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502章 新年慰问!!!(改)
热门推荐:
明末太子:父皇咋把龙袍披我身上了?
都市医道圣手
上门女婿叶辰
女配觉醒:修仙从丫鬟做起
大唐:为夺杨玉环,请李隆基归天
重生七零,军医媳妇又美又辣
全城告急:江少他又被宋律拒婚了
陈轩沈冰岚
都人间清醒了,谁还做渣男舔狗啊
大年三十,前线工程兵指挥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值此新春佳节,刘之野特意来看望被称为“雪山铁九连”,X师工兵团九连的干部战士们等。
刘之野和战士们一起欢度新年。
聊天的时候,刘之野关切地问起了战士们的生活情况,他问道:“你们一周能吃几顿肉?”
听到这话,战士们面面相觑,半天都无人回答,这是为何呢?
为了迎接刘之野和新年的到来,战士们特意起了个大早,起来打扫卫生。
当天南疆前线驻地正好下起了狂风暴雨。
战士们一吃完早饭就出去打扫枯枝烂叶。
他们尽己所能地想给参谋长刘之野和总部来的领导同志留下一个好印象。
等一切都收拾完毕后,战士们换上新军装。
他们笔直地站成一排,精神十足、心情激动地等待刘之野等人的到来。
不一会儿,刘之野就带着几位总部的同志来到了大院里。
一看到刘之野,战士们就激动地鼓起了掌。
刘之野脸上带着温柔亲切的微笑,不住地和大家点头致意,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上午十点多,刘之野就乘坐汽车来到了连队驻地。
他一下车,就听到战士们用洪亮的声音高喊道:“参谋长好!首长好!”
看着战士们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刘之野高兴极了,一边走路一边鼓掌,然后对战士们说道:“同志们,过年好啊!你们辛苦啦!”
随后,部队安排了见面仪式。
刘之野和总部来的领导同志们一一和优秀战士、干部握手。
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大领导,战士们都表现得很兴奋。
随后,刘之野他们又出席了连队干部的座谈会。
刘之野坐在人群中间,一只手拿着茶杯,一只手放在腰间,轻松惬意地对大家说道:“今天是年三十,我来看看大家,你们辛苦了!”
“我看过咱们的材料,这是一个有光荣历史的连队,现在负责的任务也很重!”
在座的干部同志听到这话,都纷纷说道:“这是总部和前指对我们的信任,为人民服务,不辛苦!”
刘之野点点头,接着嘱咐道:“工程兵是我们部队的重中之重,可以多培养一些人才,办几所学校。”
座谈会结束后,刘之野又在连队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正在施工的工地上。
还在干活的值班战士看到刘之野来了,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簇拥到了刘之野身边。
这一年,刘之野负责在前线指挥作战,他在几层干部和战士们心中树立起了莫大的威信。
刘之野的能力如何,下面的人其实都看在眼里,否则换个庸人你试试!
年底这几天,前线又下起了连绵雨,阴冷潮湿。
刘之野亲切地拍了拍大家的肩膀,关怀地问道:“冷不冷?这么高强度的工作,累不累?”
一位小战士站直身子大声回答:“军装很厚很暖和,工作再忙也不累!”
刘之野哈哈一笑,接着说道:“连队的生活呢?还好吗?你们一周能吃几顿肉?”
听到这话,战士们面面相觑,憋了半天才说道:“我们和别的战斗部队不一样,能自己养猪种菜,几乎天天都能吃到肉。”
战士们的回答让刘之野放心了不少,工程兵的任务很重,战士们一定要吃饱吃好,才有力气干活。
可是站在战士们的角度,却不愿这样回答。
因为这时的国内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更别提吃肉了。
他们哪里知道,刘之野满心全都是对基层战士的关心,巴不得大家天天吃肉呢!
