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 第1079章 边功
热门推荐:
滴滴代打,一小时速通武帝城
女尊将军在七零,独宠娇夫
我一个瞎子谨慎点怎么了?
千年后的族群试验世界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重启全盛时代
九阳武神
九层天之赤月的朝阳
火影世界的空想家
剑南奏捷,皇帝大悦。
萧瑀陈叔达等几位老臣等听完捷报,也是抚须大喜,纷纷恭贺皇帝。
“区区小蕃,也敢狂妄如此,早先秦琼不止一次提醒朕,让朕警戒小蕃,朕没太放心上去,想不到他们还真狂妄无边,竟敢入寇松州。”
萧瑀抚着白须,对吐蕃入寇没怎么放心上,毕竟虽来势汹汹号称二十万之众,可却连松州的关隘都攻不破一座,松州城都没看到,就死伤三万了,这充分说明吐蕃实力太弱。
连党项羌都不如,更别说跟吐谷浑比了。
相当初,吐谷浑几次入寇叛乱,那也都是直接攻到了河西凉州或是陇右鄯州城下,也曾打到叠岷。
就连党项叛乱,也都一度杀到了武州,都快打到山南,攻入蜀中了,在松扶文武宕芳叠岷洮诸州烧杀抢掠了一大圈,虽说最后也被秦琅打的跪地求饶,可确实也是有些本事的。
现在这什么小蕃,喊的很凶,人也挺多,二十余万众,千里迢迢跑过来,结果在松州门口就让揍的鼻青脸肿一下子死三万余,这说明什么,说明吐蕃也就是嘴巴强而已。
对于这种大捷,萧瑀觉得都不值一提,跟秦琅在岭南,在南中打的那些平蛮之仗,有什么区别嘛,都是欺负蛮子,胜之都不武,更不值夸耀了。
胜了才应当,败了才有问题呢,甚至胜绩小了,都没什么可说的。
反正萧瑀这样的致仕老宰相,从来也没关注过吐蕃,本身对军事这块也不是很了解。
倒是司徒、卫国公李靖在细看过战报后,却是看出不少东西来的,秦琅这胜利看似轻松,但并不简单,主要还是前期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然后凭松州关隘之险来个以逸待劳,据险而守,这才能打出一千对三万的战损比。
赢吐蕃确实没什么,但能以一千对三万的战损比,可就不得了了,就算是李靖自己出马,他觉得也未必能打出更漂亮的战损比来了。
“秦魏公用兵,越来越了得了,早些年用兵还喜用险用奇,如今却已经是大气浑然,稳如磐石了。”
秦琅的捷报后面,自然也附有一封秦琼的遗表,另外还有一封他关于对吐蕃后续用兵的计划方略,都是直呈皇帝御览的。
李世民看过秦琼那封遗表,这是秦琼临终之际写下的,大约万言,看其中笔墨,似是写了好些天,字迹都已经有些潦草,说的内容也有些絮叨了。
甚至有些地方还几次重复等。
可里面透露的却是情真意切,秦琼临终之际跟皇帝追忆了往昔峥嵘岁月,然后又提到了吐蕃的威胁,甚至还提到了太子承乾,劝说皇帝多给太子一些时间和耐心,多选些忠直良臣辅佐太子。
对于秦家,秦琼反而说的不多,甚至提出说嫡子秦珣文弱,没有将才武力,怕不能为大唐为陛下镇守松州,提出死后将世封松州归还朝廷的想法,对于几个庶出子也皆得皇帝圣恩而封公侯之事,秦琼觉得惶恐不安,希望皇帝也能收回这些公侯之爵。
秦琼临死,也没有在最后的遗表中为自己求什么身后名,更没为儿女们谋什么功名爵位。
