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鹿 第二十六章 围城以制敌 公类白毛男
蒲茂收兵回营以后,召城东、城南两块战场的主将苟敬之、挚申金,以及从战的诸将吕明、同蹄梁、田勘、同蹄豪平等到其帐中来见。
苟敬之等来到,拜倒行礼。
蒲茂叫他们起来,细细询问两处战场的进战经过。
他说道:“孤於中军,先见城东、城南皆有我军锐士登城而上,气势如虹,尤其城南,原本几乎已经打下了西段、中段,只剩下东段一截城墙未克,却缘何末了,竟被陇兵逐下?”
苟敬之先作回答,把没能占住城东的原因,归结到了唐艾援兵的头上。
挚申金、同蹄梁、同蹄豪平等负责攻打城南的将校们随后相继作答。
挚申金、同蹄梁所说的,都是他们在城外看到的,也就算了,却同蹄豪平是城南此战的亲历者,他把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全部禀与了蒲茂。
说完,同蹄豪平心有余悸似的,又说了一句,说道:“大王,你是没瞧见,那魏咸的脸快烂成两半了,其身上的铠甲也是破烂不堪,他和那些陇卒没了兵器,操拳头上,拳头打到白骨森森,可他和那些陇卒却还是不退,乃至有重伤不能再战的陇卒,抱住末将部下甲士的腿,张嘴去咬,……大王,那不是人,一个个简直疯了!”
同蹄豪平所描述的情状震惊住了蒲茂。
蒲茂坐於主榻上,抚摸胡须,试着去想象当时的场景,但不能想象出来。
病恹恹坐在右边上首的孟朗感叹说道:“昨日唐千里城楼抚琴,大王问牙门将听到了什么样的音律,牙门将答以若闻一将冲万千敌之阵,大王说,唐千里此哀兵之意。大王料之不差,唐千里果是存了决死之念啊!而且不仅他,其部守卒如今看来,亦皆如是!”
有道是“哀兵必胜”,当全军上下都抱定了必死之心,又《吴子》有云“一人投命,足惧千夫”,那纵是敌强十倍,断也难以胜之。
今日攻城,蒲茂尽起三军,是下了决心要一战克城的,可打了大半天,落个此等结果!
换个别的主君,可能会迁怒到部将身上,但蒲茂非是不讲理之人,通过同蹄豪平的描述,他已然心知,此战没能打下襄武城,实非是麾下将士不用命之故。
——以同蹄豪平之勇悍,在其适才讲述的时候,蒲茂都从他的脸上、语气中,看出、听出了些许的后怕,尽管蒲茂无法想象得出那城南墙上的战场会是何种惨烈,然由此也可知一二了。
如果真的要怪,只能怪守卒的顽强,完全出乎了他战前的预料。
蒲茂努力把起伏的情绪平定下来,问孟朗,说道:“孟师,今天已是我军的第三次大举攻城了,仍没能把襄武打下,底下来……,孟师可有良策,助孤破此城?”
“强攻打不下来,莘幼著部至今不见踪影,又可能随时都会袭我军营,大王,惟今之策,以臣愚见,似只有一条了。”
蒲茂说道:“孟师计策,定然高明!”问孟朗,说道,“孟师,是何策也?”
“便是臣昨日献给大王的那两策之一,‘围城打援’。”
蒲茂蹙眉说道:“围城打援。”
“正是。”
围城打援,如其字面意思,四个字,而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层是围城,一层是打援。
“围城”这一层,亲统数万精卒,攻襄武十余日,猛攻三次,不能克城,到最后,不得不采取“围困”这个笨办法,说实话,蒲茂深觉脸面上过不去。
他心道:“慕容氏、贺浑氏,孤皆一战而平!却怎么一个小小陇地,孤前前后后打了多少次了?这回且还是孤亲率百战精锐来攻,而居然止步於襄武城下,到现在为止,连陇州的边还尚未摸到!怎就这般难打?……怎就这般难打!”
“围城”过不去,“打援”更过不去。
蒲茂又想道:“孟师建议我‘围城打援’,莘阿瓜所率不过数千兵罢了,孤倘若因他这数千兵,就不敢再打襄武,而围城以待,此事传将出去,孤恐为天下英雄笑!竟使阿瓜竖子成名矣。”
念头至此,好像是已经看到了南北豪杰,特别是冀州、豫州、徐州等新得之地的英杰豪士们,在背后指指点点,对他不屑地议论纷纷,蒲茂的脸感到了火辣辣。
作为蒲茂的老师,孟朗是看着蒲茂长大的,蒲茂的性格,他再了解不过。
见蒲茂默然,孟朗立刻就猜到了他此时的心思。
不好说破,孟朗委婉说道:“大王,襄武虽然表面看来只是定西的外围,但唐艾者,定西之头等名将也,其城中守卒这么坚韧,足见亦必悉为定西的头等精锐,是以臣之愚见,今打襄武,最好不要再把襄武此战看成是我军灭陇的初战为好了。”
“不看成初战?”
“臣以为,最好是把此战看作是我军灭陇的关键一战,甚至决战!”
“为何?”
“大王,唐艾在襄武、定西的头等精锐都在襄武,那臣敢请大王试想之,等到我天兵打下襄武城后,再西进攻打陇州腹地之时,定西还能再有招架之力么?”
蒲茂若有所思,说道:“孟师的意思是说?”
“臣的意思是说,如今定西善战的名将、敢战的兵士都在襄武城中,那么待我天兵打下襄武以后,便等於是定西国内军中的精粹,就便会经此一战而被我军一网打尽了!大王,接下来再打定西腹地,不就自然而然地好打许多了么?势如破竹亦非不能!”
