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崮时代 第92章 崮乡醒来
热门推荐:
重伤车祸,老婆在演唱会表白白月光
晚年修仙被分手,人死了系统你才来?
快穿之不服来战呀
武道封神,观摩即可加点!
她只想抱大腿,摄政王怎么自荐枕席了?
太奶托梦喊我回家后,灵气复苏了
我有鬼女友的那些日子
万龙灭世体
无双毒士:女帝叫我活阎王!
崮乡的崮,对老安来说是乡情。
崮乡的崮,对安家来说是温暖。
逃离崮乡。作为每一个年轻人,在大山生活久了,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殊不知青山作镇,崮乡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抗日战争。只是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没有进行发掘作为红色教育基地。
一代一代的崮乡人,背起行囊,走出崮乡,翻过大山,淌过沂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老安的四叔,随大崮战役部队南下,离开崮乡。
老安,六十年代随征兵部队,南下从军。
安家,随父亲,九十年代离开崮乡,北上。
还有许许多多的崮乡人,考学、参军、打工,离开崮乡。等年纪大了,或者退休了,飞不动了。思乡心切,回到崮乡,叶落归根。
崮乡,是港湾,是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地方。每一个从崮乡离开的人,无不对这里充满了依恋和怀念。莫非那神奇的崮文化,早就给游子心中撒上了归家的种子。那些大崮山上牺牲的忠烈,也期盼游子回家建设家乡。
过尽千帆皆不是,崮乡桃花最可亲。
崮,曾经是红色文化的象征。孟良崮战役,在历史课本里,让老安的崮乡闻名全国。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至今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典军事案例。安家上师范学院时,也曾跟同学们重走孟良崮之路。
崮,也曾是沂蒙山地区闭塞的代名词。《蒙阴旧志》曾这样描述:“僻处丛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
安家曾一度认为,父亲的祖籍岱崮,群山环绕,大马路往北貌似没有路了。用崮乡话说,就是个葫芦头,肚子大,收口那里小。貌似人钻进崮乡的群山,向北的路不知在何方?
原来,那就是军工三线需要的布局,是一个重要的咽喉之地。其实,往北是有路的,路可以通到淄博、莱芜、新泰、泰安和济南,只不过路被群山掩映,不熟悉地形的人,到这里会迷失方向,所以,就有了那场着名抗日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大崮保卫战。
安家之前听父亲说过,他的三叔在山顶放羊,见证过那场血淋淋的战役,他的四叔则是直接参与了战争。
大崮山海拔645米,近看,高山的峰际峭壁陡立,悬崖拱峙,峰顶却平缓,远看座座山顶上好像戴着一顶帽子。因与相距不远的一座较小山崮对峙,该山居大,故名大崮。抗战时期,崮乡因为地形隐蔽特殊,成为八路军华东野战军的后方根据地。
1941年,日本侵略者调集五万精兵扫荡沂蒙山区,扬言五天内,消灭我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和抗日地方武装。沂蒙山区是山东省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八路军115师师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挥部都驻扎在这里,这里也成为日本侵略军实行“铁壁合围”的重点地区。
安家小时候也听姥姥说过,每当村里敲锣,“鬼子来了!鬼子来了!”,姥姥和家人,还有乡亲们就躲到山上去。
1941年11月4号,日军从临沂、费县、沂水、蒙阴分兵数路,从四面八方向山东纵队进行“分进合击”。我主力部队巧妙的突出包围圈,转向外线出击,组织领导反“扫荡”,敌人的所谓“铁壁合围”的阴谋未得逞。 大崮山是个天然屏障,没想到日军占领沂蒙后,发起总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大崮山。
大崮独立团全团共有三个营,九个连的战斗部队。作战部署是:一营设防大崮一带,任务是扼守大崮,营部和一二连由李营长带领,随团部坚守大崮山;三连由教导员展明带领,驻守安平崮。二营由团政治部张主任、钟营长、袁教导员带领,坚守龙须崮、油篓崮、板崮,注视坡里方向国民党五十一军的动向。三营由营长和教导员于成同志带领,坚守在坦埠、岱崮、夏蔚、岸堤一带进行反“扫荡”,与敌人周旋迂回。原团部驻地河东和陈家坡,由二营抽调一个连队驻守。各营战斗部队都争先进入阵地,抢修工事,斗志昂扬,严阵以待。
根据参加过大崮保卫战的卫生班长刘峰宜老人介绍,扫荡之敌一部一千余人,从夏蔚、坦埠、黄庄等地向我大崮山、龙须崮等地实施分割包围,妄图强占大崮山。大崮山当时是华东野战军的重要后方供给地,因地形隐蔽,原本没想到会先打大崮山,山上有兵工厂、被服厂,还有一部分伤员。敌军妄图破坏交通线,毁我兵工厂。指挥部传令,一定要保住大崮。
