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房车环游记 > 第236章 和顺古镇(9)

房车环游记 第236章 和顺古镇(9)

    翌日清晨,虎永刚和往常一样,六点钟准时起床。洗漱完毕,牵上嘀嘀刚要走,宁静也起来了,说是早上空气清新,要一起去遛狗。

    于是,两人一狗迎着晨曦,沿着和顺小河,一路往西边走去。

    昨天他们逛了古镇的东边一大半,今天上午再到东边转转,也就差不多该离开这里了。

    沿途经过了尹家巷,看到了尹氏宗祠、贾氏宗祠和张氏宗祠,但估计是时间太早,都是关着门的,只能看看外面,不能进去参观。

    宁静说:“就是开了门,我也不进去。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网上说,位于古镇张家坡的千手观音古树群颇具特色,古树群由七棵拔地参天的百年古樟树组成。

    两人沿着火山石板铺就的张家坡,慢慢往上走。

    走没多远,就看到有两棵巨大的古樟站立两旁,恰似观音菩萨座下的文殊、普贤两弟子。

    走到石板路的尽头,又看到五棵古樟呈一直线排列,近观如绿色华盖,擎天巨伞,远望那数不清的树枝如同手臂般向四周展开,真是很像传说中的千手观音。

    这五棵古樟与远处的魁星阁遥遥相望,故又被和顺人称之为“五子登科”。

    据说古时候的和顺人,远行之前都是先到财神殿祈福,再到中天寺许愿,最后来到这千手观音古树群下顶礼膜拜,许下美好的的愿望,然怀揣着有朝一日能从村口的捷报桥上衣锦还乡的梦想,开始了“走夷方”的征程的。

    两人从千手观音古树群下到另一边,有一条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火山石古驿道,走到古镇前,就是那“走夷方”成功归来的和顺人回家的必经之路—“捷报桥”了。

    慢行半个小时后,两人来到了古镇西南后山脚下的中天寺。

    两人来早了,还没到开门纳客的八点钟。不过寺门大开,有早起的本地虔诚信徒进寺上香,所以扫地的僧人也没有阻挡他们进入。

    据说这中天寺,是目前和顺古镇唯一保存完好、也是最大的一座寺庙。

    它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乡人张潮海捐资创建。最先只盖了前殿及大门,并捐香火田一份。后来,和顺人前赴后继地捐资扩建,才得以日渐完善。

    两人从山门进入寺院,走马观花地参观了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关圣殿、三皇殿、天门、皇殿马王殿、财神殿等。

    只觉得整座寺院的构造层层有序,布局合理,建造技艺精湛,四梁八柱的都是选用了上好木材,风格迥异。

    尤其是皇殿内的八扇门屏,做工特别精细,浮雕图案非常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走出了中天寺,宁静说:“老公,我觉得有点饿了,先去找地方吃了早饭再逛,好不好?”

    虎永刚马上说:“好!我们现在就去!”

    两人又花了十多分钟,走到了和顺古镇中心位置的百年老街—“菜街”。

    几百年过去,这里依旧是和顺人的购物中心,人们日常购买生活用品的地方。

    此时的老街,路边两侧摆满了乡民自家种的蔬菜瓜果、山上取来的野物山珍等,行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早餐铺子、摊点也是一家挨着一家,什么稀豆粉、饵丝、烧肉米线、各种粑粑等等,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不知何去何从。

    让虎永刚和宁静惊奇的是,这里的油条居然也可以烤着吃。

    不过,他们早就商量好了,今天早上就是奔着“和顺头脑”而来的,对那些美食全都视而不见。

    和顺头脑,别看它只是和顺地区的一种着名小吃,却大有说法。

    据说,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当时有个着名文人、医学家傅山,根据民间流传的配方,再融合中医原理,亲自配制了营养价值高、滋阴壮阳的药膳食品“八珍汤”,也就是现在的“头脑”。

    以前的和顺人,只有在过年过节、喜庆日子才做这“头脑”吃,意味着“新年吃头脑,一年长头脑”。

    吃了它,不仅对身体有益,更寓意着新的一年有头有脑。这虽然是从中原地区流传过来的小吃,但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融入了和顺的独特风味,成了和顺家家会做、人人爱吃的美食。

    如今和顺地区还有一个民间习俗,每逢农历的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时,丈母娘都会特别做一碗“头脑”给女婿吃,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女婿有头有脑,体体面面,聪明智慧,小两口吉祥如意,日子甜蜜。

