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第485章 风暴初起
李云泽的雄心壮志,深深撼动了李白的心。
性格上本就近似于愤青的李白,当即拍着胸脯保证,要为实现李云泽的理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不等科举结束,李白就主动找上了那些参加科举的朋友们,大力劝说朋友们为李云泽效力。
老实说,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亲王的话,真的很难吸引到太多的人才。
毕竟李三郎光是儿子就足有三十个之多!
可好在李云泽最近的行情不错,经常与权贵打交道的名仕们,隐约间也是知道李云泽有入住东宫之像,所以不少人还是同意选择投资这个潜力股的。
当然了,此时众多名仕们的主要精力,依旧是放在已然结束等待结果的科举上。
在多方期待之下,终于是到了放榜的这天。
身形略显消瘦的杜甫,在贡院外的街道上来回踱步,脸上的神情明显很是凝重。
今年不过二十四岁的杜甫,此时的心情很是复杂。
因为主考官是贺知章,原本打算写些清平淡雅的文章诗词,从而迎合考官的。
可在考场内见识到了诸多阴暗面的事儿,难以控制心中的愤怒,干脆就是奋笔疾书针砭时弊,洋洋洒洒写的很是畅快。
只不过等到交卷之后,头脑冷静下来却是后悔了。
他可不傻,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并不符合现在的流行趋势,极有可能被直接刷掉。
那样的话,甚至连递到寿王面前的机会都没有。
正因为如此,他这才焦躁难忍,患得患失又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在这儿等待着。
与杜甫相似的,是他身边足足上百名之多的考生。
哪怕是那些门阀勋贵子弟们,也是面露紧张之色。
毕竟这次是由寿王来负责点选,虽然都给了行卷送了礼物,可这么多人争几个乃至最多十几个的位置,竞争实在是太大了。
竞争大,自然就会带来压力。
而那些并非门阀勋贵之家出身的考生们,那就更加紧张了。
按照惯例,往年都会给出一两个平民出身的名额,可上次科举的时候,就连这点名额都被抢走了。
相比起那些门阀勋贵子弟,他们自然是更加紧张与焦虑,害怕那位寿王延续传统,一个名额都不给他们。
哪怕是科考老资格的王之涣与孟浩然,此时也是紧张不已。
在众人焦虑的等待之中,贡院的门终于是被打开了。
手中捧着系着绸带的文书的书吏,昂首挺胸的走了出来。
见着这一幕,在外面焦急等候的众人齐刷刷的涌上前去,直接将那书吏给围了起来。
“别挤,别挤!挤我有什么用?诸位是否登科,早已经有定数。”
好说歹说之下,众人总算是稍稍冷静下来,簇拥着那书吏将手中的文书张贴在了木板上。
“哈哈哈哈哈~~~~”
“中了!中了!我真的中了!”
“有我啊,真的有我啊~~~”
“这是我的名字,看到没有!这是我的名字!”
“呜呜呜~~~老夫终于登科了,呜呜~~~”
“浩然兄,恭喜啊。”
“季淩兄,同喜同喜。”
“.”
一时之间,木板告示四周全都是欢呼雀跃之声。
艰难挤过人群的杜甫,终于是来到了木板前,怀着忐忑的心情仔细打量着木板上的名字。
然后,看到了一行字‘巩县杜甫.’
后面的他就没看下去,脑海之中只剩下了一个念头‘我中了?真的中了?写的那什么玩意居然也能中?!’
等到初始的激动与兴奋逐渐消散,回过神来的众人这才逐渐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诸位,诸位!”
有士子举臂高呼“诸位,有谁是没中的吗?”
众人面面相觑,没人回应。
那人有高呼一声“诸位,谁高中登科了啊?”
上百号人几乎是齐刷刷的举起了手臂。
这下,所有人都傻眼了。
这这这.这尼玛是只要来参加考试的,全都给选中登科了?!
此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九十八人,全部选中进士登科,这个消息就像是飓风般席卷了整个大唐。
以往提到科举,众人第一印象就是太难了,一科选取三五人是常事,甚至一二人的也有。
现在居然一口气选中了上百人之多,这可真是太夸张了。
对于这件事情,绝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寿王年轻不懂事,爱才心喜所以都给选了。
甚至就连得知消息的李三郎也是这么想的。
用高力士的话来说就是‘陛下得知此事好,只言了一句胡闹。’
不过太子李瑛却是身边缺少出色的谋士,竟然认为这是个好机会,直接在朝堂上言及此事,不但要让寿王立刻回来认错,还要将那些被他点选的进士们统统取消掉资格重考。
此言一出,李林甫当即低头,强忍着嘴角的笑意。
而张九龄却是瞠目结舌,手里的笏板都险些掉在了地上。
太子李瑛,知不知道自己在这儿说什么呢?!
