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王 第119章 资深编辑
热门推荐:
神诡长生:从屠夫开始加点修仙!
重生五零,女兵上雪域高原
凡人为仙
穿书炮灰?我靠心声拯救全家
西游:人在天庭,朝九晚五
疯了!我养的金丝雀是帝都天骄
阴间收费站
吞噬九重天
流落荒岛后,我开启逆袭人生
“荆主任,啥时回来的?”
荆涛回头一看,是政府办公厅的干事小刘:“刚到,秘书长呢?”
“正在开会呢,我看见办公室的门开了就过来了,没想到您在里面。如果您有急事我可以给您传个纸条。”
“没有没有,我们领导去省委那边了,我在这里待会,办完事我就走。”
“好的好的,我给您倒杯水。”
荆涛赶忙摆手,说道:“不用,你去忙你的。”
干事小刘出去了,给他带上门,唯恐不牢靠,又往回推了一下,确认无误后便走了。
一个小动作说明,无论跟领导多么熟悉,贸然闯进他的办公室也有些唐突,毕竟,他不再是办公厅的人了。
事已至此,荆涛坐在沙发椅上,他掏出手机,路上就想好要给省报副主编司锐打个电话,要加大对清阳的对外宣传力度。
虽然郑玉德一再强调,这半年来,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放在抓经济上了,但不难看出,他已经完成了整体布局,并且站稳了脚跟,接下来就要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这就需要宣传工作跟上了。
郑玉德之所以带他出来考察,不只因为他也是初来乍到,也有意让他熟悉情况,找准报道点。
所以,他要借助市里举办清阳周布局报道范围,增加清阳对外曝光密度。
司锐很快接通了电话。
荆涛说道:“司副总好……”
在荆涛的印象中,司锐很在意对他的称呼,他多次强调要么直呼其名,要么一定带上“副”字,绝不能省略“副”字,所以荆涛对他的称呼就没有沿袭俗套称呼他为“司总”。
司锐这次笑着说:“荆总啊,你可以把‘副’字去掉了。”
“啊,啥时的事?恭喜恭喜啊!”
司锐说:“昨天下午宣布的。”
“太好了,太好了!我的命太好了!我算是拜着真佛了,这样,我来省城了,这会在罗秘书长办公室,马上去报社找你,跟你汇报一下我的想法,中午咱俩坐坐。”
司锐说:“你什么事,先在电话中说吧。”
“一两句说不清。”
“一两句说不清就多说几句,咱哥俩就别讲那么多客气。”
荆涛和司锐的关系早在大学时就认识,那个时候司锐还是社教编辑部副主任,曾经和荆涛所在的学生会搞到“大学生周”的活动,一步步熬到了总编位置。
“行,我先简单跟你汇报一下,是这样,我们清阳下个月要在京城举办一个清阳周宣传活动,省报得支持。”
“没问题,上次开会的时候,看见你们郑书记了,他跟我说了几句,你们说怎么宣传就怎么宣传还不行吗?咱弟兄这么多年的友谊了,一定支持你的工作。”
荆涛听他这么说,立刻感到自己工作滞后了,他迫切地说道:“这样吧,我还是去报社找你吧,你有时间就多说几句,没时间就少说几句。”
“也行,来吧。”
荆涛拔腿就走。
他顾不上去叫姜师傅,出门打了一辆出租车直奔报社而去。
从省政府到报社不行也就是二十来分钟的时间,但荆涛等不及了,他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五六分钟后,荆涛来到了省报那座老旧的苏式小楼,虽然加盖了两栋现代化的建筑,但主体建筑早就被评为“省保单位”保留了下来。
报社行政办公部门仍然在这栋苏式风格的小楼里,没有电梯,他三步并作两步跑上斑驳的纯木楼梯,敲开了司锐原来的办公室。
还好,司锐还没来得及搬家,他正在打电话,看见荆涛进来了,示意他坐下。
荆涛没有坐,他还在喘气。
司锐挂了电话后扔给他一瓶水,说道:“不是下月初的事吗,干嘛要这么急?”
荆涛说:“不急不行啊,郑书记都走到我前头了,你说老弟我还能坐得住吗?”
