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 第684章 深水区
热门推荐:
倚天屠龙记后传之龙凤双诀
上司托梦赖上我
调查我孙连城,你侯亮平够格吗?
穿书女频:女主恨我,女二虐待我
0713:平行世界闪耀的你们
万朽之源
一夜暴富,你叫我别浪?
穿成京圈大小姐,豪横亿点怎么了
叶罗丽仙子穿越不同世界
“继续维持给府兵授田制度,以及免除府兵两税,岂不就好?”王珪认为现行的府兵制度很成熟,源自西魏宇文泰的府兵制度,虽然历经几朝,到如今已经大为变样。现行的府兵制度基本上是继承了隋朝时的府兵制,可确实很好用。
最早宇文泰设立的府兵制度,是六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和二十四仪同,一位柱国统领两位大将军,每位大将军再统领两个仪同,其实就是变相的推行鲜卑的人部兵制度,搞兵为将有。
甚至让所有兵都跟主将姓,弄的好像是六大部落军一样。
到了杨坚建立隋朝后,致力于把军队收归国有,废除了这种制度,搞起了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种兵将分离制度,不仅兵不再归将有,甚至兵将都完全分隔开来,平时府兵们隶属于和个军府,而将军们被安排在京师的十二卫衙门里,并无直接统领关系。
只要打仗时,皇帝十二卫中选调将领,再于下面军府征召士兵,重新编组战时行营,结果便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绝无可能再出现将军们拥兵自重,威胁朝廷的情况。
甚至后来还把府兵也归入民籍之中。
这些措施,确确实实让中央朝廷对军队的掌控力更强,很少再出现军人拥兵做乱的情况。
更别说,大唐的府兵制下,朝廷几乎不需要花费什么养兵之费,只是养战马、造军械便好,遇战事,才需要征调耗费军粮,平时是没多大养军费用的。
相比之下,皇帝搞的募兵禁军,才几万人马,一年就得几百万贯钱开销。光是将士的军饷口粮还有赏赐,平均一兵起码在五十贯以上。
改革现有府兵制度,问题最大的不在其它,而是钱。
“卫公难道是想把府兵制都改成跟北衙禁军一样的募兵制?可募兵的花销相当巨大,一兵的养兵之费,都起码五十贯以上,这还不算上其它。”
六十万府兵,若改成募兵,就算一兵五十贯的基本军费,那一年起码三千万贯,这还没算是城防军堡,战马、武器等等大头开销,而万一打仗,费用更大。
数千万贯的开销,想想就惊人。
“王相公,均田制已废,就算朝廷维持对府兵授田,五年十年,还能有田可授,而十年二十年呢,三十年呢?哪来的田可授?”
“卫公精于计算,怎么这帐却糊涂了?现在朝廷天下府兵六七十万之众,只要维持这个数量不变,每三年一点选府兵,年老退伍或战死阵亡伤残缺少多少,就补选多少便是。”
“王相公怎么就忘记了一条,朝廷规定,府兵身死王事者,子不退田,品官年老不减地呢?又有规定,诸因王事没落外藩不还,有亲属同居,其身分之地,六年乃追。身还之日,随便先给。即身死王事者,其子孙虽未成丁,身分地勿追。其因战伤及笃废残疾者,亦不追减,听终其身也。”
秦琅认为府兵制难以推行下去的根本是田地,虽然说府兵数量始终维持在六七十万,不会有大的增减,似乎退一个兵,再补一个兵,但问题关键还是田地。
大唐府兵制规定,府兵三年一选,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一看家产,二看体格,三看家中丁口数量,所以富室强丁,并从戎旅。
大唐六十多万府兵,一年衣粮开支得起码一千五百万贯以上,但实际上朝廷没开支,基本上都是由府兵们自己负担了。
这六十多万府兵,也代表着六十多万个大唐中产以上的豪强地主家庭,也是大唐的中坚力量。
能点上兵,朝廷授田百亩。
