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从梦华录开始 第一百九十五章 你将被众人高捧
热门推荐:
修仙破苍穹
火烧岛国神社,你管这叫外卖员?
轮回仙魔传
起步杂鱼级领地,有点慌
蓄谋偏爱
万象独生
上瘾后,病娇大小姐失控夜夜难眠
玄学点滴,财富风水今天到你家
大学生活刚刚开始校花学姐看上我
这种程度的威胁杨秉岂会放在眼中,莫说是一个失了势的宗室,就是朝廷政事堂相公在当前,他也要拆了这清莲池。
这杨秉虽然向太后请了旨意,凡是阻碍河务皆由自己独断,这权力看似仅限于阻碍河务这一方面,可牵涉的人和事却无法把控。
所以刘娥看起来是放权,可就像是操纵风筝一样,这根线得必须把控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眼线很快就将此事禀告到了宫里,此刻的刘娥正在延福宫,与一位妇人言笑晏晏。
在此事宫中的内侍立刻禀告了杨秉的所作所为,那位妇人是一个有眼力见的人,知道这个时候定然是有要事处理。
于是在内侍退下去后,妇人起身行礼道:“太后如今时候不早了,我便先告退了!”
刘娥笑着颌首,待人离开后脸上又是那一副没有表情的模样。
“传我的旨意,不得拆除径王府中的清莲池!”
得到了命令的宫人也立刻退了下去,径王当初争抢皇位无果,这件事情当初她也是知情之人,对于径王她的心里自然并无好感。
可依旧下令不得拆除清莲池,这得令的宫人也一时有些摸不清太后的想法,不过太后的决策不是他们一些内宦可以插手的。
而在惠民河的清莲池,两相对峙杨秉支使那些衙役去拆清莲池,可那些衙役官吏却因为碍于径王府的威势,却站在那里不敢动弹。
那长随依旧是色厉内荏的看着杨秉道:“杨待制,我今日说了这清莲池你拆不了!”
杨秉见其余人没有动静面面相觑的模样,杨秉踱步来到了衙役的跟前,抢过了其中一名衙役手里的工具。
衙役不敢有任何的阻拦,只是低着头毫不费力的手里的工具就脱手而出。
有官员站出来行礼说道:“都监这清莲池拆不得,您此举会得罪径王的!”
有一人站出来了,其他的官吏和衙役纷纷劝阻道:“还请您三思而行,此事不可行啊!”
这世上岂有简单易行的道路,当初他不会退如今更是不会退。
他就站立在那里,明明与众人一样站立的高度,可在其他人的眼中这个身影像是站在高台之上,俯瞰着所有人。
他没有义愤填膺的去指责众人,而是从身上解下了一张卷轴,慢慢摊开说道:“你们来看看吧,惠民河宽八丈,径王的青莲池一段就占去了七丈三尺,你说河水怎能畅流,遇到大雨,汴京怎能不成灾?难道径王的私欲就胜过了这天下百姓的生死吗?我杨秉今日就不相信这世上就有这样的道理,即使罢官免职这清莲池我也得拆,骨梗不顺如何饮食?”
如果喉咙堵塞住了如何能够吃饭饮水,这样的比喻是生动的。
就在杨秉执意要去动手之时,宫中的旨意来了内侍宣布旨意:“太后的旨意,这清莲池拆不得!”
那王府为首的长随本是本杨秉的气势所震慑,可得到命令的他,立刻变得趾高气扬的起来。
来到了杨秉的跟前,笑着说:“如何?径王的话不够份量,那么太后的旨意如何?”
他以为这个时候杨秉总要知难而退了,可是杨秉丝毫不露怯色,内侍的旨意并没有去接,而是命身边的长随将已经写好的奏疏交给了宫人。
原来在准备动手拆除这清莲池的时候,他就已经意料到了这一步,或者说他便想到了太后的筹划和想法。
那惠民河的附近围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和士子,因为有衙役的阻拦是无法靠的太近,可是因为杨秉执意要拆这清莲池,这些衙役被吓破了胆,阻拦也是形同虚设。
许多的士子和百姓走近了内围,有士子认出来了杨秉的身份,说着:“那是在水灾之中救了汴京百姓的杨待制,今日有幸相见,实在是让我喜不自禁啊!”