李三郎面不改色,可眼底却是闪过了一抹厌恶。
‘如此愚不可及,岂能为一国储君?’
朝中众臣,自然也是纷纷为之侧目。
此事的原因很简单,只要看看那些被录取的进士们的出身就知道了。
除了少部分人之外,大部分被选中的进士都是门阀勋贵出身!
甚至于,他们不少的亲族就站在这大殿之中!
李瑛上嘴皮一碰下嘴皮的就要取消他们的入仕资格,那就是一句话得罪了半个朝堂,得罪了大唐一半的勋贵门阀之家。
太子李瑛没考虑到这些,只想着能够接着这次的机会打击李云泽的威信。
却是没有想到,自己扔出去的四十米长的大刀,直接误伤到了不能得罪的力量。
哪怕是李三郎,也不能一次性得罪这么多的勋贵门阀。
“既是朝廷取士,岂有选中之后又取消的道理。”李三郎开口结束这场闹剧“不过十八郎选了这么多,也的确是不合规矩。选中的进士都入仕,十八郎叫他回来,此事就这么定了吧。
”
众人自然没有异议,齐齐应声称是,算是把这件事情给揭过去了。
可此事造成的影响却是无法消散的。
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许多人对太子李瑛表示失望,尤其是那些登科进士的家族,更是视其为不懂规矩。
反倒是对把所有人都给选中了的李云泽,心怀感激之情,觉得寿王是个好说话的,愿意把好处拿出来让大家一起享用的,这才是真的懂规矩的。
远在洛阳的李云泽,并不清楚李瑛居然做了这么沙雕的事儿,他此时正在不断的设宴款待被自己选中的进士们。
无论进士们的出身如何,李云泽至少在表面上表现的一视同仁,而且对每个人都有着拉拢之意。
唐时还没有座师这种事儿,李云泽要做的就是将自己塑造成诸位新科进士们的座师。
九十八位进士之中,有不少人都是常年参加科考的大龄复读生。
他们多年的心愿终于达成,对于选中自己的李云泽那是非常尊重,宴会的气氛自然是和谐的很。
按照大唐的规矩,登科进士们需要进行为期三年的观政,也就是实习期,之后才会具体分派工作。
对于诸位新科进士们,李云泽找他们一一谈话,根据个人的理想推荐他们去往不同的衙门观政实习,更是得到了如潮好评。
这其中,李云泽邀请杜甫出任寿王府监印,邀请王之涣出任寿王府国丞,邀请孟浩然出任寿王府国尉,邀请高适出任寿王府大农。
几人也是没有拒绝,应下了李云泽的邀请,算是直接入仕。
从这里就显示出只是亲王身份的不足来,人才太多可手中的职位却是没有多少不够用。
原本亲王府还有典军与副典军的位置,可这位置却是预备留给李嗣业等人的。
李云泽想要做大事,需要更多的人手帮忙。
可手中的实力不足,只能是暂时与众人联络感情。
现在的话,他已经是迫切的需要得到东宫的位置。
等到李三郎招他返回长安城的旨意抵达,与咸宜公主夫妇一起收拾动身,带着诸多新科进士们一起回到长安城的时候,时间已然是来到了开元二十五年春。
这段时日里,大唐也是有着诸多的事情发生。
这其中比较吸引李云泽关注的,是平卢将军安禄山打了败仗,被上奏要按律处死,却是被李三郎赦免,并且走入了李三郎的视线之中。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按照历史路线他会在短时间内飞黄腾达,从说不清楚自己出身的杂胡,一路做到三镇节度使。
除此之外还有坑了奚人获取诺大战功的史卒干,也进入了李三郎的视线之中。
因为坑奚人之功,心情大好的李三郎甚至为史卒干赐名思明,也是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
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张九龄失势。
晚年的李三郎疑心病极重,尤其是对大权在握的宰相非常防范。
他掌权的时候一共更换了三十多位宰相,主打策略就是定期换人。
张九龄能力出众为人正直,可就是因为为人正直所以屡屡对李三郎进谏,让他别那么奢靡无度,让他别那么重用小人,让他别那么.
