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968章 皇帝又开始折腾了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968章 皇帝又开始折腾了

    “年后让青雀去流求如何?”

    皇帝喝着流求进贡的冻顶乌龙,忍不住对长孙皇后道,“要不就去青海,朕觉得青海虽距长安更近,但流求能更安逸一些。”

    长孙皇后手里动作顿了下,

    这几年她和皇帝身体都不太好,更舍不得孩子分离,尤其是对青雀,对这孩子打小就有亏欠。

    当初太上皇钦选了青雀给卫王做嗣子,他们夫妇无奈只得把这嫡次子过继到已故卫王名下,从此亲生儿子却只能叫他们叔父叔母,

    那年宫门喋血之后,也是皇后几次找到丈夫,让他把青雀要回来,另选宗室侄子过继给卫王。

    青雀打小也懂事孝顺,皇后越发觉得亏欠。

    “太上皇临终前跟我说的那番话,我这半年来思来想去觉得挺有道理,朕回头想起前几年朕说的那些关于太子和魏王的话,很不应该,甚至因此引发出了所谓太子党和魏王党,朕差点铸成大错,几毁了承乾,”

    说到这,李世民眼睛有些泛红,这让他想到了与建成、元吉,想当年他们李家还仅是皇亲国戚的时候,做为唐国公府公子的哥几个,其实关系还是不错的。

    那时在长安,建成柴绍他们带着李世民李元吉等一起玩耍,甚至在长安城还是有名的侠少呢。

    可谁又能想到,多年后兄弟间会手足相残。

    “朕不希望朕的子孙也重蹈覆辙,”

    长孙皇后沉默了许久,最后伸手握住丈夫的手,“我明白陛下的良苦用心,既然如此,那陛下安排吧,”

    “青海还是流求?”

    “流求吧,听说夷洲这几年开拓的也不错,物产丰饶,移民越来越多,那边的岛夷土著也比较顺服,臣妾也只望青雀能够安稳。”

    李世民抓紧妻子的手,“先把此事定下来,年后派人去流求建王府,等青雀十八岁后再正式就藩,还可以在京陪我们几年。”

    定下此事,李世民似乎也了却一桩心事。

    “观音婢你尝尝这茶,流求进贡的冰顶乌龙,流求有大山名凤凰山,凤凰山有一支脉被移民称为冻顶山。

    据说因雨多山高路滑,蹦紧脚尖上了山顶,脚尖都冻住了,故称冻顶。

    武家从建州武夷山带去了青心乌龙等茶树良种,移栽冻顶山、日月潭一带,那里山高林密土质好,茶树生长茂密,终年云雾笼罩,

    制茶也比较独物,烘干后,需要重复以布包成球状揉捻茶叶,使茶成半发酵半球状,称为热团揉,除惯常的轻焙火制茶外,还有陈年炭焙茶,每年反复拿出来高温慢烘焙,制出甘醇后韵十足的茶。

    此茶品级也很独特,有特等贡茶、头等、二等、三等,然后还有五朵梅、四朵梅、三等梅、二等梅、一等梅等共九个品级。”

    长孙皇后看着茶罐里的冻顶乌龙,色泽墨绿油润,泡出来汤色金黄带绿,品起来滋味甘醇浓厚,具有花香甘甜滋味,确实是好茶。

    “这冻顶乌龙茶,一年可采好几次,春茶最好香高味浓色艳,秋茶次之,夏茶最次,”

    皇帝说着,让人取来一张流求岛地图,

    然后摊开在皇后面前,

    “这冻顶山就在流求岛的中部,流州治所东宁城,还有安平港都在流求岛西南部,朕打算给青雀的封地选在中部,”

    皇帝手指在地图上那么一圈一划,

    选在了流求岛中部,北以乌溪为界,南以浊水溪为界,西抵大海,东抵玉山下的日月潭。

    这块地方不算小,西海岸南北有一百多里长,东西也有一百多里,

    一半平原,一半山区,差不多有两县之地。

    “挺好,”皇后见这里离流州也就二百来里,相隔不远。

    李世民看着地图,想了想,“朕干脆再多划点,从乌溪再往北划到大甲溪南岸,这样从浊水溪北岸一直到大甲溪南安,封地翻一倍,这下起码也是一州之地了。”