一位面相憨厚的中年男子,问询道:“秀才,你们说的杨待制是何人?”
那士子解释道:“杨待制便是杨秉杨文瑜,就是他出钱购置了诸多小舟,方才救了汴京的许多百姓!”
这看起来有些淳朴老实的男人,听到眼前之人就是杨秉,立刻脸上眼泪哗哗的往下流,直接匍匐在地上跪地叩首说道:“三清道祖在上,菩萨佛祖当面,状元郎是一个好官,为命请命做实事的好官啊!我家中的老母还有妻儿,若不是有状元郎家中的小舟搭救,如今我们一家就是家破人亡了!”
听到了这人的话,其他的百姓也知道了面前那站在在众人面前“高处”的那道身影,皆是跪在地上其中有感恩的声音也有哭喊的声音。
你将这些身份卑微又纯朴的百姓,放在心上他们也会将你抬向高处,虽然你与其余人站在同样的高度,可在他们的眼中如同站立在高台之上。
百姓因为感恩将你扶向高处,而有些人去因为敬畏将你置向高处。
那场水灾过去还没多久,如今的人有家中失去至亲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哭干了眼泪,可悲伤过后还是需要为生计而奔波。
而这番话像是将早已经沉寂的悲伤再次提及,让人又想起了那场苦难所以有哭喊声,还有面对恩人的感恩的声音。
于是越来越多的百姓拥簇了过来,他们抢过了衙役手中的工具,只听见有人说着:“如今状元郎为我们百姓做事情,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让他寒了心!”
他们不知道所谓的官职,可是在他们的心里这个身影最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鲜衣怒马的状元郎。
可是这群衙役以往面对百姓的倨傲和不可一世,在此刻只能低着头,像是一个木桩一样手里的工具就被人取走。
有士子见到这一幕也是瞪大了眼睛,喃喃自语道:“原来这就是百姓口中的好官,将来若是当朝为官必效彷杨文瑜!”
文人的精神追求,那清誉美名和百姓爱戴,有时候是胜过了那金银财宝的,有人爱财也有人爱名。
那年轻的河吏目光惊愕的看着眼前的一切,问询身侧年长的河吏结巴的说着:“这种事情,以前可曾发生过?”
年长的河吏也是摆摆首,从他做河吏的第一天开始到如今也未曾瞧过这样的场面,也没有见过有官员能够如此得民心。
而宫人也将杨秉拒接旨意的消息带入了宫中,顺便带着杨秉所带的奏疏。
在如今的大宋可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体统,有一些官员嫌弃官职,甚至有拒接任命书的先例。
这样反对朝廷意见的事情也是正常,这也是比较开明重视文人,君臣之间的地位并没有十分悬殊,至少在交谈的过程中是平等的。
而宫人将奏疏递到了刘娥的桉桌前,听到杨秉拒接旨意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嘴角上扬眉宇舒展开来。
这奏疏之中都是一些陈情积弊,为了黎明百姓这清莲池不得不拆的话。
内侍语气试探的问道:“杨待制藐视您的旨意,可是要问罪?”
刘娥含笑说着:“杨卿也是为命请命,我本是顾及径王乃是太宗皇帝嫡亲血脉,乃是先帝的兄弟,顾念旧情如今看来是我湖涂了,这若不解决河水泛滥的问题,那么危及的就是天下百姓!”
而内侍也明白了太后的算计了,他能够在身侧服侍这么久自然不是什么蠢笨之人,在太后的眼里那推在台前的杨待制也不过是一枚棋子,若是不能理会太后的想法,知难而退想必除了训斥还有丢官的可能!
