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皇兄,你的江山我来守! > 第332章 胜利的消息(下)

大明:皇兄,你的江山我来守! 第332章 胜利的消息(下)

    “禀陛下,陕西监察陈奇瑜智勇双全,指挥若定,适合作为延绥边境守护者。”

    许久,副相刘鸿训慢慢站起,沉着坚定的声音在暖阁中回荡。

    陈奇瑜早年因地方政绩显着,被召回京城,加入监察院任职,与陕西的官僚并无瓜葛...

    尽管这次平息陕西异动,大多数荣耀归功于陕西巡抚洪承畴、白杖军统帅黄得功以及马祥麟等人的深谋远虑,然而若非陈奇瑜坐镇长安,调度粮草以稳民心,恐怕陕西各地的动荡会更为加剧,更别提他的亲兵“标营”竟捕获了数个关键的“异界邪灵”。

    因此,从京城来的陈奇瑜无疑是延绥巡抚的最佳人选。

    闻言,东阁大学士孙承宗的双瞳闪烁了一下,随即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有了这两位重臣的支持,暖阁内的其他朝臣自然无异议,毕竟陈奇瑜的功勋是实实在在的。

    \"批准了。\"

    片刻后,朱由检冷峻的声音在暖阁内回响,他的眼中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

    朝廷无“党争”之患,若是搁在几年前,这些各有心思的大臣们可能会为争夺这个“边境守护者”的位置争论不休。

    毕竟,陈奇瑜既非备受推崇的“东林贤者”,也不是权倾一时的“影子势力”门生,根基如此浅薄的人,怎么可能担当此重任。

    赏罚分明,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正道。

    虽然他之前对陈奇瑜知之甚少,仅因朝廷大臣举荐,且略有耳闻,才派他前往陕西,代表天子巡视疆域。

    但根据最近的举动,陈奇瑜在“民生”方面的贡献,远超前任陕西巡抚胡廷宴和延绥巡抚岳和声。

    这才是他需要的“能臣猛将”,真正的明朝肱骨之臣。

    \"三边总督武之望的奏章昨日午时已抵达京城,他声称年迈体弱,精力不足,请求归乡养老,各位大臣有何见解...\"

    哗!

    朱由检的话语虽冷,却在群臣耳中犹如惊雷。

    弘治十年,因西北战事紧张,蒙古异族日益嚣张,大明朝廷设立了三边总督一职,统领陕西三地军事,理论上可以管辖整个陕西之地。

    同样,由于“三边总督”权势过大,这个职位并不常设,只有当西北战事紧迫时,才会临时委任一位能人干将,代理“三边总督”职责。

    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如今草原上的蒙古异族,特别是河套平原上的游牧部族不再如当年强盛,对明朝边境的威胁渐减,但“陕西民乱”刚刚平息,无人知晓未来是否会演变出新的格局。

    武之望在任上或许显得“碌碌无为”,任由陕西民乱持续了一年,但总体而言,勉强可称得上“合格”,也在军中逐渐建立了威信。

    尤其是他在危急时刻的果断决策,派遣赋闲的尤世禄和虎大威前往延安府平乱,成功擒杀祸乱延安府的叛军首领王嘉胤及其亲信。

    这样的显赫战功,足以弥补他先前的些许不足。

    在这决定命运的瞬间,武之望却萌生了\"退隐江湖\"的念头,这在变幻莫测的魔法陕西境内,或许蕴含着未知的转机呢。

    \"陛下...\"

    双方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满腹经纶的内阁首辅李国普起身,预备回应,可还未开口,朱由检那坚定的嗓音已在乾清宫的暖阁里轰然回荡:\"朝廷中谁能接替武之望的位置!\"

    毋庸置疑!

    尽管大明的天子依然保持着淡漠的神色,声音中听不出喜怒,但那些在场的大臣们已敏锐察觉到了天子话里的弦外之音。

    天子对武之望坐享高位而不作为颇为不满,显然已决定不再让他留在边疆总督的席位上,此刻讨论他“落叶归根”,恐怕也是看在他麾下的魔法营地成功擒获叛军首领王嘉胤的份上。

    若非如此,天子的反应恐怕会更加严厉。

    \"陛下!\"

    正当暖阁中的群臣面面相觑之际,一道坚决的声音猛然响起。

    顺着声源望去,只见暖阁一隅,一位看上去五十多岁,神情严峻的文官缓缓站起,面对周围人惊讶不定的目光,他慢慢拱手道:\"微臣左都御史杨鹤,自愿离京赴任!\"

    杨鹤?

    见他出列,暖阁中立刻传来一阵窃窃私语,就连坐在首席的李国普等人脸上也露出意外之色,似乎没料到他会主动站出来。

    短暂的惊讶之后,他们眼中惊奇渐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宽慰。

    在神宗末年,由于辽镇的魔法战争日渐紧张,身为御史的杨鹤勇敢地上书万历皇帝,请求提拔熊廷弼,委以他管理辽东军事的重任。

    随后,他又接连举荐了袁应泰、薛国用等能臣,并呈上详尽的奏章,剖析了辽镇战事升级的原因,得到了万历皇帝的采纳。

    天启年间,九千岁魏忠贤掌权,因曾举荐熊廷弼和袁应泰等人,杨鹤被迫辞官归乡,直至天子登基后,在李国普、刘鸿训等人的邀请下才重返京都辅政。

    呼。

    深深吸了口气,朱由检坐在文案后微微眯起双眼,对耳边的低语声充耳不闻,只是静静凝视着不远处的文官,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在原先的历史长河中,杨鹤的名字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他名不符实,尸位素餐,也有人认为他生不逢时。

    究其原因,是因为杨鹤认为陕西叛乱的根源在于当地百姓生活困苦,因此不能把他们当作普通的叛军对待,所以他主张以\"安抚\"为主。然而,如果从更高的视角来看,杨鹤的想法显得有些天真,他未能预见即将降临的千年罕见“小冰河时期”,陕西的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剧,导致无数灾民流离失所,叛军降而复叛。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相较于那些只会争权夺利的朝臣,杨鹤确实具备几分才干...

    \"遵命。\"

    恍若隔世,朱由检,大明天子,的声音在一片惊异的低语中再次回荡。

    此刻,叛军领袖王嘉胤已被制裁,杨鹤肩上的重负骤减,他的任务转为抚慰民众,以他的才智,此等事务应不在话下。

    或许未料到天子竟会如此“仓促”答应,左都御史杨鹤怔愣许久,直至同僚的轻推,他才如梦初醒。

    毫不犹豫,他俯首叩地,声音交织着惊喜与颤抖,在乾清宫温暖的内殿回响:“臣杨鹤,接旨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