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房车环游记 > 第427章 独库公路·土尔扈特

房车环游记 第427章 独库公路·土尔扈特

    土尔扈特民俗文化村里的美食,说不清的蒙古族特色,还是维吾尔族特色。

    在虎永刚几人看来,都是大差不差的,不是羊肉就是牛肉,以荤菜居多。

    不过几人还是吃到了几样之前没有品尝过的美味:

    皮辣红:这是一道凉拌菜,紫白的皮牙子(新疆人对洋葱的称呼)、青青的辣椒和鲜红的西红柿切丝拌在一起,色彩诱人,爽口又有点辣,在夏日里吃上一口,开胃又下酒;

    苹果辣子鸡:饶是虎永刚这样的吃货也没想到,苹果居然可以和鸡一起煮!而且还一点都不违和!那苹果的香甜与辣子鸡的焦香完美融合,口味鲜香,让人欲罢不能!

    这里的手抓肉也很有特色,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生长的黑山羊,肉质鲜嫩多汁无膻味,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其它的像什么羊肉卷饼、馕包肉等等,就不再一一赘述,虎永刚几人着急吃完,去看《东归·印象》大型实景剧,了解土尔扈特部的民俗风情呢。

    这部实景剧在这年的7月19日,也就是一个月前首次公演,刘伟民连说,这回赶上了。

    《东归·印象》,主要就是展示土尔扈特部东归文化,生动展现东归历史,还原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沿途历经千难万阻的过程,以及定居后土尔扈特部后裔们生产生活的现状。

    该剧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回家》为主题,再现了以巴音布鲁克草原山峦河流为背景,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

    土尔扈特自古就生息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

    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克列特)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始称为“翁罕”,亦称“王罕”。

    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翁罕所率的是克列特部落。

    “克列特”一词,蒙古族古老的的发音是“克列亦惕”,而“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

    “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翁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

    到了明清时期,土尔扈特部成为了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而这些人就是12世纪末克列特部翁罕的后裔,一直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

    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和,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那时此处还属于中国领土,和鄂尔勒克因还曾遣使向清朝政府上表进贡。

    康熙年间,曾有土尔扈特部贵族阿喇布珠尔东返,其部众被安置于额济纳旗,是为额济纳土尔扈特部。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派出图理琛使团,途经西伯利亚,两年后至伏尔加河下游,访察土尔扈特部。

    乾隆二十一年(1756),土尔扈特汗敦罗布喇什遣使吹扎布,假道俄罗斯,历时三载,到达北京,向乾隆帝呈献贡品、方物、弓箭袋等。

    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部因不堪沙俄的苛刻要求,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领17万族人东归(这就是史上着名的“土尔扈特部东归”,也是世界史上最后一次人类大迁徙),最后约有6万6千余人成功到达伊犁。

    东归后的土尔扈特部,受到乾隆皇帝的欢迎,渥巴锡被册封为“卓哩克图汗”,其族人一部分被安置在新疆地区,一部分安置在外蒙古科布多地区。

    其中安置在新疆的部分,主要分布于现在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塔城地区。

    《东归·印象》的第二部分为《土尔扈特故乡》,主要是以托布秀尔、萨吾尔登、江格尔等蒙古族歌舞,展现土尔扈特后裔安居乐业的画面,和对今后幸福生活的憧憬。

    看完了演出,不知道是巴音布鲁克的夜晚就是如此,还是五彩灯光映射的缘故,依然有红彤彤的云霞笼罩在山间,映红了山巅;

    彩色的云雾随风荡起,翻卷着、追逐着、变幻着,分明就是刚刚实景剧中展示的,200多年前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战场上弥漫的硝烟.......

    第二天早晨,宁静还在熟睡,虎永刚就早早起床,牵上小嘀嘀在土尔扈特民俗文化村内瞎逛。

    蒙古包酒店是不提供早餐的,他遛完嘀嘀顺便买了一些油条、薄皮包子、茶叶蛋和牛奶,走回去的时候宁静也起床了。

    两人吃完早餐,刘伟民一家三口才悠悠起床,等他们吃完早餐收拾完毕,已经是在一个小时以后了。

    他们今日的行程,是前往那拉提大草原,距离巴音布鲁克镇也就60公里。

    “那拉提”,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或“有太阳的地方”。

    据说这个名称来源于成吉思汗西征时的历史故事。

    相传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支蒙古军队经由天山深处的托克逊、巴音布鲁克草原向伊犁进发,艰难穿行于天山脚下。

    时值仲夏,山中却仍风雪弥漫,寒气瑟瑟,处在饥饿和寒冷中的蒙古官兵个个疲惫不堪。

    不料翻过一道达坂,忽见云开日出,艳阳高照,眼前竟是繁花怒放、流水潺潺的莽莽草原,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

    这时云开日出,夕阳如血,将士们顿觉心旷神怡,不禁齐声欢呼:“那拉提!那拉提!”,一个美丽形象的地名由此诞生。

    历史上的那拉提草原,有“鹿苑”之称,据《西域水道记》记载,其地“数泉喷涌,聚尔成川,其地多鹿,谚名鹿圈(juan)。”

    《新疆图志》还记载说,“有兽状如小儿,善啼笑,名曰人猿。”

    虎永刚的房车,从独库公路转上218国道,刚到山脚下,小刘娜就兴奋地大叫起来,那拉提、那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