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第七十六章 凤阳行
通情达理的郑和,在马穆鲁克人郑重的道歉以后,表示误会已经解除了。
热情的马穆鲁克人更是支付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郑和船队在帮助马穆鲁克人解决了一些人口问题以后,也启程返航。
至于说路过印度、南洋之时留下了大量的马穆鲁克劳工,那也只是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已。
郑和则是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航行,大明的属国数量又增加了七八个。
至于说热情好客的马穆鲁克、印度人民主动进献给大明的礼物,自然被献给了皇帝陛下。
视线回到应天
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的时候,小朱正式离开应天城,前往凤阳观摩祖宗肇业之基。
现在的凤阳不但是中都,更是新设的安徽布政使司治所,不过由于此次是观摩肇业,所以蹇义也并未离开凤阳相迎。
小朱在李景隆的护卫下一路走向凤阳。
沿途路过一些村落的时候,小朱询问了当地村民的生计以及基础教育情况。
由于靠近京师,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不错的,至少比小朱去年在北平了解到的民生要好很多。
得益于摊丁入亩的推广,没有了太大压力的百姓们,这两年开始大力造娃,这个结果完全就在小朱的预料之内。
在这个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年代,不再征收丁税以后,百姓肯定会选择拼命生。
小朱更是会乐见其成,不说小朱谋划的收狗大业,就是现在大明的疆域,人口再翻番都是必要的。
摊丁入亩的推出和人口激增存在必然联系,章宗诗皇帝只是稳定发挥了自己不要脸的品质,把他爹的功劳抢了过去而已。
人口增长反而和所谓的红薯传入基本没有太大的关系,直到民国时代,红薯的亩产干重也就300斤左右,根本没有后世网络上传的那么神奇,这也是小朱从没有急着去美洲找红薯、土豆的原因。
小朱眼中美洲价值最大的有且仅有橡胶树而已,虽说现在也有早期的蒸汽机,但是作为现代人的小朱表示,没有橡胶科技,这方面他确实叮不出东西了。
小朱觉得有找土豆、红薯的功夫,还不如好好发展农业,杂交技术在小朱的影响下已经开始重点研究。
得益于这几年农书的大面积推广,大明的粮食亩产基本是一年一个台阶。
特别是北方的军屯,更为先进的集体农场模式,加上大量高丽、倭国人的辛勤耕耘,粮食的亩产量节节攀升。
小朱也早就想好了在凤阳要把精力更多的花到农事上去。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物资输入大明,应天周边的百姓则是享受到了切实的好处。
受到集体农场的启发,应天周边的有些村落竟然开始有样学样,甚至有村落集资建立了新式布坊。
这两年,珍妮纺纱机也在大明开始推广,至于更先进的骡机,小朱去北方之前就叮了出来。
只是那比珍妮纺纱机还高几十倍的织布效率,比珍妮纺纱机更优秀的产品质量,老朱也不得不把这玩样暂时束之高阁。
不到400里的地,饶是小朱走的再慢,半个月后,小朱还是到了凤阳府。
安徽布政使蹇义,中都留守梅殷,韩国公李善长以及部分在凤阳养老的勋贵们都出城相迎。
小朱入城后,当晚就设宴款待了韩国公为首的一众武勋,席间向他们宣扬了大明在南洋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南洋之地的富庶,鼓励这些武勋家庭紧跟朝廷步伐,走出去。
并且透了口风给他们,未来朝廷会鼓励武勋们开设公司去南洋等地经商,武勋人家的公司更有优待政策,不仅可以招募人手保护财产安全,更是有政策鼓励帮助大明开疆拓土。
在小朱的大饼以及现实的利益驱动下,武勋们各个积极无比。
更不用说这是皇孙提出来的,就算是亏钱也得去表忠心,何况现在看起来朝廷赚的盆满钵满。
他们可不是那群消息滞后的文臣,他们知道这两年皇帝都不怎么看得上那么一丁点土地税收了,海外巨大的利润,不仅仅支撑了大明疯狂的军备扩张。还支持了皇帝推行一次又一次的免税政策,消弭这几年郭桓案、孔府案,以及大刀阔斧改革的影响。
武勋人家早就开始在高丽置办家业了,在常茂被任命为南洋总督之后,最近都纷纷去南洋各地置办家业。
