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乖崽崽叫扶苏 第142章 白鹿洞书院
还未见到朱熹等人,郑荨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焦虑压下,随后笑着对着一众老祖宗开口
“老祖宗,我们马上就要到白鹿洞书院了,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被后世人称为古代清华北大的地方,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吧!
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与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齐名
唐代李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白鹿为伴,人称“白鹿先生”,其隐居地被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四年,在此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宋代扩建为书院,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北宋时,书院得到朝廷赐书,后因战乱荒废。南宋朱熹出任南康知军,重建书院并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使其振兴。元朝时毁于战火,明朝多次重建,崇祯初年恢复盛况。清朝有所扩建,光绪年间停办,辛亥革命后毁于大火,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重修
朱熹在此讲学,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共同准则,对中国近700年的教育理念产生影响。此外,周敦颐、王阳明等众多名人也曾在此讲学,推动了理学等学术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历史上,从白鹿洞书院走出了众多人才,包括三位状元、200多位进士,以及不计其数的举人和秀才,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三千进士贯华夏,满朝文武半江西”之称!是对古代江西地区人才鼎盛状况的最高赞誉!”
猪猪听完郑荨的介绍,率先开口了,“朕赞赏白鹿洞书院之功,大汉自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天下皆以儒学为尊。这白鹿洞书院,能历经岁月,广纳学子,潜心钻研儒家经典,弘扬圣学,实乃幸事!”
始皇帝闻言抬眸看了一眼武帝,但也并未多言,他跟郑荨待在一起的时间最久,刘彻或许是感觉不出来,这后世人在谈论白鹿洞书院和朱熹时,声音里抗拒的态度非常明显,她是既喜欢又讨厌他们的!但是为什么呢?难不成是后世那句“打倒孔家庙,救出孔夫子?”,还是后世在意的女子倍受封建思想压迫一事?那喜欢又是怎么回事?
而其他感觉到始皇帝在思考的其他人都噤声不言,实在是严肃起来的始皇帝太过有威压!
走在前面引路的郑荨倒是毫不知后面的气氛不对劲,她只是迈着“视死如归”地表情慢慢接近书院
走到门口,郑荨就见书院内已经有一波人在里面参观了,旁边还跟着一看就是专业教授的人陪同,看了看系统给的介绍,郑荨给老祖宗们让了让位置,随后介绍道
“老祖宗们,说起白鹿洞书院,就不得不介绍一些历史知名人物了,正好他们今天也在这里,请予许我为老祖宗们介绍一二
这首先就是程朱理学中的“程”,程颢、程颐兄弟,他们是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学说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探寻天理。
例如,他们认为“仁”是天理的核心体现,像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都是“仁”的具体表现。在人性论方面,认为人性本善,只是被气禀所拘、人欲所蔽而产生恶,因此要通过修养恢复善性。
程颢、程颐兄弟未曾在白鹿洞书院授课,不过,他们的理学思想对白鹿洞书院的学术氛围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间接影响
程朱理学体系中,朱熹是白鹿洞书院的关键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授徒,使得二程的思想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过程中有所体现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人就是朱熹了,他是程朱理学的另一关键人物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使其成为当时的理学学术中心!他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这个学规成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典范。学规内容包括“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还有“为学之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部分,涵盖教育目的、学习方法、修身准则等诸多方面
朱熹认为“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是万物的本原。“气”是形而下者,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和“气”相依相存,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他还主张“性即理”,人性本善,因为“理”在人身上体现为“性”。他认为心是认识的主体,通过心可以体认天理。同时,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受气禀的影响会产生善恶差异。
最后朱熹认识论的核心是格物致知,他强调“格物”是接触事物并穷尽其理,“致知”是推致自己的知识而达到极致。通过对事物的研究,从一事一物中体会天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少成多,最终豁然贯通
这最后一位人物,是王阳明,他幼名云,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是明朝绍兴府余姚人
王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有关联又有区别,对其既有继承,也有批判与发展
在继承方面,二者均认同儒家道统,以传承孔孟思想为使命,重视研读儒家经典。同时,都看重个人道德修养,将其作为成圣根基与社会秩序基石。
批判方面主要是对于“格物致知”,程朱理学主张外求,通过研究事物来穷理,王阳明觉得此方式繁琐,倡导向内心体悟!而关于“天理”,程朱理学将其视为超越人心的客观存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王阳明则认为天理在人心,二者并非绝对对立
在发展方面,王阳明提出“心即理”,把“理”的根源归于人心,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是一体,不可分割;主张“致良知”,将良知作为内心先天道德标准,靠扩充良知实现道德完善
…”
说完这些,郑荨本应该退到一边给老祖宗们留下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只是余光瞥见正皱眉查看资料的老朱时,郑荨忍不住将心里话吐噜了出来,“洪武爷,晚辈听闻您曾试图认朱熹为祖?这样其实大可不必,不说他们读书人那套未必就全部都对社会好,就是那句“自古得位之正者,唯有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也比“我祖宗是朱熹”好!”
朱熹…
朱元璋…
其他老祖宗…
后世人这话来得莫名其妙不说,深究起来怎么看也都是在无理取闹,但在场的人心里都有了一个答案,这后世人确实看程朱理学这帮子人不顺眼!