他说自己一生征战,还能安享太平,死在榻上,已是天大的幸运,临死就是有些放心不下秦琅,说秦琅年轻而居高位,怕是福禄难久,所以他希望皇帝为保全秦琅也为保全秦家之故,能够念他们父子的一点旧功,让秦琅就留在岭南边地,让他在岭南踏踏实实的镇边个二十年,好好磨砺一下,打磨下性子,也多做些实事。
将来留给太子使用,以免过早折断。
都是肺腑之言,也是临终之言。
李世民看完后,心情沉重。
对于秦琅的对吐蕃聚歼方略,李世民看过后交给了李靖。
这位大器晚成,如今花白胡须,手里还拄了一个龙头杖的司徒,看完后忍不住点头。
“计划很不错,缜密不疏,吐蕃这次估计插翅难飞了。”
李靖觉得秦琅的计划没有问题,很好,甚至很完美,河曲伏击聚歼,完美的战场,完美的计划。
只是萧瑀陈叔达等几位老臣看过后,却并不这么看好。
尤其是向来嘴快的萧瑀,曾经说自己是梁朝天子后,隋朝皇后弟,大唐左仆射,天子亲家翁,是敢在金殿之上跟其它宰相争吵的直接撸起袖子开打的人。
此时虽说六十多岁了,但脾气是一点没改,本来以他这个年纪,继续当宰相也还算年轻的,可这位也就因为臭脾气,数拜数罢,如今直接就在西都养老了。
“圣人,老臣以为秦琅此计划太过,吐蕃狂妄入寇松州,然则在松州碰的头破血流,这已是得了教训,现在既然他们请罪求和,那自然应允,岂能一边假装应允和议,一面却又调兵遣将的暗里计划伏击?”
“吐蕃虽狂妄,但我大唐不能无信也,况且秦琅之计划,臣也不认为就是万无一失的,河曲羌地,本就偏远不毛,集结数十万兵马,岂是易事?再者,若按秦琅计划,要聚集剑南、山南、云南,以及关中陇右青海的诸路兵马,再加上诸羌兵马,甚至还要发河西、安西之兵,请问,这得耗费多少钱粮?”
“吐蕃既知罪求和,当应允也,非要用兵于边荒,耗费巨大,且到时如此大战,就算胜了,又得死伤多少将士,朝廷得花费多少抚恤伤残?再者,战死就不能复生,生养一人到养大,再到培养训练成一个精锐将士,得花费多少年时间,多少钱财?”
“臣今日斗胆,要批评圣人,近些年已有穷兵黩武的倾向了,大唐是强盛了,可也并非就已经强到能穷兵黩武的境地,况且就算真强盛到那种实力,也不该有穷兵黩武之念,前朝时隋文帝统一天下,结束三百年之分裂动荡,重开太平,建开皇之治,让天下重现太平盛世,然炀帝继位不过数年,便开始东征西讨,最后结局圣人也是知道的,难道如今圣人想重蹈覆辙?”
这话说的很不客气,也一如继往的是萧瑀的风格。
本来心情挺好的皇帝,也不由的皱起了眉头。
偏偏萧瑀才不管你皇帝的喜爱,他既然开了口就不会停。
他态度鲜明,坚决反对秦琅的这个聚歼吐蕃计划,认为不合适,不是从军事角度反驳,而是从其它各个角度反驳,你皇帝同意那就是穷兵黩武,就是不仁,就是无信,就是不顾天下百姓死活,就是杨广那样的昏君。
而秦琅是个战争贩子,故意制造战争以谋功绩。
不管打的赢打不赢,都不该打,就算真能灭掉吐蕃二十万众,也不能打。
虽然有些胡搅蛮缠,可确实又是有些道理的,而且萧瑀的这种观点,其实在朝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吐蕃都已经吃亏了,也意识到大唐的强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今肯来请罪议和,那就接受啊,不战而屈人之兵,多好。
为什么非要打,打仗不死人啊,打仗不费钱粮啊,哪个兵不是爹生娘养的啊,而且你凭什么就认为一定能赢呢?
