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华夏名将突然降临 第206章 绝不能再走两晋的老路
“我确实有这样的想法,给刘和的任务中也有试探他们三位的意思。不过贾诩倒也罢了,其他两位可是大汉的忠贞之臣,即使我自暴身份,他们也未必愿意追随于我。
毕竟现在大汉的正统是我皇弟刘协。”刘辩坦然的说道。
“他们三人诚然能力非凡,但是现今朝廷内既有能力又忠于大汉的不在少数。
比如接替已故的荀爽担任光禄勋的种拂,无论是担任宛城县令还是颍川太守,皆政绩显着,百姓称颂。在原本的历史中,董卓死后,李榷郭汜进攻长安,种拂亲自上城坚守,为大汉殉国。
还有诛杀董卓的王允、鲁旭等人以及在李榷郭汜之乱中,丧生的周奂、崔烈等人,无一不是大汉的忠贞之臣,以及能在史书中留名的治郡或是治国的大才。
为何史侯唯独只想招揽他们三人,却不尝试接触一下其他人呢?”岳飞面露一丝古怪之色的说道。
“看来鹏举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你所说的这些人,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的顶级士族。光禄勋种拂,洛阳的顶级士族,其父种暠,大汉名臣,桓帝时,位列三公之一的司徒。
鲁旭乃司徒鲁恭之孙、陇西太守鲁谦之子,亦是扶风郡的顶级豪门。
周奂是扶风周家这代的掌舵人,其余人的家族皆是百年士族或是豪门,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而我想结交的三人,不但能力非凡,皆非当地的士族或是豪绅。
皇甫嵩是名将世家出身,而贾诩与朱儁皆出身寒门,鹏举也看到了,汉末人才辈出,为什么我主动招揽的也只有荀文若一个士族,其他的士族基本都是文若举荐或是主动前来投靠的。”刘辩意味深长的说道。
“难道史侯想像当年的曹孟德一般唯才是举?”岳飞不禁愕然的问道。
“自然不是,我们大汉以后选拔的官员需要德才兼备,至少现在幽州官员的选拔必须实行。有德无才会阻碍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有才无德之人,一旦掌握大权,则会是天下所有人的噩梦,古往今来,每一位大奸大恶的权臣无一不是有才无德之辈。
从祸乱大秦的赵高到陷害鹏举,遗臭万年的大宋奸相,无一例外。”刘辩正色的说道。
“那史侯的意思是?”岳飞隔了不知道多少年后,在被人提起秦桧,早已经古井无波,心如止水。
“我只是不想大汉将来再次走上晋朝的老路,实行九品中正制。
当年曹操之所以提出唯才是举,因为那时大汉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察举制,所有选拔的官员都受到了大汉的厚恩。
这对曹操将来准备代汉自立,有着非常大的阻力,所以他要用自己选拔官员的制度取代大汉的察举制,他要提拔一些人才来为自己或是子孙将来代汉自立做准备。
你是四世三公,那是大汉的四世三公,曹家将来要代汉自立,哪些人反对最强烈?自然是这帮大汉的遗老,因为改朝换代后,他们的利益损失是最严重的。
因为他们四世三公的名号不在,他们是前朝的余孽,在新的朝代,不再是顶级门阀世家。
每一个选拔官员的制度,都有其弊端。察举制到了两汉的末期,已经被门阀士族完全操纵和利用,他们掌握并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甚至许多人还要花重金向一些名士求得比较好的评语。
曹操的那句评语‘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就是因此而诞生。然而即使如此,大汉各郡太守、刺史仍然有德行高尚之人,他们推举了许多家境贫寒却能力非凡之人,像朱儁、贾诩、贾逵这样的人才最终还是脱颖而出。
但是到了两晋时代,选拔官员的体系已经成为了九品中正制,寒门或是低阶士族再无翻身之日。”刘辩无奈的说道。
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将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由官方指定的人选担任中正官,对当地的人才进行评级。而评级的标准根据家世和个人能力。
曹操没死之前,为什么没有称帝,主要原因还是他提出的唯才是举的政策极大的触动了整个士族阶级的利益,整个大汉的士族群体不答应。
即使你平定中原,统一北方,兵锋所指,无不臣服,是这个时代最璀璨的将星,在大汉士族的反对声中,你依然无法代汉自立。
曹操死后的次月,早已经取代荀彧成为整个中原士族之首的陈群,立刻向曹丕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方案。
曹丕知道这是整个天下士族的一次试探,如果自己不答应,也会如同父亲曹操一样,永远无法取得这帮士族的忠心。
赤壁之战后,他父亲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已经帮他把一部分有才之人选拔出来,加上一直矗立在大汉之巅,拥戴他们曹家的那些世家大族。
也到了该和这些既得利益阶层分红的时候了。
当年刘邦离世前,立下的约定:“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同样是为了保护自己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功臣集团的利益。
最终曹丕同意了以陈群为首的士族阶级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取得了士族的忠心,大汉也因此走到了尽头。
九品中正制刚开始的时候,家世确实只是作为参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氏取代曹魏承接天命建立晋朝开始,基本上人才的选拔,已经不看个人的能力和品德,而是只看重门楣家世。
出身寒门者个人能力再强,评语再高,顶破天了,也只能做到六品的官职。而许多个人能力低下,品德败坏,却出身豪门者,起步就是五品的高官。
于是就形成了当时比较畸形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的局面。
这也导致了两晋时期,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人才如此匮乏的重要原因。
当然,九品中正制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曹魏建立之初的官员选拔制度,还是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也为之后的隋唐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毕竟现在大汉的正统是我皇弟刘协。”刘辩坦然的说道。
