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崮时代 第86章 精打细算
热门推荐:
日新月异
元宇宙进化
空想具现的大贵族
开局领证,夫人竟是玄学大佬
宠妾灭妻?我抛夫弃子干翻全家
继承三位皇嫂后,我无敌于天下
穿越远古后成了野人娘子
和男友穿书后,他竟是土著反派
出狱后,师姐们都乐疯了
从安家记事起,父母过日子一直精打细算。
上小学时,老师临时收书本费,安家是个乖孩子,立马跑回家取。那一天虽然是工作日,母亲上夜班,恰巧在家。安家脖子上挂着钥匙,可以自己开门的。母亲睡觉轻一些,听到动静打开了门,脸上縕怒不耐烦的表情。一看是气喘吁吁的安家,知道原委后,到抽屉里翻了翻,沉思一下,塞给她两三元钱(1979年的两三元,相当于现在二三百),继续补觉去了。母亲那时除了养两个孩子,有时还需要接济娘家,工资也要省着花。小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大人,加上母亲神情严肃,不怒自威。从那时起,安家记忆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除非万不得已,等她长大,一定对自己的孩子温和平静。强势的母亲有可能培养出温顺的女儿,温顺的母亲则会在平和中,培养出有主见的女儿。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安家从小怕母亲。父亲在部队,母亲一个人带俩孩子,有时上黑白班,上夜班时,有时凌晨三点才到家。安家曾经陪母亲在车间上夜班,机器轰鸣中,小安家竟然在工人休息的窄长凳上睡着了。那家伙,夏天小心会掉下来,这睡功也是没谁了,可见困得不行不行的了。安家长大以后,慢慢开始理解母亲的不容易。就像安家女儿,也是慢慢理解母亲为何总加班,为何总不陪她玩。
安家理解母亲不容易,有一年,学校组织去沂蒙市春游,母亲给了她五元钱。到了沂蒙春游地一个胡同商场,同学们纷纷买喜欢的东西。安家看来看去,没有必需买的,愣是把揣的热乎乎的五元钱,带回家还给了母亲。也不知节约的习惯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同样家庭的孩子,有的孩子舍不得花,有的孩子是有一个花两个。
安家父母尽量不亏着安家,宁愿省吃俭用,也让她在外上学不受委屈。有一年,父亲坐公交车来学校看她,父亲说,家里省了几个月的钱,不舍得吃穿,买了一台洗衣机。母亲那一段身体不太好了,因为姥爷去世,母亲难受。父亲虽然没说让安家省着花钱,安家知道,家里并不宽裕。除了日常开销,还要顾着安家,还要顾着农村姥姥家。有好吃的,总想着安家,自然安沪有点受冷落,对姐姐如此受父母重视感觉不太理解。
安沪长大后,心大,不考虑家里有没有钱,只要他有,就不能让自己和身边人受委屈,属于济公活佛的心态。总之,那是父母考虑的事情,他用就可以了。不居安思危。
紧巴着过日子,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习以为常。父亲部队转业后,家里日子好过一些了,母亲心情也比过去好多了。父亲不在时,安家都不敢犯错误,只要有错,一定是被惩罚立规矩。有一次,她不小心打翻了一碗黄豆,母亲让她一颗一颗捡起来。安家一边哭,一边捡。哭还不敢大声哭。那时候,孩子多,工人家庭的大人教育孩子,只能用武力征服。哪有什么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好在安家学习好,父母那是军工单位,相对比起地方的单位待遇好一些。父母要求她,一定要好好学习。父母宁愿在家里省吃俭用,也给她省出学杂费。
高三时,安家有位女同学,老家是日常的,家里条件相对好。她父亲是司机,非常疼爱学习好的女儿,1990年春天,五十元一张的人民币发行不久,那位女同学就有了一张。大白天中午吃饭时,在宿舍同学面前显摆,手里亮着五十元,一甩一甩的,对着太阳光辩真假。宿舍同学们羡慕她,别说五十元,就是二三十元,那时候也是大钱啊。对于一般同学来说,一张五十元的人民币,想都不敢想。
父母虽然精打细算过日子,但是,对于安家,父母是有求必应,安家懂事,很少跟父母张嘴。