这两年高丽的收入也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虽说需要缴纳高额的赋税,但是比起大明国内经商,利润还是高出几倍。
第二日,小朱走访了民间。
凤阳是帝乡,又是安徽布政使司治所,更有皇亲国戚作为中都留守,目前的吏治还是比较清明的。
小朱深知历史上的老朱限于眼界,在凤阳好心办坏事。
北伐归来后,小朱不但借口托梦,更是说移民太多会让百姓不得不开山填湖,这样会破坏帝乡的风水。因此老朱不仅仅停了凤阳的迁民,更是从凤阳迁出了很多人,甚至处罚了几个玩忽职守的官员。当然小朱说出会破坏帝乡风水的那一天,老朱的眼神肯定是非常恐怖的。
作为帝乡当然得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腰包鼓起来的老朱,更是宣布洪武一朝整个凤阳永不征税。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农具,去年更是设立了凤阳大学招收学生。
小朱给凤阳的规划就是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等,保护凤阳风水。
凤阳的筑城工作在大明富足了以后,又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这一条老朱自然是举双手同意。
在结束了一天的视察后,小朱心里确信凤阳府应该不会像历史上那样了,也不会有人编排凤阳出个朱皇帝这种话了。
之后一段时间,小朱则是比较安分,除了和李景隆等勋贵们交流军事知识之外,更是实地走访凤阳各处,了解百姓实际生活。
同安徽布政使司官员了解安徽各地发展情况;和凤阳留守司了解中都防务问题;了解了凤阳国子监、凤阳大学、以及安徽各地学堂的发展情况。
对于老朱的昔日旧邻也是做足了面子工程,不仅拔擢了几人入国子监、大学学习,也发放了布、米等物资奖励。
不过小朱最为关心的则是农学的推广,每隔两三日,小朱都会亲自去各地农田视察情况,亲自监督水利工程,更是关心农书推广,新设立的凤阳农学研究院更是三番五次的被小朱光临。
皇孙表现出来的对于农事的关心,大家都万分开心,毕竟在中原王朝千年以来的观念中,农业自始至终都是王朝的根本。
小朱所做一切,除了小朱自己写家书主动交待以外,一众随行人员也会把小朱所做的点点滴滴都向老朱和朱标汇报。
由于内阁票拟制度的产生,老朱现在的工作量急剧下降,除了小朱忽悠老朱编写的皇家专用教材外,老朱今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和发妻、儿子一起通过中都的奏报了解小朱的一举一动。
得知小朱在凤阳无比关心农业问题的时候,老朱和朱标都十分欣慰,之前一直担心这孩子过于关心商事,害怕他长歪了,此时他们都把心放了下来。
对于小朱提出的修筑凤阳到应天的水泥路,在凤阳修建凤阳图书馆,新建同应天一样的多层小区等等提案,老朱一概答应。
这些民生问题上倒是和老朱不谋而合了,老朱打心眼里是希望家乡更好的,要不是凤阳实在不适合成为都城,老朱肯定会把国都也迁过去。
至于说小朱提出的发展凤阳府附近的临淮县,将其打造成一个交通枢纽的提议,老朱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并且老朱直接下令临淮县并入凤阳府。
虽说现在离修铁路还挺远的,但是小朱觉得发展蚌埠水陆交通的事情也确实可以提上日程了。
虽说上次的凤阳移民问题老朱采纳了小朱的提案,但是老朱心里肯定是不开心的,作为老农民的他,就是希望老家能够热闹一点。
现在小朱提出了保持凤阳府整体风貌,开发附近临淮县的方案,肯定让老朱很是开心。
之后为了自己叫的顺口,小朱提议改临淮为蚌埠,升县为府的提案,很顺利的就被通过了。
小朱亲自写下“蚌埠”二字,让当地的县官以及士绅代表无比激动。
小朱这几天也向蹇义详细阐述了发展蚌埠为交通枢纽的想法,蹇义对于小朱早已佩服的五体投地,肯定会一丝不苟的执行小朱的设想。
之后小朱更是花了一个月时间,带着安徽布政使司的官员实地走访了蚌埠府,了解了当地的民生,淮河治理情况,漕运发展,驿站发展等等,此后会同安徽布政使将详细的报告呈给了老朱。
各部官员自然加班加点,连忙落实皇孙所想种种。至于复核?各部尚书表示,这份报告一看就是十分正确,高瞻远瞩的。
由于这份报告,小朱在文官中也刷了一大波威望,毕竟皇孙受封太孙已经是大势所趋,现在皇孙表现出的对政务的关心,也成了他们文官最大的期盼。
