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诸葛亮 第576章 大汉不能再有丞相
热门推荐:
我能看到商品价格曲线
至尊武道之星空无极
我在仙侠世界打闷棍
综武:盲盒小店,绾绾一发入魂
一剑,一驴,一壶酒
周少别再虐,夫人带球出逃啦
碧月清江醉少年
民间赌王
光之国科学家:卡洛斯奥特曼
诸葛瑾和关羽合计了一下,便打算从合肥启程去武昌巡视几个月。
这样既方便后续跟刘备、诸葛亮磋商大事,也便于应对荆州方向未来可能的变故。
不过,他们还没启程,就在合肥接到了刘备送来的第一轮书信,正是向诸葛瑾请教后续劝进封官诸事宜的。
正好关羽、鲁肃也都在一起,倒是省掉了信使一家家跑、一家家搜集意见了。诸葛瑾就顺势在合肥的幕府旧邸内,跟关羽、鲁肃开个闭门会议,先统一内部意见。
刘备和诸葛亮、庞统的想法,都已经在信上汇总梳理过了,诸葛瑾就先和关羽他们仔细拜读了一下,同步一下情报。
得知庞统劝刘备先让盟友上表劝皇帝给刘备封王、以投石问路试探天下反应,诸葛瑾对这个建议也是非常赞同。
“此论甚善,主公如今威望正盛,是要借机显露一下声势,王霸道杂之,才能更好收拢天下人心。”诸葛瑾随口点评了一句,然后又忍不住发挥穿越者的先知先觉,直接报答案让关羽、鲁肃参详一下,
“主公和二弟应该还没想好劝进封王究竟用什么名号、这信中并未提及。依我看,劝进表不如就写‘汉中王’,当年高祖封为汉王,封地也包含汉中,后来北伐复定三秦,灭章邯、司马欣。
如今主公也占据了汉中,若劝进者直接请封汉王,未免落人口实,加一个字叫汉中王,就刚好合适。”
诸葛瑾也不用干太多活,直接把确定劝进的具体名号的“定策之功”给抢了,这种有现成答案可抄的事情,干什么不抄
关羽和鲁肃听后,也是觉得此号果然贴切,同时对子瑜的见识敏锐愈发佩服。
到底是以见微知着、洞若观火闻名天下的大贤,刚看信看了几句话,立刻就想出了改良之策。
“汉中王这个封号甚好,实在太贴切了。哪怕最终要辞让,光听听也涨威风。”关羽都忍不住捋髯赞叹。
这一点便就此揭过,众人继续看信讨论,细化后续的细节。
诸葛瑾看刘备信中,还请教了他一个疑难问题。就是刘备想知道、如何给麾下文武表奏官职,才能防止太过得罪许都朝廷中残存的忠汉派、以免打击面过大,把许都的文武都逼到曹操那边去。
这个问题,刘备已经跟诸葛亮、庞统都商讨过了,但是没有准信,就想多听一些人的意见。
诸葛瑾看了之后,也有些为难,但他知道自己要是不表态的话,鲁肃也未必敢表态,他就先说几句抛砖引玉的:
“云长,子敬,这事儿倒是挺棘手。我有些许浅见,你们也帮着一起参详——你说主公上表时,若是能避开朝中那些依然忠于大汉、并非阿附曹贼的官员的职位,是不是能避免此番表官得罪太多人”
诸葛瑾之所以有此想法,自然也是想发挥穿越者的先知。比如他看过史书,知道后来邺城举义反曹时,有少府耿纪、丞相府司直韦晃等一批人举事。
既然刘备担心乱表官打击面过大、把过多的人逼到对面去,逼成铁杆拥曹派,那么这次就能让人打探一下耿纪、韦晃这些人如今是什么官位,然后表官时避开这些职位。避免他们产生“将来刘备得了天下,肯定会用他手下的人挤掉我们的位置”的担忧。