记得九十年代初,安家考上的学校,需要两千元费用(那时的两千元,对于普通家庭不是小数目)。父母二话没说,就给安家交了。父母平时省吃俭用,但在大事上不糊涂。比如,安家弟弟买房,父母给交了首付。安家弟弟买车,又是父母给交的费用。
安家常给女儿讲刚参加工作的故事,那时候,父母刚从大山搬到沂蒙,那是安家从小到大以来,最困难的时候,大山里开销小成本低。城市开销大物价高,关键她的母亲还面临了内退,厂子面临解体,工资有半年甚至一年发不出来。家里的氛围,从来没有那么困难过。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养老防老是没有错的。幸好安家单位好一些,她把几个月工资给了母亲,那也不到一千元啊。即使家里再困难,母亲带着姐妹们去给外贸公司做绣品,也没花安家的一分钱。闺女给她的钱,她都攒了起来。安家结婚时,父母都给了她,还把父母省出来的一点钱,一起给她作嫁妆。
父母买房,钱不够,安家给补了点。父母后来省吃俭用,把省出的钱给了安家,安家心疼父母不容易,没全部要,给父母买了空调,给弟弟买了一台电脑。所谓父子母子一场,需要互相关照互相成就,从来没有应该应份。
安家身边的朋友都是感恩的,他们认为父母没有义务一味付出。如今的啃老一族,也要看父母有没有这个能力。有钱人家,也就罢了。如果是工薪阶层,或者过日子的普通人家,孩子还是早做打算,自力更生,更要勤俭持家。
五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电灯电话,不是梦想了。开着小车,也不是梦想了。母亲依然还是精打细算,安家说要带母亲出去旅游,“那要花多少钱啊!”“妈,您就别考虑那么多了,有条件才出去,过去没条件也不敢想啊”!
安家在想,习惯了精打细算过苦日子的人,一时半会竟然接受不了别人的赐予。习惯了给与孩子的老一辈子,孩子要回报的时候,反而不能心安理得接受了。崮乡的这种环境也是需要改善一些的。
不过,安家父亲去世后,安沪开始明白要撑起这个家了。父亲是山,过去,再大的风雨有父亲。母亲是水,再苦的日子,母亲都能帮着滋润。可是,父母总有老去的那一天,靠谁也不如自己啊!
崮乡祖祖辈辈为了儿女奔波、精打细算的老传统,是美德。也许在新时代,需要转变观念了。当孩子能够自立并走上社会,能帮就帮一把;如果能力有限,实在帮不了,那就教给孩子在社会立足,教给他(她)们如何立足的方法。
给鱼,不如给鱼竿。
上小学时,老师临时收书本费,安家是个乖孩子,立马跑回家取。那一天虽然是工作日,母亲上夜班,恰巧在家。安家脖子上挂着钥匙,可以自己开门的。母亲睡觉轻一些,听到动静打开了门,脸上縕怒不耐烦的表情。一看是气喘吁吁的安家,知道原委后,到抽屉里翻了翻,沉思一下,塞给她两三元钱(1979年的两三元,相当于现在二三百),继续补觉去了。母亲那时除了养两个孩子,有时还需要接济娘家,工资也要省着花。小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大人,加上母亲神情严肃,不怒自威。从那时起,安家记忆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除非万不得已,等她长大,一定对自己的孩子温和平静。强势的母亲有可能培养出温顺的女儿,温顺的母亲则会在平和中,培养出有主见的女儿。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安家从小怕母亲。父亲在部队,母亲一个人带俩孩子,有时上黑白班,上夜班时,有时凌晨三点才到家。安家曾经陪母亲在车间上夜班,机器轰鸣中,小安家竟然在工人休息的窄长凳上睡着了。那家伙,夏天小心会掉下来,这睡功也是没谁了,可见困得不行不行的了。安家长大以后,慢慢开始理解母亲的不容易。就像安家女儿,也是慢慢理解母亲为何总加班,为何总不陪她玩。
安家理解母亲不容易,有一年,学校组织去沂蒙市春游,母亲给了她五元钱。到了沂蒙春游地一个胡同商场,同学们纷纷买喜欢的东西。安家看来看去,没有必需买的,愣是把揣的热乎乎的五元钱,带回家还给了母亲。也不知节约的习惯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同样家庭的孩子,有的孩子舍不得花,有的孩子是有一个花两个。