11月份已经进入了寒冷季节,大崮山顶上没有房屋,战士们露宿在无树无草的平地上,山风刺骨的寒冷,冻得人无法睡觉,只好背对背坐着。大批伤员和没有战斗能力的家属及后勤人员,都隐藏在大崮山崖周围的山洞里。
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在蒙阴南面集合队伍,然后向大崮山方向奔去。
“他娘的,如果有一门大炮,就打他几炮,保管叫他娘的小日本炸飞上天!”驻守在大崮山上的独立团团长袁健看着鬼子大摇大摆如入无人之境的样子,非常气愤。
卫生班班长刘峰宜也觉得气愤,这是中国的地盘,日本人凭什么端着枪跑到这儿来?她看着密集的鬼子队伍,并没觉得害怕,知道真是要打仗了!自从离开教会学校,她一门心思打日本鬼子,但终始没跟鬼子正面交锋过,这次机会可来了。(据刘峰宜老人回忆大崮山战斗)。
大崮山易守难攻,两百多次激烈交锋,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跳出城墙和敌人拼刺刀,刺刀拼弯了,就搬起石头砸,有的就抱着敌人一起滚下悬崖。敌我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分不清彼此了。敌人调整部署,又进行下一轮强攻,敌人调来六架飞机朝着崮顶俯冲下来,沿着崮山的壕沟投弹,炸的壕沟里烟柱腾空而起,土石飞溅,东门几次被炸塌,整个山头被炮火轰翻了几遍,硝烟弥漫,弹片,土石横飞,枪声、炮声、炸弹声,冲杀声交织在一起,缭绕在大崮顶上和深谷里。
无论是敌机轰炸,还是猛烈进攻,在独立团和陈若克同志(山东纵队政委朱瑞的夫人)指挥下,八路军战士凭借着有利的地形和防御工事和敌人展开激战,夺回阵地,并进行胜利突围。可惜的是陈若克同志身怀六甲,突围时,遇到了搜索的小股敌兵。她是广东人,里面穿的衣服南方款式,被狡猾的敌人认出,带走严刑拷打。她在狱中生下了女儿,孩子饿的哭,没有奶,她用血水给孩子喝。威武不屈,壮烈牺牲。
后来,沂蒙母亲王换于和战友们掩埋了逝去的陈若克和女儿。埋她们娘俩的地方,神奇般地长起了一大一小两棵苦楝树,人们都说,那是陈若克和孩子娘俩的化身。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战争遗址在大崮山上依稀可见。崖壁上的弹孔痕迹、弹药库的残垣断壁,静默着,用一种无声的力量传达着当年的信念。大崮是一座英雄的山,也是一座悲壮的山。现在大崮已被列为红色革命遗址,成为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
小时候,安家只是从父亲只言片语里知道,崮乡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父亲还给她读过临沂日报刊登的一篇《大崮保卫战》回忆文章,里面采访当时见证人放羊老人,就是描写的三爷爷。
这一次,认真阅读参战革命前辈刘峰宜老人的回忆录,久久不能平静,深深了解到,崮乡有过光荣的革命历史。爷爷那个村子上面的大崮山顶,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四十年代,父亲的四叔,随着那支保卫战的部队“英雄岱崮连”,南下去了上海。后来一直在部队军工系统工作。
历史的车轮滚滚。2000年以后,祖国大地新修了京沪高速,沂蒙市特意在孟良崮那里留了出口,从此,从崮乡出发,走高速。无论是到北京,还是到上海,距离差不多。也就是说,崮乡正好在北京到上海的分界线上。
安家仿佛看到,四爷爷和十几岁的父亲,都是沿着京沪高速那条路,南下从军。
2007年开始,岱崮地貌逐渐浮出水面。相传在岱崮西望,能看到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指的就是泰山。随着崮乡地貌文化旅游发掘,崮乡成了宝。谁也没有想到,它的开发,竟然跟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能够同日而语。
老一辈的崮乡人,祖祖辈辈在崮乡的怀抱里来来往往,已经习惯了她的沉默和无语。
崮,沉默了几亿年,它的成因,已经成为部分城市高考地理知识的备选题。崮,成为中国五大岩石造型地貌,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崮乡,那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变身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5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有那个神秘的军工记忆,增加了她的铿锵气质。
安家从小在军工厂长大,对军工文化并不陌生,但对“崮\\\"的成因不了解,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个小时候路过和穿行的方山,连绵不断的群山之巅,怎么就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呢?