毕竟水灾之事还没有彻底过去,如今治理河务未果,岂不是证明为官的无能,那么不是做实务的官员,就不要插手朝中政务。
所以无论杨秉进与退,刘娥都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她将旨意交给内侍那是训斥径王的旨意,不仅仅是命宫人上府中训斥,而且还有汴京百姓的骂名,甚至还会将这次的水灾主要罪魁祸首加在了径王身上。
所以说刘娥的手段不可谓是不高明,而杨秉也正是看穿了刘娥的想法,却依旧不得不如此做,刘娥的这一步棋对于杨秉而言就是阳谋,但即使知晓也不得不为。
而得知了径王的清莲池引起百姓激愤,使得刘娥心中的喜意更甚了,显然这种结果是远远达到了他的预期。
而在惠民河的清莲池,这些径王府中的健仆在长随的带领下围成了一堵墙将所有人拦住,因为有杨秉的缘故方才没有引起大的动乱。
到了此刻,这长随依旧是神态有些跋扈的说道:“杨待制执意要违背朝廷的旨意吗?你的眼中还有太后和官家吗?”
杨秉神情凛然的说道:“我身为朝廷官吏,只知救民如水火,刻不容缓。你仗势阻挠,也是自费气力,太后问罪下来,要杀要砍,都由我担当,决不推给别人。我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可就在此刻那宫人又去而复返,那径王府中的长随见到宫人带着禁军前来,他立刻大笑着说:“杨秉你今日惨了,你挑拨百姓执意要拆除径王的清莲池,宫中的太后都看不下去了!”
他自然是认为这些禁军是来镇压杨秉的,有了依仗方才如此嚣张。
可是随着宫人将旨意念了出来,百姓都齐刷刷的跪了下来口中说道:“太后英明,官家英明!”
而那长随也是神情一僵,还有太后身旁的内侍亲自去往了径王府中训斥,这径王这么一番下来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都丢了干净。
那长随依仗的是王府的声威,那些健仆也是背后依靠径王府所以敢做阻拦,如今朝廷的旨意到了,他们可不敢继续阻拦了,那禁军手中兵器的寒芒使得他们通体发寒。
这当朝只是对文人宽容,对于他们而言若是在此刻阻拦朝廷行事,那么迎来的可就是铁血镇压了!
他们立刻退了下去,那长随也是吓得面如土色口中还呢喃着:“你们不许拆,不许拆啊!”
因为径王有令,他和这清莲池同存,若是清莲池被拆了,那么他也不必活着回去了!
他执意伸手拦住众人,可是面对这样顽固不化的人,刚刚还低眉颔首的衙役在此刻可是再次恢复了神采,将那些不做抵抗的健仆统统押解下去,还有那长随也被衙役连连打了数个巴掌,直接押了下去。
他们混迹于市井,最为懂得恃强凌弱依附强者的道理了,如今这种形势如何看不明白,这径王自今日以后,恐怕就是拔了毛的凤凰了!
径王护住这清莲池,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他的荷花池,养鱼池更是他的颜面,不允许有人敢站在他的头上。
如今在民间的名声没有了,又得了朝廷的申斥,可谓是将那颜面放在了地上践踏。
而且朝廷也不会落下坏名声,可以说刘娥借着杨秉的手将径王所有的希望统统变成了虚妄,以后无论是谁再次提及径王都不会说此人有人主之姿。
而且也不得人心,彻底的被打压的站不起腰板。
而在此次之中再次得了名声的杨秉却并没有多么开心,而是神情认真的带领着衙役去拆除这清莲池。
这拆除河堤的亭台水榭,让河道不是成为一些权贵眼中的荷花池,养鱼池,仅仅是第一步而已,清理原有河道,也要及时开挖新的沟渠。
这都城汴京由于地势及地域原因,提供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水灾频发。自古以来治理洪水的主要策略都是障水和排水,而杨秉的这一系列的举措同样不例外。
避免天灾引起的人祸,让水灾不再再次重演这就是他心里的想法。
而随着径王的清莲池被拆除之后,这汴京城中的其他水榭都乖乖等着杨秉去拆除,不敢再去阻拦,唯恐成为了径王第二。
而这些河道官员也不敢相信,疏通河道最难的问题竟然被杨秉所解决了,而杨秉精通实务的才干也让众人讶然,这位原来不仅仅文章做的好,而且精通实务!
