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诸葛亮 第88章 诸葛治水
热门推荐:
我能看到商品价格曲线
至尊武道之星空无极
我在仙侠世界打闷棍
综武:盲盒小店,绾绾一发入魂
一剑,一驴,一壶酒
周少别再虐,夫人带球出逃啦
碧月清江醉少年
民间赌王
光之国科学家:卡洛斯奥特曼
刘备派遣孙卲去许都要官,往返赶路,加上在朝廷请客送礼斡旋,怎么也得一个半月才能看到结果。
而这一个半月里,诸葛亮那边显然没时间闲着。在孙卲被派出去之前,他就已经被糜竺和陈群抢着去解决疑难问题了。
好在这次要解决的问题都很有新鲜感,能让诸葛亮把刚刚从大哥那儿学来的算学和自然之理应用上,所以也不觉得辛苦,反而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梳理了一下两边的问题难度后,诸葛亮选择了先抽两三天时间,点拨糜竺家的海船工匠、如何给原本的海船改装舭龙骨,以及加入一些其他增加航行安全的小技术小改良。
陈群一开始很郁闷,还诚恳请教,求诸葛亮说出个道理来,为何要厚此薄彼。
诸葛亮也对事不对人,非常直白地指出:“子仲兄那边的事情轻松,两三天便能解决,然后海船工匠们就能开工。长文兄这边的事情,需要实地考察勘测,才好给施工方案,所以先易后难。”
陈群想了想,也接受了这个解释,没有再来骚扰。
毕竟广陵这边运河如何改造、闸门如何修建,这些工程举措是跟地理环境绑定的,过去三个月诸葛亮、诸葛瑾在豫章也没法远程规划设计。
而造船改船跟地理就没有强绑定了,诸葛家弄几条船去豫章,这几个月里有空就能琢磨、实验,等回到广陵,直接技术交底报答案即可。
这很合理。
糜竺家的工匠,很快就学会了如何临时加装舭龙骨,还尽量有样学样,把舭龙骨的流线造型细节要求弄清楚。
力争削出来的舭龙骨尽量不增加航行阻力,至于导致船只操控性下降、转舵变慢,这是没办法的。增加水下横摇阻力,肯定会抑制转舵。
除了舭龙骨之外,糜家工匠又顺带学了一项原本汉朝还没有的“打麻浸泡桐油”的强化防渗漏技术——
这玩意儿也是诸葛瑾前世抖音上随便刷到的,有些博主卖弄“传统手工造船工艺”,当时诸葛瑾也就随便看一乐,没想到穿越后还用上了,就教给了弟弟。
具体做法,无非就是把亚麻\/胡麻纤维之类的材料,用凿子楔入船体木板和木板之间的缝隙,而且麻纤维要用桐油浸泡。这样等桐油干燥后,木板接缝的防水效果就能提升一个数量级。
原本汉朝的船,是很难做到绝对防渗漏的,如果出海,经常会发现底舱内壁、船底很湿,甚至略有积水,要偶尔用木桶往外倒水,才不会越积越多。打麻加桐油之后,情况能缓解很多。
虽说简单一个桐油打麻,还达不到后世宋朝水密隔舱的技术,但也比糜竺原本用的好太多了,大约能提升到隋唐初期的防渗漏水平。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用了三天时间,就让海船的防渗漏性能进步了大约三百年,到隋末唐初。又让船的抗横摇测浪性能进步了八百年,达到了北宋水平。
糜竺收获了这些改良,顿时喜不自胜,这不仅仅可以为主公的大业服务,还能为糜家自己的海商事业服务。
出于对诸葛家的感激,以及意识到诸葛家巨大的抱大腿潜力。糜竺不由提出,要让他家的海商船队,给诸葛家分润一成的干股,以后糜家的海贸利润,每年都会给分红。
诸葛亮一开始没好意思拿,但他这一世毕竟被大哥的思想所影响,大哥这几个月经常教他,靠技术改良受人钱财是应该的,无违君子之道,说不定还能激发天下人群策群力,想出新东西造福百姓。
加上糜竺甚至开始打听诸葛亮“是否婚配、有没有定亲”,诸葛亮怕夜长梦多,还是坦然接受了那一成干股,并且表示他也不会白拿,诸葛家以后有航海造船技术的新改良,还会主动和糜家合作。
而对于糜竺的问题,诸葛亮只说:
“我当初能从荆州逃脱,多赖一故友帮衬,我已许下婚约,君子立身处世当言而有信。
何况我大哥已二十二岁,尚未婚娶,我又岂会谈论此事,乱了家中长幼之序。”
这个理由堂堂正正,糜竺也就没再说什么。
……
花了三天搞定糜竺,让糜家造船匠自行施工鼓捣后,诸葛亮就抽身来陈群这边、填大哥去年挖下的另一个坑:
邗沟治水、解决广陵郡的盐碱地问题!