“听老辈人说,这里原来是海!”,父亲老安说过。
安家的小学同学萍萍,也听济南的亲戚提到过。亲戚貌似是研究地理的。
“谁知道几亿年前的事?真的假的,谁又知道?”母亲笑着说这爷俩。
安家翻阅了地理知识,地理书上写着,“崮的形成,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又叫方山。多呈驼、帽、桌等形态。这种地貌世界极为罕见。但是,在世界地质学上,并不为绝大多数地理专家和学者认知。
崮乡要感谢李存修先生,是他给了崮乡粉墨登场的机会。“蒙阴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2007年4月,中国当代徐霞客、着名旅行家和作家李存修先生应邀到山东沂蒙山蒙阴县岱崮镇,参加\\\"桃花诗歌笔会\\\"。
安家很小就知道,蒙阴种桃由来已久,四月正是十里桃花盛开的季节。淳朴的民风和乡风,与桃花形成融洽美好的春景图。
李存修先生对桃花没有太多眷恋,相反对高高凸起的方山产生了兴趣。他跟当地文化馆负责同志,一起实地考察攀登了大崮、龙须崮、奶头崮和司马寨四座崮,崮的独特、别致、奇异和壮观给了他前所未有的震撼。他曾经跟贾平凹先生探讨过《丑石》那篇文章。崮乡的方山也给了他不一样的灵感。
会后,他写成文章\\\"沂蒙望崮\\\",先后在《中国旅游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发表。(《中国旅游文化》用的题目是\\\"岱崮望崮\\\",《人民日报》的题目是\\\"沂蒙寻崮\\\")。
崮乡趁热打铁,八月开始,从北京等地请来7位着名的地质地理学家,进行科学的考察和论证,将这一特殊的地质地貌现象定名为\\\"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中国岱崮地貌\\\"论证会在蒙阴县召开,北京大学教授崔之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青岛大学教授孙文昌等7位全国权威地质地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命名\\\"岱崮地貌\\\",并列为继\\\"张家界0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
是金子总会发光,还要有能让它发光的人,一群致力于崮乡发展的开拓者和创新文旅者。安家为崮乡的父母官点赞。
沉睡的崮乡,慢慢被唤醒了……
崮乡的崮,对安家来说是温暖。
逃离崮乡。作为每一个年轻人,在大山生活久了,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殊不知青山作镇,崮乡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抗日战争。只是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没有进行发掘作为红色教育基地。
一代一代的崮乡人,背起行囊,走出崮乡,翻过大山,淌过沂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老安的四叔,随大崮战役部队南下,离开崮乡。
老安,六十年代随征兵部队,南下从军。
安家,随父亲,九十年代离开崮乡,北上。
还有许许多多的崮乡人,考学、参军、打工,离开崮乡。等年纪大了,或者退休了,飞不动了。思乡心切,回到崮乡,叶落归根。
崮乡,是港湾,是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地方。每一个从崮乡离开的人,无不对这里充满了依恋和怀念。莫非那神奇的崮文化,早就给游子心中撒上了归家的种子。那些大崮山上牺牲的忠烈,也期盼游子回家建设家乡。
过尽千帆皆不是,崮乡桃花最可亲。
崮,曾经是红色文化的象征。孟良崮战役,在历史课本里,让老安的崮乡闻名全国。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至今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典军事案例。安家上师范学院时,也曾跟同学们重走孟良崮之路。
崮,也曾是沂蒙山地区闭塞的代名词。《蒙阴旧志》曾这样描述:“僻处丛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
安家曾一度认为,父亲的祖籍岱崮,群山环绕,大马路往北貌似没有路了。用崮乡话说,就是个葫芦头,肚子大,收口那里小。貌似人钻进崮乡的群山,向北的路不知在何方?
