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崮时代 第112章 换换心情
热门推荐:
重伤车祸,老婆在演唱会表白白月光
晚年修仙被分手,人死了系统你才来?
快穿之不服来战呀
武道封神,观摩即可加点!
她只想抱大腿,摄政王怎么自荐枕席了?
太奶托梦喊我回家后,灵气复苏了
我有鬼女友的那些日子
万龙灭世体
无双毒士:女帝叫我活阎王!
“妈,今年办个护照吧,带您出去转转?!换换心情!”
“那要多少钱啊?”
每次一说,老太太先想到花钱,安家就无话可说了。
父亲老安一般也会说,但是传递的信号是可以按照子女的安排去做。母亲传递的信息,让安家不知怎么办了?母亲强势惯了,她有自己的主见。她说出来的话,是否定句。反而弟媳妇文丽更能掌握老太太的心理了。
文丽也习惯了老头老太太吵吵闹闹,眼见着一个走了,另一个没了吵闹的人。反而还不适应了。
安家跟父亲在有些事情容易沟通一些,比如,像带父母出去旅游,跟父亲一说,容易能成行。
那一年的国庆节,如果文丽车没坏,一家人也就一起回崮乡了。可是,如果在崮乡突发心梗,三个小时来回沂蒙也是会耽误时间。二姨就是因为去县城,等待挂号的过程中,睡过去了。
也许,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安排。没有对错,也没有早晚。
安家考虑让母亲出去见见世面,母亲却觉得花钱太多太浪费了。母亲宁愿在家里哀怨,不愿意出去花钱。自从老安去世,老太太身体时好时坏,也真是奇怪。要说,心情好比什么都强,另外,内心坚定也很重要。内心不坚定,病魔乘虚而入,更麻烦。
老年人的余生与儿女之间如何磨合,也是一门学问。
父亲老安,当年觉得沂蒙物价低,决定家安在那里,老安解脱了,老伴儿时好时坏,也是没办法,老两口感情好,一个走了,另一个孤单也许是常态。儿女是辅助,即使陪伴,只是减轻,最主要还是老太太自救。
人这辈子,还是一场自己的救赎。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能借力,儿女不像保姆,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也需要布局安排。
安家觉得自己从现在就要学着坚强。她在三十多岁体会过那种黑暗料理,她在鼓励母亲坚强度过去。
老安去世后,安家成了半个心理咨询师,需要时时给母亲做工作,劝她往前看。这次小孙女开学了,老太太觉得不被需要了,又陷入空虚寂寞冷循环。
母亲老王的老年生活,也是一本书。母亲有个乐观幽默的性格。安家想还是要燃起母亲的正能量才好。
老年人养生,需要一个度。不能一下子觉得自己像年轻人,东奔西走。母亲的确是个没太长性的人,毕竟照顾小孙女十一年,孩子上学去了,必须想到会失落。儿媳妇文丽感觉到了,毕竟小雨儿不在身边,当娘的也空落落的,这一段一直陪着老太太住。
老太太不喜欢儿子,觉得儿子折腾,一起住影响她休息。
“妈,不能需要时觉得人家好,不需要又觉得人家烦,要有长远眼光才好啊!”安家只能开启心理咨询师模式。
“你弟媳说,让我去她家那边住几天,那边绿化比银雀好!”,母亲跟安家叨唠。
山东人传统观念就是跟儿子一起居住,女儿嫁出去了就是人家的人了。往年年三十,安家母亲从不让安家回娘家。这老传统还根深蒂固。父母也一直遵循年纪大了随儿子居住的老理,只是老父亲没有安排,如果他走了老伴儿怎么办?走的那天,老两口还琢磨回家怎么康复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父子母女关系,也是一门学问,跟老年人一起居住也是一门学问。
“亲,我们父母都在养老院,养老院里吃的好,还有娱乐活动!”银行工作的同学父母洒脱。何必把儿女拴上,儿女也都不容易。
阶层不同,看问题也不同。三线老军工,还是固守成规。还容易受老姐妹影响,非要一个人居住,觉得自己住清净。
可是,老姐妹有没有想过,一旦不舒服,儿女不在身边,那可是真清净了。
还有就是那种母亲有退休金,儿女脱不开身,不愿意跟老人居住的,就花钱雇保姆,把自己解放出来。
总之,新时代,年轻人不会让老人把自己拴住的。的确也是,有很多老年人,即使儿女贴身照顾,老人小孩脾气一起来,不想吃饭,儿女也觉得委屈。
照顾老年人,跟老年人一起居住,也是一门学问。安家有时跟姐妹聊起这个话题,也跟年长的姐姐多学习如何做好儿媳妇。
三线老军工老程头,前几天跟儿媳妇吵了架。老程头重男轻女,只给大儿子看孩子,大儿子生的是孙子,二儿子生的是孙女。老程头把存款也给了大儿子。