“老祖宗,我们马上就要到白鹿洞书院了,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被后世人称为古代清华北大的地方,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吧!
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与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齐名
唐代李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白鹿为伴,人称“白鹿先生”,其隐居地被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四年,在此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宋代扩建为书院,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北宋时,书院得到朝廷赐书,后因战乱荒废。南宋朱熹出任南康知军,重建书院并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使其振兴。元朝时毁于战火,明朝多次重建,崇祯初年恢复盛况。清朝有所扩建,光绪年间停办,辛亥革命后毁于大火,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重修
朱熹在此讲学,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共同准则,对中国近700年的教育理念产生影响。此外,周敦颐、王阳明等众多名人也曾在此讲学,推动了理学等学术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历史上,从白鹿洞书院走出了众多人才,包括三位状元、200多位进士,以及不计其数的举人和秀才,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三千进士贯华夏,满朝文武半江西”之称!是对古代江西地区人才鼎盛状况的最高赞誉!”
猪猪听完郑荨的介绍,率先开口了,“朕赞赏白鹿洞书院之功,大汉自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天下皆以儒学为尊。这白鹿洞书院,能历经岁月,广纳学子,潜心钻研儒家经典,弘扬圣学,实乃幸事!”
始皇帝闻言抬眸看了一眼武帝,但也并未多言,他跟郑荨待在一起的时间最久,刘彻或许是感觉不出来,这后世人在谈论白鹿洞书院和朱熹时,声音里抗拒的态度非常明显,她是既喜欢又讨厌他们的!但是为什么呢?难不成是后世那句“打倒孔家庙,救出孔夫子?”,还是后世在意的女子倍受封建思想压迫一事?那喜欢又是怎么回事?
而其他感觉到始皇帝在思考的其他人都噤声不言,实在是严肃起来的始皇帝太过有威压!
走在前面引路的郑荨倒是毫不知后面的气氛不对劲,她只是迈着“视死如归”地表情慢慢接近书院
走到门口,郑荨就见书院内已经有一波人在里面参观了,旁边还跟着一看就是专业教授的人陪同,看了看系统给的介绍,郑荨给老祖宗们让了让位置,随后介绍道
“老祖宗们,说起白鹿洞书院,就不得不介绍一些历史知名人物了,正好他们今天也在这里,请予许我为老祖宗们介绍一二
这首先就是程朱理学中的“程”,程颢、程颐兄弟,他们是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学说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探寻天理。
例如,他们认为“仁”是天理的核心体现,像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都是“仁”的具体表现。在人性论方面,认为人性本善,只是被气禀所拘、人欲所蔽而产生恶,因此要通过修养恢复善性。
程颢、程颐兄弟未曾在白鹿洞书院授课,不过,他们的理学思想对白鹿洞书院的学术氛围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间接影响
程朱理学体系中,朱熹是白鹿洞书院的关键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授徒,使得二程的思想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过程中有所体现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人就是朱熹了,他是程朱理学的另一关键人物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使其成为当时的理学学术中心!他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这个学规成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典范。学规内容包括“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还有“为学之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部分,涵盖教育目的、学习方法、修身准则等诸多方面
朱熹认为“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是万物的本原。“气”是形而下者,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和“气”相依相存,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他还主张“性即理”,人性本善,因为“理”在人身上体现为“性”。他认为心是认识的主体,通过心可以体认天理。同时,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受气禀的影响会产生善恶差异。
最后朱熹认识论的核心是格物致知,他强调“格物”是接触事物并穷尽其理,“致知”是推致自己的知识而达到极致。通过对事物的研究,从一事一物中体会天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少成多,最终豁然贯通
这最后一位人物,是王阳明,他幼名云,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是明朝绍兴府余姚人
王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有关联又有区别,对其既有继承,也有批判与发展
在继承方面,二者均认同儒家道统,以传承孔孟思想为使命,重视研读儒家经典。同时,都看重个人道德修养,将其作为成圣根基与社会秩序基石。
批判方面主要是对于“格物致知”,程朱理学主张外求,通过研究事物来穷理,王阳明觉得此方式繁琐,倡导向内心体悟!而关于“天理”,程朱理学将其视为超越人心的客观存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王阳明则认为天理在人心,二者并非绝对对立
在发展方面,王阳明提出“心即理”,把“理”的根源归于人心,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是一体,不可分割;主张“致良知”,将良知作为内心先天道德标准,靠扩充良知实现道德完善
…”
说完这些,郑荨本应该退到一边给老祖宗们留下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只是余光瞥见正皱眉查看资料的老朱时,郑荨忍不住将心里话吐噜了出来,“洪武爷,晚辈听闻您曾试图认朱熹为祖?这样其实大可不必,不说他们读书人那套未必就全部都对社会好,就是那句“自古得位之正者,唯有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也比“我祖宗是朱熹”好!”
朱熹…
朱元璋…
其他老祖宗…
后世人这话来得莫名其妙不说,深究起来怎么看也都是在无理取闹,但在场的人心里都有了一个答案,这后世人确实看程朱理学这帮子人不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