慰问结束后,战士们围在刘之野身边,舍不得和刘之野分别。
直到刘之野乘坐的汽车远远地驶出了连队大院,才收回了目光。
后来和刘之野共度的这个新年,也成了这些战士们一辈子最美好的回忆。
刘之野又不不顾劝阻,冒险探望了驻守在“猫耳洞”的将士们。
到了“猫耳洞”看到这里的现实情况,他被震惊了。
“这里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一个个的大男人,只能光着腚打仗。”
看到这里的情况,刘之野忍不住眼里充满泪水。
难以想象,堂堂七尺男人,三五个人挤在一个比耗子窝还大不了多少的猫儿洞里。
只能低着头弯着腰,小心谨慎的走路。
一旦碰到阴天下雨,这里就变成了漂浮的“海洋”。
战士们只能尽量的抬高自己的头颅,顶着唯一的通讯设备和武器,不让敌人发现。
在L山的猫耳洞里,大家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那就是“晒蛋”。
有人评论,这是不纯洁的,没有一点“正形”。
然而,当战士们宁愿忍受血与肉的磋磨与溃烂,宁愿一丝不挂,难受了就用烟头烫自己的时候,谁又敢说,他们是“不纯洁”的?
刘之野一行人走进L山,这里奇形密布的山峦之间,形成了密密麻麻的天然洞穴。
而这些天然洞穴的周围,也有刚刚挖出来的很多坑洞。
不仔细看还以为是被地鼠给拱了一个大包。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大包,夏军前线战士一个个的藏身这里,守护了L山一百多个日日夜夜。
这些坑洞也被称为“猫耳洞”,而守护在猫耳洞里的战士们被亲切的叫做“猫耳洞人”。
在L山阵地前沿,像这样的猫耳洞大大小小有几十个不等。
具体多少没有人数过,而它们就是前沿战士们的生活圈子。
特别是靠近敌人阵地前沿的那十几个不等的猫耳洞,更是慎之又慎。
狭小的猫耳洞内,基本上三个士兵住在一起。
说是“住”,其实只是弯着腰,或者趴着潜伏。
战士们进去之后必须低着头,根本无法站立。
就连个头最矮小的士兵也是如此。
即使想要休息也必须弯着胳膊,弯着腿,将身子蜷缩在一起。
如果碰到洞内有5名士兵的时候,不要以为洞内空间会很大。
大多数人都站不起来,又无法躺着,只能并排着像小学生一样人贴着人坐着。
现在是冬天还好,几个人相互取暖也算是可以的。
可是,如果是在夏天四十多度的高温下,潮湿闷热的环境内;
整个猫耳洞如同一个桑拿房,每个人仅仅是坐着就汗流浃背。
更不要提还要时刻提防着敌人突袭。
高温之下,洞内很容易滋生细菌。
很多战士的衣服根本无法替换,有的直接与皮肤黏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
有时候一狠心,只听“刺啦”一声,一块皮肤连着衣服一块被扯了下来。
战士们只能象征性的抹一点药。
消炎药前线十分紧张,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冒着生命危险运送物资。
这种情况并非只是个例,几乎全部的战士们都被感染,有的甚至全身溃烂、鼓脓。
当然,如果受伤感染部位发生在其他正常部位,大家也觉得没有什么。
可是私密处的伤口才最难受。想要开口又不好意思说,不开口下面又痒得难受。
“烂裆”已经成为猫耳洞生活的一部分。
每个猫耳洞士兵几乎都要经历这种抓耳挠腮、心痒难耐的折磨。
先是裤裆奇痒难耐,继而就是溃烂,以至于慢慢发展到腋下、双脚,严重的直接全身皮肤感染。
有的士兵仅仅是坐在那里不动,一会的功夫腿根处就会流出透明的水,与裆部连在一起。
有的怕羞只能穿一件小裤衩。
尽管如此,也不敢有太大动作,因为整个裤衩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生生的割着战士们的肉。
在猫耳洞附近最奢侈的一种生活“体验”就是“晒蛋”。
一旦发现太阳出来,战士们就会借助这难得的治疗方法。
一丝不挂的排成一排,没有任何遮挡,将裆部对准太阳。
然而,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动作,就让战士们十分满足。
不过,并非所有的猫耳洞战士都能够享受到这个待遇。
比如那些被敌人火炮和高机标定的猫耳洞。
以及靠近敌人猫耳洞距离很近的前沿战士。
他们只能一动不动的,全神贯注紧盯敌人阵地,无法进行“晒蛋”治疗。
猫耳洞的生活枯燥而且乏味,仅仅只是一个烂裆还不足以形容这里的苦。
一旦碰到梅雨季节,整个山洞内几乎被积水覆盖。
所有的漂浮物、排泄物都随着雨水的上升而漂浮起来。
有的甚至直接流入战士的口中、鼻腔内。
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正常人想想都觉得恶心。
可是战士们却只能硬挺着。
此时的战士们只能将最重要的设备和武器抗在头顶上。