这不,前几天阳了,大儿子觉得老程头用处不太大了,建议去二儿子家住。
二儿子愿意,二媳妇不愿意,就是不给开门。
“清官难断家务事”,安家还想劝弟弟让母亲来京住一段,老太太不想来。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婆媳关系,也是一门学问。比如说,安家父母无怨无悔给儿子看孙女,女儿需要母亲帮助时,母亲还是觉得孙女更重要。女儿不会在意母亲的决定,毕竟儿媳妇做的比闺女好多了,朝夕相处,比亲闺女还亲。
老人是尊佛,老人也需要聆得清,对儿女不能偏心。
亲儿女不会挑理,女婿也不会介意,有的儿媳妇会挑理。
老安在世的时候,安家有一年想回去看父母,因为母亲说为何不先跟弟媳妇商量。安家为此退了票,从此,安家不是紧急事,就不怎么回去看父母了,那时候,那个家整个要听儿媳妇的。
谁让儿子不让儿媳妇舒心的。安家理解父母不容易,要让儿媳妇高兴。女儿已经是外人了。
凡事有因果啊。种的因总要尝那个果。
这一切,随着老安去世,又有了变化……
一个家,也是微妙的。有想法有心思的人,即使在一个小小的家庭里,也会动心思的。更何况那些大家族呢。
《红楼梦》里大家族的人,为了各家的利益,争来争去。安家想想都头疼。
幸好三线军工家庭也都没什么积蓄,儿女也不多。从道义上来说,安沪夫妻照顾父母多,安家也别回去掺和,掺和多了,还以为大姑姐回来有什么想法呢!
真不是说着玩的。三线老军工曹大爷房子拆迁,拆迁费给了一起居住的儿子,小闺女不干了,回娘家说老父亲偏心,一个子都不给闺女。
安家觉得,做父母要把话说在前面,比如,提前征求闺女意见。曹大爷不管闺女同意不同意,提前告知或者给闺女的孩子象征性的留一点。于情于理说得过去。手心手背都是肉。
这年头,为了父母那点利益,多少亲人反目为仇。
三线老军工,没有思想工作经验,武断的认为儿子儿媳妇照顾他,拆迁费都给儿子没错。
殊不知,大闺女学法的,非要讨个说法。这种事,在三线子弟里,不多,也有。
父亲老安,知道女儿不会跟弟弟计较,姐弟俩感情也不错。至少他们家,不应该发生这种事。
“妈,您每周制定个小目标,比如孙女这周回来,想吃什么好吃的,这样您就有盼头了!”
安家还在做母亲的工作,天亮了,天黑了,天又亮了,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每一天,都是无常的醒来。
安家盼着母亲哪天想明白,能跟着安家出去转转,看看风景,看看变化的时代!
“那要多少钱啊?”
每次一说,老太太先想到花钱,安家就无话可说了。
父亲老安一般也会说,但是传递的信号是可以按照子女的安排去做。母亲传递的信息,让安家不知怎么办了?母亲强势惯了,她有自己的主见。她说出来的话,是否定句。反而弟媳妇文丽更能掌握老太太的心理了。
文丽也习惯了老头老太太吵吵闹闹,眼见着一个走了,另一个没了吵闹的人。反而还不适应了。
安家跟父亲在有些事情容易沟通一些,比如,像带父母出去旅游,跟父亲一说,容易能成行。
那一年的国庆节,如果文丽车没坏,一家人也就一起回崮乡了。可是,如果在崮乡突发心梗,三个小时来回沂蒙也是会耽误时间。二姨就是因为去县城,等待挂号的过程中,睡过去了。
也许,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安排。没有对错,也没有早晚。
安家考虑让母亲出去见见世面,母亲却觉得花钱太多太浪费了。母亲宁愿在家里哀怨,不愿意出去花钱。自从老安去世,老太太身体时好时坏,也真是奇怪。要说,心情好比什么都强,另外,内心坚定也很重要。内心不坚定,病魔乘虚而入,更麻烦。
老年人的余生与儿女之间如何磨合,也是一门学问。
父亲老安,当年觉得沂蒙物价低,决定家安在那里,老安解脱了,老伴儿时好时坏,也是没办法,老两口感情好,一个走了,另一个孤单也许是常态。儿女是辅助,即使陪伴,只是减轻,最主要还是老太太自救。
人这辈子,还是一场自己的救赎。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能借力,儿女不像保姆,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也需要布局安排。
安家觉得自己从现在就要学着坚强。她在三十多岁体会过那种黑暗料理,她在鼓励母亲坚强度过去。
老安去世后,安家成了半个心理咨询师,需要时时给母亲做工作,劝她往前看。这次小孙女开学了,老太太觉得不被需要了,又陷入空虚寂寞冷循环。
母亲老王的老年生活,也是一本书。母亲有个乐观幽默的性格。安家想还是要燃起母亲的正能量才好。
