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长夜 第439章 杨御蕃
“总兵大人,真就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叛贼乘船离去?”
距离李青山叛军营地西面二十里的位置,一支明军正在此处扎营,而这支明军的指挥官,名叫杨御蕃,乃是明朝名将杨肇基之子。
……………………………………………………
历史上,天启时期,杨御蕃随父镇压徐鸿儒白莲教军,任副总兵,崇祯四年孔有德、耿仲明反于山东,陷登州,御蕃升总兵官坚守莱州城,凡守七月,始解围。以功加署都督同知,总兵,镇守登莱。
只不过,由于杨三生的横插一脚,导致孔有德和耿仲明没有攻陷登州,被赶来增援的杨御蕃率兵击败,而杨御蕃也因功升任总兵,镇守登莱。
……………………………………………………
“不然呢, 海面上停泊着如此庞大的舰队,且还有五艘夹板船,难道你认为,莒州的水师能击败海面上的那支舰队?!”
杨御蕃目光凝视眼前说话的人,无奈道。
对于下属的抱怨,杨御蕃心中又何尝不知,这些由灾民组成的叛军,全都是可以轻松获取的军功,但杨御蕃也明白,前方的那些叛军,只是一群活不下去的灾民而已,如果有的选,他并不愿意生灵涂炭。
一开始,杨御蕃奉命剿灭叛军,他本以为,叛军会西进,毕竟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防备薄弱,哪知道,这支叛军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居然走了反方向,向着莒州方向前进。
他此前甚至觉得,这支叛军疯了,莒州的守备虽不如登州,但一样有高大的城墙和城防设施,就凭这些由灾民组成的叛军,完全不可能攻入莒州。
因此,杨御蕃才会一直率军在叛军身后尾随,并没有主动发起进攻,因为他想知道,这支叛军到底想要干什么,想要活命,往西走就能活命,为何却偏偏选择了一条死路。
直到今天,杨御蕃才明白,原来是有船队前来接应这支叛军。
……………………………………………………
历史上,杨御蕃因招降李青山,引起了围剿李青山的其他官军不满,这些人四处散布杨御蕃的流言,杨御蕃因此被下狱审查。
从这点就能看出,杨御蕃并非是一个嗜杀之人。
……………………………………………………
海岸边。
“此番我军只来了三百艘船,并不能把三十万的灾民全都运走,还需李渠魁率军在此地驻扎一段时间才行。”
赵东平上岸后,对着正在岸边等候的李青山说道。
“此事倒是小事,只是我军目前粮草不济,恐无法支撑太久。”
李青山有些为难道。
虽然不能第一时间离开,但对方信守承诺,派来了如此多的船只,已经证明了对方的诚意,让他率军暂时驻扎在此地,也不无不可,毕竟他造反也是为了能够给活不下去的灾民谋取一条生路。
“此乃小事,我立刻派人送来一批粮食。”
赵东平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区区粮草而已,要知道,如今的东番岛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多谢赵将军,有了这些粮食,某就能率兵与后方的官军对峙下去。”
李青山闻言,面露喜色,感谢道。
有了粮食的支撑,他就可以稳住军心。
很快,大量的小船纷纷靠岸,其中一部分小船运来了粮食,另外一部分小船上下来了两千三百余人,其中两千人手持自生火铳,让周围的灾民不敢胡乱上前,剩下的三百余人,则是工匠。
不多时,两千士兵开始指挥混乱的灾民排队,让灾民以家庭为单位排队,依次登上小船,然后又安排那些身体较为强壮的灾民,跟随三百余工匠,砍伐树木,在此处修建几座简易的码头,方便之后船只靠岸。
毕竟此地聚集了三十多万人,仅靠小船的运输速度,这也太耽搁时间了,必须修建几座简易的码头,才能加快灾民登船的速度。
而李青山见状,也安排麾下的两千士兵前去维护秩序,并听从船上下来之人的指挥。
……………………………………………………
一周后,海面上的三百艘船只,只剩下二十艘,其中五艘乃是驻扎在此地威慑山东水师的战舰,剩下的十五艘船只,则运载了岸上十七万余人的口粮。
至于粮食为何存放在船上,也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意外,反正灾民每天所需的粮食,都会安排小船送上岸。
第一批返回东番岛的船只,只运载了此处不到一半的灾民,毕竟运输船上还需要存放一些返程的口粮,淡水之类的物资,无法满载运输。
不过,好消息是,杨御蕃率领的官军并没有打算对李青山这些叛军赶尽杀绝,只是与叛军对峙,看样子是准备等到所有的叛军乘船撤离。
同时,有船只在海上运送灾民的消息迅速传播,也让山东一些不堪灾民重负的县城在城外散播消息,让一些刚到县城求生的灾民前去莒州南部二十里外的沿海,因为那里有大量的船只会把灾民运送到其他地方。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山东官员开始这样做,因为山东各州县本就没有太多的存粮用来救济灾民,就算是有,那也是给锦州等地准备的军粮,不可能拿出来救济灾民。
要知道,如今满清鞑子正在猛攻锦州,如今正处于关键时期,并且皇太极还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锦州义县义州镇),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
而山东作为松、锦防线海路运输的关键点,军粮必须保证充足。(松锦大战,1640年—1642年,双方参战兵力明军约13万,清军约11万。)
……………………………………………………
三天后,杨御蕃大营所在地。
“启禀总兵大人,我军后方出现大规模灾民,并且这些灾民不知从谁口中听说,有大量船只会在此处沿海接走灾民,导致这些灾民纷纷赶来此处,请问我军是否需要派兵驱赶这些灾民?!”
