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分家后,小寡妇相公从京城回来了 > 第116章 添了生计

分家后,小寡妇相公从京城回来了 第116章 添了生计

    村里走了一批青壮年,让整个村子的气氛很是低靡了几天。

    不过,时间久了也就那样,有些思念和担忧渐渐被藏在了心底,只有忙完一天活,夜深人静时想起,忍不住叹上一声,祷告一番。

    没办法,生活还要继续,穷苦百姓,每天睁开眼就是干活,不干你吃什么。

    今年的三河村,就因为洪灾,差点又要卖儿卖女,还好因为裴昇,免了赋税。

    可就算如此,那一季的粮食也不会回来,后来补种的粮种,同样收成不理想。

    古代的农作物产量本来就低,如今收成再不理想,可想而知,该低成咋样了。

    漆柒看到杨大庆送过来的稻栗,有些无语。

    杨大庆有些局促道,“东家,不是我不尽心侍弄,实在是这补种晚了些,幸好今年秋季时天气还算炎热,不然,怕是连这点收成都没有。”

    “我知道,并没有责怪你的意思。”漆柒笑着打断他,“俗话说得好,打蛇打在七寸上,庄稼种在节气上。虽然我不懂种植,但也知道应季种植的必要性。”

    “欸,是这个理,东家懂行。”杨大庆连连点头,“这次水灾,我们敢补种,其实也是赌一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算算日子还可以拼上一把,幸好,今年的秋老虎比往年还厉害。这次收成虽然看着少了些,可好歹有收成,且不用交赋税啊,可以全部留下来,这比交完赋税留下来的可是多了。”

    杨大庆说得眼睛都亮了,显然对这次的收成还是满意的。

    赋税,对喔,古代农户天天起早摸黑种出来的粮食还不全是自己的,还要交赋税,佃户更惨,还有租子,真正能留在手里的还剩多少呢。

    富的富得流油,穷的穷得叮当响。

    古今中外,其实都一样。

    怎么样去改变这一现状呢?

    漆柒思索着。

    封建社会,她一个小女子,言薄力微,又能干些什么呢?

    “小德子,系统里有没有改良粮种的办法,把关于科学种植方面的书籍,统统给我兑换了。”

    她还真能干点事,只有把粮食的产量提高了,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最起码要保证他们能吃饱饭。

    “有的,已经兑换,放在系统空间。”系统这次啥废话都没有,立马办好了,还积极地帮着推荐了起来,“小柒柒,未来科技位面,有提高粮种的培育液,要不要来点?修真位面有灵液,撒上几滴,保证产量迅速提升。”

    “我是要持久的,可以推广的,附和现在这个社会实际的办法。灵液那种东西,难道让我走遍大江南北到处撒去?行了,等我研究一下农书再说吧。”

    看到摆在地上收成,漆柒又想到她小水潭里的鸡头米还没收呢,“叔,还要麻烦你,帮我去收一下芡实。”

    “芡实?”杨大庆不明白是什么,但没有多问,只问,“在哪里?”

    “祖宅那边的小水潭,走,我们快过去看看。”

    漆柒领着人来到小水潭处,发现里面的芡实叶已经枯败,她一拍脑袋,懊恼道,“完了,完了,过了采摘季节,这芡实叶也是一叶药材,六月份采摘最好,也错过了。哎,等明年再说吧。”

    一天天的事情太多,八九月,她又不在家,自然是把这片财富遗忘了。

    回去的路上,她生怕明年也有事,或是遗忘,干脆把芡实的采摘方法,注意事项,一一都交代给了杨大庆。

    了了一桩事,漆柒开始静下心来研究农学书,种子的培育,粮食的增产,害虫的治理,套种的搭配,把有用的方法,一一摘抄下来。等明年春天一到,可以开始实验。

    正当漆柒刻苦用功时,三河村几家合力买的艚子买回来了,随着艚子回来的还有数艘小舟。

    艚子一停靠在三河村的堤坝码头,村里村外都给轰动了。

    一波波的人群赶向堤坝看热闹,整个堤坝上挤得满满都是人头。

    漆柒站在自家大门口,看着堤坝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就头皮发麻,这不要谁一个不小心被挤掉下去哟……

    大家为什么这么激动?

    因为有了艚子,肯定需要船夫啊。对于地里刨食的农户来说,闲暇时去镇上寻份短工,做做苦力,是给家里增添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可惜僧多粥少,真正能寻到短工的人并不多。没点路子,根本没人搭理你。

    此时,村里的壮劳力纷纷上门拜访村长,想谋求这个位置。

    顿时,村长家门庭若市。

    村长痛并快乐着。

    “大伙儿先回去吧,这事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这艘艚子是我们几家人合买的,等我们一起商量好了章程再通知大家,好了,回吧。”

    人实在太多,村长最后把人统统请了出去。同时,把几家股东召集起来,商量此时。

    漆柒没去,她事情已经很多了,这事就不掺和了。

    最后,从旁人那里听说了选人的结果,村长人还是很不错的,除了股东每家可以举荐一个自家人,余下人都是选的村中贫困户。

    而村长也发话,有余钱的人家,可以自行买小舟,艚子可以让他们挂靠。

    哎哟,此话一出,顿时又热闹开了。

    一艘小舟也不是谁都买得起的,特别是刚刚他们才付了免兵役银,现在家里有余钱的人家真不多了。

    但他们可以拼啊,几家亲兄弟多的,一起凑凑买呗。

    就这样,一番操作下来,码头又多了五条小舟。

    至此,三河村的村民就多了一项打渔的生计。

    可一船的人都是新手,船夫不是那么好当的,打渔也不是那么好干的活,没点技巧可不行。

    不过古人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且他们能吃苦,肯干肯学肯钻研。

    有人特意提着东西去请教老渔夫,有人去江中看别人捕鱼,慢慢的,不知不觉,他们已然成了一名合格的船夫,渔夫。

    江中水产丰富,只要肯干,吃苦耐劳,总会有收获。

    隔壁几个村子看着三河村越来越好,也不免起了心思,纷纷效仿,最后,三河村码头处停放的艚子小舟越来越多,小码头又扩建成了中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