特别是仔细读过那份蚌埠发展规划报告后,大部分官员对于皇孙的政治见识有了全新的认识。
热情的马穆鲁克人更是支付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郑和船队在帮助马穆鲁克人解决了一些人口问题以后,也启程返航。
至于说路过印度、南洋之时留下了大量的马穆鲁克劳工,那也只是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已。
郑和则是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航行,大明的属国数量又增加了七八个。
至于说热情好客的马穆鲁克、印度人民主动进献给大明的礼物,自然被献给了皇帝陛下。
视线回到应天
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的时候,小朱正式离开应天城,前往凤阳观摩祖宗肇业之基。
现在的凤阳不但是中都,更是新设的安徽布政使司治所,不过由于此次是观摩肇业,所以蹇义也并未离开凤阳相迎。
小朱在李景隆的护卫下一路走向凤阳。
沿途路过一些村落的时候,小朱询问了当地村民的生计以及基础教育情况。
由于靠近京师,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不错的,至少比小朱去年在北平了解到的民生要好很多。
得益于摊丁入亩的推广,没有了太大压力的百姓们,这两年开始大力造娃,这个结果完全就在小朱的预料之内。
在这个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年代,不再征收丁税以后,百姓肯定会选择拼命生。
小朱更是会乐见其成,不说小朱谋划的收狗大业,就是现在大明的疆域,人口再翻番都是必要的。
摊丁入亩的推出和人口激增存在必然联系,章宗诗皇帝只是稳定发挥了自己不要脸的品质,把他爹的功劳抢了过去而已。
人口增长反而和所谓的红薯传入基本没有太大的关系,直到民国时代,红薯的亩产干重也就300斤左右,根本没有后世网络上传的那么神奇,这也是小朱从没有急着去美洲找红薯、土豆的原因。
小朱眼中美洲价值最大的有且仅有橡胶树而已,虽说现在也有早期的蒸汽机,但是作为现代人的小朱表示,没有橡胶科技,这方面他确实叮不出东西了。
小朱觉得有找土豆、红薯的功夫,还不如好好发展农业,杂交技术在小朱的影响下已经开始重点研究。
得益于这几年农书的大面积推广,大明的粮食亩产基本是一年一个台阶。
特别是北方的军屯,更为先进的集体农场模式,加上大量高丽、倭国人的辛勤耕耘,粮食的亩产量节节攀升。
小朱也早就想好了在凤阳要把精力更多的花到农事上去。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物资输入大明,应天周边的百姓则是享受到了切实的好处。
受到集体农场的启发,应天周边的有些村落竟然开始有样学样,甚至有村落集资建立了新式布坊。
这两年,珍妮纺纱机也在大明开始推广,至于更先进的骡机,小朱去北方之前就叮了出来。
只是那比珍妮纺纱机还高几十倍的织布效率,比珍妮纺纱机更优秀的产品质量,老朱也不得不把这玩样暂时束之高阁。
不到400里的地,饶是小朱走的再慢,半个月后,小朱还是到了凤阳府。
安徽布政使蹇义,中都留守梅殷,韩国公李善长以及部分在凤阳养老的勋贵们都出城相迎。
小朱入城后,当晚就设宴款待了韩国公为首的一众武勋,席间向他们宣扬了大明在南洋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南洋之地的富庶,鼓励这些武勋家庭紧跟朝廷步伐,走出去。
并且透了口风给他们,未来朝廷会鼓励武勋们开设公司去南洋等地经商,武勋人家的公司更有优待政策,不仅可以招募人手保护财产安全,更是有政策鼓励帮助大明开疆拓土。
在小朱的大饼以及现实的利益驱动下,武勋们各个积极无比。
更不用说这是皇孙提出来的,就算是亏钱也得去表忠心,何况现在看起来朝廷赚的盆满钵满。
他们可不是那群消息滞后的文臣,他们知道这两年皇帝都不怎么看得上那么一丁点土地税收了,海外巨大的利润,不仅仅支撑了大明疯狂的军备扩张。还支持了皇帝推行一次又一次的免税政策,消弭这几年郭桓案、孔府案,以及大刀阔斧改革的影响。
武勋人家早就开始在高丽置办家业了,在常茂被任命为南洋总督之后,最近都纷纷去南洋各地置办家业。
这两年高丽的收入也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虽说需要缴纳高额的赋税,但是比起大明国内经商,利润还是高出几倍。