一名穿着游击服饰的将领,对着杨御蕃汇报道。
杨御蕃闻言,眉头紧皱,他知道,这些灾民来此,必然是山东的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减轻当地官府的压力,故意为之。
距离李青山叛军营地西面二十里的位置,一支明军正在此处扎营,而这支明军的指挥官,名叫杨御蕃,乃是明朝名将杨肇基之子。
……………………………………………………
历史上,天启时期,杨御蕃随父镇压徐鸿儒白莲教军,任副总兵,崇祯四年孔有德、耿仲明反于山东,陷登州,御蕃升总兵官坚守莱州城,凡守七月,始解围。以功加署都督同知,总兵,镇守登莱。
只不过,由于杨三生的横插一脚,导致孔有德和耿仲明没有攻陷登州,被赶来增援的杨御蕃率兵击败,而杨御蕃也因功升任总兵,镇守登莱。
……………………………………………………
“不然呢, 海面上停泊着如此庞大的舰队,且还有五艘夹板船,难道你认为,莒州的水师能击败海面上的那支舰队?!”
杨御蕃目光凝视眼前说话的人,无奈道。
对于下属的抱怨,杨御蕃心中又何尝不知,这些由灾民组成的叛军,全都是可以轻松获取的军功,但杨御蕃也明白,前方的那些叛军,只是一群活不下去的灾民而已,如果有的选,他并不愿意生灵涂炭。
一开始,杨御蕃奉命剿灭叛军,他本以为,叛军会西进,毕竟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防备薄弱,哪知道,这支叛军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居然走了反方向,向着莒州方向前进。
他此前甚至觉得,这支叛军疯了,莒州的守备虽不如登州,但一样有高大的城墙和城防设施,就凭这些由灾民组成的叛军,完全不可能攻入莒州。
因此,杨御蕃才会一直率军在叛军身后尾随,并没有主动发起进攻,因为他想知道,这支叛军到底想要干什么,想要活命,往西走就能活命,为何却偏偏选择了一条死路。
直到今天,杨御蕃才明白,原来是有船队前来接应这支叛军。
……………………………………………………
历史上,杨御蕃因招降李青山,引起了围剿李青山的其他官军不满,这些人四处散布杨御蕃的流言,杨御蕃因此被下狱审查。
从这点就能看出,杨御蕃并非是一个嗜杀之人。
……………………………………………………
海岸边。
“此番我军只来了三百艘船,并不能把三十万的灾民全都运走,还需李渠魁率军在此地驻扎一段时间才行。”
赵东平上岸后,对着正在岸边等候的李青山说道。
“此事倒是小事,只是我军目前粮草不济,恐无法支撑太久。”
李青山有些为难道。
虽然不能第一时间离开,但对方信守承诺,派来了如此多的船只,已经证明了对方的诚意,让他率军暂时驻扎在此地,也不无不可,毕竟他造反也是为了能够给活不下去的灾民谋取一条生路。
“此乃小事,我立刻派人送来一批粮食。”
赵东平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区区粮草而已,要知道,如今的东番岛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多谢赵将军,有了这些粮食,某就能率兵与后方的官军对峙下去。”
李青山闻言,面露喜色,感谢道。
有了粮食的支撑,他就可以稳住军心。
很快,大量的小船纷纷靠岸,其中一部分小船运来了粮食,另外一部分小船上下来了两千三百余人,其中两千人手持自生火铳,让周围的灾民不敢胡乱上前,剩下的三百余人,则是工匠。
不多时,两千士兵开始指挥混乱的灾民排队,让灾民以家庭为单位排队,依次登上小船,然后又安排那些身体较为强壮的灾民,跟随三百余工匠,砍伐树木,在此处修建几座简易的码头,方便之后船只靠岸。
毕竟此地聚集了三十多万人,仅靠小船的运输速度,这也太耽搁时间了,必须修建几座简易的码头,才能加快灾民登船的速度。
而李青山见状,也安排麾下的两千士兵前去维护秩序,并听从船上下来之人的指挥。
……………………………………………………
一周后,海面上的三百艘船只,只剩下二十艘,其中五艘乃是驻扎在此地威慑山东水师的战舰,剩下的十五艘船只,则运载了岸上十七万余人的口粮。
至于粮食为何存放在船上,也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意外,反正灾民每天所需的粮食,都会安排小船送上岸。
第一批返回东番岛的船只,只运载了此处不到一半的灾民,毕竟运输船上还需要存放一些返程的口粮,淡水之类的物资,无法满载运输。
不过,好消息是,杨御蕃率领的官军并没有打算对李青山这些叛军赶尽杀绝,只是与叛军对峙,看样子是准备等到所有的叛军乘船撤离。
同时,有船只在海上运送灾民的消息迅速传播,也让山东一些不堪灾民重负的县城在城外散播消息,让一些刚到县城求生的灾民前去莒州南部二十里外的沿海,因为那里有大量的船只会把灾民运送到其他地方。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山东官员开始这样做,因为山东各州县本就没有太多的存粮用来救济灾民,就算是有,那也是给锦州等地准备的军粮,不可能拿出来救济灾民。
要知道,如今满清鞑子正在猛攻锦州,如今正处于关键时期,并且皇太极还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锦州义县义州镇),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
而山东作为松、锦防线海路运输的关键点,军粮必须保证充足。(松锦大战,1640年—1642年,双方参战兵力明军约13万,清军约11万。)
……………………………………………………
三天后,杨御蕃大营所在地。
“启禀总兵大人,我军后方出现大规模灾民,并且这些灾民不知从谁口中听说,有大量船只会在此处沿海接走灾民,导致这些灾民纷纷赶来此处,请问我军是否需要派兵驱赶这些灾民?!”
一名穿着游击服饰的将领,对着杨御蕃汇报道。
杨御蕃闻言,眉头紧皱,他知道,这些灾民来此,必然是山东的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减轻当地官府的压力,故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