李靖站一边没吭声,他虽然是兵法大家,从军事角度上能够证明秦琅计划有很大可行性,成功性很高,但人家萧瑀又不是说打仗,人家说的是其它。
“请圣人下旨往松州驳斥秦琅的好战之念,令其立即接受吐蕃请罪,最好是干脆召回秦琅,让他继续去职丁忧守孝,朝廷另派使者前去松州负责和谈之事。”
······
当初秦琼一直上书说吐蕃威胁论,要朝廷先发制人,积极干预,甚至曾有过请朝廷出兵苏毗,助苏毗复国的计划,只是这事李世民一直没同意。
一来是当时吐蕃虽有潜在威胁,但远不如突厥、吐谷浑的威胁大,就算是隐患,也不如高句丽甚至连契丹都不如。
另一方面,也是有萧瑀等当时的朝中宰相们的坚决反对,那时起萧瑀就觉得对吐蕃这种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小蕃,根本没必要理会。
大象总不会因为一只蚂蚁对他怀有敌意,就追着这只蚂蚁踩吧?
而到如今,吐蕃真的入侵大唐了,可一出手就败了,萧瑀更认定吐蕃绝不是大唐的威胁,只是一群不自量力的狂妄蛮子罢了,对这样的蛮子大唐守好边境就行了,哪用的着如此兴师动众,要集结征召几十万人围追堵截?
就算真在河曲一战灭掉这二十万吐蕃众,又能如何?
难不成大唐还要接着挥兵进入雪域高原,把那什么劳什子吐蕃给占领了,然后设一个吐蕃道或是逻些道?
就那种鬼地方,现实吗?
连吐谷浑这样紧挨着大唐的胡地,朝廷现在控制的都也是勉强,那个还更远的吐蕃,能占吗?
举个现成的例子,朝廷灭东突厥后,不也只是能把漠南之地控制,甚至只是控制长城以内之地,长城外的漠南之地,不也还是以安置突厥人游牧为主吗?
至于说漠北,朝廷灭了突厥也只是便宜了薛延陀人,又养出来个白眼狼罢了。
所以嘛,这吐蕃不比漠北好哪去,干嘛非要跟吐蕃死磕,就应当同意他们请罪求和,训斥一番,然后让他们回雪域高原去好了,以后就让他们安心当个大唐藩属不很好?
萧瑀的这个观念,还得到了旁边陈叔达、杨恭仁、杨师道、宇文士及等致仕老相公们的赞同。
深入不毛去打已经认错请罪的吐蕃,还不如调点兵去西域敲打一下高昌的鞠文泰呢!
起码高昌还扼守西域门户,占据丝绸要道。
萧瑀陈叔达等几位老臣等听完捷报,也是抚须大喜,纷纷恭贺皇帝。
“区区小蕃,也敢狂妄如此,早先秦琼不止一次提醒朕,让朕警戒小蕃,朕没太放心上去,想不到他们还真狂妄无边,竟敢入寇松州。”
萧瑀抚着白须,对吐蕃入寇没怎么放心上,毕竟虽来势汹汹号称二十万之众,可却连松州的关隘都攻不破一座,松州城都没看到,就死伤三万了,这充分说明吐蕃实力太弱。
连党项羌都不如,更别说跟吐谷浑比了。
相当初,吐谷浑几次入寇叛乱,那也都是直接攻到了河西凉州或是陇右鄯州城下,也曾打到叠岷。
就连党项叛乱,也都一度杀到了武州,都快打到山南,攻入蜀中了,在松扶文武宕芳叠岷洮诸州烧杀抢掠了一大圈,虽说最后也被秦琅打的跪地求饶,可确实也是有些本事的。
现在这什么小蕃,喊的很凶,人也挺多,二十余万众,千里迢迢跑过来,结果在松州门口就让揍的鼻青脸肿一下子死三万余,这说明什么,说明吐蕃也就是嘴巴强而已。
对于这种大捷,萧瑀觉得都不值一提,跟秦琅在岭南,在南中打的那些平蛮之仗,有什么区别嘛,都是欺负蛮子,胜之都不武,更不值夸耀了。
胜了才应当,败了才有问题呢,甚至胜绩小了,都没什么可说的。
反正萧瑀这样的致仕老宰相,从来也没关注过吐蕃,本身对军事这块也不是很了解。