而且他还一直力挺太子李瑛,这都是犯了李三郎的忌讳。
等到李云泽终于返回长安城的时候,一场针对张九龄与太子的风暴,已然逐渐成型。
性格上本就近似于愤青的李白,当即拍着胸脯保证,要为实现李云泽的理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不等科举结束,李白就主动找上了那些参加科举的朋友们,大力劝说朋友们为李云泽效力。
老实说,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亲王的话,真的很难吸引到太多的人才。
毕竟李三郎光是儿子就足有三十个之多!
可好在李云泽最近的行情不错,经常与权贵打交道的名仕们,隐约间也是知道李云泽有入住东宫之像,所以不少人还是同意选择投资这个潜力股的。
当然了,此时众多名仕们的主要精力,依旧是放在已然结束等待结果的科举上。
在多方期待之下,终于是到了放榜的这天。
身形略显消瘦的杜甫,在贡院外的街道上来回踱步,脸上的神情明显很是凝重。
今年不过二十四岁的杜甫,此时的心情很是复杂。
因为主考官是贺知章,原本打算写些清平淡雅的文章诗词,从而迎合考官的。
可在考场内见识到了诸多阴暗面的事儿,难以控制心中的愤怒,干脆就是奋笔疾书针砭时弊,洋洋洒洒写的很是畅快。
只不过等到交卷之后,头脑冷静下来却是后悔了。
他可不傻,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并不符合现在的流行趋势,极有可能被直接刷掉。
那样的话,甚至连递到寿王面前的机会都没有。
正因为如此,他这才焦躁难忍,患得患失又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在这儿等待着。
与杜甫相似的,是他身边足足上百名之多的考生。
哪怕是那些门阀勋贵子弟们,也是面露紧张之色。
毕竟这次是由寿王来负责点选,虽然都给了行卷送了礼物,可这么多人争几个乃至最多十几个的位置,竞争实在是太大了。
竞争大,自然就会带来压力。
而那些并非门阀勋贵之家出身的考生们,那就更加紧张了。
按照惯例,往年都会给出一两个平民出身的名额,可上次科举的时候,就连这点名额都被抢走了。
相比起那些门阀勋贵子弟,他们自然是更加紧张与焦虑,害怕那位寿王延续传统,一个名额都不给他们。
哪怕是科考老资格的王之涣与孟浩然,此时也是紧张不已。
在众人焦虑的等待之中,贡院的门终于是被打开了。
手中捧着系着绸带的文书的书吏,昂首挺胸的走了出来。
见着这一幕,在外面焦急等候的众人齐刷刷的涌上前去,直接将那书吏给围了起来。
“别挤,别挤!挤我有什么用?诸位是否登科,早已经有定数。”
好说歹说之下,众人总算是稍稍冷静下来,簇拥着那书吏将手中的文书张贴在了木板上。
“哈哈哈哈哈~~~~”
“中了!中了!我真的中了!”
“有我啊,真的有我啊~~~”
“这是我的名字,看到没有!这是我的名字!”
“呜呜呜~~~老夫终于登科了,呜呜~~~”
“浩然兄,恭喜啊。”
“季淩兄,同喜同喜。”
“.”
一时之间,木板告示四周全都是欢呼雀跃之声。
艰难挤过人群的杜甫,终于是来到了木板前,怀着忐忑的心情仔细打量着木板上的名字。
然后,看到了一行字‘巩县杜甫.’
后面的他就没看下去,脑海之中只剩下了一个念头‘我中了?真的中了?写的那什么玩意居然也能中?!’
等到初始的激动与兴奋逐渐消散,回过神来的众人这才逐渐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诸位,诸位!”
有士子举臂高呼“诸位,有谁是没中的吗?”
众人面面相觑,没人回应。
那人有高呼一声“诸位,谁高中登科了啊?”
上百号人几乎是齐刷刷的举起了手臂。
这下,所有人都傻眼了。
这这这.这尼玛是只要来参加考试的,全都给选中登科了?!
此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九十八人,全部选中进士登科,这个消息就像是飓风般席卷了整个大唐。
以往提到科举,众人第一印象就是太难了,一科选取三五人是常事,甚至一二人的也有。
现在居然一口气选中了上百人之多,这可真是太夸张了。
对于这件事情,绝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寿王年轻不懂事,爱才心喜所以都给选了。
甚至就连得知消息的李三郎也是这么想的。
用高力士的话来说就是‘陛下得知此事好,只言了一句胡闹。’
不过太子李瑛却是身边缺少出色的谋士,竟然认为这是个好机会,直接在朝堂上言及此事,不但要让寿王立刻回来认错,还要将那些被他点选的进士们统统取消掉资格重考。
此言一出,李林甫当即低头,强忍着嘴角的笑意。
而张九龄却是瞠目结舌,手里的笏板都险些掉在了地上。
太子李瑛,知不知道自己在这儿说什么呢?!