将头部微微的朝着洞口的地方仰头,狭小的空间内根本无法调转过去,只能坚持到雨停之后。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雨水散去,有的猫耳洞直接坍塌,还需要重新挖掘。
有的里面雨水渗下去的速度很慢,战士们只能小心翼翼的将武器和通讯器材放在洞外干燥的地方。
不过,一旦被敌人发现,很容易招来敌人的打击。
这个时候总会有其他的战士在旁边时刻观察敌人那边动向。
如果碰到连续下雨,雨水十几天不退的情况。
战士们没有收到命令依然不能够离开岗位。
因为对方就是敌军阵地,他们也不能出洞,这时大家似乎都在比双方的耐力。
由于猫耳洞距离越军前沿十分近,所以想要运送物资非常辛苦。
一些战士们十几天的时间都无法涂抹药物。
而背负补给的军工也需要冒着极大的危险,一点点的将东西艰难送上去。
几名军工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将食物和药物送到猫耳洞,回到后方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他们太苦了,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让我们替换下他们来吧。”
然而,刘之野也知道这些人的辛苦。
但是战士们好不容易熟悉而猫耳洞周围的情况,一旦轻易撤下,很容易被敌人抓住机会,一举进攻,到时候得不偿失。
刘之野得知这种情况后,内心也十分的难受。
他含着泪对随行人员道:“在这样的猫耳洞里呆上一年,就是不打仗,也应该立功,应该给他们记入一等功!”
将军战士一条心,没有哪个当官的不爱惜自己的士兵。
刘之野也不是白来的,他作为指挥官不能坐视不理。
虽然他解决不了战士们的根本问题。
但他会想法设法去解决他们的医疗问题,物资补给,尽量让战士们好过一些。
另外他还了解道,前线最紧缺的生活物资竟然是香烟。
这是有原因的。
虽然国内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初期。
日用品的生产和供应早已不是那会儿三十年前那会儿,百废待举的起步阶段。
但具体到前线需要的种种用品,也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便捷地获取的。
由于前线位于山地,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本就不够到位,复杂的地形和天气更增大了物流困难。
其次,各类用品产地不同,有的甚至位于遥远的省份,统筹采购也需要耗费不少人力精力。
在这林林总总的各类军需品中,战士们对香烟的需求显得十分突出。
据统计,各部队的香烟消耗量相当惊人。
不少战士烟瘾都偏大,有的人一天抽完两三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不光猫耳洞里时常萦绕着香烟气息,就连不少指挥所里也常常烟雾缭绕。
大量的香烟消耗对后勤补给部门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首先得采购到,然后还得足量、及时地运上去,才能尽量不让前线战士们的香烟“断顿”。
许多战士也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是遇到兵站或者小卖部,只要有机会就去买烟。
刘之野极为关注这一情况,因为补给难得问题,他还向总部以及地方寻求过支援。
于是,为了满足前方需求。
这些物资的来源那叫一个五花八门,主打一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有后方家人购买之后寄送过来的;有部队统一设法采购作为补给下发的;还有各地方政府及单位个人发动慰问活动,专程送过来的。
这些物资的产地、品牌,更是花样繁多。
其中牌子比较老、普及度较广的以五十年代开始流行的“大丰收”为代表,此外还有“阿诗玛”、“白红梅”、“红河”、“金丝猴”、“石林”、“春城”等品牌也相当常见。
一般人是抽不起,售价更高、相对难以见到的牌子。
比如在电视剧《血色浪漫》中于海洋等人抽“中华”,不是没有,往往出现在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较好的战士手上。
在地理上来说,滇省和桂省等省份本就离前线较近,又占据了夏国烟草产量中较大的一块比重,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了战地物资供应的主要来源。
滇省的“红塔山”、“玉溪”,都是在前线颇有名气的品牌。
尤其是“红塔山”口感劲道、解乏效果显著,受到部队广泛的欢迎和追捧。