当然,诸葛瑾也知道自己这个建议其实有点难以解释和执行,比如为什么要避开这些人、为什么不避开别的人。所以他只是关起门来用商量的语气抛砖引玉。
实际上他知道这样做肯定不行,但只要启发了鲁肃,然后由鲁肃帮他完善、拿出准则,这事儿就依然可为。
身边有智囊,就该这么用。穿越者的先知只负责启发和挑头,查漏补缺就靠诸葛亮、鲁肃这种有真本事的补完。
果不其然,鲁肃听了这番话后,略一思忖,便觉得操作性实在太差了。在哪些官能表、哪些官不能表的问题上,划线标准难以掌握。
鲁肃便谨慎地提醒:“使君所言,用意固然是好的,但要想实施,却颇为不易。我们怎么知道许都诸文武中,有哪些是铁杆拥曹的、哪些是依然心向汉室的要想打探出真情,实在是太难了。
其次,就算我们打探出真情,如果表官时刻意避开某些人,要是被曹操看出端倪,不是反而害了他们所以,愚以为,表官时如何划线,还是要有准则。”
“那依子敬之见,怎么样才能有准则呢”诸葛瑾被反驳,也是一点都看不出不快,应对起来依然是乐呵呵的。
他本来就是提个思路,给下面的人指个方向。至于具体怎么做,诸葛瑾压根儿就没指望自己的点子能直接落地。
“子瑜素来神算鬼谋,今日被反驳也丝毫不愠,莫非是早有成算,只是想考考我等”鲁肃见他如此随和,倒是有些吃不准了。
当下鲁肃又认认真真梳理了一遍,才顺着诸葛瑾给的方向,勉强拿出一条具体可以落地的准则:
“在下倒是有一些浅见。主公此番以讨逆破曹而声振天下,要表举麾下文武,自然也要标新立异,强调我军上下行事,每与操相反——这也是主公一贯挂在嘴边的。
而曹贼今年来做的最大的逆举是什么无非就是构陷赵司徒,导致忠义元从老臣、含冤怀愤而亡。曹贼是二月份陷害的赵司徒,随后就废黜三公旧制、让马腾上表劝天子封他为丞相。
随后,四五月间,主公和益德便先后与夏侯渊、曹贼血战,迁延半年至今。可以说,我军今年出兵前,虽没明示是为赵司徒之案而讨曹。但赵司徒案,绝对也算得上我军誓师时、提及的一条重要曹操罪状。
现在曹贼完败了,我们要尽量占据大义名分,就该打出恢复大汉故制的旗号,强调曹贼废黜三公、独设丞相,乃是试图傀儡天子、蒙尘社稷的卑鄙无耻逆举。
等这话放出去之后,主公就可上表倡议恢复三公,并且重新推举三公人选。另外,还可以点名几个在赵司徒案中罪恶比较明显的许都朝臣,比如侍中郗虑,比如尚书令荀彧,然后,主公为我军中文武表官时,可另表侍中、尚书令,和三公一样,在外‘遥领’。
至于其他九卿,诸台尚书,只要没有明显阿附曹贼逆举的,我们便示人以宽,不要表举跟他们重合的官职。如今曹操心腹,其实也多是丞相府的诸多长史、司马、司直、曹掾、属吏,至于朝廷公卿,其实多半是充数员品而已,并无实权。所以只要表官时避开了那些被架空的公卿,也就不用担心怎么得罪人了。”
鲁肃一番话洋洋洒洒,却也条理清晰,很快把诸葛瑾那朦胧模糊、没有操作性可言的思路,给具体落实了。
他用来描述许都政治生态的那几句话,大家也都是很熟悉、很认可的。因为六年多前,陈琳为袁绍写檄文的时候,就提过了,鲁肃不过是引用。
当时陈琳写的就是“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如今的公卿,大多是位高而无实权。
