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车环游记 第189章 翁丁村(2)
热门推荐:
混沌天帝诀
村乡满艳
恶毒雌性超软,星际大佬顶不住了
本喵穿越诸天
官场巅峰:从痛打办公室主任开始
罪案之源:诡案十三宗
认错人领错证,豪门继承人嘎嘎香
领主之路:从一座小岛开始
女神的逍遥狂医
话说这个“佤王宴”,以前是佤王用来招待部落首领或者是尊贵佳宾的盛宴。
一般要在召集部落首领,举行会议决定重大事宜、宣布战争、部落迁移、王位更迭、庆贺重大胜利、表彰英雄、接待尊贵客人等等重要的时候才举行,因此被称为“至尊佤王宴”。
而如今进入了新时代,普通人只要肯花钱,随随便便的就可以品尝到这至尊美味。
就像现在翁丁村佤王里举行的佤王宴,就是为了普通游客准备的,成为了佤寨与外界连接的一条纽带。
不过,虎永刚觉得,可能这个寨子的佤王,已经和旅游公司合作了,佤王宴好像没有他什么事。
而且作为主人的佤王,只是在游客进门的时候,象征性地微笑着,表示欢迎,并没起身来招呼客人入座,依然自顾自地坐在那里抽烟。
虎永刚有些怀疑,这佤王是不是假的?会不会是演员扮演的?
而那摆好的“佤王宴”,并没有让他有惊艳之感,甚至有些失望。
只见那所谓的“佤王宴”,菜式都摆在一张长条原木板搭成的桌子上,有一种长桌宴的味道。
而桌上的美食,基本上就是一些牛排、毛肚、烤鸡、烤鱼、凉菜、辣椒、佐料等等寻常可见的普通食材,主食糯米饭有集中颜色,就直接倒在木条桌的芭蕉叶上(估计佤族人是用手抓了吃的,不过也为游客们准备了筷子),看不出来有什么“至尊”之处。
饶是如此,让虎永刚夫妻俩尴尬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那导游招呼他的团友上桌吃饭时,发现多出了虎永刚两人,并不在佤王宴参与者的名单上。
原来他们的门票是168一人,包含了这顿佤王宴的费用。
虎永刚刚刚在心里嫌弃人家不高档,马上就被打了脸:花钱也吃不到!
那导游到底是走江湖的,并没有嘲笑他们,还好心好意给他们指路,让他们到寨子里的佤民家里吃饭。说是只要看到门口写了“xx体验户”的,进去就有饭吃。
果然,寨子里不少人家门口写着“粑粑体验村户”、“油炸昆虫体验村户”、“手抓饭体验村户”等等。
虎永刚他们选择了一家“鸡肉烂饭体验户”走了进去,这个是他们之前没有听说过的美食。
走进去一看,并没有其他游客过来体验。
这家叼着烟斗的女主人很开心又热情地让他们稍等一下,鸡肉烂饭都是要现做的。
而男主人则从火塘里拿起煮茶的陶罐,给他们倒茶。
那茶杯是用竹节做成,应该是用了很多年了,外面磨得光滑铮亮,里面积了厚厚的一层茶垢。
这种茶杯,宁静是坚决不敢喝的,以“不喝茶”为借口,婉拒了男主人的好意。
一向秉承“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的虎永刚,才没有那么讲究。既然人家说了是佤山特产的茶叶,那就尝尝呗。
只见那茶汤色泽有点像熟普,却要浓稠一些,喝到嘴里,非常的苦。要不是出于礼貌,虎永刚肯定会吐掉。
没想到,强忍着苦味喝进肚里以后,却是唇齿留香,口中也开始回甘。夏日里喝这种茶,确实很不错。
不过,虎永刚还是适应不了那种浓烈的苦味,借口要去和女主人学做“鸡肉烂饭”,而脱身。
那女主人做饭的时候,嘴里还叼着冒烟的烟斗,虎永刚下意识地看了看宁静,见她正专心致志地拍竹窗外的风景,这才放心。
要是给她看到女主人是这个模样做饭,估计她会不敢体验了。
只见女主人手脚麻利地将土鸡肉切碎,和新谷米一起放入锅中稍微煮上片刻,然后再放入茴香叶、青辣椒、阿佤上的野芫荽、葱蒜、香子、薄荷等佐料,再搞点野菜切碎放进去,煮好装到大碗里,又撒上了几粒切碎的小米辣,一道色泽鲜艳的鸡肉烂饭就做好了。
宁静说,这鸡肉烂饭,看起来有点像他们江浙人爱吃的菜泡饭。
等吃到嘴里,夫妻两人都觉得鸡肉糯滑,加上就地取材的配料的鲜香,可以算得上是美味佳肴。
这佤家人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米饭,它比普通米饭要软得多,特点就是“烂\",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
难怪虎永刚在问有没有其他什么菜的时候,男女主人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好像再说:“这一大碗鸡肉烂饭,还不够你们吃的?”