第二日,小朱走访了民间。
凤阳是帝乡,又是安徽布政使司治所,更有皇亲国戚作为中都留守,目前的吏治还是比较清明的。
小朱深知历史上的老朱限于眼界,在凤阳好心办坏事。
北伐归来后,小朱不但借口托梦,更是说移民太多会让百姓不得不开山填湖,这样会破坏帝乡的风水。因此老朱不仅仅停了凤阳的迁民,更是从凤阳迁出了很多人,甚至处罚了几个玩忽职守的官员。当然小朱说出会破坏帝乡风水的那一天,老朱的眼神肯定是非常恐怖的。
作为帝乡当然得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腰包鼓起来的老朱,更是宣布洪武一朝整个凤阳永不征税。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农具,去年更是设立了凤阳大学招收学生。
小朱给凤阳的规划就是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等,保护凤阳风水。
凤阳的筑城工作在大明富足了以后,又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这一条老朱自然是举双手同意。
在结束了一天的视察后,小朱心里确信凤阳府应该不会像历史上那样了,也不会有人编排凤阳出个朱皇帝这种话了。
之后一段时间,小朱则是比较安分,除了和李景隆等勋贵们交流军事知识之外,更是实地走访凤阳各处,了解百姓实际生活。
同安徽布政使司官员了解安徽各地发展情况;和凤阳留守司了解中都防务问题;了解了凤阳国子监、凤阳大学、以及安徽各地学堂的发展情况。
对于老朱的昔日旧邻也是做足了面子工程,不仅拔擢了几人入国子监、大学学习,也发放了布、米等物资奖励。
不过小朱最为关心的则是农学的推广,每隔两三日,小朱都会亲自去各地农田视察情况,亲自监督水利工程,更是关心农书推广,新设立的凤阳农学研究院更是三番五次的被小朱光临。
皇孙表现出来的对于农事的关心,大家都万分开心,毕竟在中原王朝千年以来的观念中,农业自始至终都是王朝的根本。
小朱所做一切,除了小朱自己写家书主动交待以外,一众随行人员也会把小朱所做的点点滴滴都向老朱和朱标汇报。
由于内阁票拟制度的产生,老朱现在的工作量急剧下降,除了小朱忽悠老朱编写的皇家专用教材外,老朱今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和发妻、儿子一起通过中都的奏报了解小朱的一举一动。
得知小朱在凤阳无比关心农业问题的时候,老朱和朱标都十分欣慰,之前一直担心这孩子过于关心商事,害怕他长歪了,此时他们都把心放了下来。
对于小朱提出的修筑凤阳到应天的水泥路,在凤阳修建凤阳图书馆,新建同应天一样的多层小区等等提案,老朱一概答应。
这些民生问题上倒是和老朱不谋而合了,老朱打心眼里是希望家乡更好的,要不是凤阳实在不适合成为都城,老朱肯定会把国都也迁过去。
至于说小朱提出的发展凤阳府附近的临淮县,将其打造成一个交通枢纽的提议,老朱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并且老朱直接下令临淮县并入凤阳府。
虽说现在离修铁路还挺远的,但是小朱觉得发展蚌埠水陆交通的事情也确实可以提上日程了。
虽说上次的凤阳移民问题老朱采纳了小朱的提案,但是老朱心里肯定是不开心的,作为老农民的他,就是希望老家能够热闹一点。
现在小朱提出了保持凤阳府整体风貌,开发附近临淮县的方案,肯定让老朱很是开心。
之后为了自己叫的顺口,小朱提议改临淮为蚌埠,升县为府的提案,很顺利的就被通过了。
小朱亲自写下“蚌埠”二字,让当地的县官以及士绅代表无比激动。
小朱这几天也向蹇义详细阐述了发展蚌埠为交通枢纽的想法,蹇义对于小朱早已佩服的五体投地,肯定会一丝不苟的执行小朱的设想。
之后小朱更是花了一个月时间,带着安徽布政使司的官员实地走访了蚌埠府,了解了当地的民生,淮河治理情况,漕运发展,驿站发展等等,此后会同安徽布政使将详细的报告呈给了老朱。
各部官员自然加班加点,连忙落实皇孙所想种种。至于复核?各部尚书表示,这份报告一看就是十分正确,高瞻远瞩的。
由于这份报告,小朱在文官中也刷了一大波威望,毕竟皇孙受封太孙已经是大势所趋,现在皇孙表现出的对政务的关心,也成了他们文官最大的期盼。
特别是仔细读过那份蚌埠发展规划报告后,大部分官员对于皇孙的政治见识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