来自红河的“红河”则胜在价格低廉数量又大、采购较为容易,同样口感也相当带劲。
另外,还流行一款由宝县生产的“金丝猴”香烟。
这品牌第一次抽的人如果不能习惯其口感,会觉得非常“辣”,甚至可能出现上头、发晕等不适反应。
不过,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品牌中,最受欢迎、承载了最多情怀与记忆的还是“大重九”。
这个品牌同样出自滇省,从气候土壤的角度来说,在滇省培植烟叶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烟叶收获后往往还要用木板夹起来、入库存放三四年左右,此后烟叶中的异味才会自然去除,香烟的味道更为醇厚。
滇省出产优质烟叶,再加上经营得力。“重九”推出不久便成了该厂的金字招牌。
当年伴随着抗战期间轰轰烈烈的抵制倭货运动。
那会儿的国产品牌被视为“爱国烟”、“抗战烟”,购买吸食“重九”更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
不仅如此,它们还曾经作为战备物资,伴随滇军远征军;当时就连来自M国的飞虎队成员们,也非常偏爱这一品牌。
新夏国成立后,重新设计了新的商标,这款产品也随之拥有了新的名字“大重九”。
当出产“大重九”的春城厂得知前线急需物资的消息后,立刻着手采取各种措施,对“大重九”供应效率加以改善。
首先,该厂专门开辟了面向前线的供货渠道,将售价统一下调,还不定时组织专司其事的支援组和慰问组。
种种努力之下,更多数量的“大重九”被送到前线。
获得了战士们的大力欢迎,也在今后多年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线流传的一些说法认为,“大重九”是不折不扣的甲级货。
“大重九”本身的口感和效果令人满意,就连抽光之后的烟盒,战士们也常常舍不得扔,往往当作纸张利用,最大发挥其使用价值。
数年后的某篇报道中播出过一名战士在战壕中写下的家书,有眼尖的人还发现,这封家信所用的并不是专门信纸,竟是一张展开压平的“大重九”烟盒!
这个细节足以证明这品牌在这时战士们间的受欢迎程度。
除了物资上,刘之野还尽量安排慰问演出团给前线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
这年月的艺术家也是真正的艺术家。
在偏马山,这个地方被称作“80年的上甘岭”。
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可想而知。
本来慰问团的团长不准备让李歌唱家上山的。
但是他坚持要上去,上去之后,战士们非常的感动。
可是他刚唱起来敌人的枪声就响起来了。
这个时候团长想要带他下山,李歌唱家说:“战士们都不怕,我怕什么……”
接下来在敌人的枪声中,他一口气唱了七首歌!
值此新春佳节,刘之野特意来看望被称为“雪山铁九连”,X师工兵团九连的干部战士们等。
刘之野和战士们一起欢度新年。
聊天的时候,刘之野关切地问起了战士们的生活情况,他问道:“你们一周能吃几顿肉?”
听到这话,战士们面面相觑,半天都无人回答,这是为何呢?
为了迎接刘之野和新年的到来,战士们特意起了个大早,起来打扫卫生。
当天南疆前线驻地正好下起了狂风暴雨。
战士们一吃完早饭就出去打扫枯枝烂叶。
他们尽己所能地想给参谋长刘之野和总部来的领导同志留下一个好印象。
等一切都收拾完毕后,战士们换上新军装。
他们笔直地站成一排,精神十足、心情激动地等待刘之野等人的到来。
不一会儿,刘之野就带着几位总部的同志来到了大院里。
一看到刘之野,战士们就激动地鼓起了掌。
刘之野脸上带着温柔亲切的微笑,不住地和大家点头致意,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上午十点多,刘之野就乘坐汽车来到了连队驻地。
他一下车,就听到战士们用洪亮的声音高喊道:“参谋长好!首长好!”
看着战士们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刘之野高兴极了,一边走路一边鼓掌,然后对战士们说道:“同志们,过年好啊!你们辛苦啦!”
随后,部队安排了见面仪式。
刘之野和总部来的领导同志们一一和优秀战士、干部握手。
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大领导,战士们都表现得很兴奋。
随后,刘之野他们又出席了连队干部的座谈会。
刘之野坐在人群中间,一只手拿着茶杯,一只手放在腰间,轻松惬意地对大家说道:“今天是年三十,我来看看大家,你们辛苦了!”
“我看过咱们的材料,这是一个有光荣历史的连队,现在负责的任务也很重!”
在座的干部同志听到这话,都纷纷说道:“这是总部和前指对我们的信任,为人民服务,不辛苦!”