双方也没客气谦让,一上来陈群就汇报了过去那个冬天,他用那四万从下邳郡移民来的士卒家眷、以工代赈,
究竟整治了多少邗沟南段的运河河道,又趁着枯水季在射阳泽靠近运河的区域,新造了多少圩田、增加了多少灌溉蓄水库容。
这些情况,跟诸葛亮在豫章那边治理彭蠡泽的措施,大同小异。
因为陈群的治理,去年冬天农闲,起码广陵郡又新增了几十万亩的肥沃圩田(汉亩,折合后世的亩要乘0.3左右),够上万壮劳力耕种了。灌溉条件也特别好,如果能治理好盐碱地,那都是上等水田。
诸葛亮走马观花了三四天,从广陵县跑到射阳县,一路巡查之后,也就心里有数了。
“河道整治和堆淤圩田、疏浚库容,这几步做得都很不错,没有问题。
所以,剩下的难点,只是不知道怎么给邗沟运河造闸门、阻断长江涨潮时的海水倒灌?”
诸葛亮考察完后,一句话就概括了陈群依然没法解决的难点所在。
陈群闻言,也是忍不住苦笑:“别把话说得这么轻巧嘛,什么叫‘只是不会修闸门’,此事之难,着实超过了我预想。
去年我也考虑过,以为能自行请教能工巧匠、治水能吏,造出运河闸门来。但着手之后,才知道有多难。”
诸葛亮随口排查:“是造好的闸门不好开合?还是闸门会漏水?还是经不起两侧落差水压、会被冲垮?我想应该不至于冲垮吧,那么多堤坝围堰,都不至于冲垮,想要加固,应该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汉朝以前,修筑堤坝围挡大水的操作就已不鲜见了,所以诸葛亮觉得,不可能是堵不住水的问题。
陈群果然应道:“确实不是冲垮的问题。我请教了能工巧匠后,试了各种加固手法,要让闸门扛住水流冲刷还是做得到的。
而且闸门关闭开始蓄水后,不过一两日,闸口的水位就涨得跟上游淮阴来水处一样高了,由此便转为静水,不会再有冲力。
只是,闸门一旦修得过于坚固、就难以开合。每天潮水峰值过后、要开闸通航时,靡费人力,几乎如同挖开堤坝一般费力。
次日再要关闸时,也关不紧,得重新堆填沙袋堵缝、想尽办法额外加固,才能防止漏水。久而久之,河道被反复淤塞,船只出入运河都成问题,得不偿失。
但如果不把闸门修筑得如此坚固,每每又会漏水,总是关闭不严。我已是试了四个月,穷尽一切办法,或许子瑜当初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自古从未听说过有人能给运河修闸门的。”
诸葛亮听了陈群的详细陈述,却一点都不担心,反而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他来之前,在豫章那几个月,跟大哥讨论过很多预想情况,他还真就怕遇到些奇奇怪怪的麻烦。
但陈群似乎也很努力,这几个月工夫没白花,把其他小问题都解决了,只留下了一个“闸门漏水、或者开合不易”的终极大问题。
这就好比学霸做卷子,不怕题目难,就怕题目繁琐、考验你的细心程度。
如果有个笨拙但勤恳仔细的学酥跟他搭档,把小错误低级错误都检查了一遍排除掉,只留下最后的拉分题请学霸出手,那就很舒服。
诸葛亮便胸有成竹道:“既然只有这么一个重大疑难,明日且去闸门工地细细验看,再把原先的工匠都召集起来,群策群力。”
陈群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满口答应。
……
次日,一行人来到广陵城东南十余里外、邗沟运河边的闸门工地。
陈群找来了上千名负责具体干活的役工,还有数十个筑城匠人和木匠,以及工曹的技术官吏。其中不乏上了年纪,颇懂筑城墙修水坝的资深老者。
一大群人围着工地,现场一点点比对勘察,群策群力想办法。
诸葛亮仔细看了一下,一眼就看出陈群留下的那座实验性的闸门,有两个明显的问题。
诸葛亮先问道:“你这道闸门,是如何开合的?是沿着门轴转的么?还是左右推拉的?”