而诸葛瑾也是着实被鲁肃的这番“细化落实”思路给惊到了,一时不知如何评价。
主要是鲁肃的说法,跟他原本所知的历史,已经偏离得越来越远,让诸葛瑾居然有一种无力感:真要是这样发展下去,自己作为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将更快流失、失效。
诸葛瑾不由有些冒冷汗,心中惶恐暗忖:“听子敬这番分析,等于是把曹操‘重设丞相’这个举动,彻底钉到了‘开历史倒车’的耻辱柱上,是权臣架空天子的逆举典范……
我军真要是这么上表定性了,那将来岂不是再也不能自己打自己脸等刘备重新统一天下,也没法再设置丞相职位了吧因为丞相这个职位的设置,本身就已经被赋予了非常恶劣的象征意义。那将来二弟也当不了大汉丞相了,大汉三兴之后,可能就没有丞相了……”
一想到这一点,诸葛瑾要说不觉得惶恐迷茫,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诸葛亮未来会当上丞相”,这个想法,在后世懂历史的人脑中,都属于最深入人心的t0级认知。
但是,偏偏因为历史提前了那么多年,尤其汉中之战提前十一二年打,以至于把曹操在汉中之战前刚刚做下的那桩逆举,从“封公封王”,提前到了“重设丞相”。
如此一来,“重设丞相”行径背负的历史骂名,注定要重得多,关键是没赶上好时候。
这样想想,一切倒也顺理成章——历史上刘备彻底认定“朝廷被傀儡”时,曹操做了封公封王的坏事,所以后来诸葛亮掌握季汉的实权后,就坚决没有做这两样事情,诸葛亮最终也只是武乡侯。
有些时候,己方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也是会被敌人留下的“历史记录”所塑造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二级混沌系统。
郁闷迷茫了好久,诸葛瑾总算是接受了这个现实:罢了,官职,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其实关键是真正的权力结构,至于掌权的那个官,具体叫什么名字,重要么
没有丞相,就仍然回去用司徒司空的名号,大不了实际上掌握的是丞相的权力就行。
能够做事,能够把自己执政的理念推行下去,那才是关键。至于官职名称,不重要!
他诸葛瑾是实打实做事的,二弟也是做事的。
他们又不是历史穿越的主角,那些穿越要搞些越往后朝代才出现的官名,来显得主角“改革官制、推动历史进步”了,那不过是为了让读者更有代入感,降低大家的理解成本。有些则是为了回收历史名梗,或者满足集邮癖,好让那些历史写手多赚点钱。
彻底想通这点后,诸葛瑾也就不纠结了。
“子敬所言甚好!这个想法很有创见,之前倒是我一直灯下黑了。没错,主公一直强调,他毕生所行,‘每与操相反’,如今这一轮,自然也不能免俗。
我也同意,劝进表官时,把‘废黜三公、重设丞相’作为曹操的一项罪行来强调,然后我军就要‘复古、恢复大汉成法’。三公和尚书令、侍中,都可以直接表!
