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郑在许途 > 第134章 老爸能不能歇一歇

郑在许途 第134章 老爸能不能歇一歇

    然而,交警却似乎并没有因为她的说辞而有所动容,反而皱起眉头回应道:“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上什么夜班呀?”

    尽管双方你来我往说了不少话,但最终的结果却并不会因此改变。

    无论这位阿姨如何解释或者求情,她所面临的处罚依旧是缴纳 20 元罚款了事。

    曾几何时,那穿梭于大街小巷、搭载着乘客的摩的随处可见,它们风驰电掣般地驶过街头巷尾,成为城市交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如今这道风景已悄然消逝,仿佛被时间的洪流冲散得无影无踪。

    与此同时,曾经盛极一时的出租车行业也逐渐走向没落。

    那些色彩鲜艳的出租车,曾经是人们出行的首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它们不再像往昔那般风光无限。

    再回首,想起当年那辆横梁自行车,它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人们心中一份关于道德素质的美好回忆。

    那时,人们骑着它悠然自得地行驶在路上,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惬意。

    可时光荏苒,这份记忆也渐渐模糊,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近些年来,就连普及广泛的电动车也变得越发繁琐起来。

    想要合法上路,必须先给车辆上牌,驾驶者还需要考取相应的驾驶证,并且每次出行都要严格佩戴头盔。

    如此种种规定,虽然保障了交通安全,但对于一些使用者来说,却无疑增加了不少负担。

    更令人感慨的是,那些原本方便老年人出行的“老头乐”以及形如莲蓬的电动三轮车,也遭到了严厉的打击整治。

    这些简单实用的交通工具,曾给老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他们能够自由地穿梭于市井之间。

    但如今,它们也不得不面临诸多限制。

    从表面上看,城市的市容市貌确实变得越来越美观、整洁且有条理。

    街道两旁的建筑错落有致,道路宽敞平坦,交通秩序井然有序。

    可是,这一系列的变化背后,却是众多繁复的规矩如层层加码一般压在了人们身上。

    这些规矩看似合理,却让人感到生活仿佛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失去了原有的那份轻松与自在。

    渐渐地,人们开始觉得自己的生活似乎缺少了些许人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拉远。

    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我终于得空抬起头来,目光投向那窗外随风摇曳的树叶和悠悠飘动的云彩。

    微风轻拂而过,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大自然的故事;绿草如茵,它们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向着天空伸展着嫩绿的身姿。

    洁白的云朵悠然自得地飘浮在空中,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形状,时而像般柔软可爱,时而又似骏马奔腾般气势磅礴。

    此时此刻,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气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

    原来,生活本该如此鲜活、灵动啊!

    然而,反观自身,却发现自己仿佛不由自主地沉溺于那无处不在的巨大压力所构成的深海之中。

    日复一日的机械性生活让我感到惶恐不安,对未来的迷茫如同迷雾一般笼罩心头。

    正当我沉浸在这些感慨之中时,耳边又传来一声声催促:

    “快去工作吧!”

    “要养家糊口呢!”

    “还有那么多人情世故需要应酬!”

    “赶紧努力挣钱呀!”

    于是,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这份感触,便又不得不迈开脚步,匆匆忙忙地继续投入到无尽的工作之中,为了家庭、责任和生计奔波劳累。

    就这样,从早到晚,一直忙碌个不停,甚至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仿佛永远也无法停歇下来。

    也许人生中总会存在一些停歇的时刻,就如同我的父亲那样。

    当他留在家里全心全意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爷爷时,日子似乎变得平淡而规律起来。

    每一天,父亲早早起床,为爷爷准备好一日三餐,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

    不仅如此,还要帮爷爷洗漱、打扫房间和清洗衣物。

    完成这些日常事务后,如果没有其他紧急事情需要处理,父亲便会清闲下来,百无聊赖之中只能拿起手机,随意浏览各种信息,一刷就是大半天。

    然而,即便是偶尔出门办事,仅仅离开家短短半天时间,他心里始终挂念着家中那位痴呆的爷爷,生怕出现任何意外状况。

    到了农忙时节,诸如浇水、播种、喷洒农药以及收割庄稼等农活纷至沓来,这时父亲又开始忙碌起来,而且这种忙碌是断断续续的。

    在我看来,父亲如今的生活状态其实还算不错。

    毕竟年纪渐长,能够在家里安心休养本应是件好事。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父亲对于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应,甚至心生抵触情绪。

    他整天心心念念着外出打工赚钱,对目前“赋闲在家”专职照顾老人的现状颇有怨言。

    或许是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工作习惯,亦或是出于对家庭经济负担的担忧,哪怕他手头已经拥有将近二十万元的存款,可一旦少了一份个人收入来源,父亲就觉得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一般。

    我常常会思考,老爸或许已经深深地被社会打工人那种固定模式所“体制化”了。

    从我有记忆开始,大约是七八岁那年,老爸便跟随同乡的长辈们,头一回踏上了前往东莞的打工之路。

    自那以后,他就像一只迁徙的候鸟,辗转于不同的地方。

    从最初的东莞到后来的深圳、广州等地,每一处都留下了他辛勤劳作的身影。

    老爸做过的工作可谓五花八门,他当过操作工,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般的动作;

    也做过焊工,面对着四溅的火花和高温的炙烤却从未退缩;

    还曾是分拣员,在堆积如山的货物中快速而准确地挑选分类;

    当然,打包员也是他的工作之一,将一件件商品精心包装好等待发往各地。

    不仅如此,他甚至还涉足工地,抹灰、拌水泥、码砖、切割钢筋……这些又苦又累的体力活,他不知干了多少个来回。

    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辛忙碌,每逢农忙时节、过年佳节或是工厂淡季时,老爸总会想方设法赶回家来。

    一进家门,他顾不上路途的疲惫,立刻挽起袖子,下田操持农活,仿佛要把所有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都倾注在这片土地里。

    我的父亲,自二十四五岁起便开始了这般忙碌的生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直至前两年,已然五十多岁的他依旧未曾停歇。

    即便是后来因为腰疼无法再胜任工厂的工作,他仍然没有让自己闲着,而是又寻得了一份在工地切割钢筋的活儿。

    那工作强度可不低,但他总是干一阵儿、歇一阵儿地坚持着。

    哪怕是在爷爷轮流前往叔叔家居住的那个月里,老爸也能迅速为自己找到新的赚钱机会——他在附近一家正在盖新房的人家帮忙盖房子,每天辛苦劳作,只为赚取那区区一百元的酬劳。

    唉!老爸啊,他仿佛永远都停不下来似的。在他眼中,只要人还活着,每喘一口气,就应该去努力挣钱。

    似乎对于他来说,只有不断地工作和赚钱,才能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才能给予家人更好的物质保障。

    这种勤劳与坚韧,或许正是支撑我们这个家庭一路走来的重要力量吧。

    有时候啊,我心里会冒出一些特别大逆不道的想法,竟然觉得老爸的脑子好像不太正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