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长夜 第150章 靠自己?
“杨将军说笑了,耽罗城的那种城防,下官带几百人都能打下来,将军何须动用此等重器,恐怕就连平壤的城墙都禁不起将军这些大炮的炮击。”
郑基抓到一丝机会,立马拍马屁,就连说话时,也把自己的身份拉低。
“如此说来,郑大人是打算帮本将拿下耽罗城了?”
杨三生饶有深意的看着郑基,眼前此人懂得察言观色,难怪朝鲜国内大北派的势力倒台后,此人身为大北派的余孽还能继续在济州岛混日子。
“不不不,将军说笑了,下官麾下可没那么多人,下官只是与城内的守将相熟,下官愿进城帮将军拿下耽罗城。”
郑基连忙表态,要是有的选,他不愿意成为一个被囚禁的人,要是有能得到自由的机会,他愿意冒险一试。
听完郑基的话,杨三生觉得有道理,目前济州岛水营和港口已经被他拿下,这个郑基哪怕有什么歪心思,也飞不出济州岛,再说了,今后的济州岛也需要一个朝鲜本地人与外人打交道,要是这个郑基能劝降耽罗城内的守军,他也不介意重用郑基,让他暂时成为济州岛的门面和挡箭牌。
“郑大人说的不错,杀鸡焉用牛刀,既然郑大人有意,本将也不好阻拦,要是郑大人能做好此事,想必大王一高兴,心情变好,今后陪伴他的亲近之人可以减少一人也说不定。”
郑基现在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杨三生也不担心郑基耍花招,这济州岛别的不多,被流放的政治罪犯最多,还怕今后找不到一个可用之才吗。
听到杨三生应允,郑基激动道。
“下官多谢将军栽培,今后将军有命,下官必不负将军所望。”
“去吧,你只有两日。”
杨三生也不多言,淡淡道。
“下官这就动身,将军只需等下官的好消息。”
说完,郑基头也不回的离开,也不管曾经的那几个小弟,转身就走,如今他能保住自己的自由之身就不错了,哪还有心思救其他人。
“送这几位大人去好好陪着大王,没有本将的允许,大王身边的任何人都不准离开半步。”
郑基离开后,杨三生吩咐道,他不希望今后的水营中有外人在。
“遵命。”
几名朝鲜军官很快又被带回到船上,并陪在李珲身边,如今就连帮助杨三生拿下水营的朴部承也被限制自由出入,并且就算朴部承出去办事,身旁也会有几名士兵跟随。
这并不是杨三生卸磨杀驴,而是如今的李珲除了是曾经的朝鲜大王身份外,没有任何用处,他虽然说过,要帮李珲复仇,但杨三生目前并没有打算攻上朝鲜本土,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等到李倧迫于狗鞑子的压力,被迫臣服鞑子时,才是他对朝鲜出兵的最好时机。
在此之前,李珲复仇的心愿只能先放一放。
“萧平,冯保,王远清。”
处理完这些朝鲜人的事,杨三生说道。
“属下在。”
“下官在。”
一旁的萧平,冯保以及王远清二人回答道。
如今萧平的家眷全在笨港定居,其子也在笨港书院读书,曾经那个被登州士绅家丁追的满大街逃命的辽人,今日也成为了一名勇悍的将军。
“今后这济州岛的安危就拜托萧将军和冯将军了。”
“属下二人必不负少将军所托。”
萧平和冯保抱拳道。
“王远清,今后这济州岛的民生可就需要你多多费心了。”
“少将军请放心,下官必用心发展此岛。”
王远清,三十岁左右,原本是笨港一名普通农户之子,一直跟随其父耕地,杨三生率大军攻陷笨港后,第一时间就报名参了军,随后在与荷兰人的战斗中,腿部受到了永久性损伤,从此不宜再从军,为此,王远清领到了50两白银的抚恤金,以及每年十两的军人伤残补贴金。
养伤期间,王远清闲不住,跟随孙元化学习知识和认字,虽然王远清是半路出家,但其很有天赋,虽然上次惜败王言没能成为首里城县长,但如今却在济州岛县长的选拔赛中胜出,此次前往济州岛,杨三生就带着王远清以及十余名县长副手。
“很好,只不过,济州岛不比首里城,首里城周边最具威胁的萨摩藩水师已经被除掉,首里城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可济州岛不一样,此岛周边不仅有朝鲜、倭国、后金和大明甚至还有佛郎机人和荷兰人出现,要不了多久,朝鲜大王李倧必会派大军夺回济州岛,本将因为身份原因无法介入此战,你等能用的船只只有飞狮号以及这水营中的朝鲜战船。
并且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你等也不是我大明军将,而是前朝鲜大王李珲的部下,你等可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杨三生耐心的向这三人解释着目前济州岛周边面临的情况。
“属下明白。”
“下官明白,只是…………”
萧平和冯保倒是爽快的答应,毕竟他们只负责军事,内政这方面他们可不操心,也无权操心。
“王县长有何事,尽管道来。”
看着王远清欲言又止的模样,杨三生大致也能猜出王远清面临的困难。
“少将军,济州岛本就不属于我大明,这岛上之人也几乎全是朝鲜人,下官担心这济州岛上的朝鲜人过多,所以恳请少将军准许从笨港等地送一些移民过来,填补此地的人口。”
“此岛暂且还无法从笨港等地输送移民。”
一听杨三生此话,王远清眼中露出失望神色,这特么是地狱开局啊,与首里城完全就不是一个待遇。
“不过。”
随即杨三生话锋一转,说道。
“这辽东和朝鲜有不少遭受迫害的百姓,只要岛上有足够多的粮食,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招募到不少百姓的,当然,本将会在返回笨港前,为此岛运送一批百姓,今后,此地能有多少百姓,全看你等的手段了。”
王远清本以为不能得到杨三生的帮助,没想到这是柳暗花明。
郑基抓到一丝机会,立马拍马屁,就连说话时,也把自己的身份拉低。
“如此说来,郑大人是打算帮本将拿下耽罗城了?”