刘之野点点头,接着嘱咐道:“工程兵是我们部队的重中之重,可以多培养一些人才,办几所学校。”
座谈会结束后,刘之野又在连队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正在施工的工地上。
还在干活的值班战士看到刘之野来了,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簇拥到了刘之野身边。
这一年,刘之野负责在前线指挥作战,他在几层干部和战士们心中树立起了莫大的威信。
刘之野的能力如何,下面的人其实都看在眼里,否则换个庸人你试试!
年底这几天,前线又下起了连绵雨,阴冷潮湿。
刘之野亲切地拍了拍大家的肩膀,关怀地问道:“冷不冷?这么高强度的工作,累不累?”
一位小战士站直身子大声回答:“军装很厚很暖和,工作再忙也不累!”
刘之野哈哈一笑,接着说道:“连队的生活呢?还好吗?你们一周能吃几顿肉?”
听到这话,战士们面面相觑,憋了半天才说道:“我们和别的战斗部队不一样,能自己养猪种菜,几乎天天都能吃到肉。”
战士们的回答让刘之野放心了不少,工程兵的任务很重,战士们一定要吃饱吃好,才有力气干活。
可是站在战士们的角度,却不愿这样回答。
因为这时的国内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更别提吃肉了。
他们哪里知道,刘之野满心全都是对基层战士的关心,巴不得大家天天吃肉呢!
慰问结束后,战士们围在刘之野身边,舍不得和刘之野分别。
直到刘之野乘坐的汽车远远地驶出了连队大院,才收回了目光。
后来和刘之野共度的这个新年,也成了这些战士们一辈子最美好的回忆。
刘之野又不不顾劝阻,冒险探望了驻守在“猫耳洞”的将士们。
到了“猫耳洞”看到这里的现实情况,他被震惊了。
“这里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一个个的大男人,只能光着腚打仗。”
看到这里的情况,刘之野忍不住眼里充满泪水。
难以想象,堂堂七尺男人,三五个人挤在一个比耗子窝还大不了多少的猫儿洞里。
只能低着头弯着腰,小心谨慎的走路。
一旦碰到阴天下雨,这里就变成了漂浮的“海洋”。
战士们只能尽量的抬高自己的头颅,顶着唯一的通讯设备和武器,不让敌人发现。
在L山的猫耳洞里,大家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那就是“晒蛋”。
有人评论,这是不纯洁的,没有一点“正形”。
然而,当战士们宁愿忍受血与肉的磋磨与溃烂,宁愿一丝不挂,难受了就用烟头烫自己的时候,谁又敢说,他们是“不纯洁”的?
刘之野一行人走进L山,这里奇形密布的山峦之间,形成了密密麻麻的天然洞穴。
而这些天然洞穴的周围,也有刚刚挖出来的很多坑洞。
不仔细看还以为是被地鼠给拱了一个大包。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大包,夏军前线战士一个个的藏身这里,守护了L山一百多个日日夜夜。
这些坑洞也被称为“猫耳洞”,而守护在猫耳洞里的战士们被亲切的叫做“猫耳洞人”。
在L山阵地前沿,像这样的猫耳洞大大小小有几十个不等。
具体多少没有人数过,而它们就是前沿战士们的生活圈子。
特别是靠近敌人阵地前沿的那十几个不等的猫耳洞,更是慎之又慎。
狭小的猫耳洞内,基本上三个士兵住在一起。
说是“住”,其实只是弯着腰,或者趴着潜伏。
战士们进去之后必须低着头,根本无法站立。
就连个头最矮小的士兵也是如此。
即使想要休息也必须弯着胳膊,弯着腿,将身子蜷缩在一起。
如果碰到洞内有5名士兵的时候,不要以为洞内空间会很大。
大多数人都站不起来,又无法躺着,只能并排着像小学生一样人贴着人坐着。
现在是冬天还好,几个人相互取暖也算是可以的。
可是,如果是在夏天四十多度的高温下,潮湿闷热的环境内;
整个猫耳洞如同一个桑拿房,每个人仅仅是坐着就汗流浃背。
更不要提还要时刻提防着敌人突袭。