李三郎面不改色,可眼底却是闪过了一抹厌恶。
‘如此愚不可及,岂能为一国储君?’
朝中众臣,自然也是纷纷为之侧目。
此事的原因很简单,只要看看那些被录取的进士们的出身就知道了。
除了少部分人之外,大部分被选中的进士都是门阀勋贵出身!
甚至于,他们不少的亲族就站在这大殿之中!
李瑛上嘴皮一碰下嘴皮的就要取消他们的入仕资格,那就是一句话得罪了半个朝堂,得罪了大唐一半的勋贵门阀之家。
太子李瑛没考虑到这些,只想着能够接着这次的机会打击李云泽的威信。
却是没有想到,自己扔出去的四十米长的大刀,直接误伤到了不能得罪的力量。
哪怕是李三郎,也不能一次性得罪这么多的勋贵门阀。
“既是朝廷取士,岂有选中之后又取消的道理。”李三郎开口结束这场闹剧“不过十八郎选了这么多,也的确是不合规矩。选中的进士都入仕,十八郎叫他回来,此事就这么定了吧。
”
众人自然没有异议,齐齐应声称是,算是把这件事情给揭过去了。
可此事造成的影响却是无法消散的。
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许多人对太子李瑛表示失望,尤其是那些登科进士的家族,更是视其为不懂规矩。
反倒是对把所有人都给选中了的李云泽,心怀感激之情,觉得寿王是个好说话的,愿意把好处拿出来让大家一起享用的,这才是真的懂规矩的。
远在洛阳的李云泽,并不清楚李瑛居然做了这么沙雕的事儿,他此时正在不断的设宴款待被自己选中的进士们。
无论进士们的出身如何,李云泽至少在表面上表现的一视同仁,而且对每个人都有着拉拢之意。
唐时还没有座师这种事儿,李云泽要做的就是将自己塑造成诸位新科进士们的座师。
九十八位进士之中,有不少人都是常年参加科考的大龄复读生。
他们多年的心愿终于达成,对于选中自己的李云泽那是非常尊重,宴会的气氛自然是和谐的很。
按照大唐的规矩,登科进士们需要进行为期三年的观政,也就是实习期,之后才会具体分派工作。
对于诸位新科进士们,李云泽找他们一一谈话,根据个人的理想推荐他们去往不同的衙门观政实习,更是得到了如潮好评。
这其中,李云泽邀请杜甫出任寿王府监印,邀请王之涣出任寿王府国丞,邀请孟浩然出任寿王府国尉,邀请高适出任寿王府大农。
几人也是没有拒绝,应下了李云泽的邀请,算是直接入仕。
从这里就显示出只是亲王身份的不足来,人才太多可手中的职位却是没有多少不够用。
原本亲王府还有典军与副典军的位置,可这位置却是预备留给李嗣业等人的。
李云泽想要做大事,需要更多的人手帮忙。
可手中的实力不足,只能是暂时与众人联络感情。
现在的话,他已经是迫切的需要得到东宫的位置。
等到李三郎招他返回长安城的旨意抵达,与咸宜公主夫妇一起收拾动身,带着诸多新科进士们一起回到长安城的时候,时间已然是来到了开元二十五年春。
这段时日里,大唐也是有着诸多的事情发生。
这其中比较吸引李云泽关注的,是平卢将军安禄山打了败仗,被上奏要按律处死,却是被李三郎赦免,并且走入了李三郎的视线之中。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按照历史路线他会在短时间内飞黄腾达,从说不清楚自己出身的杂胡,一路做到三镇节度使。
除此之外还有坑了奚人获取诺大战功的史卒干,也进入了李三郎的视线之中。
因为坑奚人之功,心情大好的李三郎甚至为史卒干赐名思明,也是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
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张九龄失势。
晚年的李三郎疑心病极重,尤其是对大权在握的宰相非常防范。
他掌权的时候一共更换了三十多位宰相,主打策略就是定期换人。
张九龄能力出众为人正直,可就是因为为人正直所以屡屡对李三郎进谏,让他别那么奢靡无度,让他别那么重用小人,让他别那么.
而且他还一直力挺太子李瑛,这都是犯了李三郎的忌讳。
等到李云泽终于返回长安城的时候,一场针对张九龄与太子的风暴,已然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