司锐说:“听说你到清阳后搞得不错,我还准备派记者去你们新闻传媒中心去采访呢。”
荆涛说:“别采访了,咱们同行,有自吹自擂的嫌疑,还是说说省报怎么向我们清阳倾斜一下,多给我们上几篇稿子,虽然你贵为厅级了,但谁让你一直都是我哥呢。”
司锐笑了,说道:“我今天是最后一次签审稿子,刚签了你们清阳的一篇稿子。”
“哦,是什么内容的?”
“一个小特写,说的村级禁烧员上任第一天的事,写得不错,很生动,也很有乡土气息。”
荆涛想了想,一定是芮晓枫觉得这篇稿子不错,上班后就传给了省报。
他抑制住内心的喜悦,说道:“我能看看吗?”
“你只能看电子版的了,我给你找找。”
司锐说着,就打开了电脑,调出了那篇稿子。
果然是他写的那篇的稿子,不过已经被芮晓枫修改过了,题目改成“孟大爷履新记”。看到题目的这一刻,他感到这个题目远比他那个题目吸引人。
“履新”这个词,如今广泛应用于干部调动新岗位的用词,用在“大爷”身上,就显得生动、有趣多了,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欲。
内容上没有大的改动,最后是一张郑玉德和孟庄几位老人交谈的照片,孟大爷胳膊上的红袖章很显眼。
最后落款作者是“荆文”。
看到自己这个笔名,荆涛不由得笑了。
这时,司锐也注意到了作者名,他不由地问道:“荆——文,这个作者就是你吧?”
荆涛说:“这篇稿子是我的实习之作,本来是发给了我们的一位资深编辑,想让她给我修改一下,没想到她传给了省报,谢谢司总!”
司锐说:“说明你们这位编辑很有眼光,这篇小文写得不错,以至于我都没看作者名,就是我跟清阳没有任何关系,也会刊发的,省报就缺这样带着生活气息的基层稿件,这样的文章,有多少发多少。”
他说得是事实。省报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他们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那些冗闷的时政稿件,老百姓没有几个爱读的,但机关报的特点又决定了读者的层面,真正的老百姓也没有几个订阅机关报的,闲暇时宁愿棒着一份汇聚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都市报,也不愿读省报。
荆涛回头一看,是政府办公厅的干事小刘:“刚到,秘书长呢?”
“正在开会呢,我看见办公室的门开了就过来了,没想到您在里面。如果您有急事我可以给您传个纸条。”
“没有没有,我们领导去省委那边了,我在这里待会,办完事我就走。”
“好的好的,我给您倒杯水。”
荆涛赶忙摆手,说道:“不用,你去忙你的。”
干事小刘出去了,给他带上门,唯恐不牢靠,又往回推了一下,确认无误后便走了。
一个小动作说明,无论跟领导多么熟悉,贸然闯进他的办公室也有些唐突,毕竟,他不再是办公厅的人了。
事已至此,荆涛坐在沙发椅上,他掏出手机,路上就想好要给省报副主编司锐打个电话,要加大对清阳的对外宣传力度。
虽然郑玉德一再强调,这半年来,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放在抓经济上了,但不难看出,他已经完成了整体布局,并且站稳了脚跟,接下来就要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这就需要宣传工作跟上了。
郑玉德之所以带他出来考察,不只因为他也是初来乍到,也有意让他熟悉情况,找准报道点。
所以,他要借助市里举办清阳周布局报道范围,增加清阳对外曝光密度。
司锐很快接通了电话。
荆涛说道:“司副总好……”
在荆涛的印象中,司锐很在意对他的称呼,他多次强调要么直呼其名,要么一定带上“副”字,绝不能省略“副”字,所以荆涛对他的称呼就没有沿袭俗套称呼他为“司总”。
司锐这次笑着说:“荆总啊,你可以把‘副’字去掉了。”
“啊,啥时的事?恭喜恭喜啊!”