这杨秉虽然向太后请了旨意,凡是阻碍河务皆由自己独断,这权力看似仅限于阻碍河务这一方面,可牵涉的人和事却无法把控。
所以刘娥看起来是放权,可就像是操纵风筝一样,这根线得必须把控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眼线很快就将此事禀告到了宫里,此刻的刘娥正在延福宫,与一位妇人言笑晏晏。
在此事宫中的内侍立刻禀告了杨秉的所作所为,那位妇人是一个有眼力见的人,知道这个时候定然是有要事处理。
于是在内侍退下去后,妇人起身行礼道:“太后如今时候不早了,我便先告退了!”
刘娥笑着颌首,待人离开后脸上又是那一副没有表情的模样。
“传我的旨意,不得拆除径王府中的清莲池!”
得到了命令的宫人也立刻退了下去,径王当初争抢皇位无果,这件事情当初她也是知情之人,对于径王她的心里自然并无好感。
可依旧下令不得拆除清莲池,这得令的宫人也一时有些摸不清太后的想法,不过太后的决策不是他们一些内宦可以插手的。
而在惠民河的清莲池,两相对峙杨秉支使那些衙役去拆清莲池,可那些衙役官吏却因为碍于径王府的威势,却站在那里不敢动弹。
那长随依旧是色厉内荏的看着杨秉道:“杨待制,我今日说了这清莲池你拆不了!”
杨秉见其余人没有动静面面相觑的模样,杨秉踱步来到了衙役的跟前,抢过了其中一名衙役手里的工具。
衙役不敢有任何的阻拦,只是低着头毫不费力的手里的工具就脱手而出。
有官员站出来行礼说道:“都监这清莲池拆不得,您此举会得罪径王的!”
有一人站出来了,其他的官吏和衙役纷纷劝阻道:“还请您三思而行,此事不可行啊!”
这世上岂有简单易行的道路,当初他不会退如今更是不会退。
他就站立在那里,明明与众人一样站立的高度,可在其他人的眼中这个身影像是站在高台之上,俯瞰着所有人。
他没有义愤填膺的去指责众人,而是从身上解下了一张卷轴,慢慢摊开说道:“你们来看看吧,惠民河宽八丈,径王的青莲池一段就占去了七丈三尺,你说河水怎能畅流,遇到大雨,汴京怎能不成灾?难道径王的私欲就胜过了这天下百姓的生死吗?我杨秉今日就不相信这世上就有这样的道理,即使罢官免职这清莲池我也得拆,骨梗不顺如何饮食?”
如果喉咙堵塞住了如何能够吃饭饮水,这样的比喻是生动的。
就在杨秉执意要去动手之时,宫中的旨意来了内侍宣布旨意:“太后的旨意,这清莲池拆不得!”
那王府为首的长随本是本杨秉的气势所震慑,可得到命令的他,立刻变得趾高气扬的起来。
来到了杨秉的跟前,笑着说:“如何?径王的话不够份量,那么太后的旨意如何?”
他以为这个时候杨秉总要知难而退了,可是杨秉丝毫不露怯色,内侍的旨意并没有去接,而是命身边的长随将已经写好的奏疏交给了宫人。
原来在准备动手拆除这清莲池的时候,他就已经意料到了这一步,或者说他便想到了太后的筹划和想法。
那惠民河的附近围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和士子,因为有衙役的阻拦是无法靠的太近,可是因为杨秉执意要拆这清莲池,这些衙役被吓破了胆,阻拦也是形同虚设。
许多的士子和百姓走近了内围,有士子认出来了杨秉的身份,说着:“那是在水灾之中救了汴京百姓的杨待制,今日有幸相见,实在是让我喜不自禁啊!”