听那导游说,寨子里下午的拉木鼓仪式是两点钟开始,虎永刚两人饭后就四处瞎逛。
这里的佤族民居和左都村的差不多,也是鸡窝式的茅草顶,杆栏式竹木楼,屋内屋外挂满了牛头。
也许是翁丁村已经开发,茅草屋进行了修缮,丝毫感觉不到它的破旧,茅草倒成为了一种装饰品,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它的天然古朴的韵味。
正如宁静所说,麦穗大片的长在田里,那不过是农作物,弄几根挂在屋内的墙上,那就成了艺术品。
和左都村稍有不同的是,这里的茅草屋大体分为了两类:一种是屋顶很矮的单层椭圆形屋,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都住这样的房;
另一种就是随处可见的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猪养牛等禽畜。
此外,这里佤族人家都会在村边建自己的一间储藏屋,主要用来储存粮食,虽然离住处远,但都没有锁,可见佤族还保留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
当问及为何如此,佤民笑言:“我们是防火不防盗!粮仓修得离住处远。就是为了防火。房子被烧掉了,还可以重建,粮食没有了,那就活不下去啦!”
佤族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他们都认为树木为神树,除了呵护,不曾动其一枝一叶,任其开枝散叶、自由生长。
翁丁寨东面的树林就称为“神林”,佤语称其为“亚莫韦”。翻译成汉语,“亚”是“森林”的意思,“莫韦”则是寨神。
这神林里供奉的是佤族“梅依吉”女神,神林紧靠墓地,有女神的木桩图腾,还保留有原始的人头桩遗迹。
正当两人在讨论,那人头桩中间放的骷髅是什么人的头时,之前那个带着游客去吃佤王宴的导游也过来了。
他给他的团友们解说道:
这些人头桩,包括神林里人头篼里放的骷髅,都是真正的人头骨。
一直到解放前,佤族人还一直保留着一个骇人听闻的习俗—猎人头血祭。
因为那时候的佤族人还是原始部落,还比较愚昧无知。他们认为,只有祭人头,木鼓在祭祀时才会敲得响,人们祈求的愿望才会灵验。
因此,为了表达对神明的诚心,敲木鼓和祭人头成为佤族祭祀中的“重头戏”。要祭祀,就要敲木鼓,敲木鼓就要祭人头,敲木鼓和祭人头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一体。
说着,他带领大家走进神林,指着最大的神树旁林立的木桩,继续说道:
你们看那木桩顶上的竹篼,那就是着名的人头篼,是佤族人过去祭祀木鼓时放人头的。
佤族先民在农作物种植或收获季节,会以部落为单位,相互猎取仇人山寨或者过路人的人头,进行献祭,整个过程包括猎头、接头、祭头和送头等一套仪式。
佤族先民会先编制小竹笼,在猎获人头后,把人头放进去,回来后再把人头装进这个人头篼里,用草片盖起来,立在木鼓房边祭祀木鼓,以祈求苍天、鬼神、神灵保佑村寨平安。那些人头也被视为村寨的保护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伟人的强烈干预下,猎头血祭已经绝迹。所以你们现在看到的,人头篼里的木头人头,就是用木头人代替真人祭祀用的。
参观完了神林,再去参观了佤族妇女织布的手工艺房,也就到了“拉木鼓”仪式举行的时间了。
“拉木鼓”佤族人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整个过程就是,从寨外的森林里砍伐树木,拉进寨子制作新鼓,更换旧鼓。
木鼓是佤族人民崇拜的圣物。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木鼓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事件时才能敲打,拉木鼓就是佤族人的狂欢节!