司锐说:“昨天下午宣布的。”
“太好了,太好了!我的命太好了!我算是拜着真佛了,这样,我来省城了,这会在罗秘书长办公室,马上去报社找你,跟你汇报一下我的想法,中午咱俩坐坐。”
司锐说:“你什么事,先在电话中说吧。”
“一两句说不清。”
“一两句说不清就多说几句,咱哥俩就别讲那么多客气。”
荆涛和司锐的关系早在大学时就认识,那个时候司锐还是社教编辑部副主任,曾经和荆涛所在的学生会搞到“大学生周”的活动,一步步熬到了总编位置。
“行,我先简单跟你汇报一下,是这样,我们清阳下个月要在京城举办一个清阳周宣传活动,省报得支持。”
“没问题,上次开会的时候,看见你们郑书记了,他跟我说了几句,你们说怎么宣传就怎么宣传还不行吗?咱弟兄这么多年的友谊了,一定支持你的工作。”
荆涛听他这么说,立刻感到自己工作滞后了,他迫切地说道:“这样吧,我还是去报社找你吧,你有时间就多说几句,没时间就少说几句。”
“也行,来吧。”
荆涛拔腿就走。
他顾不上去叫姜师傅,出门打了一辆出租车直奔报社而去。
从省政府到报社不行也就是二十来分钟的时间,但荆涛等不及了,他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五六分钟后,荆涛来到了省报那座老旧的苏式小楼,虽然加盖了两栋现代化的建筑,但主体建筑早就被评为“省保单位”保留了下来。
报社行政办公部门仍然在这栋苏式风格的小楼里,没有电梯,他三步并作两步跑上斑驳的纯木楼梯,敲开了司锐原来的办公室。
还好,司锐还没来得及搬家,他正在打电话,看见荆涛进来了,示意他坐下。
荆涛没有坐,他还在喘气。
司锐挂了电话后扔给他一瓶水,说道:“不是下月初的事吗,干嘛要这么急?”
荆涛说:“不急不行啊,郑书记都走到我前头了,你说老弟我还能坐得住吗?”
司锐说:“听说你到清阳后搞得不错,我还准备派记者去你们新闻传媒中心去采访呢。”
荆涛说:“别采访了,咱们同行,有自吹自擂的嫌疑,还是说说省报怎么向我们清阳倾斜一下,多给我们上几篇稿子,虽然你贵为厅级了,但谁让你一直都是我哥呢。”
司锐笑了,说道:“我今天是最后一次签审稿子,刚签了你们清阳的一篇稿子。”
“哦,是什么内容的?”
“一个小特写,说的村级禁烧员上任第一天的事,写得不错,很生动,也很有乡土气息。”
荆涛想了想,一定是芮晓枫觉得这篇稿子不错,上班后就传给了省报。
他抑制住内心的喜悦,说道:“我能看看吗?”
“你只能看电子版的了,我给你找找。”
司锐说着,就打开了电脑,调出了那篇稿子。
果然是他写的那篇的稿子,不过已经被芮晓枫修改过了,题目改成“孟大爷履新记”。看到题目的这一刻,他感到这个题目远比他那个题目吸引人。
“履新”这个词,如今广泛应用于干部调动新岗位的用词,用在“大爷”身上,就显得生动、有趣多了,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欲。
内容上没有大的改动,最后是一张郑玉德和孟庄几位老人交谈的照片,孟大爷胳膊上的红袖章很显眼。
最后落款作者是“荆文”。
看到自己这个笔名,荆涛不由得笑了。
这时,司锐也注意到了作者名,他不由地问道:“荆——文,这个作者就是你吧?”
荆涛说:“这篇稿子是我的实习之作,本来是发给了我们的一位资深编辑,想让她给我修改一下,没想到她传给了省报,谢谢司总!”
司锐说:“说明你们这位编辑很有眼光,这篇小文写得不错,以至于我都没看作者名,就是我跟清阳没有任何关系,也会刊发的,省报就缺这样带着生活气息的基层稿件,这样的文章,有多少发多少。”
他说得是事实。省报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他们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那些冗闷的时政稿件,老百姓没有几个爱读的,但机关报的特点又决定了读者的层面,真正的老百姓也没有几个订阅机关报的,闲暇时宁愿棒着一份汇聚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都市报,也不愿读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