对了,我原本还觉得,应该给主公表大司马、汉中王。如今看来,这大司马的职位,有必要么”
诸葛瑾之所以思维惯性要上“大司马”,自然也是因为历史上刘备就是上的大司马,然后封还了左将军印绶。
(注:左将军和宜城亭侯,都封还了,换了大司马、汉中王。豫州牧的印绶并没有封还,因为豫州牧是地方官,跟刘备的新职务不冲突,地方上可以留一堆州牧的头衔都没问题。)
不过,鲁肃显然不知道历史,他也就对“大司马”这个头衔并无执念。最终,鲁肃本着实事求是、公事公办的心态,公允分析道:
“在下也以为,大司马之位,或许并无必要。主公之前已经是车骑将军了,上大将军或大司马,还要封还车骑将军印绶。而如今天下并无大将军,所谓骠骑将军,也不过是被曹操给了马腾这等名不副实之辈。
主公保留车骑将军,就已经是现有诸将军中最高位的了,没必要为了大司马而放弃。相比之下,将军和公卿之位是可以并存的,不如表主公的职官为太尉,这样可以同时身兼车骑将军和太尉二职,不用封还。
而且关键是这样一来,可以彰显主公对于恢复三公、尊重朝廷旧制的坚决态度,以身作则起到表率。太尉本来也是三公之首,主公实权在手,太尉还是大司马,又有什么关系呢”
诸葛瑾听完,频频点头,也不得不承认,鲁肃之才,实在是实用、现实、实诚得很。不图虚名,不为好大喜功而放弃实利。
倒是颇有几分后世极简主义办事的作风,“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也罢,这等名分纲常的事情上,我倒是一时竟不如子敬看得透彻,看得明白,这次给主公的回信,就由子敬代笔吧,写完之后,我再过目,没问题就我们三人联署。”
鲁肃见诸葛瑾采纳了他的方案,也是颇感振奋,当天就一挥而就,把自己的表官、表态意见都写了,诸葛瑾审阅一番,跟关羽联署。
次日一早,诸葛瑾和关羽、鲁肃就踏上了前往武昌的船队,而送回信的信使,则是快马加鞭,直奔回蜀中。
不过半个月工夫,信使就回到了江州。而刘备也暂时从梓潼回到了江州过年,接到诸葛瑾、鲁肃回书,便跟诸葛亮、庞统一起参详,问问他们的意见。
诸葛亮看了之后,觉得这套细化方案,倒是非常朴实稳健,但确实挑不出错来。对于占据道德制高点打击曹贼,也是做到了极致。
因为上面署着他大哥的名字,诸葛亮也不好再多批评,就只是稍微提了点细枝末节的优化,最终便拍板了。
临了,诸葛亮还表达了一下自己的判断:“此策确实持重朴实,但却不像家兄所为。家兄素来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不会想得那么扎实……云长定然也是没这个本事的。看来,子敬在此策中,必然也出力颇多。”
刘备闻言,短暂一愣,又拿过回信仔细反复看,不由哂然一笑:
“细节处,确实不像是子瑜所为,看来子瑜在关东,这两年也是愈发清闲了。做事必是抓大放小,他只管掌舵大局,小处就让子敬落实。不过只要确实稳妥,又何必计较过程是怎么得出的呢。立刻让人联络季玉贤弟,让他的人按照这个要求上表。显思贤侄那里,也是一并如此处置。”
这样既方便后续跟刘备、诸葛亮磋商大事,也便于应对荆州方向未来可能的变故。
不过,他们还没启程,就在合肥接到了刘备送来的第一轮书信,正是向诸葛瑾请教后续劝进封官诸事宜的。
正好关羽、鲁肃也都在一起,倒是省掉了信使一家家跑、一家家搜集意见了。诸葛瑾就顺势在合肥的幕府旧邸内,跟关羽、鲁肃开个闭门会议,先统一内部意见。
刘备和诸葛亮、庞统的想法,都已经在信上汇总梳理过了,诸葛瑾就先和关羽他们仔细拜读了一下,同步一下情报。
得知庞统劝刘备先让盟友上表劝皇帝给刘备封王、以投石问路试探天下反应,诸葛瑾对这个建议也是非常赞同。
“此论甚善,主公如今威望正盛,是要借机显露一下声势,王霸道杂之,才能更好收拢天下人心。”诸葛瑾随口点评了一句,然后又忍不住发挥穿越者的先知先觉,直接报答案让关羽、鲁肃参详一下,