倒是司徒、卫国公李靖在细看过战报后,却是看出不少东西来的,秦琅这胜利看似轻松,但并不简单,主要还是前期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然后凭松州关隘之险来个以逸待劳,据险而守,这才能打出一千对三万的战损比。
赢吐蕃确实没什么,但能以一千对三万的战损比,可就不得了了,就算是李靖自己出马,他觉得也未必能打出更漂亮的战损比来了。
“秦魏公用兵,越来越了得了,早些年用兵还喜用险用奇,如今却已经是大气浑然,稳如磐石了。”
秦琅的捷报后面,自然也附有一封秦琼的遗表,另外还有一封他关于对吐蕃后续用兵的计划方略,都是直呈皇帝御览的。
李世民看过秦琼那封遗表,这是秦琼临终之际写下的,大约万言,看其中笔墨,似是写了好些天,字迹都已经有些潦草,说的内容也有些絮叨了。
甚至有些地方还几次重复等。
可里面透露的却是情真意切,秦琼临终之际跟皇帝追忆了往昔峥嵘岁月,然后又提到了吐蕃的威胁,甚至还提到了太子承乾,劝说皇帝多给太子一些时间和耐心,多选些忠直良臣辅佐太子。
对于秦家,秦琼反而说的不多,甚至提出说嫡子秦珣文弱,没有将才武力,怕不能为大唐为陛下镇守松州,提出死后将世封松州归还朝廷的想法,对于几个庶出子也皆得皇帝圣恩而封公侯之事,秦琼觉得惶恐不安,希望皇帝也能收回这些公侯之爵。
秦琼临死,也没有在最后的遗表中为自己求什么身后名,更没为儿女们谋什么功名爵位。
他说自己一生征战,还能安享太平,死在榻上,已是天大的幸运,临死就是有些放心不下秦琅,说秦琅年轻而居高位,怕是福禄难久,所以他希望皇帝为保全秦琅也为保全秦家之故,能够念他们父子的一点旧功,让秦琅就留在岭南边地,让他在岭南踏踏实实的镇边个二十年,好好磨砺一下,打磨下性子,也多做些实事。
将来留给太子使用,以免过早折断。
都是肺腑之言,也是临终之言。
李世民看完后,心情沉重。
对于秦琅的对吐蕃聚歼方略,李世民看过后交给了李靖。
这位大器晚成,如今花白胡须,手里还拄了一个龙头杖的司徒,看完后忍不住点头。
“计划很不错,缜密不疏,吐蕃这次估计插翅难飞了。”
李靖觉得秦琅的计划没有问题,很好,甚至很完美,河曲伏击聚歼,完美的战场,完美的计划。
只是萧瑀陈叔达等几位老臣看过后,却并不这么看好。
尤其是向来嘴快的萧瑀,曾经说自己是梁朝天子后,隋朝皇后弟,大唐左仆射,天子亲家翁,是敢在金殿之上跟其它宰相争吵的直接撸起袖子开打的人。
此时虽说六十多岁了,但脾气是一点没改,本来以他这个年纪,继续当宰相也还算年轻的,可这位也就因为臭脾气,数拜数罢,如今直接就在西都养老了。
“圣人,老臣以为秦琅此计划太过,吐蕃狂妄入寇松州,然则在松州碰的头破血流,这已是得了教训,现在既然他们请罪求和,那自然应允,岂能一边假装应允和议,一面却又调兵遣将的暗里计划伏击?”
“吐蕃虽狂妄,但我大唐不能无信也,况且秦琅之计划,臣也不认为就是万无一失的,河曲羌地,本就偏远不毛,集结数十万兵马,岂是易事?再者,若按秦琅计划,要聚集剑南、山南、云南,以及关中陇右青海的诸路兵马,再加上诸羌兵马,甚至还要发河西、安西之兵,请问,这得耗费多少钱粮?”
“吐蕃既知罪求和,当应允也,非要用兵于边荒,耗费巨大,且到时如此大战,就算胜了,又得死伤多少将士,朝廷得花费多少抚恤伤残?再者,战死就不能复生,生养一人到养大,再到培养训练成一个精锐将士,得花费多少年时间,多少钱财?”
