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直播:我刷的视频通万界 > 第238章 古代的人越穷就越要生孩子

直播:我刷的视频通万界 第238章 古代的人越穷就越要生孩子

    【了解历史,会发现,古代的人越穷就越要生孩子。

    在古代生孩子可能是一个普通人安享晚年的唯一希望。也是一个普通家庭脱离底层、实现逆袭的唯一机会。

    有一个常识经常被现代人忽略掉了,那就是真正穷的吃不上饭的人是娶不起老婆的,更没有可能生孩子。

    能生孩子的家庭,不管吃的有多差,总还是饿不死的。

    一个普通农民,有几亩薄田勉强度日,若是只生一个孩子,他辛苦了一辈子,到老的时候,这个孩子一个人劳作,还要供养父母,大概率会越过越穷,而父母的生活也会非常的凄惨。

    农民若是想要自己的晚年过得好一点,唯一的选择就是多生几个孩子。

    如果一家能生八个孩子,每个孩子给他们一碗饭吃,他的晚年也就是很有盼头的。

    古代的农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盼头就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能享享清福。

    如果连这点盼头都没有了,那么他们的一生将会非常的绝望。

    不止如此,作为底层百姓,很多也是有着能够光宗耀祖的朴素心愿。想要完成这个心愿,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生孩子。

    假如一对夫妻生了八个孩子,这八个孩子里诞生一个聪慧孩子的概率也会提高。

    古代的孩子十几岁就能下地干活,就是一个家庭的劳动力了。

    不妨想想一个一对夫妻加上七个子女一起劳作,就能够供得起那个聪慧的孩子去读书,聪慧的孩子靠读书获取了功名,这个家族就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从此之后,这个家族就有可能迈入书香门第的行列,成为让人羡慕的人上人。

    当然这只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局面。

    更多的情况下,一个家庭若是能有八个左右的孩子,在古代天灾人祸不断的情况下,至少能将家族血脉传承下去。

    这样能出人头地的希望就更大了,连续几代之后,说不定真的就有人能够读书做官了呢。】

    百姓看着天幕所说,很是认同,只不过,不管是穷还是富,谁不想子嗣多些。

    天幕这番话也给很多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家族的阿詹很少是一代人就能成功的,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的。

    劲往一处使,只要一个孩子能出头,那么拉扯一下兄弟姐妹也就是很方便的事情了。

    哪怕只是田间劳作的农民,心思也活了起来,试试吧,还有没有孩子能考读书出头的,送趣学堂学两年。

    若是能考上功名那就最好,再不济读书认字去镇上也能找份体面又钱多的工作,能认识更厉害的人,见识更多。

    作为一家之主,看着家中的众人,垂下眼皮,陷入了沉思,一旁的儿孙也不敢出声打扰。

    (现代人讲究的是如果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就不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来。

    古人是不太讲究这些的幸福的。在古人的观念里,有两个词是深入骨髓的,第一个是活着,第二个是香火或传承。

    老了能享享福,家族的香火没有断在自己手里。这也是古人一直生孩子,尤其是生儿子的强大动力。)

    古人看着天幕,感慨着到底是不一样,谁家生孩子还讲究幸福不幸福,能平安生下来活下去就好了。

    (在古代兄弟少的会被欺负,要是家里没有难顶,大多是会被吃绝户。)

    古人看到“绝户”两字心中也是不喜,但这是很难改变的,女子只身撑起门楣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甚至很多朝代女子压根就没有继承权,家中无男丁的情况,家中的财产都是要归于宗族或者朝廷没收的。

    (这事孟子多少还是要背点锅,被断章取义和曲解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意是:不孝顺的事情有很多,不请示父母很不孝顺,但是后来大家都更认可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不孝在古代可是大罪。)

    儒家弟子只能沉默,话是孟子说的,而被曲解的估计也是儒家弟子干出来的,虽然不知道最开始断章取义的人究竟是谁,也没有书籍对此记录过,所以现在是多有读书人的错了。

    这事办的真让不少读书人人觉得憋屈。

    虽然天幕再三解释这句话的不对,但是这种错误的理念可谓是根深蒂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很难被动摇。

    (人只要有希望,就不会不繁衍后代。)

    不少农民也是点点头,是啊,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只要在努力一些,那日子肯定会一代比一代好的。

    (孩子,算是古代人最便宜、最稳定、最划算的投资。)

    (在古代人口可能能用来像商品一样买卖的。)

    卖儿卖女的事情在百姓中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

    太平盛世也好,乱世也罢,人口买卖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能力养活自然是最好的,若是没有能力,卖掉也能换些钱财。这也是封建时代人们的悲哀。

    (古代战乱不断,徭役税也是很重的。读过杜甫的《石壕吏》就能理解,如果征去服兵,那几乎就是九死一生,还有各种河道等的徭役都是需要家家户户出人的。儿子多可以轮流去服徭役。)

    征兵入伍这事,古代确实是不像现代,大部分的士兵都不是自愿去军队的,朝廷一旦下达指标,就不是随便就能躲掉的。

    哪怕是一个村子里或者镇上,对于朝廷明旨颁发的也不能反抗,再不舍,每家也是要出人的,不然就是九族不宁了。

    (人多,开荒种地也是好的,或者租地主或者乡绅家的地种植。)

    土地是农民的底气,家里有钱就会想着置办几亩地。

    租种他们天地的人更是盼着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田地,租种是需要给主人家交租的,自己辛苦一年,实际上属于自己是很少的一部分,再加上每年要向官府交的税,剩下的也就堪堪养活罢了。

    各个朝代,皇帝和朝廷都是鼓励开荒的,甚至希望农民手上也能有更多的土地。

    乡绅、官员等土地收税大多不是如实缴纳的。

    而只有农民是真的没有什么反抗的力量,朝廷规定如何收税,百姓只能服从,即使是面对突然的加税,百姓也只被迫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