“主公和二弟应该还没想好劝进封王究竟用什么名号、这信中并未提及。依我看,劝进表不如就写‘汉中王’,当年高祖封为汉王,封地也包含汉中,后来北伐复定三秦,灭章邯、司马欣。
如今主公也占据了汉中,若劝进者直接请封汉王,未免落人口实,加一个字叫汉中王,就刚好合适。”
诸葛瑾也不用干太多活,直接把确定劝进的具体名号的“定策之功”给抢了,这种有现成答案可抄的事情,干什么不抄
关羽和鲁肃听后,也是觉得此号果然贴切,同时对子瑜的见识敏锐愈发佩服。
到底是以见微知着、洞若观火闻名天下的大贤,刚看信看了几句话,立刻就想出了改良之策。
“汉中王这个封号甚好,实在太贴切了。哪怕最终要辞让,光听听也涨威风。”关羽都忍不住捋髯赞叹。
这一点便就此揭过,众人继续看信讨论,细化后续的细节。
诸葛瑾看刘备信中,还请教了他一个疑难问题。就是刘备想知道、如何给麾下文武表奏官职,才能防止太过得罪许都朝廷中残存的忠汉派、以免打击面过大,把许都的文武都逼到曹操那边去。
这个问题,刘备已经跟诸葛亮、庞统都商讨过了,但是没有准信,就想多听一些人的意见。
诸葛瑾看了之后,也有些为难,但他知道自己要是不表态的话,鲁肃也未必敢表态,他就先说几句抛砖引玉的:
“云长,子敬,这事儿倒是挺棘手。我有些许浅见,你们也帮着一起参详——你说主公上表时,若是能避开朝中那些依然忠于大汉、并非阿附曹贼的官员的职位,是不是能避免此番表官得罪太多人”
诸葛瑾之所以有此想法,自然也是想发挥穿越者的先知。比如他看过史书,知道后来邺城举义反曹时,有少府耿纪、丞相府司直韦晃等一批人举事。
既然刘备担心乱表官打击面过大、把过多的人逼到对面去,逼成铁杆拥曹派,那么这次就能让人打探一下耿纪、韦晃这些人如今是什么官位,然后表官时避开这些职位。避免他们产生“将来刘备得了天下,肯定会用他手下的人挤掉我们的位置”的担忧。
当然,诸葛瑾也知道自己这个建议其实有点难以解释和执行,比如为什么要避开这些人、为什么不避开别的人。所以他只是关起门来用商量的语气抛砖引玉。
实际上他知道这样做肯定不行,但只要启发了鲁肃,然后由鲁肃帮他完善、拿出准则,这事儿就依然可为。
身边有智囊,就该这么用。穿越者的先知只负责启发和挑头,查漏补缺就靠诸葛亮、鲁肃这种有真本事的补完。
果不其然,鲁肃听了这番话后,略一思忖,便觉得操作性实在太差了。在哪些官能表、哪些官不能表的问题上,划线标准难以掌握。
鲁肃便谨慎地提醒:“使君所言,用意固然是好的,但要想实施,却颇为不易。我们怎么知道许都诸文武中,有哪些是铁杆拥曹的、哪些是依然心向汉室的要想打探出真情,实在是太难了。
其次,就算我们打探出真情,如果表官时刻意避开某些人,要是被曹操看出端倪,不是反而害了他们所以,愚以为,表官时如何划线,还是要有准则。”
“那依子敬之见,怎么样才能有准则呢”诸葛瑾被反驳,也是一点都看不出不快,应对起来依然是乐呵呵的。
他本来就是提个思路,给下面的人指个方向。至于具体怎么做,诸葛瑾压根儿就没指望自己的点子能直接落地。
“子瑜素来神算鬼谋,今日被反驳也丝毫不愠,莫非是早有成算,只是想考考我等”鲁肃见他如此随和,倒是有些吃不准了。
当下鲁肃又认认真真梳理了一遍,才顺着诸葛瑾给的方向,勉强拿出一条具体可以落地的准则:
“在下倒是有一些浅见。主公此番以讨逆破曹而声振天下,要表举麾下文武,自然也要标新立异,强调我军上下行事,每与操相反——这也是主公一贯挂在嘴边的。
而曹贼今年来做的最大的逆举是什么无非就是构陷赵司徒,导致忠义元从老臣、含冤怀愤而亡。曹贼是二月份陷害的赵司徒,随后就废黜三公旧制、让马腾上表劝天子封他为丞相。