二十一岁入伍,要到五十九岁退伍,这得是运气好命长的,否则若是战死、被俘、残疾等,还等不到五十九岁。
一百亩田跟百姓一样,二十亩永业,八十亩口分,再来一亩宅园地。
点上兵,就先有二十亩地是以后可以传给儿子的,剩下八十亩,退伍后要交还,那一亩宅园地是盖房子种菜的,不用交还。
理论上,一个府兵年老退伍后,还能交还八十亩地,分一百零一亩,交还八十亩。但事实上,府兵还可能会战死、被俘、伤残等,战死的,这八十亩地就不用交还了,直接给子孙继承。被俘的,也由亲人继续使用六年,若是还能回来,也继续交给他耕种到死。
那些伤残的,也要把地交给他们一直种到死为止,因此就算每年有不少阵亡伤残被俘等原因退伍减员,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土地都又能流回去再授。
更别说府兵们当兵打仗,负担着那么大的经济压力,那是为了立功受赏当官去的,当一辈子兵,总有立功的时候。一旦立功,或受勋或给官,而勋和官都还要授永业田,这田就直接是可以传子孙的,死了也不退田。
许多大唐男儿就是冲着这点去当府兵的,能得田授官啊,而这时代,田地和官爵那就是最大追求了。
故此,理论上,府兵现有的田地,一批批的下来,只会越来越少,大量的军田会转变为永业田。
朝廷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田地才有田可授。
而事实,现在朝廷就是因为没地可授才废除均田法,改承认私有制,推行租佃法了。
王珪所说的维持原法,自然也就不可行了。
好多人说唐朝的府兵制是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其实是说错的了。
汉朝是全农皆兵制,真正的寓兵于农,一打起仗来,所有老百姓都是兵员,因此农民阶层也是武装集团。农民们也负担有打仗的任务。
可从西魏开始推行的府兵制,其实恰恰相反,是寓兵于农制度,类似于曹操曾实行的屯田制度,就是武装集团兼职搞农业生产,而不是农民们兼职当兵。
府兵制的核心,就是军人武装集团职业化,他们是一辈子兵,然后不打仗的时候顺便搞搞农业种植生产,就好比边疆搞军屯垦荒一样。
最早府兵就是设立地团的,后来才并入州县民户管理。
大唐全国搞了六百多个折冲府,就相当于六百多个武装集团,他们主要任务就是习武训练,练习弓马,然后分批到京师或是边疆去当班宿卫京师或镇守边地。若遇打仗,就得听从调令上前线或留守。
在不影响这些本职的情况下,才种种地。若是影响到这些,地就只能交给家人们种了。
经历隋末乱世的大唐之初,手里确实有不少田地,故此在先军政策下,点选的府兵都能做到足授一百零一亩地,同时也能保证选的都是那些中产以上家庭里的强壮者。
故此贞观时期的府兵素质最高,战斗力最强。
李世民也很小心的使用这些府兵,虽然战事不少,可基本上没乱搞,不像到了李治武则天时期,动不动就被歼灭个几万人,甚至十万人以上规模的被歼都数次,搞的府兵精华尽失。
说白了,当府兵风险也很高,虽说前途不错,可就跟干工地,要垫资入场一样,没点雄厚的家底,哪置办的起那些装备,更别说常年累月的不是上番就是戍边要么就是训练,家庭生产其实都是帮不上什么忙的。
可若是朝廷不能足授田地,以及打仗立功后不能给予足够的田地钱财赏赐,那么当府兵是很容易破产的。
为什么从武则天夫妇时起,就有许多人宁愿剁手剁脚也不愿意去当府兵?还不是跟隋朝杨广征辽东时一样,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谁愿意去啊。
这跟明朝时的粮长一样,本来小地主当个粮长,负责收下皇粮帮忙组织交粮,结果后来变成了承包一样,你手下诸户若有人没交够,你得先补上,有人逃了,你得补上,路上运费得垫上,有损耗得垫上,谁吃的消啊。
汉代的全民皆兵制度,军费这块虽然也不用朝廷负担多少,可却很影响战斗力,毕竟农民本职是种地,哪有太多的精力去训练?
