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混在北宋当皇帝 > 第231章 赵洹的决择

混在北宋当皇帝 第231章 赵洹的决择

    金蒙联军是在十月二十五越过阴山攻入西夏的,十月二十八拿下河套,十一月一日沿着黄河攻打贺兰山防线,十一月十四日攻破贺兰山防线,杀进银川平原,夏崇宗李乾顺则是在十一月十九向大宋派遣求援使臣。

    西夏使臣离开西夏进入大宋,到面见赵洹也需要一段时间。

    赵洹是在涿州休整的第四日,见到的西夏使臣。

    面对西夏的称臣与求援,赵洹该是什么态度?

    西夏建国百年来,去帝号称臣这种事情真不是一次两次,有是对大宋的妥协,也有是对辽国的妥协,但每一次过不了多久,便又会重新恢复帝号。

    如果是对大宋称臣,就拿辽国做挡箭牌,重新恢复帝号。如果是对辽国称臣,就拿大宋做挡箭牌,重新恢复帝号,可谓反复无常。

    上一次西夏对大宋称臣,是宋哲宗后期,前后持续十八年,趁着宋徽宗中后期,大宋先后爆发梁山起义,方腊起义,内乱不断,西夏便又恢复了帝号。

    当然,无论西夏以前几次反复,只要西夏愿意去帝号称臣,便都代表大宋又一次压服西夏,这对于大宋以前任何一个皇帝而言,都是大涨脸面,大涨皇帝威严的好事,再加上大宋确实不能看着西夏被灭,致使强敌能从西北也威胁大宋。

    如果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宋皇帝,面对西夏当前的情况,以及夏崇宗李乾顺亲笔国书称臣求援,恐怕就算不派兵进入西夏去支援,也应该派一支大军北过燕山,攻入金国,来一招‘围魏救赵’,迫使金蒙联军撤出西夏。

    可惜,赵洹毕竟不同于大宋以前任何一位皇帝,他现在根本不需要靠着西夏称臣这种事情,来彰显自己的功绩,提升自己的皇帝威严,他考虑的只有实际利益!

    “陛下,臣认为应当救援西夏。”随行迁都的文武百官,有一半谏言应该救援西夏。

    金国本就是大宋的大敌,如今金国还整合了蒙古诸部,去年第一次攻打西夏,金蒙联军之中就有近十二万骑兵,今年第二次攻打西夏,更是足足有十五万骑兵。

    这还只是金国与蒙古诸部的一部分骑兵罢了,金国与蒙古诸部全部骑兵加在一起,恐怕得有接近三十万的数量。

    一旦西夏被金国所占,金国就能从两面威胁大宋,届时二三十万骑兵若从西夏境内出发,不出数日就能攻到昔年大唐旧都所在的关中平原,若是关中平原有失,大宋中原腹地将直接面临威胁。

    西夏或许反复无常,可西夏毕竟实力有限,对大宋顶多只是癣疥之疾,无法产生什么致命的威胁,留着西夏,远比西夏被强敌占据要好太多了。

    文武百官都只是谏言,如何决择还要看赵洹的考虑。

    赵洹当然也不希望西夏被金国占领,但他同样没有派大军救援西夏的打算,因为他压根就不觉得此次金蒙联军真能一举灭了西夏。

    “党项人或许在李元昊之后,对外战争的表现都很拉胯,看上去似乎战斗力不高。”

    “但历史却告诉我,西夏全民皆兵,一旦真有亡国之危,党项人也是能舍生忘死,悍勇无比的。”赵洹自语道。

    历史上,蒙古人六次征伐西夏,且其中四次都是铁木真亲征,生生蹦了一颗牙,将西夏党项人成年男丁几乎全部杀尽,才终于将西夏灭国。

    去年一战,今年一战,两战惨败,西夏虽损兵十五万左右,但全国仍有三十几万成年男丁能战,就金蒙联军现在还剩不到十六万人,想耗死西夏还有的三十几万成年男丁,而灭掉西夏,可能吗?

    不错,金国偷师大宋,已经有了火炮与开花弹这两种攻城利器。

    可火炮配合开花弹固然犀利,却也仅仅只最开始面世的一两次能直接炸得敌军措手不及,惊恐万状,士气崩溃,一旦有了认知之后,对敌军精神上的威慑就会大大降低,便只能靠物理上的杀伤了。

    而物理杀伤又必须靠数量,没有几百门火炮,几万枚开花弹,是不可能直接炸垮西夏的。

    总之,没有援兵,西夏也绝不会就此灭国,最多被金蒙联军蹂躏之后,国力被削弱,但这对赵洹而言,反而才是好事。

    赵洹完成迁都之后,接下来必然要考虑对西夏、金国、蒙古诸部用兵,西夏、金国、蒙古诸部三方,最好能自己先杀个三败俱伤。

    心里有了决择之后,赵洹以大宋此刻正在迁都,朝政无法理清,不易调集兵马粮草出征为由,让西夏使臣先等大宋迁都完成,理清朝政事物之后,再谈援兵一事。

    西夏使臣无奈,询问之下得知,赵洹后日就启程继续北上燕京,他估计也就几天时间,大宋就能完成迁都了,便仍留在涿州,随行迁都。

    迁都可不是从开封到了燕京就完成了,还要祭告天地。

    当赵洹住进燕京皇宫,开始第一次新都大朝会的时候,西夏使臣已经前后等了十日了,可谓心急如焚,他立刻又来询问救援西夏之事。

    赵洹本就不打算救援,便又以刚到新都,诸事还很混乱,三司六部运转不畅,加上之前迁都,累积了许多军政要务未曾处置为由,让西夏使臣继续等待。

    赵洹说的这些到不全都是借口,三司六部官员毕竟大部分都是文官,其中还有不少年纪大了的,迁都前后二十几天行路,以及本职工作还不能停,连续忙碌下来,不少人到了燕京新都之后就病倒了。

    勋贵、宗室群体事更多,尤其是宗室,本来就不想迁都,现在强迁了过来,对气候的不适应,对自己住所的不适应不满意。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宗室住的房子,肯定是朝廷提供的,同一片区域,谁住在哪里,同样的房子,凭什么你住这个位置,我却住那个位置?

    其中有纨绔子弟,脾气大的,还动手打了起来,有两次双方直接就是郡王,宗正处理不了,自然就会告到赵洹面前。

    赵洹也被烦得不行,恼怒之下,他直接下旨,宗室诸人若不满意现在住所的,可以自行购买其他住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