安家父母尽量不亏着安家,宁愿省吃俭用,也让她在外上学不受委屈。有一年,父亲坐公交车来学校看她,父亲说,家里省了几个月的钱,不舍得吃穿,买了一台洗衣机。母亲那一段身体不太好了,因为姥爷去世,母亲难受。父亲虽然没说让安家省着花钱,安家知道,家里并不宽裕。除了日常开销,还要顾着安家,还要顾着农村姥姥家。有好吃的,总想着安家,自然安沪有点受冷落,对姐姐如此受父母重视感觉不太理解。
安沪长大后,心大,不考虑家里有没有钱,只要他有,就不能让自己和身边人受委屈,属于济公活佛的心态。总之,那是父母考虑的事情,他用就可以了。不居安思危。
紧巴着过日子,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习以为常。父亲部队转业后,家里日子好过一些了,母亲心情也比过去好多了。父亲不在时,安家都不敢犯错误,只要有错,一定是被惩罚立规矩。有一次,她不小心打翻了一碗黄豆,母亲让她一颗一颗捡起来。安家一边哭,一边捡。哭还不敢大声哭。那时候,孩子多,工人家庭的大人教育孩子,只能用武力征服。哪有什么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好在安家学习好,父母那是军工单位,相对比起地方的单位待遇好一些。父母要求她,一定要好好学习。父母宁愿在家里省吃俭用,也给她省出学杂费。
高三时,安家有位女同学,老家是日常的,家里条件相对好。她父亲是司机,非常疼爱学习好的女儿,1990年春天,五十元一张的人民币发行不久,那位女同学就有了一张。大白天中午吃饭时,在宿舍同学面前显摆,手里亮着五十元,一甩一甩的,对着太阳光辩真假。宿舍同学们羡慕她,别说五十元,就是二三十元,那时候也是大钱啊。对于一般同学来说,一张五十元的人民币,想都不敢想。
父母虽然精打细算过日子,但是,对于安家,父母是有求必应,安家懂事,很少跟父母张嘴。
记得九十年代初,安家考上的学校,需要两千元费用(那时的两千元,对于普通家庭不是小数目)。父母二话没说,就给安家交了。父母平时省吃俭用,但在大事上不糊涂。比如,安家弟弟买房,父母给交了首付。安家弟弟买车,又是父母给交的费用。
安家常给女儿讲刚参加工作的故事,那时候,父母刚从大山搬到沂蒙,那是安家从小到大以来,最困难的时候,大山里开销小成本低。城市开销大物价高,关键她的母亲还面临了内退,厂子面临解体,工资有半年甚至一年发不出来。家里的氛围,从来没有那么困难过。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养老防老是没有错的。幸好安家单位好一些,她把几个月工资给了母亲,那也不到一千元啊。即使家里再困难,母亲带着姐妹们去给外贸公司做绣品,也没花安家的一分钱。闺女给她的钱,她都攒了起来。安家结婚时,父母都给了她,还把父母省出来的一点钱,一起给她作嫁妆。
父母买房,钱不够,安家给补了点。父母后来省吃俭用,把省出的钱给了安家,安家心疼父母不容易,没全部要,给父母买了空调,给弟弟买了一台电脑。所谓父子母子一场,需要互相关照互相成就,从来没有应该应份。
安家身边的朋友都是感恩的,他们认为父母没有义务一味付出。如今的啃老一族,也要看父母有没有这个能力。有钱人家,也就罢了。如果是工薪阶层,或者过日子的普通人家,孩子还是早做打算,自力更生,更要勤俭持家。
五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电灯电话,不是梦想了。开着小车,也不是梦想了。母亲依然还是精打细算,安家说要带母亲出去旅游,“那要花多少钱啊!”“妈,您就别考虑那么多了,有条件才出去,过去没条件也不敢想啊”!
安家在想,习惯了精打细算过苦日子的人,一时半会竟然接受不了别人的赐予。习惯了给与孩子的老一辈子,孩子要回报的时候,反而不能心安理得接受了。崮乡的这种环境也是需要改善一些的。
不过,安家父亲去世后,安沪开始明白要撑起这个家了。父亲是山,过去,再大的风雨有父亲。母亲是水,再苦的日子,母亲都能帮着滋润。可是,父母总有老去的那一天,靠谁也不如自己啊!
崮乡祖祖辈辈为了儿女奔波、精打细算的老传统,是美德。也许在新时代,需要转变观念了。当孩子能够自立并走上社会,能帮就帮一把;如果能力有限,实在帮不了,那就教给孩子在社会立足,教给他(她)们如何立足的方法。
给鱼,不如给鱼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