陈群一个眼色,立刻有一个工曹的老吏过来答话:
“这是沿门轴旋转开合的,但原先也试过左右推拉。两者都漏水关不紧,哪怕一开始关紧了,一整日水压冲刷,还是会渐渐崩漏。”
诸葛亮点拨道:“其实要说开合最简单可靠,还是吊万钧闸,把门升降起落。不过运河太宽,不比城门,也没法造一个城楼横跨运河两岸、吊住闸门。
剩下两法,还是推拉可靠些,若是旋转开合,一旦闸门经过的扇面河床有淤泥、巨石或沉船阻挡,便没法开合了。左右推拉,只需清理两条滑槽的空间即可,还便于在门内外两侧略作堆砌加固。”
工曹老吏对这个问题没多大意见,他们原本也是没招了,什么都试试。这年轻人口若悬河,虽然听起来有点铁口直断,但似乎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
旁边的老匠人、吏员,也都稍稍建立起了对诸葛亮的信任。
诸葛亮这才趁热打铁,继续指出关键问题:“确定用推拉闸门后,你们依然封堵不严,我觉得关键便在于你们这两道闸门做得太平,所以承受不住重压。
这左右两门,几乎是平行对接,哪怕中间加上类似门闩的横档加固,又能有多少抗压?江涛海潮冲刷之下,立刻被冲得松动漏水,也就不足为怪了。
你们难道没有修过拱桥么?不知道造桥一定要形成拱券,才能让车马压在上面而不垮。若是跨度大的桥,造得上下完全齐平,怎么可能扛得住重压?
所以这闸门也要学拱桥一般,让左右两门的滑槽形成角度,最后关门撞在一起时,左右拱起,而且这拱券的顶角,就要对着日常水压较高的一侧。
而且一旦做出夹角,两门相互接触的一面,也就没必要做成完全光滑平整,可以做成犬牙交错之状,搭在一起后互相榫卯楔合,再套上紧箍的闸闩。海潮越是冲刷,也只会让闸门越是紧固,除非主动往两侧拉开,否则轻易不会漏水。”
诸葛亮一边说,一边随手拿树枝在土地上画了个“V”型的结构,而原本工匠们造的闸门是“一”字形的,两条边并没有角度。
几个相对不是那么懂行的工匠,听了诸葛亮的解释后,都是眼神一亮:对啊,我们怎么没想到借鉴拱桥抗压的结构呢?如果造成两段式V拱,肯定能扛住海潮的水压了吧?
然而,那个年纪最大、胡子花白的功曹老吏,却没有轻易被诸葛亮的建议唬住。
只见他无奈摇摇头,露出一副“小年轻果然不靠谱”的表情,哂笑道:“孺子不曾见过广陵潮倒灌邗沟之景吧?此法只是想当然耳,若是把闸门造成两段互相拱榫之状,固然不难。
可你想过没有,这个拱榫到底朝向哪一个方向才好?若是退潮时,长江水位是远远低于上游淮河、射阳泽来水水位的,北高南低,若是涨潮时,又有可能南高北低。
造桥用拱抗压,有一个前提便是得确保只有拱背的方向承压。若是承压方向忽而向南、忽而向北,一旦拱腹受压之时,此闸怕是立时崩溃!
便如鸡卵,手握蛋壳时,用力握紧也不易让蛋壳破碎,只因蛋壳外拱。可雏鸟破壳时,气力何其微弱?只因从蛋壳内部用力外凿,轻易便可破壳。用这法修出来的闸门,遇到拱腹受压时,怕是脆若鸡卵!”
那老吏显然是积年治水的,经验非常丰富,在广陵工曹中也颇有威望。听了他犀利指出的问题,包括陈群在内的众人,不由又眉头紧锁,担心起来。
不过,诸葛亮却依然有所准备,面对众人的质疑,他依然智珠在握地说:“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也不是没办法解决——其实,完全可以把运河与长江连接的河口,从一条变成两条,在旁边再额外开挖一条河道,开挖时,要精密测算连接口两侧,长江和淮河的水位差。
如此,将来确保邗沟与长江的两个连接口,有一个始终可以保证是长江水位高于淮河\/邗沟水位,这个口子上的闸门,就可以造成只扛从长江向邗沟冲刷的、由南往北的重压。
而另一个口子,确保始终是淮河\/邗沟的水位高于长江,哪怕是长江涨潮时,也最多堪堪持平。如此大部分时间内,这个闸门就只用承受由北往南的重压。
水压由南而北的河口,将来就只许通航由南往北的漕船,如此船只可以顺流漂下,甚至都不用划桨、拉纤,水位上升后,还能让江船直接入邗沟,不用再换船,也省了装卸人力。
水压由北而南的河口,将来就只许通航由北往南的船,道理也是一样的,自然漂流省力即可。”
诸葛亮一边说,一边在泥土上随手画了个示意地图,如今的运河河口在广陵城东,而诸葛亮随手划了一条线,
把邗沟在广陵城北往西一引,分出一条岔道,跟广陵城的西、北两侧护城河连在一起,然后再一路往西南,最后在上游大约二三十里外的位置,画到与长江相接。
陈群和那些工曹老吏看到这个计划,顿时就震惊了。
这是什么思路?这是要把二百八十里长的邗沟古运河,再挖一条三十里的岔道出来吗?这需要不少施工量吧?