高温之下,洞内很容易滋生细菌。
很多战士的衣服根本无法替换,有的直接与皮肤黏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
有时候一狠心,只听“刺啦”一声,一块皮肤连着衣服一块被扯了下来。
战士们只能象征性的抹一点药。
消炎药前线十分紧张,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冒着生命危险运送物资。
这种情况并非只是个例,几乎全部的战士们都被感染,有的甚至全身溃烂、鼓脓。
当然,如果受伤感染部位发生在其他正常部位,大家也觉得没有什么。
可是私密处的伤口才最难受。想要开口又不好意思说,不开口下面又痒得难受。
“烂裆”已经成为猫耳洞生活的一部分。
每个猫耳洞士兵几乎都要经历这种抓耳挠腮、心痒难耐的折磨。
先是裤裆奇痒难耐,继而就是溃烂,以至于慢慢发展到腋下、双脚,严重的直接全身皮肤感染。
有的士兵仅仅是坐在那里不动,一会的功夫腿根处就会流出透明的水,与裆部连在一起。
有的怕羞只能穿一件小裤衩。
尽管如此,也不敢有太大动作,因为整个裤衩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生生的割着战士们的肉。
在猫耳洞附近最奢侈的一种生活“体验”就是“晒蛋”。
一旦发现太阳出来,战士们就会借助这难得的治疗方法。
一丝不挂的排成一排,没有任何遮挡,将裆部对准太阳。
然而,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动作,就让战士们十分满足。
不过,并非所有的猫耳洞战士都能够享受到这个待遇。
比如那些被敌人火炮和高机标定的猫耳洞。
以及靠近敌人猫耳洞距离很近的前沿战士。
他们只能一动不动的,全神贯注紧盯敌人阵地,无法进行“晒蛋”治疗。
猫耳洞的生活枯燥而且乏味,仅仅只是一个烂裆还不足以形容这里的苦。
一旦碰到梅雨季节,整个山洞内几乎被积水覆盖。
所有的漂浮物、排泄物都随着雨水的上升而漂浮起来。
有的甚至直接流入战士的口中、鼻腔内。
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正常人想想都觉得恶心。
可是战士们却只能硬挺着。
此时的战士们只能将最重要的设备和武器抗在头顶上。
将头部微微的朝着洞口的地方仰头,狭小的空间内根本无法调转过去,只能坚持到雨停之后。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雨水散去,有的猫耳洞直接坍塌,还需要重新挖掘。
有的里面雨水渗下去的速度很慢,战士们只能小心翼翼的将武器和通讯器材放在洞外干燥的地方。
不过,一旦被敌人发现,很容易招来敌人的打击。
这个时候总会有其他的战士在旁边时刻观察敌人那边动向。
如果碰到连续下雨,雨水十几天不退的情况。
战士们没有收到命令依然不能够离开岗位。
因为对方就是敌军阵地,他们也不能出洞,这时大家似乎都在比双方的耐力。
由于猫耳洞距离越军前沿十分近,所以想要运送物资非常辛苦。
一些战士们十几天的时间都无法涂抹药物。
而背负补给的军工也需要冒着极大的危险,一点点的将东西艰难送上去。
几名军工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将食物和药物送到猫耳洞,回到后方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他们太苦了,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让我们替换下他们来吧。”
然而,刘之野也知道这些人的辛苦。
但是战士们好不容易熟悉而猫耳洞周围的情况,一旦轻易撤下,很容易被敌人抓住机会,一举进攻,到时候得不偿失。
刘之野得知这种情况后,内心也十分的难受。
他含着泪对随行人员道:“在这样的猫耳洞里呆上一年,就是不打仗,也应该立功,应该给他们记入一等功!”