隋唐府兵是寓兵于农,中产以上的富家健壮子弟终身兵,有空时帮着种下地,装备、训练各方面,都远强于汉代,因此战斗力更强。
只是这种兵制,归根到底还是得有均田保障,以及保证上升通道的顺畅以及军功赏赐的刚性兑现,任何一点出了问题,那这个强大的府兵群体就会瓦解。
正是得益于府兵地位的高,和良好的前景,才有人当府兵。
“诸公,现在京师番上之南衙军,保持在三万六千人的数量,与北衙禁军大致相当。但是朝廷近年在边疆全面推行边军镇守之制,于幽云、朔方、陇右、河西、剑南甚至是岭南,都增设了许多边军,常年保持着很大的数量,如陇右就编设九军,常驻边军两万七千,全国边军加起来超十万之数,再加上番上之兵,基本上府兵得有三成保持在番······”
大唐这几年已经不再是自守,而是积极进取出击。
开疆拓土的同时,也使的大唐得在边境上保持强大的边防军队,过去府兵们轮流戍守,往往一番两个月就能换防,差不多一年就番上一次,两个月。而现在,边防驻守为主的府兵戍边,却无法两月一番,一来路途遥远,二来更替太频繁也更麻烦,所以现在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番。
甚至不少边将都提出,希望能够更久一番,因为更替频繁,会降低边军的战斗力。
所有的一切,都说明现行的府兵制度,确实已经漏洞百出,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了。
最早宇文泰设立的府兵制度,是六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和二十四仪同,一位柱国统领两位大将军,每位大将军再统领两个仪同,其实就是变相的推行鲜卑的人部兵制度,搞兵为将有。
甚至让所有兵都跟主将姓,弄的好像是六大部落军一样。
到了杨坚建立隋朝后,致力于把军队收归国有,废除了这种制度,搞起了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种兵将分离制度,不仅兵不再归将有,甚至兵将都完全分隔开来,平时府兵们隶属于和个军府,而将军们被安排在京师的十二卫衙门里,并无直接统领关系。
只要打仗时,皇帝十二卫中选调将领,再于下面军府征召士兵,重新编组战时行营,结果便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绝无可能再出现将军们拥兵自重,威胁朝廷的情况。
甚至后来还把府兵也归入民籍之中。
这些措施,确确实实让中央朝廷对军队的掌控力更强,很少再出现军人拥兵做乱的情况。
更别说,大唐的府兵制下,朝廷几乎不需要花费什么养兵之费,只是养战马、造军械便好,遇战事,才需要征调耗费军粮,平时是没多大养军费用的。
相比之下,皇帝搞的募兵禁军,才几万人马,一年就得几百万贯钱开销。光是将士的军饷口粮还有赏赐,平均一兵起码在五十贯以上。
改革现有府兵制度,问题最大的不在其它,而是钱。
“卫公难道是想把府兵制都改成跟北衙禁军一样的募兵制?可募兵的花销相当巨大,一兵的养兵之费,都起码五十贯以上,这还不算上其它。”
六十万府兵,若改成募兵,就算一兵五十贯的基本军费,那一年起码三千万贯,这还没算是城防军堡,战马、武器等等大头开销,而万一打仗,费用更大。
数千万贯的开销,想想就惊人。
“王相公,均田制已废,就算朝廷维持对府兵授田,五年十年,还能有田可授,而十年二十年呢,三十年呢?哪来的田可授?”
“卫公精于计算,怎么这帐却糊涂了?现在朝廷天下府兵六七十万之众,只要维持这个数量不变,每三年一点选府兵,年老退伍或战死阵亡伤残缺少多少,就补选多少便是。”
“王相公怎么就忘记了一条,朝廷规定,府兵身死王事者,子不退田,品官年老不减地呢?又有规定,诸因王事没落外藩不还,有亲属同居,其身分之地,六年乃追。身还之日,随便先给。即身死王事者,其子孙虽未成丁,身分地勿追。其因战伤及笃废残疾者,亦不追减,听终其身也。”
秦琅认为府兵制难以推行下去的根本是田地,虽然说府兵数量始终维持在六七十万,不会有大的增减,似乎退一个兵,再补一个兵,但问题关键还是田地。
大唐府兵制规定,府兵三年一选,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一看家产,二看体格,三看家中丁口数量,所以富室强丁,并从戎旅。
大唐六十多万府兵,一年衣粮开支得起码一千五百万贯以上,但实际上朝廷没开支,基本上都是由府兵们自己负担了。
这六十多万府兵,也代表着六十多万个大唐中产以上的豪强地主家庭,也是大唐的中坚力量。
能点上兵,朝廷授田百亩。
二十一岁入伍,要到五十九岁退伍,这得是运气好命长的,否则若是战死、被俘、残疾等,还等不到五十九岁。
一百亩田跟百姓一样,二十亩永业,八十亩口分,再来一亩宅园地。
点上兵,就先有二十亩地是以后可以传给儿子的,剩下八十亩,退伍后要交还,那一亩宅园地是盖房子种菜的,不用交还。