不过陈群倒是反应快,他很快意识到,诸葛亮示意的时候,借用了一部分广陵城西北两侧的护城河,如果可以把重合的部分省掉,估计也就挖十几里路,这个施工量还是可以接受的。
挖十几里河道,也就相当于重新挖一遍广陵城的护城河这点工作量,弄个几万徭役,干个几个月,就能有所小成。如果确认法子可行,后续可以再慢慢拓宽的嘛。
而要是真能把南来北往的运河船分流、并且河口水位也分流,确保每个河口始终只要扛一个方向的水压,不会出现“一会儿北边水位高、一会儿南边水位高”的情况,那么拱形的闸门接合方式,似乎还真就可行了。
陈群思来想去,连忙抓着那个工曹老吏追问:“秦老,你觉得这法子可行否?真要是把河口分流,任意一个河口只要承受单向水压,拱形闸门能扛住么?”
那老吏只觉嘴唇发干,精神压力巨大,不敢贸然下结论,最后只是挣扎着说:
“这关键还是看天下有没有人能测得那么准,真的做到改个河口后、那新河口处的长江水始终高于淮河水!而且也不能留太多余量、故意让长江水高太多,那样也会开了门后关不住的!只能允许长江水刚好高那么一点点,有人能保证这点,修个拱形闸门本身并不难!”
那老吏说完后,其他工曹众人和老匠人也纷纷附和,表示这个点子,难点不在修建,而在测量水位“海拔”——虽然汉朝并没有“海拔”这个词,但他们表达的就是那个意思。
陈群搜集了众人意见后,回到诸葛亮这边,两手一摊:“孔明先生,你出得好计策,可普天之下,似乎没人能如此妙到毫巅地测量出、两条相隔甚远的江河上、两个点之间的水位高低。”
诸葛亮对于此问倒是没有多废话,只是撂下了一句:“这个就交给我好了,不过,伱还需要给我几块罗经石,测水平用的。这些石头太沉,我没从豫章带来,其他工具我都有。”
陈群一脸懵逼,只好再去找专业人士:“罗经石是什么?”
旁边许多匠人也是一脸懵逼,最后还是那秦姓老吏想起来了,忽作恍然大悟状:
“莫不是修帝王陵寝时,先要在十字墓道正中、定四方水平用的那种十字刻槽石?墓穴只要高于沿着罗经石十字槽看过去的方向,便能确保造成后不会被水淹?”
诸葛亮闻言,倒是有些惊讶了,嘉许地点点头:“你还知道此物的具体用法?那怎么就没想到用它来测海拔高低呢?只要稍稍变化不就行了。”
秦姓老吏闻言愕然:这怎么稍稍变化?也想得太简单了吧?完全想象不出来啊!
不过诸葛亮能说出这番话来,他倒是信了起码九成了,他连忙对陈群附耳道:
“看来这诸葛先生所言,多半是真有把握。我虽不知他怎么施为,但自古从未听说为帝陵测墓穴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匠人会测错、导致帝陵被淹的。先生之法由此演化而来,再加神算妙法,或许真能行。”
陈群:“那还不快给孔明先生准备工具!”