“他们三人诚然能力非凡,但是现今朝廷内既有能力又忠于大汉的不在少数。
比如接替已故的荀爽担任光禄勋的种拂,无论是担任宛城县令还是颍川太守,皆政绩显着,百姓称颂。在原本的历史中,董卓死后,李榷郭汜进攻长安,种拂亲自上城坚守,为大汉殉国。
还有诛杀董卓的王允、鲁旭等人以及在李榷郭汜之乱中,丧生的周奂、崔烈等人,无一不是大汉的忠贞之臣,以及能在史书中留名的治郡或是治国的大才。
为何史侯唯独只想招揽他们三人,却不尝试接触一下其他人呢?”岳飞面露一丝古怪之色的说道。
“看来鹏举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你所说的这些人,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的顶级士族。光禄勋种拂,洛阳的顶级士族,其父种暠,大汉名臣,桓帝时,位列三公之一的司徒。
鲁旭乃司徒鲁恭之孙、陇西太守鲁谦之子,亦是扶风郡的顶级豪门。
周奂是扶风周家这代的掌舵人,其余人的家族皆是百年士族或是豪门,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而我想结交的三人,不但能力非凡,皆非当地的士族或是豪绅。
皇甫嵩是名将世家出身,而贾诩与朱儁皆出身寒门,鹏举也看到了,汉末人才辈出,为什么我主动招揽的也只有荀文若一个士族,其他的士族基本都是文若举荐或是主动前来投靠的。”刘辩意味深长的说道。
“难道史侯想像当年的曹孟德一般唯才是举?”岳飞不禁愕然的问道。
“自然不是,我们大汉以后选拔的官员需要德才兼备,至少现在幽州官员的选拔必须实行。有德无才会阻碍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有才无德之人,一旦掌握大权,则会是天下所有人的噩梦,古往今来,每一位大奸大恶的权臣无一不是有才无德之辈。
从祸乱大秦的赵高到陷害鹏举,遗臭万年的大宋奸相,无一例外。”刘辩正色的说道。
“那史侯的意思是?”岳飞隔了不知道多少年后,在被人提起秦桧,早已经古井无波,心如止水。
“我只是不想大汉将来再次走上晋朝的老路,实行九品中正制。
当年曹操之所以提出唯才是举,因为那时大汉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察举制,所有选拔的官员都受到了大汉的厚恩。
这对曹操将来准备代汉自立,有着非常大的阻力,所以他要用自己选拔官员的制度取代大汉的察举制,他要提拔一些人才来为自己或是子孙将来代汉自立做准备。
你是四世三公,那是大汉的四世三公,曹家将来要代汉自立,哪些人反对最强烈?自然是这帮大汉的遗老,因为改朝换代后,他们的利益损失是最严重的。
因为他们四世三公的名号不在,他们是前朝的余孽,在新的朝代,不再是顶级门阀世家。
每一个选拔官员的制度,都有其弊端。察举制到了两汉的末期,已经被门阀士族完全操纵和利用,他们掌握并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甚至许多人还要花重金向一些名士求得比较好的评语。
曹操的那句评语‘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就是因此而诞生。然而即使如此,大汉各郡太守、刺史仍然有德行高尚之人,他们推举了许多家境贫寒却能力非凡之人,像朱儁、贾诩、贾逵这样的人才最终还是脱颖而出。
但是到了两晋时代,选拔官员的体系已经成为了九品中正制,寒门或是低阶士族再无翻身之日。”刘辩无奈的说道。
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将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由官方指定的人选担任中正官,对当地的人才进行评级。而评级的标准根据家世和个人能力。
曹操没死之前,为什么没有称帝,主要原因还是他提出的唯才是举的政策极大的触动了整个士族阶级的利益,整个大汉的士族群体不答应。
即使你平定中原,统一北方,兵锋所指,无不臣服,是这个时代最璀璨的将星,在大汉士族的反对声中,你依然无法代汉自立。
曹操死后的次月,早已经取代荀彧成为整个中原士族之首的陈群,立刻向曹丕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方案。
曹丕知道这是整个天下士族的一次试探,如果自己不答应,也会如同父亲曹操一样,永远无法取得这帮士族的忠心。
赤壁之战后,他父亲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已经帮他把一部分有才之人选拔出来,加上一直矗立在大汉之巅,拥戴他们曹家的那些世家大族。
也到了该和这些既得利益阶层分红的时候了。
当年刘邦离世前,立下的约定:“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同样是为了保护自己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功臣集团的利益。
最终曹丕同意了以陈群为首的士族阶级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取得了士族的忠心,大汉也因此走到了尽头。
九品中正制刚开始的时候,家世确实只是作为参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氏取代曹魏承接天命建立晋朝开始,基本上人才的选拔,已经不看个人的能力和品德,而是只看重门楣家世。
出身寒门者个人能力再强,评语再高,顶破天了,也只能做到六品的官职。而许多个人能力低下,品德败坏,却出身豪门者,起步就是五品的高官。
于是就形成了当时比较畸形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的局面。
这也导致了两晋时期,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人才如此匮乏的重要原因。
当然,九品中正制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曹魏建立之初的官员选拔制度,还是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也为之后的隋唐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