“臣今日斗胆,要批评圣人,近些年已有穷兵黩武的倾向了,大唐是强盛了,可也并非就已经强到能穷兵黩武的境地,况且就算真强盛到那种实力,也不该有穷兵黩武之念,前朝时隋文帝统一天下,结束三百年之分裂动荡,重开太平,建开皇之治,让天下重现太平盛世,然炀帝继位不过数年,便开始东征西讨,最后结局圣人也是知道的,难道如今圣人想重蹈覆辙?”
这话说的很不客气,也一如继往的是萧瑀的风格。
本来心情挺好的皇帝,也不由的皱起了眉头。
偏偏萧瑀才不管你皇帝的喜爱,他既然开了口就不会停。
他态度鲜明,坚决反对秦琅的这个聚歼吐蕃计划,认为不合适,不是从军事角度反驳,而是从其它各个角度反驳,你皇帝同意那就是穷兵黩武,就是不仁,就是无信,就是不顾天下百姓死活,就是杨广那样的昏君。
而秦琅是个战争贩子,故意制造战争以谋功绩。
不管打的赢打不赢,都不该打,就算真能灭掉吐蕃二十万众,也不能打。
虽然有些胡搅蛮缠,可确实又是有些道理的,而且萧瑀的这种观点,其实在朝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吐蕃都已经吃亏了,也意识到大唐的强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今肯来请罪议和,那就接受啊,不战而屈人之兵,多好。
为什么非要打,打仗不死人啊,打仗不费钱粮啊,哪个兵不是爹生娘养的啊,而且你凭什么就认为一定能赢呢?
李靖站一边没吭声,他虽然是兵法大家,从军事角度上能够证明秦琅计划有很大可行性,成功性很高,但人家萧瑀又不是说打仗,人家说的是其它。
“请圣人下旨往松州驳斥秦琅的好战之念,令其立即接受吐蕃请罪,最好是干脆召回秦琅,让他继续去职丁忧守孝,朝廷另派使者前去松州负责和谈之事。”
······
当初秦琼一直上书说吐蕃威胁论,要朝廷先发制人,积极干预,甚至曾有过请朝廷出兵苏毗,助苏毗复国的计划,只是这事李世民一直没同意。
一来是当时吐蕃虽有潜在威胁,但远不如突厥、吐谷浑的威胁大,就算是隐患,也不如高句丽甚至连契丹都不如。
另一方面,也是有萧瑀等当时的朝中宰相们的坚决反对,那时起萧瑀就觉得对吐蕃这种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小蕃,根本没必要理会。
大象总不会因为一只蚂蚁对他怀有敌意,就追着这只蚂蚁踩吧?
而到如今,吐蕃真的入侵大唐了,可一出手就败了,萧瑀更认定吐蕃绝不是大唐的威胁,只是一群不自量力的狂妄蛮子罢了,对这样的蛮子大唐守好边境就行了,哪用的着如此兴师动众,要集结征召几十万人围追堵截?
就算真在河曲一战灭掉这二十万吐蕃众,又能如何?
难不成大唐还要接着挥兵进入雪域高原,把那什么劳什子吐蕃给占领了,然后设一个吐蕃道或是逻些道?
就那种鬼地方,现实吗?
连吐谷浑这样紧挨着大唐的胡地,朝廷现在控制的都也是勉强,那个还更远的吐蕃,能占吗?
举个现成的例子,朝廷灭东突厥后,不也只是能把漠南之地控制,甚至只是控制长城以内之地,长城外的漠南之地,不也还是以安置突厥人游牧为主吗?
至于说漠北,朝廷灭了突厥也只是便宜了薛延陀人,又养出来个白眼狼罢了。
所以嘛,这吐蕃不比漠北好哪去,干嘛非要跟吐蕃死磕,就应当同意他们请罪求和,训斥一番,然后让他们回雪域高原去好了,以后就让他们安心当个大唐藩属不很好?
萧瑀的这个观念,还得到了旁边陈叔达、杨恭仁、杨师道、宇文士及等致仕老相公们的赞同。
深入不毛去打已经认错请罪的吐蕃,还不如调点兵去西域敲打一下高昌的鞠文泰呢!
起码高昌还扼守西域门户,占据丝绸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