随后,四五月间,主公和益德便先后与夏侯渊、曹贼血战,迁延半年至今。可以说,我军今年出兵前,虽没明示是为赵司徒之案而讨曹。但赵司徒案,绝对也算得上我军誓师时、提及的一条重要曹操罪状。
现在曹贼完败了,我们要尽量占据大义名分,就该打出恢复大汉故制的旗号,强调曹贼废黜三公、独设丞相,乃是试图傀儡天子、蒙尘社稷的卑鄙无耻逆举。
等这话放出去之后,主公就可上表倡议恢复三公,并且重新推举三公人选。另外,还可以点名几个在赵司徒案中罪恶比较明显的许都朝臣,比如侍中郗虑,比如尚书令荀彧,然后,主公为我军中文武表官时,可另表侍中、尚书令,和三公一样,在外‘遥领’。
至于其他九卿,诸台尚书,只要没有明显阿附曹贼逆举的,我们便示人以宽,不要表举跟他们重合的官职。如今曹操心腹,其实也多是丞相府的诸多长史、司马、司直、曹掾、属吏,至于朝廷公卿,其实多半是充数员品而已,并无实权。所以只要表官时避开了那些被架空的公卿,也就不用担心怎么得罪人了。”
鲁肃一番话洋洋洒洒,却也条理清晰,很快把诸葛瑾那朦胧模糊、没有操作性可言的思路,给具体落实了。
他用来描述许都政治生态的那几句话,大家也都是很熟悉、很认可的。因为六年多前,陈琳为袁绍写檄文的时候,就提过了,鲁肃不过是引用。
当时陈琳写的就是“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如今的公卿,大多是位高而无实权。
而诸葛瑾也是着实被鲁肃的这番“细化落实”思路给惊到了,一时不知如何评价。
主要是鲁肃的说法,跟他原本所知的历史,已经偏离得越来越远,让诸葛瑾居然有一种无力感:真要是这样发展下去,自己作为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将更快流失、失效。
诸葛瑾不由有些冒冷汗,心中惶恐暗忖:“听子敬这番分析,等于是把曹操‘重设丞相’这个举动,彻底钉到了‘开历史倒车’的耻辱柱上,是权臣架空天子的逆举典范……
我军真要是这么上表定性了,那将来岂不是再也不能自己打自己脸等刘备重新统一天下,也没法再设置丞相职位了吧因为丞相这个职位的设置,本身就已经被赋予了非常恶劣的象征意义。那将来二弟也当不了大汉丞相了,大汉三兴之后,可能就没有丞相了……”
一想到这一点,诸葛瑾要说不觉得惶恐迷茫,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诸葛亮未来会当上丞相”,这个想法,在后世懂历史的人脑中,都属于最深入人心的t0级认知。
但是,偏偏因为历史提前了那么多年,尤其汉中之战提前十一二年打,以至于把曹操在汉中之战前刚刚做下的那桩逆举,从“封公封王”,提前到了“重设丞相”。
如此一来,“重设丞相”行径背负的历史骂名,注定要重得多,关键是没赶上好时候。
这样想想,一切倒也顺理成章——历史上刘备彻底认定“朝廷被傀儡”时,曹操做了封公封王的坏事,所以后来诸葛亮掌握季汉的实权后,就坚决没有做这两样事情,诸葛亮最终也只是武乡侯。
有些时候,己方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也是会被敌人留下的“历史记录”所塑造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二级混沌系统。
郁闷迷茫了好久,诸葛瑾总算是接受了这个现实:罢了,官职,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其实关键是真正的权力结构,至于掌权的那个官,具体叫什么名字,重要么
没有丞相,就仍然回去用司徒司空的名号,大不了实际上掌握的是丞相的权力就行。
能够做事,能够把自己执政的理念推行下去,那才是关键。至于官职名称,不重要!