将军战士一条心,没有哪个当官的不爱惜自己的士兵。
刘之野也不是白来的,他作为指挥官不能坐视不理。
虽然他解决不了战士们的根本问题。
但他会想法设法去解决他们的医疗问题,物资补给,尽量让战士们好过一些。
另外他还了解道,前线最紧缺的生活物资竟然是香烟。
这是有原因的。
虽然国内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初期。
日用品的生产和供应早已不是那会儿三十年前那会儿,百废待举的起步阶段。
但具体到前线需要的种种用品,也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便捷地获取的。
由于前线位于山地,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本就不够到位,复杂的地形和天气更增大了物流困难。
其次,各类用品产地不同,有的甚至位于遥远的省份,统筹采购也需要耗费不少人力精力。
在这林林总总的各类军需品中,战士们对香烟的需求显得十分突出。
据统计,各部队的香烟消耗量相当惊人。
不少战士烟瘾都偏大,有的人一天抽完两三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不光猫耳洞里时常萦绕着香烟气息,就连不少指挥所里也常常烟雾缭绕。
大量的香烟消耗对后勤补给部门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首先得采购到,然后还得足量、及时地运上去,才能尽量不让前线战士们的香烟“断顿”。
许多战士也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是遇到兵站或者小卖部,只要有机会就去买烟。
刘之野极为关注这一情况,因为补给难得问题,他还向总部以及地方寻求过支援。
于是,为了满足前方需求。
这些物资的来源那叫一个五花八门,主打一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有后方家人购买之后寄送过来的;有部队统一设法采购作为补给下发的;还有各地方政府及单位个人发动慰问活动,专程送过来的。
这些物资的产地、品牌,更是花样繁多。
其中牌子比较老、普及度较广的以五十年代开始流行的“大丰收”为代表,此外还有“阿诗玛”、“白红梅”、“红河”、“金丝猴”、“石林”、“春城”等品牌也相当常见。
一般人是抽不起,售价更高、相对难以见到的牌子。
比如在电视剧《血色浪漫》中于海洋等人抽“中华”,不是没有,往往出现在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较好的战士手上。
在地理上来说,滇省和桂省等省份本就离前线较近,又占据了夏国烟草产量中较大的一块比重,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了战地物资供应的主要来源。
滇省的“红塔山”、“玉溪”,都是在前线颇有名气的品牌。
尤其是“红塔山”口感劲道、解乏效果显著,受到部队广泛的欢迎和追捧。
来自红河的“红河”则胜在价格低廉数量又大、采购较为容易,同样口感也相当带劲。
另外,还流行一款由宝县生产的“金丝猴”香烟。
这品牌第一次抽的人如果不能习惯其口感,会觉得非常“辣”,甚至可能出现上头、发晕等不适反应。
不过,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品牌中,最受欢迎、承载了最多情怀与记忆的还是“大重九”。
这个品牌同样出自滇省,从气候土壤的角度来说,在滇省培植烟叶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烟叶收获后往往还要用木板夹起来、入库存放三四年左右,此后烟叶中的异味才会自然去除,香烟的味道更为醇厚。
滇省出产优质烟叶,再加上经营得力。“重九”推出不久便成了该厂的金字招牌。
当年伴随着抗战期间轰轰烈烈的抵制倭货运动。
那会儿的国产品牌被视为“爱国烟”、“抗战烟”,购买吸食“重九”更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
不仅如此,它们还曾经作为战备物资,伴随滇军远征军;当时就连来自M国的飞虎队成员们,也非常偏爱这一品牌。
新夏国成立后,重新设计了新的商标,这款产品也随之拥有了新的名字“大重九”。
当出产“大重九”的春城厂得知前线急需物资的消息后,立刻着手采取各种措施,对“大重九”供应效率加以改善。
首先,该厂专门开辟了面向前线的供货渠道,将售价统一下调,还不定时组织专司其事的支援组和慰问组。
种种努力之下,更多数量的“大重九”被送到前线。
获得了战士们的大力欢迎,也在今后多年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线流传的一些说法认为,“大重九”是不折不扣的甲级货。
“大重九”本身的口感和效果令人满意,就连抽光之后的烟盒,战士们也常常舍不得扔,往往当作纸张利用,最大发挥其使用价值。
数年后的某篇报道中播出过一名战士在战壕中写下的家书,有眼尖的人还发现,这封家信所用的并不是专门信纸,竟是一张展开压平的“大重九”烟盒!
这个细节足以证明这品牌在这时战士们间的受欢迎程度。
除了物资上,刘之野还尽量安排慰问演出团给前线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
这年月的艺术家也是真正的艺术家。
在偏马山,这个地方被称作“80年的上甘岭”。
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可想而知。
本来慰问团的团长不准备让李歌唱家上山的。
但是他坚持要上去,上去之后,战士们非常的感动。
可是他刚唱起来敌人的枪声就响起来了。
这个时候团长想要带他下山,李歌唱家说:“战士们都不怕,我怕什么……”
接下来在敌人的枪声中,他一口气唱了七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