    “州名长泰,”李世民想了一个名字,长泰,长久国泰民安,又含有魏王李泰名字在内。

    以州为国,

    赐封魏王李泰为世封长泰州刺史。

    决定了此事后,李世民有些兴奋起来。

    次日,他便召来太子和宰相们,又特地召来了武怀玉、长孙无忌,连老宰相陈叔达、宇文士及、杨恭仁都请来了,而之前拜过相的张亮也召来了。

    除了侯君集、秦琼在外,李靖称疾不来,

    这次议事规格很高。

    皇帝挥手,

    内侍们抬了两副屏风进来,一副是流求地图,一副是青海地图。

    “先前朕定宗室诸王世封刺史制,可后来出了不少乱子,朕思来想去,觉得当初还是太草率了,”

    “痛定思痛,三思过后,打算更改一下。”

    听到这话,

    一众大臣们神色各异,皇帝又要搞事情了。

    之前的世封制,可以说是搞的一地鸡毛,齐王李祐在青齐胡作非为,闹的非常难看,把他舅舅可坑惨了。

    连带着阴妃和燕妃都打入了冷宫。

    阴氏燕氏两大外戚家族,斩的斩流的流贬的贬,惨极了。

    而功臣世封刺史,在长孙无忌带头的坚决反对下,以及后来武怀玉的诸番建议下,最后改成了世封州别驾了。

    这事好不容易抛下两年,

    皇帝又开始折腾了。

    大臣们头疼。

    事涉诸王,不是皇帝的弟弟就是儿子,大家也不好怎么过多的干涉,但不参与又不行。

    皇帝指着流求岛中部,“朕要分封魏王李泰于此,置长泰州,魏王李泰世封长泰州刺史,许子孙世袭。”

    这话出来,一时殿中无声。

    之前世封刺史,后来改世封别驾,现在又要恢复刺史?

    反复折腾,不累吗?

    武怀玉有些意外,这事之前没什么风声出来啊。

    但看着流求地图,武怀玉倒觉得这不是坏事,一直以来,他就觉得分封制不完全是坏的,主要还是看怎么用,

    要是把诸王分封到中原腹心,那绝对的弊大于利,甚至会成为心腹之患,早晚诸侯王造反。

    可要是皇帝舍得把这些龙子龙孙们分封到边疆,跟西周分封一样,让他们去开疆拓土,或是屏藩守土,则利在长久。

    这更是代表着大唐的开拓精神,

    而不是一味的保守、享受。

    至于说造反这事,只要给诸侯国加上几条锁链,那基本上永远反不起来,反也不用担忧。

    皇太子坐在那里,神情很淡定,已经越来越沉稳了,把李泰分封到海外去,李承乾心里是极高兴的,省的这个弟弟天天在长安晃,总是个隐患。

    但他没表现出来。

    “陛下,具体如何分封呢?”右仆射温彦博发问。

    “诸位爱卿以为该如何分封?”李世民反问。

    众大臣一时没人应答。

    “怀玉,你来说说。”皇帝直接点了代司空、太子太傅武怀玉的名。

    诸王分封边疆,可以说是早几年武怀玉一直在主张的。

    “陛下,臣支持分封宗室诸王于边疆之地,屏藩中央,开疆拓土,对于诸侯国的政策,臣还是坚持原来的那一套,

    “你再说说。”李世民笼着袖子道。

    武怀玉的那一套,其实大家都还记的很清楚,今天武怀玉当着大家面又重申了一遍。

    主要还是那几点主张。

    首先,诸王分封边地,以州为国,诸王兼任刺史,享受封地州三分之一税赋,另三分之一留州县,三分之一上缴国家。

    分封的诸王享有刺史的一切职权,临民治政,授鱼符,加号持节诸军事,统领州兵。

    但是,封国的流内品级官员,须由朝廷任免,诸王没有任免官员的权力,但流外的吏,可由诸侯、州县自置,诸侯虽无官员任免权,但有监察权。

    再就是,封国的司法权,归朝廷所有。

    然后就是军事这块,

    诸王,刺史加使持节诸军事号,可以统的是州兵,也就是团结民兵。另外视诸王的品级他们可以拥有一定的护军、亲事、帐内等。

    而镇戍兵、折冲府兵,诸王无权直接统领,但与内地刺史一样有一定的监察权,比如朝廷调动州内的这些镇兵、戍兵,按制,兵部发令,将领要与刺史合符,才能调兵。

    民政、财税、军事、监察、司法,这么几大块,划分的很清楚明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诸侯国的继承问题,比如魏王李泰分封的这个长泰州,他死后,由他的嫡长子继承爵位、世职,但按例要降等袭爵,继一等,称嗣王,刺史之职仍袭。

