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农家女的科举日常 > 第190章 又一个‘神童\’出没

农家女的科举日常 第190章 又一个‘神童\’出没

    陈仲渊听着王夫子这不见外的语气,不仅不生气,反而是乐滋滋地把四份早就备好的礼物一一送给诸葛云疏四人。

    虽说诸葛云初只是一名记名弟子,但是经过这段时日的相处,王夫子对其赞赏有加,这也是王夫子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四个弟子的主要原因。

    而诸葛云初这边,看着递过来的精巧礼盒,先是一愣,然后很快反应过来,并一脸喜色地接受了这份礼物。

    “这里面有师伯送你们的笔墨砚台,虽说比不上你们在竟陵府这次诗会上得到的文房四宝名气大,但是它们的质量绝对不亚于荣宝阁里面的那些......

    还有这一本《大夏全志》,可是市面上的书肆买不到的,甚至就连郡学里面也没有几本,更是比之原有的《大夏志》全面很多......师伯望你们珍之重之,好好研读这本书。”

    也不枉他花费了这么多功夫,才得到这三本珍贵的书籍,而另一本则是从他关门大弟子郭简手里顺过来的。虽说有些陈旧了,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诸葛云疏四人可不知道这四本书得来得有多坎坷,只见她们一脸惊喜地从盒子里拿出这本堪比原书《大夏志》厚三倍的珍贵书籍。

    没想到,王夫子还有出手这么阔绰的同门师兄。

    四人无比珍惜地翻看了几页后,这才依依不舍地把这本书放进了礼盒里,并向陈仲渊行了一个长辈礼,郑重道谢。

    王夫子看着几个弟子满脸喜色,这才不情不愿地把四个弟子的名字正式介绍给陈仲渊及他的三个弟子认识。

    诸葛云疏、诸葛云初、王怡和张皓也是这时,才得知这个书房内如同隐行人一般的三人名称。

    大弟子名为郭简,今年十七岁,十四岁时考中了秀才,磨砺了三年,今年准备下场乡试。

    二弟子名为卢慎微,今年十四岁,前年才下场考试,一次性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且还是县案首和府案首,虽说院试错失了院案首,可是其名次也是位居第二。

    三弟子名为沈谦,今年十三岁,十岁时参加科举,连中小三元。

    诸葛云疏、王怡和张皓三人听到‘沈谦’这一名字,颇感熟悉,就好像在哪里听到过一般,但是仔细回想,又想不起来。

    倒是诸葛云初先是皱眉思索了一番,然后笃定道:“这位师兄难道就是闻名全大夏的‘沈神童’。”

    诸葛云疏三人被这一句话提醒,这才晃过神来。

    原来这位就是比之谢玉还要在大夏国出名的那个,三岁能诗,六岁熟读百家,八岁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沈神童’。

    在得知这个真相后,诸葛云疏、王怡和张皓三人一脸稀奇地看向沈谦,并细细打量着。

    这可是大夏国神童榜排行第三的人物啊!

    被四双如此灼热得视线盯着,沈谦的耳朵不自然得红了起来,特别是诸葛云初那句‘闻名大夏的沈神童’,不知为何,沈谦感觉莫名的羞耻。

    于是,连忙起身,道:

    “师妹过誉了,这些都是以前的虚名,现在,师兄当不得这样的称号。”

    沈谦在心里吐槽着,都怪祖父当初为了和他的死对头孙子一争高下,把他吹捧得太过于夸张了些。要知道,这些年为了不让祖父他老人家被他人拆穿,神童孙子徒有虚名,他真是没日没夜的苦读,这才堪堪勉强配得上这样的神童称号。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越是谦逊,在别人眼中,这个神童称号越是当之无愧。

    就如诸葛云疏四人,她们没想到,这位夏国排名第三的神童还真是这样平易近人,好相处得很。

    瞧瞧那被夸一句,就满脸通红的样子,还真是接地气啊!

    诸葛云疏看着如此淡定的沈谦师兄,再看看她自己,不禁在心里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省: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总是一被夫子或长辈夸奖就沾沾自喜,这样的态度实在是要不得!更何况,她还不是闻名整个夏国的神童呢,还是应该如沈师兄那般谦虚点为好!

    诶!古代神童可真多,还真是一个郡一个,甚至一个进士收一个的那种。

    随着沈谦的谦逊态度,书房内的气氛变得更加融洽,这也是王夫子和陈仲渊乐意看到的画面。

    也是直到这时,两人才正式考教起对方弟子们的学问。

    郭简不愧是年纪轻轻就要下场乡试的人,就算被王夫子一问一答‘步步紧逼’着,他还是很快就能想出让王夫子满意的答案。他的沉稳与丰富的学识底子让诸葛云疏四人受益匪浅。

    卢慎微虽然是三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但是可不要因着这个原因就小瞧了院试第二的才华,王夫子在提问他的过程中可是花了一些小心思埋了好几个坑,但是都被他巧妙地躲了过去,其的聪明及灵敏让一向淡定的王夫子赞叹不已。

    沈谦自是不必说,他可是大夏国鼎鼎有名的神童。

    王夫子也是因着这个原因,问了一些问题后,又追加了一个难度颇深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最近一段时日,大夏国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

    说是最近一段时日,其实这种边境犯边之事,这几年屡屡发生,已经见怪不怪了。

    因此王夫子以这件事作为策论,让沈谦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

    因着江都郡距离京城很近,所以对于这种边境之事沈谦倒是和一些好友聚会时讨论过。

    无非就是站队,“主战”还是“主和”。

    至于怎么“战”,怎么“和”,可不能像写八股文那样拿一些圣人之言搪塞过去,而是要给出一些能落到实处的方针来。

    就算聪明如沈谦,在他这个年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说不出什么真知灼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