原来,那就是军工三线需要的布局,是一个重要的咽喉之地。其实,往北是有路的,路可以通到淄博、莱芜、新泰、泰安和济南,只不过路被群山掩映,不熟悉地形的人,到这里会迷失方向,所以,就有了那场着名抗日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大崮保卫战。
安家之前听父亲说过,他的三叔在山顶放羊,见证过那场血淋淋的战役,他的四叔则是直接参与了战争。
大崮山海拔645米,近看,高山的峰际峭壁陡立,悬崖拱峙,峰顶却平缓,远看座座山顶上好像戴着一顶帽子。因与相距不远的一座较小山崮对峙,该山居大,故名大崮。抗战时期,崮乡因为地形隐蔽特殊,成为八路军华东野战军的后方根据地。
1941年,日本侵略者调集五万精兵扫荡沂蒙山区,扬言五天内,消灭我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和抗日地方武装。沂蒙山区是山东省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八路军115师师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挥部都驻扎在这里,这里也成为日本侵略军实行“铁壁合围”的重点地区。
安家小时候也听姥姥说过,每当村里敲锣,“鬼子来了!鬼子来了!”,姥姥和家人,还有乡亲们就躲到山上去。
1941年11月4号,日军从临沂、费县、沂水、蒙阴分兵数路,从四面八方向山东纵队进行“分进合击”。我主力部队巧妙的突出包围圈,转向外线出击,组织领导反“扫荡”,敌人的所谓“铁壁合围”的阴谋未得逞。 大崮山是个天然屏障,没想到日军占领沂蒙后,发起总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大崮山。
大崮独立团全团共有三个营,九个连的战斗部队。作战部署是:一营设防大崮一带,任务是扼守大崮,营部和一二连由李营长带领,随团部坚守大崮山;三连由教导员展明带领,驻守安平崮。二营由团政治部张主任、钟营长、袁教导员带领,坚守龙须崮、油篓崮、板崮,注视坡里方向国民党五十一军的动向。三营由营长和教导员于成同志带领,坚守在坦埠、岱崮、夏蔚、岸堤一带进行反“扫荡”,与敌人周旋迂回。原团部驻地河东和陈家坡,由二营抽调一个连队驻守。各营战斗部队都争先进入阵地,抢修工事,斗志昂扬,严阵以待。
根据参加过大崮保卫战的卫生班长刘峰宜老人介绍,扫荡之敌一部一千余人,从夏蔚、坦埠、黄庄等地向我大崮山、龙须崮等地实施分割包围,妄图强占大崮山。大崮山当时是华东野战军的重要后方供给地,因地形隐蔽,原本没想到会先打大崮山,山上有兵工厂、被服厂,还有一部分伤员。敌军妄图破坏交通线,毁我兵工厂。指挥部传令,一定要保住大崮。
11月份已经进入了寒冷季节,大崮山顶上没有房屋,战士们露宿在无树无草的平地上,山风刺骨的寒冷,冻得人无法睡觉,只好背对背坐着。大批伤员和没有战斗能力的家属及后勤人员,都隐藏在大崮山崖周围的山洞里。
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在蒙阴南面集合队伍,然后向大崮山方向奔去。
“他娘的,如果有一门大炮,就打他几炮,保管叫他娘的小日本炸飞上天!”驻守在大崮山上的独立团团长袁健看着鬼子大摇大摆如入无人之境的样子,非常气愤。
卫生班班长刘峰宜也觉得气愤,这是中国的地盘,日本人凭什么端着枪跑到这儿来?她看着密集的鬼子队伍,并没觉得害怕,知道真是要打仗了!自从离开教会学校,她一门心思打日本鬼子,但终始没跟鬼子正面交锋过,这次机会可来了。(据刘峰宜老人回忆大崮山战斗)。
大崮山易守难攻,两百多次激烈交锋,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跳出城墙和敌人拼刺刀,刺刀拼弯了,就搬起石头砸,有的就抱着敌人一起滚下悬崖。敌我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分不清彼此了。敌人调整部署,又进行下一轮强攻,敌人调来六架飞机朝着崮顶俯冲下来,沿着崮山的壕沟投弹,炸的壕沟里烟柱腾空而起,土石飞溅,东门几次被炸塌,整个山头被炮火轰翻了几遍,硝烟弥漫,弹片,土石横飞,枪声、炮声、炸弹声,冲杀声交织在一起,缭绕在大崮顶上和深谷里。
无论是敌机轰炸,还是猛烈进攻,在独立团和陈若克同志(山东纵队政委朱瑞的夫人)指挥下,八路军战士凭借着有利的地形和防御工事和敌人展开激战,夺回阵地,并进行胜利突围。可惜的是陈若克同志身怀六甲,突围时,遇到了搜索的小股敌兵。她是广东人,里面穿的衣服南方款式,被狡猾的敌人认出,带走严刑拷打。她在狱中生下了女儿,孩子饿的哭,没有奶,她用血水给孩子喝。威武不屈,壮烈牺牲。
后来,沂蒙母亲王换于和战友们掩埋了逝去的陈若克和女儿。埋她们娘俩的地方,神奇般地长起了一大一小两棵苦楝树,人们都说,那是陈若克和孩子娘俩的化身。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战争遗址在大崮山上依稀可见。崖壁上的弹孔痕迹、弹药库的残垣断壁,静默着,用一种无声的力量传达着当年的信念。大崮是一座英雄的山,也是一座悲壮的山。现在大崮已被列为红色革命遗址,成为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