而此时翁丁村举行的“拉木鼓”活动,在虎永刚看来,纯粹就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娱乐行为。
一块不知道被拉了多少回的旧木头,上面站了一个佤族男子,手里拿着祭祀用的鸡,带着用绳子拉木头的男男女女,一边唱歌一边拉,江木头拉到寨子的祭祀广场,也就算完了事。
至此,虎永刚两人的翁丁之行,也完事了,驾着房车继续他们的旅程……
一般要在召集部落首领,举行会议决定重大事宜、宣布战争、部落迁移、王位更迭、庆贺重大胜利、表彰英雄、接待尊贵客人等等重要的时候才举行,因此被称为“至尊佤王宴”。
而如今进入了新时代,普通人只要肯花钱,随随便便的就可以品尝到这至尊美味。
就像现在翁丁村佤王里举行的佤王宴,就是为了普通游客准备的,成为了佤寨与外界连接的一条纽带。
不过,虎永刚觉得,可能这个寨子的佤王,已经和旅游公司合作了,佤王宴好像没有他什么事。
而且作为主人的佤王,只是在游客进门的时候,象征性地微笑着,表示欢迎,并没起身来招呼客人入座,依然自顾自地坐在那里抽烟。
虎永刚有些怀疑,这佤王是不是假的?会不会是演员扮演的?
而那摆好的“佤王宴”,并没有让他有惊艳之感,甚至有些失望。
只见那所谓的“佤王宴”,菜式都摆在一张长条原木板搭成的桌子上,有一种长桌宴的味道。
而桌上的美食,基本上就是一些牛排、毛肚、烤鸡、烤鱼、凉菜、辣椒、佐料等等寻常可见的普通食材,主食糯米饭有集中颜色,就直接倒在木条桌的芭蕉叶上(估计佤族人是用手抓了吃的,不过也为游客们准备了筷子),看不出来有什么“至尊”之处。
饶是如此,让虎永刚夫妻俩尴尬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那导游招呼他的团友上桌吃饭时,发现多出了虎永刚两人,并不在佤王宴参与者的名单上。
原来他们的门票是168一人,包含了这顿佤王宴的费用。
虎永刚刚刚在心里嫌弃人家不高档,马上就被打了脸:花钱也吃不到!
那导游到底是走江湖的,并没有嘲笑他们,还好心好意给他们指路,让他们到寨子里的佤民家里吃饭。说是只要看到门口写了“xx体验户”的,进去就有饭吃。
果然,寨子里不少人家门口写着“粑粑体验村户”、“油炸昆虫体验村户”、“手抓饭体验村户”等等。
虎永刚他们选择了一家“鸡肉烂饭体验户”走了进去,这个是他们之前没有听说过的美食。
走进去一看,并没有其他游客过来体验。
这家叼着烟斗的女主人很开心又热情地让他们稍等一下,鸡肉烂饭都是要现做的。
而男主人则从火塘里拿起煮茶的陶罐,给他们倒茶。
那茶杯是用竹节做成,应该是用了很多年了,外面磨得光滑铮亮,里面积了厚厚的一层茶垢。
这种茶杯,宁静是坚决不敢喝的,以“不喝茶”为借口,婉拒了男主人的好意。
一向秉承“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的虎永刚,才没有那么讲究。既然人家说了是佤山特产的茶叶,那就尝尝呗。
只见那茶汤色泽有点像熟普,却要浓稠一些,喝到嘴里,非常的苦。要不是出于礼貌,虎永刚肯定会吐掉。
没想到,强忍着苦味喝进肚里以后,却是唇齿留香,口中也开始回甘。夏日里喝这种茶,确实很不错。
不过,虎永刚还是适应不了那种浓烈的苦味,借口要去和女主人学做“鸡肉烂饭”,而脱身。
那女主人做饭的时候,嘴里还叼着冒烟的烟斗,虎永刚下意识地看了看宁静,见她正专心致志地拍竹窗外的风景,这才放心。
要是给她看到女主人是这个模样做饭,估计她会不敢体验了。
只见女主人手脚麻利地将土鸡肉切碎,和新谷米一起放入锅中稍微煮上片刻,然后再放入茴香叶、青辣椒、阿佤上的野芫荽、葱蒜、香子、薄荷等佐料,再搞点野菜切碎放进去,煮好装到大碗里,又撒上了几粒切碎的小米辣,一道色泽鲜艳的鸡肉烂饭就做好了。
宁静说,这鸡肉烂饭,看起来有点像他们江浙人爱吃的菜泡饭。
等吃到嘴里,夫妻两人都觉得鸡肉糯滑,加上就地取材的配料的鲜香,可以算得上是美味佳肴。
这佤家人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米饭,它比普通米饭要软得多,特点就是“烂\",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
难怪虎永刚在问有没有其他什么菜的时候,男女主人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好像再说:“这一大碗鸡肉烂饭,还不够你们吃的?”
