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郑在许途 > 第122章 活不下去要么自己死,要么别人死

郑在许途 第122章 活不下去要么自己死,要么别人死

    因为如果不拼命干活,他们的生活将会陷入绝境;

    但即使拼命工作,也不过是为了得到一个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罢了。

    但是那些世家大族们却并不希望这样美好的小康生活能够普及开来,他们所期盼的仅仅只是有那么极个别的幸运儿罢了。

    因为一旦广大民众都过上了这种幸福的生活,那他们就再也不能随意地驱使这些人了。

    毕竟,当牲口站起身子来的时候,它们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牲畜了,而是与人类平等的存在。

    而作为一个有思想、有尊严的人类,又怎么会愿意像过去的牲口一样,拼死拼活地为他们卖命呢?

    所以说,这才是世家大族们真正担心的问题所在。

    自古以来,“勤劳致富”这个概念或许只是一张画饼充饥的大饼。

    虽然人们一直在努力追求财富,但真正能够实现富裕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并非仅仅存在于古代,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仍然有许多人在辛勤劳动后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

    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始终不变。

    自古以来,造反起义都是因为世家皇族将这个套路玩坏了,无法掌控他们的贪欲,使得百姓们即使拼命劳作,生存也变得艰难无比。

    当人们发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活下去时,便会奋起反抗,将那些压迫他们的世家皇族和王朝统统推翻,重新洗牌。

    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底层人民对不公平待遇的不满情绪。

    只有通过革命和变革,才能打破旧有的秩序,为民众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权利。

    历史上许多着名的起义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之乱等都是如此。

    这些起义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造反起义并非偶然事件,而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

    如今的我,已然深切地体悟到,生活之中,仿佛处处都充斥着这样一种现象:除却那关乎生死的大事以及令人趋之若鹜的钱财之外,其余的种种事宜,皆可被视为微不足道的小事。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个人内心所坚守的底线,竟如同那缓缓倾斜的斜坡一般,一步接着一步地不断降低。

    然而,当那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零零后们浩浩荡荡地踏入职场,开始着手整顿之时,我们这才如梦初醒,恍然发觉,原来我们原本是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愉悦的。

    在面对那份令人生厌、无法带来丝毫快乐的工作时,我们竟然拥有着拒绝的权利,拥有着说“不”的自由。

    那些曾经在岁月长河中被我们反复念叨的老话,诸如“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今也仿佛获得了新生,能够毫无顾忌地从我们的口中肆意喊出,仿佛在向那个曾经压抑着我们的职场宣告着我们的觉醒与反抗。

    然而,这看似寻常的世道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笼罩,弥漫着难以言喻的矛盾气息。

    就拿企业招聘来说吧,那场景着实令人唏嘘,有些企业在招聘之际,竟明确表示不要 35 岁的人,仿佛 35 岁就是一道不可跨越的坎儿,硬生生地将一批经验丰富、正值壮年的职场人士拒之门外。

    还有些企业,竟然只是为了骗取政府的阳光补贴,而特意招聘一两个轻微残疾的人,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更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亵渎。

    再看工厂的招聘现场,那场面简直混乱不堪。

    一群应聘人员眼巴巴地望着面试官,满心期待能得到一份工作,可面试官却无情地对着他们说道,不要小学学历的,也不要大学学历的,仿佛只有特定的学历层次才符合他们的要求。

    而那些技术创新型企业,更是暗地里悄悄地优化掉 35 岁以上的“大龄员工”,美其名曰“人才更新”,实则是为了节省成本,追求所谓的更高效率。

    与此同时,找不到工作的自由创业者或者无业游民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

    他们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四处漂泊,却始终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港湾。

    企业一方面希望员工能够任劳任怨地一直干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却又不愿意在他们年老体衰时给予应有的养老保障。

    总是期望着当员工年老体弱、无法继续为企业创造价值时,能够自觉地离开,仿佛这些曾经为企业付出青春和汗水的人,在企业眼中已经变得毫无价值。

    但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又在呼吁人们多工作几年才退休,认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社会的某些潜规则犹如一双双看不见的手,逼迫着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保住手中的饭碗,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

    同时,这些潜规则又时不时地从饭碗里夺走一勺饭、两筷菜,让人们在生活的压力下苦苦挣扎。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道中,人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尽的漩涡,无法自拔。

    那些被淘汰的 35 岁以上的员工,他们的梦想和希望在瞬间破灭,只能无奈地面对失业的困境;

    那些自由创业者和无业游民,他们在寻找工作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心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

    而那些还在岗位上拼命努力的人,也时刻面临着被企业抛弃的风险。

    整个社会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竞技场,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奋力拼搏,却又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我的父亲常常跟我提及他们那一代所经历的种种。

    那个时候啊,“廉价农民工”这个称呼仿佛如同一道深深的印记,烙在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之上。

    他们每每谈起,眼中都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当时呀,那些大学生所拥有的毕业包分配的“铁饭碗”生活,在父母辈的心中简直就像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他们脑海中构想出的大学生毕业后的模样,便是在那安静的办公室里,悠然地喝着茶、看着报纸,偶尔在电脑前轻轻敲击着键盘,那样的生活看似悠闲自在,却不知其中蕴含着多少他们未曾触及的机遇与挑战。

    而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供养出一个大学生,几乎成为了内心最强烈的渴望。

    在那小小的村落之中,只要有哪家孩子考上了大学,那便如同在附近的乡镇里挂上了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号,整个村子都会为之骄傲和振奋。

    仿佛这个大学生就是全村的希望,是能够带领大家走出这片土地、迈向更广阔世界的使者。

    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学子,都承载着全家人的期盼与梦想,他们背负着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踏上了求学之路,也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人生篇章。

    然而,时光悄然流转,十余载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过。

    当那曾在爸妈眼中无比珍贵的大学生们纷纷走出校园、踏入职场之后,世间的一切仿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往昔那般备受瞩目的大学生群体,如今却好似雨后春笋般陡然增多,多到让人不禁心生感慨,那原本稀缺的光环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身影,仿佛他们已不再如从前那般珍贵,甚至渐渐沦为了一种廉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