理论上,一个府兵年老退伍后,还能交还八十亩地,分一百零一亩,交还八十亩。但事实上,府兵还可能会战死、被俘、伤残等,战死的,这八十亩地就不用交还了,直接给子孙继承。被俘的,也由亲人继续使用六年,若是还能回来,也继续交给他耕种到死。
那些伤残的,也要把地交给他们一直种到死为止,因此就算每年有不少阵亡伤残被俘等原因退伍减员,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土地都又能流回去再授。
更别说府兵们当兵打仗,负担着那么大的经济压力,那是为了立功受赏当官去的,当一辈子兵,总有立功的时候。一旦立功,或受勋或给官,而勋和官都还要授永业田,这田就直接是可以传子孙的,死了也不退田。
许多大唐男儿就是冲着这点去当府兵的,能得田授官啊,而这时代,田地和官爵那就是最大追求了。
故此,理论上,府兵现有的田地,一批批的下来,只会越来越少,大量的军田会转变为永业田。
朝廷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田地才有田可授。
而事实,现在朝廷就是因为没地可授才废除均田法,改承认私有制,推行租佃法了。
王珪所说的维持原法,自然也就不可行了。
好多人说唐朝的府兵制是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其实是说错的了。
汉朝是全农皆兵制,真正的寓兵于农,一打起仗来,所有老百姓都是兵员,因此农民阶层也是武装集团。农民们也负担有打仗的任务。
可从西魏开始推行的府兵制,其实恰恰相反,是寓兵于农制度,类似于曹操曾实行的屯田制度,就是武装集团兼职搞农业生产,而不是农民们兼职当兵。
府兵制的核心,就是军人武装集团职业化,他们是一辈子兵,然后不打仗的时候顺便搞搞农业种植生产,就好比边疆搞军屯垦荒一样。
最早府兵就是设立地团的,后来才并入州县民户管理。
大唐全国搞了六百多个折冲府,就相当于六百多个武装集团,他们主要任务就是习武训练,练习弓马,然后分批到京师或是边疆去当班宿卫京师或镇守边地。若遇打仗,就得听从调令上前线或留守。
在不影响这些本职的情况下,才种种地。若是影响到这些,地就只能交给家人们种了。
经历隋末乱世的大唐之初,手里确实有不少田地,故此在先军政策下,点选的府兵都能做到足授一百零一亩地,同时也能保证选的都是那些中产以上家庭里的强壮者。
故此贞观时期的府兵素质最高,战斗力最强。
李世民也很小心的使用这些府兵,虽然战事不少,可基本上没乱搞,不像到了李治武则天时期,动不动就被歼灭个几万人,甚至十万人以上规模的被歼都数次,搞的府兵精华尽失。
说白了,当府兵风险也很高,虽说前途不错,可就跟干工地,要垫资入场一样,没点雄厚的家底,哪置办的起那些装备,更别说常年累月的不是上番就是戍边要么就是训练,家庭生产其实都是帮不上什么忙的。
可若是朝廷不能足授田地,以及打仗立功后不能给予足够的田地钱财赏赐,那么当府兵是很容易破产的。
为什么从武则天夫妇时起,就有许多人宁愿剁手剁脚也不愿意去当府兵?还不是跟隋朝杨广征辽东时一样,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谁愿意去啊。
这跟明朝时的粮长一样,本来小地主当个粮长,负责收下皇粮帮忙组织交粮,结果后来变成了承包一样,你手下诸户若有人没交够,你得先补上,有人逃了,你得补上,路上运费得垫上,有损耗得垫上,谁吃的消啊。
汉代的全民皆兵制度,军费这块虽然也不用朝廷负担多少,可却很影响战斗力,毕竟农民本职是种地,哪有太多的精力去训练?
隋唐府兵是寓兵于农,中产以上的富家健壮子弟终身兵,有空时帮着种下地,装备、训练各方面,都远强于汉代,因此战斗力更强。
只是这种兵制,归根到底还是得有均田保障,以及保证上升通道的顺畅以及军功赏赐的刚性兑现,任何一点出了问题,那这个强大的府兵群体就会瓦解。
正是得益于府兵地位的高,和良好的前景,才有人当府兵。
“诸公,现在京师番上之南衙军,保持在三万六千人的数量,与北衙禁军大致相当。但是朝廷近年在边疆全面推行边军镇守之制,于幽云、朔方、陇右、河西、剑南甚至是岭南,都增设了许多边军,常年保持着很大的数量,如陇右就编设九军,常驻边军两万七千,全国边军加起来超十万之数,再加上番上之兵,基本上府兵得有三成保持在番······”
大唐这几年已经不再是自守,而是积极进取出击。
开疆拓土的同时,也使的大唐得在边境上保持强大的边防军队,过去府兵们轮流戍守,往往一番两个月就能换防,差不多一年就番上一次,两个月。而现在,边防驻守为主的府兵戍边,却无法两月一番,一来路途遥远,二来更替太频繁也更麻烦,所以现在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番。
甚至不少边将都提出,希望能够更久一番,因为更替频繁,会降低边军的战斗力。
所有的一切,都说明现行的府兵制度,确实已经漏洞百出,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