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真没重生呀 > 第123章 心腹

我真没重生呀 第123章 心腹

    第二天杨思源亲自开车送钟嘉泉去的机场,钟嘉泉也很开心。

    他开心不仅仅是杨思源看好他能和陈家薇终成眷属,而是经过这件事之后,他也算是杨思源的心腹了。

    回来后他直接去了阳光假日,公司办公地点就赞设在八层,租了四个房间,不知道乔老板有没有给他们优惠价。

    结果乔海伦不在,去京城了。

    她听了杨思源的建议,除了本省,加上京沪两地的业务她决定业务自己人来跑之外,其他省份都找了代理商。

    尽管找代理商,他们要从中赚取一部分代理费,公司的利润会下降,但代理商在本地都有自己的路子,办起事来也方便很多。

    乔海伦憋着一股子劲,觉得她怎么都不能输给黎家成,定的目标是下半年争取能卖出两万台电脑点歌机。

    杨思源心说你这目标定的也太随意了,本来也没必要跟黎家成去比的。

    后来他才知道,黎家成那边又签了新的订单,现在订单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万六千台,其中已经交货了三千台。

    代工工厂的产能是一点问题没有的,只要配件到位,一个月组装一万台都没问题。

    杨思源预想里,以当前市场的体量,国内一年五万台,国外一年六七万台是完全消化的了的。

    而且点歌机的黄金时期也就这两三年,等之后电脑开始普及了,销量可能翻十倍甚至几十倍,但软件的技术红利也就吃完了。

    随着计算机技术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到三四年后,点歌软件就真的没什么价值了。

    现在一张正版游戏光盘都上百块,操作系统正版盘四五百,工业级软件那都几十上百万。

    那是因为国内那帮鼓捣盗版的还没大批进入这个领域,主要还在做音乐磁带和电影VCD。

    过几年随着电脑普及,他们必然会入侵软件光盘领域,软件做的再好,也怕盗版或模仿。

    在知识产权保护还无法做到执法严格的这几年空窗期里,开发者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杨思源知道他当初开发点歌软件的时候,用的就是零三零四年左右的“新”技术。

    现在提前用了,还申请了专利,必然有人或公司在这种“启发”之下,会提前开发出更好的技术。

    这样一来,以杨思源的判断,这款点歌软件的价值寿命,大概也就三年时间。

    他也不太在意这点,反正点歌软件本身就是为了赚第一桶金的,赚够了钱就好了,没必要在这上面消耗过多精力。

    他现在关心那六项专利,赶紧被那些漂亮国大公司发现,他好赚点美刀花花。

    脑袋里计划不少,可前提条件不满足,目前只能停留在计划阶段,他也只能等。

    倒是也有些赚块钱的小办法可以用,杨思源觉得没啥必要,专注于计算机科技领域就好了。

    总不能啥好事都让你占了,得给旁人留点活路。

    老祖宗在《易经》里也说了,“天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

    机会多了去了,人不能贪心都想要,只要一条就可以了,知足常乐嘛。

    而且这世间大道讲究平衡,太贪了,反而必然要遭到反噬的。

    公司里人不多,本来招聘的大都是业务方面的人,办公室行政人员就那么几个。

    于莎莎已经来望海上班了,不过干的还是前台,基本收入没啥变化,乔海伦许诺的报酬是基本底薪加公司效益奖金。

    所以底薪还是她在皇朝的标准,奖金的话得看效益,于莎莎对公司有信心,不管收入还是未来发展,她都觉得望海比皇朝要好的多。

    想想也是,皇朝虽然号称北山最豪华的KTV,可再怎么豪华也顶多是一间高档点的歌厅而已。

    于莎莎留在皇朝,顶多升值到经理,和石磊平起平坐,可这也就倒到头了。

    望海就不同了,将来公司做大做强,于莎莎要是升值到经理,那可是完全不同的,起码是老板的心腹。

    杨思源和这个眼光独到的干姐姐寒暄几句,又去办公室视察。

    也没几个人,认识就只有一个玛利亚。

    玛利亚是按照翻译招聘进来的,之前帮着杨思源演戏,乔海伦单独给了她一笔奖金。

    事情过后,她还是乖乖回来干她的翻译,现在工作不多,她干的多是普通文员的活。

    不过她也不太介意,可能大学刚毕业,年轻人那种积极性还挺高的。

    杨思源无聊,坐下来叫人拿了最近招聘来的员工资料看。

    其中还有王飞鸿,本来是让他来干兼职锻炼一下的,从资料上看,他自己做主,成了望海的正式职工。

    乔海伦也没在乎这点事,就算以后他开学了,给他发一份底薪也没啥,有节假日给他安排一点工作就可以了。

    杨思源想想这样也好,反正他是要把王飞鸿安排成自己姐夫的,留在公司也不错。

    将来呢,还会有更多的项目和业务开展,到时候再把他调出来单独使用,让他能独当一面,这样在杨思甜心里,也能更有吸引力。

    眼下他跟着一个有经验的业务员出去跑业务了,就在省内,杨思源也放心。

    不管这阶段王飞鸿成绩如何,他也不是很在意,反正价值在于锻炼,并不是非要跑出多少订单来。

    员工资料很快翻完,本来也不多,就三十几个人,除了五六个是办公室的文员以及财务之外,大都是业务员,其中一半还是兼职的。

    这年代兼职还挺常见的,不少国企的职员还不舍得立即舍弃“铁饭碗”,暂时又没有班上,便出来干这种兼职。

    也不用担心他们的能力,为了赚提成养家,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他们在单位里的时候可绝不是一样的。

    杨思源坐了一会,准备回家,坐电梯到一楼,出电梯迎面遇到了乔海山。

    “海叔。”

    杨思源很礼貌地打招呼,乔海山却埋怨道,“你小子可以啊,自己闲云野鹤,害的海伦四处奔波。”

    “海叔,各有所长嘛。”

    乔海山也不是真怪罪他,立即换了话题,“以后你有时间,多过来家里走动走动,咱们是老乡,又是合作伙伴,要多走动。”

    杨思源懂了,“一定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