一时间,陈群身边的资源,还真就被动员了起来,决定跟诸葛亮赌一把。
整个项目,也就从勘测阶段,开始了努力推进。
而诸葛亮这个计划,说白了其实也没多逆天的难度——后世隋朝的大运河,到了唐宋时候,长江南北岸的连接口,都是做成了这种分叉的“双向航道各自独立”状态,
为的就是便于修单侧抗压的闸门,同时也便于进出江口的船不用拉纤混乱,可以自行漂流。
事成之后,造福百姓上千年,一直到明朝都还在受惠。后世去扬州、镇江旅游实地看看,就知道古大运河是分叉连接长江的。
这一切,都不用什么逆天的施工技术,只是汉朝的人数学还太差,勘测水平也太差,光学几何也太差,找不到刚好长江水位略高于或者略低于运河水面的等水位点。
如果水位差没掌握好却强行这么搞,一旦长江水位过高,结果就是长江汹涌灌入邗沟,把淮扬变成一片洪泽湖。而如果长江连接点位水位太低,邗沟又会被长江直接抽干,变成干涸报废的状态。
但凡从后世穿越过去一个水利部门的普通测量员,只要业务水平别太次,把相关地质数据测量出来提供给汉朝人。
那么这一个测量员的贡献,就可以免除十万漕工此后几百年的重复劳动,还能顺带治理好射阳泽周边的盐碱地。(只不过在施工完成前,测量员及其家属一般都会被吊起来,直到最后竣工时确认他没测错)
而这一个半月里,诸葛亮那边显然没时间闲着。在孙卲被派出去之前,他就已经被糜竺和陈群抢着去解决疑难问题了。
好在这次要解决的问题都很有新鲜感,能让诸葛亮把刚刚从大哥那儿学来的算学和自然之理应用上,所以也不觉得辛苦,反而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梳理了一下两边的问题难度后,诸葛亮选择了先抽两三天时间,点拨糜竺家的海船工匠、如何给原本的海船改装舭龙骨,以及加入一些其他增加航行安全的小技术小改良。
陈群一开始很郁闷,还诚恳请教,求诸葛亮说出个道理来,为何要厚此薄彼。
诸葛亮也对事不对人,非常直白地指出:“子仲兄那边的事情轻松,两三天便能解决,然后海船工匠们就能开工。长文兄这边的事情,需要实地考察勘测,才好给施工方案,所以先易后难。”
陈群想了想,也接受了这个解释,没有再来骚扰。
毕竟广陵这边运河如何改造、闸门如何修建,这些工程举措是跟地理环境绑定的,过去三个月诸葛亮、诸葛瑾在豫章也没法远程规划设计。
而造船改船跟地理就没有强绑定了,诸葛家弄几条船去豫章,这几个月里有空就能琢磨、实验,等回到广陵,直接技术交底报答案即可。
这很合理。
糜竺家的工匠,很快就学会了如何临时加装舭龙骨,还尽量有样学样,把舭龙骨的流线造型细节要求弄清楚。
力争削出来的舭龙骨尽量不增加航行阻力,至于导致船只操控性下降、转舵变慢,这是没办法的。增加水下横摇阻力,肯定会抑制转舵。
除了舭龙骨之外,糜家工匠又顺带学了一项原本汉朝还没有的“打麻浸泡桐油”的强化防渗漏技术——
这玩意儿也是诸葛瑾前世抖音上随便刷到的,有些博主卖弄“传统手工造船工艺”,当时诸葛瑾也就随便看一乐,没想到穿越后还用上了,就教给了弟弟。
具体做法,无非就是把亚麻\/胡麻纤维之类的材料,用凿子楔入船体木板和木板之间的缝隙,而且麻纤维要用桐油浸泡。这样等桐油干燥后,木板接缝的防水效果就能提升一个数量级。
原本汉朝的船,是很难做到绝对防渗漏的,如果出海,经常会发现底舱内壁、船底很湿,甚至略有积水,要偶尔用木桶往外倒水,才不会越积越多。打麻加桐油之后,情况能缓解很多。
虽说简单一个桐油打麻,还达不到后世宋朝水密隔舱的技术,但也比糜竺原本用的好太多了,大约能提升到隋唐初期的防渗漏水平。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用了三天时间,就让海船的防渗漏性能进步了大约三百年,到隋末唐初。又让船的抗横摇测浪性能进步了八百年,达到了北宋水平。
糜竺收获了这些改良,顿时喜不自胜,这不仅仅可以为主公的大业服务,还能为糜家自己的海商事业服务。
出于对诸葛家的感激,以及意识到诸葛家巨大的抱大腿潜力。糜竺不由提出,要让他家的海商船队,给诸葛家分润一成的干股,以后糜家的海贸利润,每年都会给分红。
诸葛亮一开始没好意思拿,但他这一世毕竟被大哥的思想所影响,大哥这几个月经常教他,靠技术改良受人钱财是应该的,无违君子之道,说不定还能激发天下人群策群力,想出新东西造福百姓。
加上糜竺甚至开始打听诸葛亮“是否婚配、有没有定亲”,诸葛亮怕夜长梦多,还是坦然接受了那一成干股,并且表示他也不会白拿,诸葛家以后有航海造船技术的新改良,还会主动和糜家合作。
而对于糜竺的问题,诸葛亮只说:
“我当初能从荆州逃脱,多赖一故友帮衬,我已许下婚约,君子立身处世当言而有信。
何况我大哥已二十二岁,尚未婚娶,我又岂会谈论此事,乱了家中长幼之序。”
这个理由堂堂正正,糜竺也就没再说什么。
……
花了三天搞定糜竺,让糜家造船匠自行施工鼓捣后,诸葛亮就抽身来陈群这边、填大哥去年挖下的另一个坑:
邗沟治水、解决广陵郡的盐碱地问题!