    其余个别儿子,或有特殊功劳恩典的可以封郡王,其它儿子们只能封郡公。

    嗣王和郡王的继承人封国公,其它儿子再降爵封。

    只要是袭有爵位的,那就能在封国内划分一块封地,原则上不管传袭多少代,分封多少子孙,都只在初代封的封地内划分封地。

    李泰的这个长泰州封地,现在看着不算小,但在海外,人口又没多少,掀不起什么浪花来。

    就算土地肥沃,将来人口上来了,可那时儿孙继承,推恩分封,就算嫡长一系代代能维持个嗣魏王、长泰州刺史的官爵,可这个长泰州,其实也被分封成大大小小的封地了,

    李泰儿子们的封地可能还有一个县或是一个乡那么大,但等孙子辈可能就只有一个里,再往下分封,就可能只有一个村。

    没有官员任免权,没有司法权,没有军事大权,甚至封地必须严格实行朝廷的律令法规,加上这代代推恩分封,

    那这长泰州的诸侯,其实根本成不了朝廷威胁,时间越久,威胁越小。

    而三分之一的税赋收入,又能供养诸侯,不需要朝廷额外掏钱。

    这个分封法,对朝廷来说确实没啥坏处。

    当然,还是那个问题,就是皇帝能不能舍得,毕竟这分封的是边地,不是中原内地,

    就算给三分之一的税赋,但以现在这长泰州为例,那有几个汉人移民?

    还得李泰在那边招募移民,甚至招商,自己屯垦,一切都得自己白手起家,前期别说税赋收入,只怕得不断的投入进去。

    当然,长泰州不是什么真正的蛮荒苦地,那里土地肥沃,气候也不错,岛夷也不是什么太大的威胁,加之朝廷现在开的流州,已经初步起来了,能够借力不少。

    税赋李泰现在别指望能收多少,但那里资源很多啊,能够垦荒种植的田地,能够种茶的山地,能够砍伐树木采摘药材甚至熬樟脑的山林,还有沿海的盐、渔资源也不少,甚至还能沾上海贸之利,

    另外山里的矿产资源也还有,

    李泰要是能够开发利用,不说自己开发,就是招商过去开发,他从中也能得到不少利,

    武怀玉当初跟李世民说的没错的,流求是个宝岛,面对福建,依靠航线,种甘蔗熬樟脑采硫磺都能起飞的,

    李泰分封去流求,那绝对是上上之选,当然,流求这种地方,富庶安稳是有余的,但也没其它野心家发展的可能了。

    相比青海南中黔中安南等地,流求胜在安稳,但也别有其它的指望了,那里不是什么王霸之基业,

    但李渊给李世民建议,让李泰去流求,又何尝不是看中这些呢。

    若是让李泰去河北相州,或是江南扬州,有心人撺掇下,脑子发热生出不该有的野心,到时免不得是场祸端,甚至终究逃不过自取灭亡,这是李渊和李世民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说到底,李世民现在分封诸王,最主要考虑的不是屏藩中央,而是不想让这些诸王养在长安,再生出什么事端来。

    太子这些年,已经通过了他的考验,他也认定太子了。

    现在就是稳固太子这储位,不想再动摇国本。

    把能威胁太子的隐患都送出长安,远离长安。

    “陛下,还有一点建议很重要,”

    “诸王若分封就藩,以州为国,那么就不能再担任朝廷其它官职,”

    这条,其实就是指皇帝喜欢以诸王出任都督刺史,甚至任雍州牧、大将军等职去的。

    哪怕是遥领都不合适,更何况皇帝是真给成年诸王实授这些要职的。

    要是这条不改,

    那以后诸王有自己的封地,却又在朝廷担任大将军,在地方任都督刺史等要职,这早晚重蹈西晋老路,最终诸侯王们权势涛天,最终走上造反老路。

    分封,就得把诸侯锁死在边地的封地上,有本事你就专心经营封地好了,其它地方就别想了。

    皇帝从谏如流。

    这天讨论的很热烈,有皇帝定下的基调,后面讨论的也只是更加完善制度。

    比如以后只有分封的亲王、嗣王有权置护军府,亲王护军最多一千人,嗣王护军最多八百。而没袭封刺史的诸侯子弟,哪怕袭封郡王者,也无资格置护军府。

    郡王、国公、郡公等诸侯子弟,都只能在袭封领地后,可以置护卫府,统亲事、帐内,按爵位亲事帐内人数有差,郡王一营,国公一团,郡公一旅,县公一队。县公以下,不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