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末残阳 > 第九十五章 国危思良将

明末残阳 第九十五章 国危思良将

    “大汗,臣想请教一个问题。”

    “祖总督但说无妨。”

    “大汗是志在天下,还是志在攻破京师?”

    “当然是志在天下,这是咱们大金世世代代的愿望!就是要入主中原,夺取天下。”皇太极激动的说。

    “大汗,此刻南下,且不说弹药与粮草,还有伤兵的问题,就算是破了山海关,拿下了京师,您占的住吗?”祖大寿问出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

    “这……”皇太极确实从来没想过,如果真的打下了明朝的首都,又会如何。毕竟那城墙他是见过的,远非锦州这样的小城可比。

    “大汗就算打了下来,整个明朝还有数十万的残余力量,甚至最后数十万的农民起义军也会把矛头直接指向大汗,纵然八旗将士再勇猛,有有多大的把握?”

    “那难道不攻了?就这么算了?”多铎有点想不通。

    “非也,伐明如伐大树,需要一步一步来,臣在关内虽然没有跟起义军打过仗,但料那起义军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平息,它会极大的耗费掉大明的财力人力物力,加上明朝官场极为腐败,用不了多久就会从里面烂透。

    届时,大汗率军南下,就好像在门上踢一脚,整个房子就垮塌了,岂非事半功倍?”

    “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皇太极随后下令,大军在锦州休整后,停止南下,返回盛京休养生息,以待时机。

    “混账!”

    “这个祖大寿真是罔顾皇恩!为什么不去死!”

    在太和殿里,崇祯对着群臣咆哮,发泄着自己心里的极度不满。

    就在刚刚,接到了吴襄送来的辽东战报,内容石破天惊。

    “罪臣吴襄冒死泣血启奏陛下:

    崇祯四年五月初四,虏酋皇太极率主力二十余万南下,右都督祖大寿定下对敌方略,放弃义州等城池,死守锦州待援,臣与宋伟固守宁远。

    然鞑虏势大,竟于五月初五夜偷袭锦州南门得手,据报,辽东巡抚邱禾嘉自缢身亡,副将何可纲、张存仁、张吉甫皆力战不屈而死。祖大寿祖大乐等将领并二千残余兵马全部降金。

    罪臣援救不及,致使锦州陷落,实乃罪该万死,伏请圣裁!

    臣顿首再拜!”

    “陛下,吴襄可是祖大寿的妹夫,如今他的儿子吴三桂又是吴襄的儿子,倘若吴襄心怀二心,那……”朝中立刻有人站出来了。

    “臣请立刻撤换吴襄,替换吴三桂!”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陛下,万万不可!”兵部尚书张凤翼竟然不顾体统,竟然直接出来阻止。

    “陛下,吴襄虽是祖大寿妹夫,但通虏并无实据。贸然撤换,臣恐辽东将士人人自危。况诸将辽东向来姻亲密切,难道都撤换掉?”张凤翼对辽东情况颇为熟悉。

    “万一吴襄要是反了,宁远和山海关都丢了,京师可就直接暴露在鞑子的兵锋之下,这个责任,你张凤翼承担的起吗?”钱龙锡直接出来责问。

    “在下问钱阁老两个问题,如果吴襄没有反意,确实对陛下赤胆忠心,那么朝廷去换掉他,可有合适人选?

    谁能迅速掌控辽东的兵马?

    抵御鞑子入侵?

    如果吴襄有反意,咱们换的动他吗?

    派去的人,不是羊入虎口?

    哪位大人愿意去?”

    “这……”钱龙锡这时候就暴露出他的短板了,他权谋在行,但对军事一窍不通。

    听了张凤翼的反问,竟然不知道怎么回答。

    周延儒在旁边听了大爽,于是赶紧跑出来神助攻,“陛下,臣以为张大人所言甚是,钱阁老思虑欠妥啊!”

    “你!”这次真的轮到了钱龙锡郁闷了。

    “好,那依张爱卿所见,该如何处理?”崇祯明显倾向于张凤翼了。

    “陛下,臣斗胆建议,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将祖大寿等人的叛国投敌无耻行径向天下人告知,同时对为国捐躯的邱禾嘉、何可纲等人后事高调处理,彰显朝廷公允。

    第二步,派钦差赴辽东对吴襄加以宽慰,让他为国守好国门。

    第三步,命京师新军迅速北上,在遵化等地构筑防御,以防不测。当然,对外宣称是新军拉练!”

    崇祯思索了一会,终于下定决心,“张爱卿所言,全部照准!加封吴襄为右都督,节制辽东诸将,吴襄之子吴三桂,加虎威将军!”

    回到后宫,崇祯当着周皇后的面竟然难得喝起了闷酒。

    周皇后一般从不轻易过问朝政,毕竟太祖时候就定下了规矩,后宫不得干政。

    但今天实在是熬不住了,就询问原因。

    崇祯和周皇后的关系向来极好,于是把今天早朝的事情说了一通,并且叹气,手下没有靠谱的精兵强将,什么事情都要去迁就,真是郁闷死了。

    “倘若朕有岳武穆那样的良臣猛将,区区鞑虏又有何惧?祖大寿又焉敢降金?唉,还不就是觉得朝廷困难,拿他们没办法吗?”崇祯不由感慨,颇有无奈之感。

    “陛下,臣妾是个妇道人家,这些国家大事,本来不便开口。但说到良臣猛将,以前孙阁老不是推荐过赵信吗?陛下忘记了?”周皇后素来敬重孙阁老,对他的话,还是比较留意的。

    “这个赵信,呵呵,你知道他在山东干了点什么?他搞起了土改!竟然还公然捕杀那些反对他改革的士绅,最可恶的一点,是未经朕的允许,搞什么登莱内迁,还弄出什么赵家军,这是要分疆裂土吗?还有没有大明的王法?”崇祯越说越激动,最后简直就是在咆哮了。

    吓得周围伺候的奴婢一个个都跪了下去。

    周皇后挥挥手,示意大家起来。

    然后郑重向崇祯行了个大礼,弄的崇祯一脸懵逼。

    “臣妾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皇后这是何意啊?”

    “陛下,赵信搞土改对士绅下手,岂不是自绝于士大夫阶层,如此一来,如何能得到天下士绅拥戴?臣妾听闻太祖起事,也是借助了淮西士绅阶层的助力,历朝历代,何曾听闻有与士绅决裂而最后成就霸业的先例?”

    “至于登莱内迁,赵家军,不过是个形式而已,赵信可曾公然驳斥朝廷旨意?既然没有,就依然是大明的臣子!那些九边重镇的将领,除了叫法未改,实则都成了他们的私兵,朝廷又哪里指挥得动呢?相比之下,赵信要好了很多啊!”

    “最关键一点,有孙阁老当时留下的誓言纸书,他就永远无法篡位自立!永远只能做您的臣子!”

    周皇后的一番分析,其实在这个时代看来,确实已非常中肯,但可惜赵信并非是这个时代的人。

    崇祯听后不禁陷入了沉思,良久才叹出一口气,“也罢,待他这次南下平乱班师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