听那导游说,寨子里下午的拉木鼓仪式是两点钟开始,虎永刚两人饭后就四处瞎逛。
这里的佤族民居和左都村的差不多,也是鸡窝式的茅草顶,杆栏式竹木楼,屋内屋外挂满了牛头。
也许是翁丁村已经开发,茅草屋进行了修缮,丝毫感觉不到它的破旧,茅草倒成为了一种装饰品,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它的天然古朴的韵味。
正如宁静所说,麦穗大片的长在田里,那不过是农作物,弄几根挂在屋内的墙上,那就成了艺术品。
和左都村稍有不同的是,这里的茅草屋大体分为了两类:一种是屋顶很矮的单层椭圆形屋,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都住这样的房;
另一种就是随处可见的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猪养牛等禽畜。
此外,这里佤族人家都会在村边建自己的一间储藏屋,主要用来储存粮食,虽然离住处远,但都没有锁,可见佤族还保留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
当问及为何如此,佤民笑言:“我们是防火不防盗!粮仓修得离住处远。就是为了防火。房子被烧掉了,还可以重建,粮食没有了,那就活不下去啦!”
佤族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他们都认为树木为神树,除了呵护,不曾动其一枝一叶,任其开枝散叶、自由生长。
翁丁寨东面的树林就称为“神林”,佤语称其为“亚莫韦”。翻译成汉语,“亚”是“森林”的意思,“莫韦”则是寨神。
这神林里供奉的是佤族“梅依吉”女神,神林紧靠墓地,有女神的木桩图腾,还保留有原始的人头桩遗迹。
正当两人在讨论,那人头桩中间放的骷髅是什么人的头时,之前那个带着游客去吃佤王宴的导游也过来了。
他给他的团友们解说道:
这些人头桩,包括神林里人头篼里放的骷髅,都是真正的人头骨。
一直到解放前,佤族人还一直保留着一个骇人听闻的习俗—猎人头血祭。
因为那时候的佤族人还是原始部落,还比较愚昧无知。他们认为,只有祭人头,木鼓在祭祀时才会敲得响,人们祈求的愿望才会灵验。
因此,为了表达对神明的诚心,敲木鼓和祭人头成为佤族祭祀中的“重头戏”。要祭祀,就要敲木鼓,敲木鼓就要祭人头,敲木鼓和祭人头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一体。
说着,他带领大家走进神林,指着最大的神树旁林立的木桩,继续说道:
你们看那木桩顶上的竹篼,那就是着名的人头篼,是佤族人过去祭祀木鼓时放人头的。
佤族先民在农作物种植或收获季节,会以部落为单位,相互猎取仇人山寨或者过路人的人头,进行献祭,整个过程包括猎头、接头、祭头和送头等一套仪式。
佤族先民会先编制小竹笼,在猎获人头后,把人头放进去,回来后再把人头装进这个人头篼里,用草片盖起来,立在木鼓房边祭祀木鼓,以祈求苍天、鬼神、神灵保佑村寨平安。那些人头也被视为村寨的保护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伟人的强烈干预下,猎头血祭已经绝迹。所以你们现在看到的,人头篼里的木头人头,就是用木头人代替真人祭祀用的。
参观完了神林,再去参观了佤族妇女织布的手工艺房,也就到了“拉木鼓”仪式举行的时间了。
“拉木鼓”佤族人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整个过程就是,从寨外的森林里砍伐树木,拉进寨子制作新鼓,更换旧鼓。
木鼓是佤族人民崇拜的圣物。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木鼓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事件时才能敲打,拉木鼓就是佤族人的狂欢节!
而此时翁丁村举行的“拉木鼓”活动,在虎永刚看来,纯粹就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娱乐行为。
一块不知道被拉了多少回的旧木头,上面站了一个佤族男子,手里拿着祭祀用的鸡,带着用绳子拉木头的男男女女,一边唱歌一边拉,江木头拉到寨子的祭祀广场,也就算完了事。
至此,虎永刚两人的翁丁之行,也完事了,驾着房车继续他们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