    过去的和顺人,在“走夷方”之前都要吃一碗“头脑”才出发,寓意着聪明伶俐不走弯路,有头有脑大发财。

    等到这“头脑”端上桌,虎永刚发现用晒干的糯米糍粑片、煎好的荷包蛋和和顺人自家酿制红糖甜酒水制成,上面加上肉丝、蛋丝、豆腐丝等配料,也不知道为何要叫“头脑”。

    不过,吃到嘴里,倒是甜味中带点咸,很合两人的胃口。

    这家铺子还有一种他们没吃过的小吃,名叫“糊塌子”,据说这是中原地区的传统面食,就是把西葫芦擦成丝,打入鸡蛋和面拌成面糊,再加上佐料、辅菜拌匀,然后把平底锅烧热,淋少许油,倒入面糊摊成圆饼,两面煎至焦黄,就可以了。

    虎永刚买了两个,和宁静一人一个,吃完之后,唇齿之间还留有西葫芦丝的清香味。

    “头脑”吃完,宁静路过旁边小店的时候,看人家写着“cctV推荐”的牌子,又进去买了一些松花糕和玫瑰饼,这才心满意足地往回走。

    原本两人的计划是,吃了早饭就直接回停车处,出发往下一站走。

    走到滇缅抗战博物馆的时候,不知道嘀嘀闻到了什么味道,拖着宁静就往里面走。

    这个博物馆就在文昌宫的旁边,因为听说里面的藏品基本上都被搬到了“滇缅抗战纪念馆”,没有多大的参观意义,所以昨天两人路过的时候,也没有进去。

    此时却被嘀嘀带了进来。

    两人跟着它,它却跑到那个看门大爷旁,傻呆呆地盯着人家手里陶罐里正在烤的糯米,口水直流。

    宁静笑道:“原来这个好吃狗,是被人家的香味勾引过来了。”

    虎永刚却对老人家的神操作产生了兴趣。因为他发现,那老人把糯米烤香后,又在往陶罐里放茶叶,不知道是在干什么。

    看着他一脸好奇的模样,老人笑道:“我这是在泡‘雷响茶’,想不想来一杯?”

    虎永刚忙说:“好啊,好啊,我们听都没听过呢,你能给说说吗?”

    那老人一边把小陶罐不停地抖动,让里面的糯米和茶叶均匀受热,一边娓娓道来:

    “我手里这个小土罐是腾冲特有的陶土和火山灰特质,非常耐高温。‘雷响茶’就是把糯米和茶叶烤出香味,再倒进加水冲泡就行了。

    我刚才已经把糯米烤热了,现在加了茶叶,再烤一会儿,等茶叶醇香味出来后,把开水倒进去,就会发出‘咕隆隆’像打雷一样的声音,所以就叫‘雷响茶’了。”

    言语之间,香味四溢。

    老人拎起茶壶往陶罐里倒开水,果然有“咕隆咕隆”如打雷般的声音响起。

    虎永刚正想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响声时,小嘀嘀却被吓得撒腿就往里面躲。

    两人只好跟它往博物馆里走,难得一见、又即将到嘴的“雷响茶”也没喝到。

    走到博物馆的展厅内,果然和路人说的一样,里面已经没有多少展品,不过它的镇馆之宝还在。

    那是一口青铜大钟,名为“腾冲司城禁钟”,因为是由明代的兵部侍郎侯斑牵头组织铸造,所以又被称为“侯斑钟”。

    这口古钟,体量高大巍峨,铸工精良结实,用木锤敲击,音色浑厚深沉,声波起伏回荡,可传数十里之遥。

    因此原先是悬挂在腾冲古城中心的钟鼓楼上,作为古代报时、预警的重器。

    据介绍,这口古钟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有过一段传奇经历,从那弹痕累累的钟身上就可以看出来,所言非虚!

    那还是在1942年的时候,日本侵略军攻占腾冲,城内的秀峰山高地被日军改成阵地,山上的钟鼓楼被炸毁,这口古钟因为体型巨大,青铜的钟壁又牢不可破,就被日军直接吊走,作为碉堡使用。

    日寇在钟壁下部凿穿一个大圆孔,作为机枪的射击口,人就躲在大钟里面往外射击。

    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反攻腾冲城。敌我双方在城中秀峰山一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据说,因为日军在这口古钟做成的碉堡内,有重机枪把守,曾给我方反攻部队造成严重伤亡。

    后经我方炮火持续轰击,躲在古钟内的守敌被活活震死,古钟也被我方夺回。

    如今在钟身上看到的累累弹孔伤痕,就可以想见当时战斗的惨烈,而这口古钟也成为了那次血战的一个永久记忆与见证!

    两人从博物馆出来,很快就回到车上,驱车离开了和顺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