他诸葛瑾是实打实做事的,二弟也是做事的。
他们又不是历史穿越的主角,那些穿越要搞些越往后朝代才出现的官名,来显得主角“改革官制、推动历史进步”了,那不过是为了让读者更有代入感,降低大家的理解成本。有些则是为了回收历史名梗,或者满足集邮癖,好让那些历史写手多赚点钱。
彻底想通这点后,诸葛瑾也就不纠结了。
“子敬所言甚好!这个想法很有创见,之前倒是我一直灯下黑了。没错,主公一直强调,他毕生所行,‘每与操相反’,如今这一轮,自然也不能免俗。
我也同意,劝进表官时,把‘废黜三公、重设丞相’作为曹操的一项罪行来强调,然后我军就要‘复古、恢复大汉成法’。三公和尚书令、侍中,都可以直接表!
对了,我原本还觉得,应该给主公表大司马、汉中王。如今看来,这大司马的职位,有必要么”
诸葛瑾之所以思维惯性要上“大司马”,自然也是因为历史上刘备就是上的大司马,然后封还了左将军印绶。
(注:左将军和宜城亭侯,都封还了,换了大司马、汉中王。豫州牧的印绶并没有封还,因为豫州牧是地方官,跟刘备的新职务不冲突,地方上可以留一堆州牧的头衔都没问题。)
不过,鲁肃显然不知道历史,他也就对“大司马”这个头衔并无执念。最终,鲁肃本着实事求是、公事公办的心态,公允分析道:
“在下也以为,大司马之位,或许并无必要。主公之前已经是车骑将军了,上大将军或大司马,还要封还车骑将军印绶。而如今天下并无大将军,所谓骠骑将军,也不过是被曹操给了马腾这等名不副实之辈。
主公保留车骑将军,就已经是现有诸将军中最高位的了,没必要为了大司马而放弃。相比之下,将军和公卿之位是可以并存的,不如表主公的职官为太尉,这样可以同时身兼车骑将军和太尉二职,不用封还。
而且关键是这样一来,可以彰显主公对于恢复三公、尊重朝廷旧制的坚决态度,以身作则起到表率。太尉本来也是三公之首,主公实权在手,太尉还是大司马,又有什么关系呢”
诸葛瑾听完,频频点头,也不得不承认,鲁肃之才,实在是实用、现实、实诚得很。不图虚名,不为好大喜功而放弃实利。
倒是颇有几分后世极简主义办事的作风,“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也罢,这等名分纲常的事情上,我倒是一时竟不如子敬看得透彻,看得明白,这次给主公的回信,就由子敬代笔吧,写完之后,我再过目,没问题就我们三人联署。”
鲁肃见诸葛瑾采纳了他的方案,也是颇感振奋,当天就一挥而就,把自己的表官、表态意见都写了,诸葛瑾审阅一番,跟关羽联署。
次日一早,诸葛瑾和关羽、鲁肃就踏上了前往武昌的船队,而送回信的信使,则是快马加鞭,直奔回蜀中。
不过半个月工夫,信使就回到了江州。而刘备也暂时从梓潼回到了江州过年,接到诸葛瑾、鲁肃回书,便跟诸葛亮、庞统一起参详,问问他们的意见。
诸葛亮看了之后,觉得这套细化方案,倒是非常朴实稳健,但确实挑不出错来。对于占据道德制高点打击曹贼,也是做到了极致。
因为上面署着他大哥的名字,诸葛亮也不好再多批评,就只是稍微提了点细枝末节的优化,最终便拍板了。
临了,诸葛亮还表达了一下自己的判断:“此策确实持重朴实,但却不像家兄所为。家兄素来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不会想得那么扎实……云长定然也是没这个本事的。看来,子敬在此策中,必然也出力颇多。”
刘备闻言,短暂一愣,又拿过回信仔细反复看,不由哂然一笑:
“细节处,确实不像是子瑜所为,看来子瑜在关东,这两年也是愈发清闲了。做事必是抓大放小,他只管掌舵大局,小处就让子敬落实。不过只要确实稳妥,又何必计较过程是怎么得出的呢。立刻让人联络季玉贤弟,让他的人按照这个要求上表。显思贤侄那里,也是一并如此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