择菜。

    而在老太太的旁边没多远,放着一个用木头做的简易的婴儿车。

    车上有一个看起来也就是一半岁的孩子,正在那里流着口水吃着自己的拳头。

    老太太一边择菜一边嘴里在跟那个孩子说着话:

    “我的乖宝贝儿啊,你快点长大吧,长大了就做这条街的文曲星。

    给咱们常家中个状元,穿红戴绿骑大马,蟒袍玉带做宰相。”

    那志明听着有意思,就稍微提高了声音叫了一声:

    “奶奶,我是过路的,口渴了,能给我一口水喝吗?”

    院子里的老太太闻声看了过来,见到是那志明这么一个干干净净的大男孩儿。

    尤其是那张年轻的脸,还挂着一脸灿烂的笑容,露出那两排熠熠生辉的牙齿,十分地招人稀罕。

    再加上刚才那声奶奶叫的非常脆声,不由笑着接口道:

    “行啊,进来吧,奶奶这就给你倒水。”

    说着站起身,从窗台上的茶水盘子里,拿起一个大搪瓷茶缸子,又往盘子里的一个小搪瓷茶缸子倒了一缸子水。

    这时那志明也走了进来,双手接过老太太手里的搪瓷缸子,咕咚咕咚地,一口气把水全部喝掉。

    然后双手将搪瓷缸子还给老太太,鞠躬道谢:

    “谢谢奶奶。”

    起身后,看了一眼旁边的小孩子,笑着说道:

    “奶奶,这小家伙是您的孙子吧?

    长得好可爱,长大了一定是个人才。

    他叫什么名字?”

    老太太一听有人夸她的孙子,哪还不开心的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