杨三生饶有深意的看着郑基,眼前此人懂得察言观色,难怪朝鲜国内大北派的势力倒台后,此人身为大北派的余孽还能继续在济州岛混日子。
“不不不,将军说笑了,下官麾下可没那么多人,下官只是与城内的守将相熟,下官愿进城帮将军拿下耽罗城。”
郑基连忙表态,要是有的选,他不愿意成为一个被囚禁的人,要是有能得到自由的机会,他愿意冒险一试。
听完郑基的话,杨三生觉得有道理,目前济州岛水营和港口已经被他拿下,这个郑基哪怕有什么歪心思,也飞不出济州岛,再说了,今后的济州岛也需要一个朝鲜本地人与外人打交道,要是这个郑基能劝降耽罗城内的守军,他也不介意重用郑基,让他暂时成为济州岛的门面和挡箭牌。
“郑大人说的不错,杀鸡焉用牛刀,既然郑大人有意,本将也不好阻拦,要是郑大人能做好此事,想必大王一高兴,心情变好,今后陪伴他的亲近之人可以减少一人也说不定。”
郑基现在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杨三生也不担心郑基耍花招,这济州岛别的不多,被流放的政治罪犯最多,还怕今后找不到一个可用之才吗。
听到杨三生应允,郑基激动道。
“下官多谢将军栽培,今后将军有命,下官必不负将军所望。”
“去吧,你只有两日。”
杨三生也不多言,淡淡道。
“下官这就动身,将军只需等下官的好消息。”
说完,郑基头也不回的离开,也不管曾经的那几个小弟,转身就走,如今他能保住自己的自由之身就不错了,哪还有心思救其他人。
“送这几位大人去好好陪着大王,没有本将的允许,大王身边的任何人都不准离开半步。”
郑基离开后,杨三生吩咐道,他不希望今后的水营中有外人在。
“遵命。”
几名朝鲜军官很快又被带回到船上,并陪在李珲身边,如今就连帮助杨三生拿下水营的朴部承也被限制自由出入,并且就算朴部承出去办事,身旁也会有几名士兵跟随。
这并不是杨三生卸磨杀驴,而是如今的李珲除了是曾经的朝鲜大王身份外,没有任何用处,他虽然说过,要帮李珲复仇,但杨三生目前并没有打算攻上朝鲜本土,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等到李倧迫于狗鞑子的压力,被迫臣服鞑子时,才是他对朝鲜出兵的最好时机。
在此之前,李珲复仇的心愿只能先放一放。
“萧平,冯保,王远清。”
处理完这些朝鲜人的事,杨三生说道。
“属下在。”
“下官在。”
一旁的萧平,冯保以及王远清二人回答道。
如今萧平的家眷全在笨港定居,其子也在笨港书院读书,曾经那个被登州士绅家丁追的满大街逃命的辽人,今日也成为了一名勇悍的将军。
“今后这济州岛的安危就拜托萧将军和冯将军了。”
“属下二人必不负少将军所托。”
萧平和冯保抱拳道。
“王远清,今后这济州岛的民生可就需要你多多费心了。”
“少将军请放心,下官必用心发展此岛。”
王远清,三十岁左右,原本是笨港一名普通农户之子,一直跟随其父耕地,杨三生率大军攻陷笨港后,第一时间就报名参了军,随后在与荷兰人的战斗中,腿部受到了永久性损伤,从此不宜再从军,为此,王远清领到了50两白银的抚恤金,以及每年十两的军人伤残补贴金。
养伤期间,王远清闲不住,跟随孙元化学习知识和认字,虽然王远清是半路出家,但其很有天赋,虽然上次惜败王言没能成为首里城县长,但如今却在济州岛县长的选拔赛中胜出,此次前往济州岛,杨三生就带着王远清以及十余名县长副手。
“很好,只不过,济州岛不比首里城,首里城周边最具威胁的萨摩藩水师已经被除掉,首里城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可济州岛不一样,此岛周边不仅有朝鲜、倭国、后金和大明甚至还有佛郎机人和荷兰人出现,要不了多久,朝鲜大王李倧必会派大军夺回济州岛,本将因为身份原因无法介入此战,你等能用的船只只有飞狮号以及这水营中的朝鲜战船。
并且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你等也不是我大明军将,而是前朝鲜大王李珲的部下,你等可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杨三生耐心的向这三人解释着目前济州岛周边面临的情况。
“属下明白。”
“下官明白,只是…………”
萧平和冯保倒是爽快的答应,毕竟他们只负责军事,内政这方面他们可不操心,也无权操心。
“王县长有何事,尽管道来。”
看着王远清欲言又止的模样,杨三生大致也能猜出王远清面临的困难。
“少将军,济州岛本就不属于我大明,这岛上之人也几乎全是朝鲜人,下官担心这济州岛上的朝鲜人过多,所以恳请少将军准许从笨港等地送一些移民过来,填补此地的人口。”
“此岛暂且还无法从笨港等地输送移民。”
一听杨三生此话,王远清眼中露出失望神色,这特么是地狱开局啊,与首里城完全就不是一个待遇。
“不过。”
随即杨三生话锋一转,说道。
“这辽东和朝鲜有不少遭受迫害的百姓,只要岛上有足够多的粮食,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招募到不少百姓的,当然,本将会在返回笨港前,为此岛运送一批百姓,今后,此地能有多少百姓,全看你等的手段了。”
王远清本以为不能得到杨三生的帮助,没想到这是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