双方也没客气谦让,一上来陈群就汇报了过去那个冬天,他用那四万从下邳郡移民来的士卒家眷、以工代赈,
究竟整治了多少邗沟南段的运河河道,又趁着枯水季在射阳泽靠近运河的区域,新造了多少圩田、增加了多少灌溉蓄水库容。
这些情况,跟诸葛亮在豫章那边治理彭蠡泽的措施,大同小异。
因为陈群的治理,去年冬天农闲,起码广陵郡又新增了几十万亩的肥沃圩田(汉亩,折合后世的亩要乘0.3左右),够上万壮劳力耕种了。灌溉条件也特别好,如果能治理好盐碱地,那都是上等水田。
诸葛亮走马观花了三四天,从广陵县跑到射阳县,一路巡查之后,也就心里有数了。
“河道整治和堆淤圩田、疏浚库容,这几步做得都很不错,没有问题。
所以,剩下的难点,只是不知道怎么给邗沟运河造闸门、阻断长江涨潮时的海水倒灌?”
诸葛亮考察完后,一句话就概括了陈群依然没法解决的难点所在。
陈群闻言,也是忍不住苦笑:“别把话说得这么轻巧嘛,什么叫‘只是不会修闸门’,此事之难,着实超过了我预想。
去年我也考虑过,以为能自行请教能工巧匠、治水能吏,造出运河闸门来。但着手之后,才知道有多难。”
诸葛亮随口排查:“是造好的闸门不好开合?还是闸门会漏水?还是经不起两侧落差水压、会被冲垮?我想应该不至于冲垮吧,那么多堤坝围堰,都不至于冲垮,想要加固,应该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汉朝以前,修筑堤坝围挡大水的操作就已不鲜见了,所以诸葛亮觉得,不可能是堵不住水的问题。
陈群果然应道:“确实不是冲垮的问题。我请教了能工巧匠后,试了各种加固手法,要让闸门扛住水流冲刷还是做得到的。
而且闸门关闭开始蓄水后,不过一两日,闸口的水位就涨得跟上游淮阴来水处一样高了,由此便转为静水,不会再有冲力。
只是,闸门一旦修得过于坚固、就难以开合。每天潮水峰值过后、要开闸通航时,靡费人力,几乎如同挖开堤坝一般费力。
次日再要关闸时,也关不紧,得重新堆填沙袋堵缝、想尽办法额外加固,才能防止漏水。久而久之,河道被反复淤塞,船只出入运河都成问题,得不偿失。
但如果不把闸门修筑得如此坚固,每每又会漏水,总是关闭不严。我已是试了四个月,穷尽一切办法,或许子瑜当初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自古从未听说过有人能给运河修闸门的。”
诸葛亮听了陈群的详细陈述,却一点都不担心,反而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他来之前,在豫章那几个月,跟大哥讨论过很多预想情况,他还真就怕遇到些奇奇怪怪的麻烦。
但陈群似乎也很努力,这几个月工夫没白花,把其他小问题都解决了,只留下了一个“闸门漏水、或者开合不易”的终极大问题。
这就好比学霸做卷子,不怕题目难,就怕题目繁琐、考验你的细心程度。
如果有个笨拙但勤恳仔细的学酥跟他搭档,把小错误低级错误都检查了一遍排除掉,只留下最后的拉分题请学霸出手,那就很舒服。
诸葛亮便胸有成竹道:“既然只有这么一个重大疑难,明日且去闸门工地细细验看,再把原先的工匠都召集起来,群策群力。”
陈群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满口答应。
……
次日,一行人来到广陵城东南十余里外、邗沟运河边的闸门工地。
陈群找来了上千名负责具体干活的役工,还有数十个筑城匠人和木匠,以及工曹的技术官吏。其中不乏上了年纪,颇懂筑城墙修水坝的资深老者。
一大群人围着工地,现场一点点比对勘察,群策群力想办法。
诸葛亮仔细看了一下,一眼就看出陈群留下的那座实验性的闸门,有两个明显的问题。
诸葛亮先问道:“你这道闸门,是如何开合的?是沿着门轴转的么?还是左右推拉的?”