一位面相憨厚的中年男子,问询道:“秀才,你们说的杨待制是何人?”
那士子解释道:“杨待制便是杨秉杨文瑜,就是他出钱购置了诸多小舟,方才救了汴京的许多百姓!”
这看起来有些淳朴老实的男人,听到眼前之人就是杨秉,立刻脸上眼泪哗哗的往下流,直接匍匐在地上跪地叩首说道:“三清道祖在上,菩萨佛祖当面,状元郎是一个好官,为命请命做实事的好官啊!我家中的老母还有妻儿,若不是有状元郎家中的小舟搭救,如今我们一家就是家破人亡了!”
听到了这人的话,其他的百姓也知道了面前那站在在众人面前“高处”的那道身影,皆是跪在地上其中有感恩的声音也有哭喊的声音。
你将这些身份卑微又纯朴的百姓,放在心上他们也会将你抬向高处,虽然你与其余人站在同样的高度,可在他们的眼中如同站立在高台之上。
百姓因为感恩将你扶向高处,而有些人去因为敬畏将你置向高处。
那场水灾过去还没多久,如今的人有家中失去至亲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哭干了眼泪,可悲伤过后还是需要为生计而奔波。
而这番话像是将早已经沉寂的悲伤再次提及,让人又想起了那场苦难所以有哭喊声,还有面对恩人的感恩的声音。
于是越来越多的百姓拥簇了过来,他们抢过了衙役手中的工具,只听见有人说着:“如今状元郎为我们百姓做事情,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让他寒了心!”
他们不知道所谓的官职,可是在他们的心里这个身影最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鲜衣怒马的状元郎。
可是这群衙役以往面对百姓的倨傲和不可一世,在此刻只能低着头,像是一个木桩一样手里的工具就被人取走。
有士子见到这一幕也是瞪大了眼睛,喃喃自语道:“原来这就是百姓口中的好官,将来若是当朝为官必效彷杨文瑜!”
文人的精神追求,那清誉美名和百姓爱戴,有时候是胜过了那金银财宝的,有人爱财也有人爱名。
那年轻的河吏目光惊愕的看着眼前的一切,问询身侧年长的河吏结巴的说着:“这种事情,以前可曾发生过?”
年长的河吏也是摆摆首,从他做河吏的第一天开始到如今也未曾瞧过这样的场面,也没有见过有官员能够如此得民心。
而宫人也将杨秉拒接旨意的消息带入了宫中,顺便带着杨秉所带的奏疏。
在如今的大宋可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体统,有一些官员嫌弃官职,甚至有拒接任命书的先例。
这样反对朝廷意见的事情也是正常,这也是比较开明重视文人,君臣之间的地位并没有十分悬殊,至少在交谈的过程中是平等的。
而宫人将奏疏递到了刘娥的桉桌前,听到杨秉拒接旨意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嘴角上扬眉宇舒展开来。
这奏疏之中都是一些陈情积弊,为了黎明百姓这清莲池不得不拆的话。
内侍语气试探的问道:“杨待制藐视您的旨意,可是要问罪?”
刘娥含笑说着:“杨卿也是为命请命,我本是顾及径王乃是太宗皇帝嫡亲血脉,乃是先帝的兄弟,顾念旧情如今看来是我湖涂了,这若不解决河水泛滥的问题,那么危及的就是天下百姓!”
而内侍也明白了太后的算计了,他能够在身侧服侍这么久自然不是什么蠢笨之人,在太后的眼里那推在台前的杨待制也不过是一枚棋子,若是不能理会太后的想法,知难而退想必除了训斥还有丢官的可能!