老年人养生,需要一个度。不能一下子觉得自己像年轻人,东奔西走。母亲的确是个没太长性的人,毕竟照顾小孙女十一年,孩子上学去了,必须想到会失落。儿媳妇文丽感觉到了,毕竟小雨儿不在身边,当娘的也空落落的,这一段一直陪着老太太住。
老太太不喜欢儿子,觉得儿子折腾,一起住影响她休息。
“妈,不能需要时觉得人家好,不需要又觉得人家烦,要有长远眼光才好啊!”安家只能开启心理咨询师模式。
“你弟媳说,让我去她家那边住几天,那边绿化比银雀好!”,母亲跟安家叨唠。
山东人传统观念就是跟儿子一起居住,女儿嫁出去了就是人家的人了。往年年三十,安家母亲从不让安家回娘家。这老传统还根深蒂固。父母也一直遵循年纪大了随儿子居住的老理,只是老父亲没有安排,如果他走了老伴儿怎么办?走的那天,老两口还琢磨回家怎么康复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父子母女关系,也是一门学问,跟老年人一起居住也是一门学问。
“亲,我们父母都在养老院,养老院里吃的好,还有娱乐活动!”银行工作的同学父母洒脱。何必把儿女拴上,儿女也都不容易。
阶层不同,看问题也不同。三线老军工,还是固守成规。还容易受老姐妹影响,非要一个人居住,觉得自己住清净。
可是,老姐妹有没有想过,一旦不舒服,儿女不在身边,那可是真清净了。
还有就是那种母亲有退休金,儿女脱不开身,不愿意跟老人居住的,就花钱雇保姆,把自己解放出来。
总之,新时代,年轻人不会让老人把自己拴住的。的确也是,有很多老年人,即使儿女贴身照顾,老人小孩脾气一起来,不想吃饭,儿女也觉得委屈。
照顾老年人,跟老年人一起居住,也是一门学问。安家有时跟姐妹聊起这个话题,也跟年长的姐姐多学习如何做好儿媳妇。
三线老军工老程头,前几天跟儿媳妇吵了架。老程头重男轻女,只给大儿子看孩子,大儿子生的是孙子,二儿子生的是孙女。老程头把存款也给了大儿子。
这不,前几天阳了,大儿子觉得老程头用处不太大了,建议去二儿子家住。
二儿子愿意,二媳妇不愿意,就是不给开门。
“清官难断家务事”,安家还想劝弟弟让母亲来京住一段,老太太不想来。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婆媳关系,也是一门学问。比如说,安家父母无怨无悔给儿子看孙女,女儿需要母亲帮助时,母亲还是觉得孙女更重要。女儿不会在意母亲的决定,毕竟儿媳妇做的比闺女好多了,朝夕相处,比亲闺女还亲。
老人是尊佛,老人也需要聆得清,对儿女不能偏心。
亲儿女不会挑理,女婿也不会介意,有的儿媳妇会挑理。
老安在世的时候,安家有一年想回去看父母,因为母亲说为何不先跟弟媳妇商量。安家为此退了票,从此,安家不是紧急事,就不怎么回去看父母了,那时候,那个家整个要听儿媳妇的。
谁让儿子不让儿媳妇舒心的。安家理解父母不容易,要让儿媳妇高兴。女儿已经是外人了。
凡事有因果啊。种的因总要尝那个果。
这一切,随着老安去世,又有了变化……
一个家,也是微妙的。有想法有心思的人,即使在一个小小的家庭里,也会动心思的。更何况那些大家族呢。
《红楼梦》里大家族的人,为了各家的利益,争来争去。安家想想都头疼。
幸好三线军工家庭也都没什么积蓄,儿女也不多。从道义上来说,安沪夫妻照顾父母多,安家也别回去掺和,掺和多了,还以为大姑姐回来有什么想法呢!
真不是说着玩的。三线老军工曹大爷房子拆迁,拆迁费给了一起居住的儿子,小闺女不干了,回娘家说老父亲偏心,一个子都不给闺女。
安家觉得,做父母要把话说在前面,比如,提前征求闺女意见。曹大爷不管闺女同意不同意,提前告知或者给闺女的孩子象征性的留一点。于情于理说得过去。手心手背都是肉。
这年头,为了父母那点利益,多少亲人反目为仇。
三线老军工,没有思想工作经验,武断的认为儿子儿媳妇照顾他,拆迁费都给儿子没错。
殊不知,大闺女学法的,非要讨个说法。这种事,在三线子弟里,不多,也有。
父亲老安,知道女儿不会跟弟弟计较,姐弟俩感情也不错。至少他们家,不应该发生这种事。
“妈,您每周制定个小目标,比如孙女这周回来,想吃什么好吃的,这样您就有盼头了!”
安家还在做母亲的工作,天亮了,天黑了,天又亮了,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每一天,都是无常的醒来。
安家盼着母亲哪天想明白,能跟着安家出去转转,看看风景,看看变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