陈群一个眼色,立刻有一个工曹的老吏过来答话:
“这是沿门轴旋转开合的,但原先也试过左右推拉。两者都漏水关不紧,哪怕一开始关紧了,一整日水压冲刷,还是会渐渐崩漏。”
诸葛亮点拨道:“其实要说开合最简单可靠,还是吊万钧闸,把门升降起落。不过运河太宽,不比城门,也没法造一个城楼横跨运河两岸、吊住闸门。
剩下两法,还是推拉可靠些,若是旋转开合,一旦闸门经过的扇面河床有淤泥、巨石或沉船阻挡,便没法开合了。左右推拉,只需清理两条滑槽的空间即可,还便于在门内外两侧略作堆砌加固。”
工曹老吏对这个问题没多大意见,他们原本也是没招了,什么都试试。这年轻人口若悬河,虽然听起来有点铁口直断,但似乎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
旁边的老匠人、吏员,也都稍稍建立起了对诸葛亮的信任。
诸葛亮这才趁热打铁,继续指出关键问题:“确定用推拉闸门后,你们依然封堵不严,我觉得关键便在于你们这两道闸门做得太平,所以承受不住重压。
这左右两门,几乎是平行对接,哪怕中间加上类似门闩的横档加固,又能有多少抗压?江涛海潮冲刷之下,立刻被冲得松动漏水,也就不足为怪了。
你们难道没有修过拱桥么?不知道造桥一定要形成拱券,才能让车马压在上面而不垮。若是跨度大的桥,造得上下完全齐平,怎么可能扛得住重压?
所以这闸门也要学拱桥一般,让左右两门的滑槽形成角度,最后关门撞在一起时,左右拱起,而且这拱券的顶角,就要对着日常水压较高的一侧。
而且一旦做出夹角,两门相互接触的一面,也就没必要做成完全光滑平整,可以做成犬牙交错之状,搭在一起后互相榫卯楔合,再套上紧箍的闸闩。海潮越是冲刷,也只会让闸门越是紧固,除非主动往两侧拉开,否则轻易不会漏水。”
诸葛亮一边说,一边随手拿树枝在土地上画了个“V”型的结构,而原本工匠们造的闸门是“一”字形的,两条边并没有角度。
几个相对不是那么懂行的工匠,听了诸葛亮的解释后,都是眼神一亮:对啊,我们怎么没想到借鉴拱桥抗压的结构呢?如果造成两段式V拱,肯定能扛住海潮的水压了吧?
然而,那个年纪最大、胡子花白的功曹老吏,却没有轻易被诸葛亮的建议唬住。
只见他无奈摇摇头,露出一副“小年轻果然不靠谱”的表情,哂笑道:“孺子不曾见过广陵潮倒灌邗沟之景吧?此法只是想当然耳,若是把闸门造成两段互相拱榫之状,固然不难。
可你想过没有,这个拱榫到底朝向哪一个方向才好?若是退潮时,长江水位是远远低于上游淮河、射阳泽来水水位的,北高南低,若是涨潮时,又有可能南高北低。
造桥用拱抗压,有一个前提便是得确保只有拱背的方向承压。若是承压方向忽而向南、忽而向北,一旦拱腹受压之时,此闸怕是立时崩溃!
便如鸡卵,手握蛋壳时,用力握紧也不易让蛋壳破碎,只因蛋壳外拱。可雏鸟破壳时,气力何其微弱?只因从蛋壳内部用力外凿,轻易便可破壳。用这法修出来的闸门,遇到拱腹受压时,怕是脆若鸡卵!”
那老吏显然是积年治水的,经验非常丰富,在广陵工曹中也颇有威望。听了他犀利指出的问题,包括陈群在内的众人,不由又眉头紧锁,担心起来。
不过,诸葛亮却依然有所准备,面对众人的质疑,他依然智珠在握地说:“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也不是没办法解决——其实,完全可以把运河与长江连接的河口,从一条变成两条,在旁边再额外开挖一条河道,开挖时,要精密测算连接口两侧,长江和淮河的水位差。
如此,将来确保邗沟与长江的两个连接口,有一个始终可以保证是长江水位高于淮河\/邗沟水位,这个口子上的闸门,就可以造成只扛从长江向邗沟冲刷的、由南往北的重压。
而另一个口子,确保始终是淮河\/邗沟的水位高于长江,哪怕是长江涨潮时,也最多堪堪持平。如此大部分时间内,这个闸门就只用承受由北往南的重压。
水压由南而北的河口,将来就只许通航由南往北的漕船,如此船只可以顺流漂下,甚至都不用划桨、拉纤,水位上升后,还能让江船直接入邗沟,不用再换船,也省了装卸人力。
水压由北而南的河口,将来就只许通航由北往南的船,道理也是一样的,自然漂流省力即可。”
诸葛亮一边说,一边在泥土上随手画了个示意地图,如今的运河河口在广陵城东,而诸葛亮随手划了一条线,
把邗沟在广陵城北往西一引,分出一条岔道,跟广陵城的西、北两侧护城河连在一起,然后再一路往西南,最后在上游大约二三十里外的位置,画到与长江相接。
陈群和那些工曹老吏看到这个计划,顿时就震惊了。
这是什么思路?这是要把二百八十里长的邗沟古运河,再挖一条三十里的岔道出来吗?这需要不少施工量吧?