小时候,安家只是从父亲只言片语里知道,崮乡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父亲还给她读过临沂日报刊登的一篇《大崮保卫战》回忆文章,里面采访当时见证人放羊老人,就是描写的三爷爷。
这一次,认真阅读参战革命前辈刘峰宜老人的回忆录,久久不能平静,深深了解到,崮乡有过光荣的革命历史。爷爷那个村子上面的大崮山顶,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四十年代,父亲的四叔,随着那支保卫战的部队“英雄岱崮连”,南下去了上海。后来一直在部队军工系统工作。
历史的车轮滚滚。2000年以后,祖国大地新修了京沪高速,沂蒙市特意在孟良崮那里留了出口,从此,从崮乡出发,走高速。无论是到北京,还是到上海,距离差不多。也就是说,崮乡正好在北京到上海的分界线上。
安家仿佛看到,四爷爷和十几岁的父亲,都是沿着京沪高速那条路,南下从军。
2007年开始,岱崮地貌逐渐浮出水面。相传在岱崮西望,能看到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指的就是泰山。随着崮乡地貌文化旅游发掘,崮乡成了宝。谁也没有想到,它的开发,竟然跟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能够同日而语。
老一辈的崮乡人,祖祖辈辈在崮乡的怀抱里来来往往,已经习惯了她的沉默和无语。
崮,沉默了几亿年,它的成因,已经成为部分城市高考地理知识的备选题。崮,成为中国五大岩石造型地貌,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崮乡,那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变身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5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有那个神秘的军工记忆,增加了她的铿锵气质。
安家从小在军工厂长大,对军工文化并不陌生,但对“崮\\\"的成因不了解,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个小时候路过和穿行的方山,连绵不断的群山之巅,怎么就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呢?
“听老辈人说,这里原来是海!”,父亲老安说过。
安家的小学同学萍萍,也听济南的亲戚提到过。亲戚貌似是研究地理的。
“谁知道几亿年前的事?真的假的,谁又知道?”母亲笑着说这爷俩。
安家翻阅了地理知识,地理书上写着,“崮的形成,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又叫方山。多呈驼、帽、桌等形态。这种地貌世界极为罕见。但是,在世界地质学上,并不为绝大多数地理专家和学者认知。
崮乡要感谢李存修先生,是他给了崮乡粉墨登场的机会。“蒙阴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2007年4月,中国当代徐霞客、着名旅行家和作家李存修先生应邀到山东沂蒙山蒙阴县岱崮镇,参加\\\"桃花诗歌笔会\\\"。
安家很小就知道,蒙阴种桃由来已久,四月正是十里桃花盛开的季节。淳朴的民风和乡风,与桃花形成融洽美好的春景图。
李存修先生对桃花没有太多眷恋,相反对高高凸起的方山产生了兴趣。他跟当地文化馆负责同志,一起实地考察攀登了大崮、龙须崮、奶头崮和司马寨四座崮,崮的独特、别致、奇异和壮观给了他前所未有的震撼。他曾经跟贾平凹先生探讨过《丑石》那篇文章。崮乡的方山也给了他不一样的灵感。
会后,他写成文章\\\"沂蒙望崮\\\",先后在《中国旅游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发表。(《中国旅游文化》用的题目是\\\"岱崮望崮\\\",《人民日报》的题目是\\\"沂蒙寻崮\\\")。
崮乡趁热打铁,八月开始,从北京等地请来7位着名的地质地理学家,进行科学的考察和论证,将这一特殊的地质地貌现象定名为\\\"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中国岱崮地貌\\\"论证会在蒙阴县召开,北京大学教授崔之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青岛大学教授孙文昌等7位全国权威地质地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命名\\\"岱崮地貌\\\",并列为继\\\"张家界0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
是金子总会发光,还要有能让它发光的人,一群致力于崮乡发展的开拓者和创新文旅者。安家为崮乡的父母官点赞。
沉睡的崮乡,慢慢被唤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