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父亲的崮时代 > 第157章 紧巴过日子的人

父亲的崮时代 第157章 紧巴过日子的人

    “再穷也不能苦着孩子”,这是安家父亲的家训。小家碧玉出来的孩子,一直都会过日子,对别人大方,对自己苛刻。

    安家父亲在世的时候,过日子非常节约,但对于值得买又物有所值的东西,从不含糊。比如不舍得吃穿用,给儿子买车一下子拿出了省吃俭用的首付款。这是怎样的理财方式呢?

    老两口传统观念太强,经过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的转型,有了危机意识,总觉得儿子不在公家单位干,私企待遇时好时坏,让父母放心不下。所以,老两口帮着儿子把小孙女养大成人。

    老两口一辈子在固有思想模式里生活,即使有不多的退休金,也觉得不踏实,“谁动了我的奶酪模式”让曾经六十多的老安,本可以安享晚年,却还想着力所能及去挣钱贴补家用。老王还帮着姐妹做点缝纫活。直到前几年,老安才把那台从上海买回来的蜜蜂牌缝纫机卖了。老王也不做缝纫机加工被罩床罩的活了。

    老安老王都是在工作中,找到一份安全和满足感。

    安家之前觉得,崮乡那边的家庭环境就是那样,父母愿意为安沪付出,那是舐犊之情,也没怎么干涉。有时,安家觉得老父亲像高手在民间,有时又像低调内敛的“归隐者”。听说南方有退休教师,为了资助困难学生,收废品捡垃圾,自己吃的特别简单。安家觉得父亲也很高尚,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为儿子说媳妇养孩子。也许,这是典型的“崮乡式”三代同堂过日子模式。

    母亲之前也没那么节俭,自从父亲去世,老安貌似附体了,老王也开始紧巴过日子了。老王说安家送的礼物,她用起来不舒服,让安家以后不要再买了。话说出来,弄得安家不知如何跟老人交往了,给老人买东西,老人嫌贵,还要去退了换成钱。看来只有钱,是真实的,对老人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用有价值的。

    安家老婆婆每年在安家过生日的时候,还能想着安家,奖励安家小礼物。老王却已经不记得了。她在忙碌中,又恢复了骨子里的强势,想让安家也回到崮乡,用家活模式同频。老王也不想想,女儿已经在北京生活多年,消费观念跟崮乡不同,老王用山沟里的模式衡量济南青岛,只能说明她自己还活在不安全感里。

    当然不是说,大家不提倡节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让自己受委屈,是每一个去努力去拼搏的动力。一辈子紧紧巴巴,过着拮据的日子,永远让孩子在拧巴的状态下。安家不想再回到多年前原生家庭给孩子们带来的负能量。

    人与人的消费观念不太一样了。无法评说,也无法衡量。防恩生恨,与其如此,不如保持距离,父母不用道德绑架儿女,儿女也不嫌弃父母,相安无事也是一种相处方式。

    勤俭持家有道是美德。可是,老王省来省去,又为谁省呢?为儿子为孙子。老中青有代沟,老安活着的时候,看到儿子买时尚衣服买海鲜吃的,就心疼,觉得太浪费。苦孩子出身的人,年龄大了的时候,反有返祖现象。

    没想到,老王这两年开始叨叨了。“钱这个字,不要总挂在嘴边,最挂在嘴边说明看的太重。无论是谁,钱是流动的。流动起来。才能实现应有的价值。钱是攒出来的,但是没有流动,也就失去了她的价值。”,安家苦口婆心劝母亲。

    安家的二舅和二妗子,活得坦坦荡荡。虽说没有老安和老王挣的多,家里还三个孩子,老两口从没有总把钱挂在嘴上。如今闺女出嫁了,两个儿子都成了家,大孙女也嫁给了殷实人家。日子慢慢就越过越好了。

    老王总觉得自己在崮乡亲人中算过的不错的,可是却总把钱挂在嘴上,舍不得孩子们花钱,p。自己为了省几块钱的鸡蛋,省几块钱的油,东跑西颠。安家没少给母亲贴补,再贴补,貌似依然弥补不了她内心的不安全感。

    她们为儿子付出习惯了,真让自己享受的时候,儿子儿媳反说她浪费奢侈了。人,就是一物降一物,一个没有主见的人,终还是活的夹生。没有从容和坚定的内心,那钱再省,依然填不满后面有人等着用。

    安家母亲身边过紧巴日子的亲戚多,母亲感觉自己日子也还说的过去。每当亲戚来家里诉苦,也给她带来了潜意识里的不安全感。每当安家说帮帮亲戚们时,老王又说,亲戚太多,帮不过来啊。她无形中,也成了那些亲戚的主心骨和能量核心。

    安家想,只要老人开心,只要老人觉得过得舒心,在崮乡她们那种守恒定律环境里,依然运转依然和谐就好,一切都是合理的安排。

    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