不过陈群倒是反应快,他很快意识到,诸葛亮示意的时候,借用了一部分广陵城西北两侧的护城河,如果可以把重合的部分省掉,估计也就挖十几里路,这个施工量还是可以接受的。
挖十几里河道,也就相当于重新挖一遍广陵城的护城河这点工作量,弄个几万徭役,干个几个月,就能有所小成。如果确认法子可行,后续可以再慢慢拓宽的嘛。
而要是真能把南来北往的运河船分流、并且河口水位也分流,确保每个河口始终只要扛一个方向的水压,不会出现“一会儿北边水位高、一会儿南边水位高”的情况,那么拱形的闸门接合方式,似乎还真就可行了。
陈群思来想去,连忙抓着那个工曹老吏追问:“秦老,你觉得这法子可行否?真要是把河口分流,任意一个河口只要承受单向水压,拱形闸门能扛住么?”
那老吏只觉嘴唇发干,精神压力巨大,不敢贸然下结论,最后只是挣扎着说:
“这关键还是看天下有没有人能测得那么准,真的做到改个河口后、那新河口处的长江水始终高于淮河水!而且也不能留太多余量、故意让长江水高太多,那样也会开了门后关不住的!只能允许长江水刚好高那么一点点,有人能保证这点,修个拱形闸门本身并不难!”
那老吏说完后,其他工曹众人和老匠人也纷纷附和,表示这个点子,难点不在修建,而在测量水位“海拔”——虽然汉朝并没有“海拔”这个词,但他们表达的就是那个意思。
陈群搜集了众人意见后,回到诸葛亮这边,两手一摊:“孔明先生,你出得好计策,可普天之下,似乎没人能如此妙到毫巅地测量出、两条相隔甚远的江河上、两个点之间的水位高低。”
诸葛亮对于此问倒是没有多废话,只是撂下了一句:“这个就交给我好了,不过,伱还需要给我几块罗经石,测水平用的。这些石头太沉,我没从豫章带来,其他工具我都有。”
陈群一脸懵逼,只好再去找专业人士:“罗经石是什么?”
旁边许多匠人也是一脸懵逼,最后还是那秦姓老吏想起来了,忽作恍然大悟状:
“莫不是修帝王陵寝时,先要在十字墓道正中、定四方水平用的那种十字刻槽石?墓穴只要高于沿着罗经石十字槽看过去的方向,便能确保造成后不会被水淹?”
诸葛亮闻言,倒是有些惊讶了,嘉许地点点头:“你还知道此物的具体用法?那怎么就没想到用它来测海拔高低呢?只要稍稍变化不就行了。”
秦姓老吏闻言愕然:这怎么稍稍变化?也想得太简单了吧?完全想象不出来啊!
不过诸葛亮能说出这番话来,他倒是信了起码九成了,他连忙对陈群附耳道:
“看来这诸葛先生所言,多半是真有把握。我虽不知他怎么施为,但自古从未听说为帝陵测墓穴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匠人会测错、导致帝陵被淹的。先生之法由此演化而来,再加神算妙法,或许真能行。”
陈群:“那还不快给孔明先生准备工具!”
一时间,陈群身边的资源,还真就被动员了起来,决定跟诸葛亮赌一把。
整个项目,也就从勘测阶段,开始了努力推进。
而诸葛亮这个计划,说白了其实也没多逆天的难度——后世隋朝的大运河,到了唐宋时候,长江南北岸的连接口,都是做成了这种分叉的“双向航道各自独立”状态,
为的就是便于修单侧抗压的闸门,同时也便于进出江口的船不用拉纤混乱,可以自行漂流。
事成之后,造福百姓上千年,一直到明朝都还在受惠。后世去扬州、镇江旅游实地看看,就知道古大运河是分叉连接长江的。
这一切,都不用什么逆天的施工技术,只是汉朝的人数学还太差,勘测水平也太差,光学几何也太差,找不到刚好长江水位略高于或者略低于运河水面的等水位点。
如果水位差没掌握好却强行这么搞,一旦长江水位过高,结果就是长江汹涌灌入邗沟,把淮扬变成一片洪泽湖。而如果长江连接点位水位太低,邗沟又会被长江直接抽干,变成干涸报废的状态。
但凡从后世穿越过去一个水利部门的普通测量员,只要业务水平别太次,把相关地质数据测量出来提供给汉朝人。
那么这一个测量员的贡献,就可以免除十万漕工此后几百年的重复劳动,还能顺带治理好射阳泽周边的盐碱地。(只不过在施工完成前,测量员及其家属一般都会被吊起来,直到最后竣工时确认他没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