毕竟水灾之事还没有彻底过去,如今治理河务未果,岂不是证明为官的无能,那么不是做实务的官员,就不要插手朝中政务。
所以无论杨秉进与退,刘娥都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她将旨意交给内侍那是训斥径王的旨意,不仅仅是命宫人上府中训斥,而且还有汴京百姓的骂名,甚至还会将这次的水灾主要罪魁祸首加在了径王身上。
所以说刘娥的手段不可谓是不高明,而杨秉也正是看穿了刘娥的想法,却依旧不得不如此做,刘娥的这一步棋对于杨秉而言就是阳谋,但即使知晓也不得不为。
而得知了径王的清莲池引起百姓激愤,使得刘娥心中的喜意更甚了,显然这种结果是远远达到了他的预期。
而在惠民河的清莲池,这些径王府中的健仆在长随的带领下围成了一堵墙将所有人拦住,因为有杨秉的缘故方才没有引起大的动乱。
到了此刻,这长随依旧是神态有些跋扈的说道:“杨待制执意要违背朝廷的旨意吗?你的眼中还有太后和官家吗?”
杨秉神情凛然的说道:“我身为朝廷官吏,只知救民如水火,刻不容缓。你仗势阻挠,也是自费气力,太后问罪下来,要杀要砍,都由我担当,决不推给别人。我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可就在此刻那宫人又去而复返,那径王府中的长随见到宫人带着禁军前来,他立刻大笑着说:“杨秉你今日惨了,你挑拨百姓执意要拆除径王的清莲池,宫中的太后都看不下去了!”
他自然是认为这些禁军是来镇压杨秉的,有了依仗方才如此嚣张。
可是随着宫人将旨意念了出来,百姓都齐刷刷的跪了下来口中说道:“太后英明,官家英明!”
而那长随也是神情一僵,还有太后身旁的内侍亲自去往了径王府中训斥,这径王这么一番下来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都丢了干净。
那长随依仗的是王府的声威,那些健仆也是背后依靠径王府所以敢做阻拦,如今朝廷的旨意到了,他们可不敢继续阻拦了,那禁军手中兵器的寒芒使得他们通体发寒。
这当朝只是对文人宽容,对于他们而言若是在此刻阻拦朝廷行事,那么迎来的可就是铁血镇压了!
他们立刻退了下去,那长随也是吓得面如土色口中还呢喃着:“你们不许拆,不许拆啊!”
因为径王有令,他和这清莲池同存,若是清莲池被拆了,那么他也不必活着回去了!
他执意伸手拦住众人,可是面对这样顽固不化的人,刚刚还低眉颔首的衙役在此刻可是再次恢复了神采,将那些不做抵抗的健仆统统押解下去,还有那长随也被衙役连连打了数个巴掌,直接押了下去。
他们混迹于市井,最为懂得恃强凌弱依附强者的道理了,如今这种形势如何看不明白,这径王自今日以后,恐怕就是拔了毛的凤凰了!
径王护住这清莲池,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他的荷花池,养鱼池更是他的颜面,不允许有人敢站在他的头上。
如今在民间的名声没有了,又得了朝廷的申斥,可谓是将那颜面放在了地上践踏。
而且朝廷也不会落下坏名声,可以说刘娥借着杨秉的手将径王所有的希望统统变成了虚妄,以后无论是谁再次提及径王都不会说此人有人主之姿。
而且也不得人心,彻底的被打压的站不起腰板。
而在此次之中再次得了名声的杨秉却并没有多么开心,而是神情认真的带领着衙役去拆除这清莲池。
这拆除河堤的亭台水榭,让河道不是成为一些权贵眼中的荷花池,养鱼池,仅仅是第一步而已,清理原有河道,也要及时开挖新的沟渠。
这都城汴京由于地势及地域原因,提供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水灾频发。自古以来治理洪水的主要策略都是障水和排水,而杨秉的这一系列的举措同样不例外。
避免天灾引起的人祸,让水灾不再再次重演这就是他心里的想法。
而随着径王的清莲池被拆除之后,这汴京城中的其他水榭都乖乖等着杨秉去拆除,不敢再去阻拦,唯恐成为了径王第二。
而这些河道官员也不敢相信,疏通河道最难的问题竟然被杨秉所解决了,而杨秉精通实务的才干也让众人讶然,这位原来不仅仅文章做的好,而且精通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