换言之,孟朗这一番话没有明着道出的,也是在暗示蒲茂,不要把襄武仅仅当成是“定西的外围”来对待了,最好是把它当成定西最大的一个“重镇”来对待。
得了孟朗此话的劝说,蒲茂“脸面上的过不去”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但是,尽管“围城”方面的“过不去”得到了缓解,“打援”这面的“过不去”,还像是一根刺,扎在心头。
“难道就让莘阿瓜借孤扬名?”蒲茂这般羞恼想着。
孟朗再又说道:“大王,臣建议大王‘围城打援’,还有另外一个缘故。”
“孟师请说。”
“便是莘幼著。”
蒲茂抬眼问道:“莘阿瓜?”
孟朗说道:“就像臣昨天向大王分析的,莘幼著部的动向现在有两个可能,一个是骚扰天水等郡,乱我粮道;一个是来救援襄武,袭我大营。
“两个可能中,臣实际上是希望莘幼著选择后一个的。”
蒲茂问道:“为何?”
“大王,这是因为,用兵之道,首重在‘势’。孙子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此话之意无须臣言,大王自知,意思便是说,善於打仗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此即‘势’也。方今莘幼著领游骑於外,我军难以掌握其行踪,如果从‘势’这方面来讲的话,而今的情况,恕臣直言,其实是‘势’在莘幼著,我军则是处在被动状态的。
“昨天臣进策大王,说可用‘护粮道’、‘围城打援’此二法来对付莘幼著部的游骑,‘护粮道’实则下策;重围襄武,迫使莘幼著不得不来救,由此改变我军被他调动的局面,反过来,我军来调动他,这才是上策。是所谓‘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又及所谓之‘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说完了这么一大通,孟朗老态削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着蒲茂,最后说道,“大王熟读兵法,这些东西不用臣讲,大王当然也都是知道的。……大王,此即臣建言大王‘围城打援’的两个缘由!”
沉吟再三,思之又思,蒲茂到底是明君之姿,毕竟他深深信赖和依赖孟朗,终於做出了决定,暂时放下了个人的感情,不甘地说道:“罢了,就按孟师此策!”
当天定下,改变攻打襄武的策略,从强攻改成围困。
一方面,通过围困来消磨城中守卒的士气。
另一方面,通过重围襄武,逼迫莘迩不得不率部来救,从而达成“打援”的目的。
蒲茂却倒是举一反三,既然改变了攻打襄武的策略,结合新得的说“麴爽、田居、张道岳率部将援首阳、襄武”的军报,他顺势把打首阳的策略也作了改变。
於当天,传檄正在围攻首阳的慕容瞻,命其也停下强攻,改用“围城打援”此策,等待麴爽等部到后,先歼灭麴爽等部,然后再攻首阳县城。
……
议事毕了,孟朗回到自己帐中。
向赤斧、季和这两个亲近的大吏都在帐中陪他。
孟朗斜斜地靠在榻上,由向赤斧为他捶腿,咳嗽了几声,说道:“真的是老了!”
向赤斧说道:“公春秋正盛,何来老言?”
孟朗摇了摇头,说道:“大王刚登基的时候,我一天从早忙到晚,每天只睡两个时辰,而犹日日精神抖擞,不觉困乏,却而下时不时的就精力不济。别的不提了,就我这身子骨,现在是三天两头的闹病,今回这场病,好好坏坏的,多少天了?老喽,老喽,不如以前了!”
蒲茂登基的时候,孟朗五十来岁,正是经验、精力各方面都好的年龄,然而这么些年过去,大秦所有的政务、军事,蒲茂全都依仗於他,拿“旰食宵衣、事必躬亲”用来形容孟朗的这些年都只嫌轻,而毫不为过。一天天的积累下来,成年累月的总是这般,再是精力旺盛的人,终也会有撑不住之时,此其一;他的年纪也岁岁增长,如今六旬之人了,此其二,却因是不但大小病不断,并且他自己亦已深切地体觉到他的身体不能和早年比了。
向赤斧仰脸,望孟朗瘦巴巴的脸,忽然发现孟朗额头的皱纹似乎是又多了两条,其被帻巾包裹的发髻,也似乎因为头发的日渐稀疏而显得愈发单薄了,至於其颔下的胡须,更是不知不觉间,从黑多白少而变成了白多黑少。
“孟公……”向赤斧与孟朗的关系,既是下吏,又如子侄,见当年意气风发的孟朗,不知何时,就在他每日的陪伴下,竟然已老成了这个样子,他的心痛了一下,脱口叫道。
叫过此声,向赤斧下边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孟朗将适才轻易不露出的垂暮之态收起,把精神重新振起,笑与向赤斧、季和说道:“吾体虽衰,吾志犹壮!方今天下尚未定也,我是一定要陪着大王,将这四海再统,使这乱世结束,令太平重临人间!”爱怜地抚摸了下向赤斧的面颊,如似勉励地说道,“赤斧,吾花甲之龄矣,志犹如许,况乎於卿?卿男儿丈夫也,莫要小儿女作态!”
一阵爽利的秋风从帐外吹来,卷人满怀。
向赤斧大声应道:“是!孟公,我也一定要陪着公,帮助大王再造寰宇!”
“大王,……大王是唐乱以来,百余年间,仅见的一位圣主明君啊!赤斧、方平,大王仁厚,你俩好生做,大王必定是不会辜负你俩的。”孟朗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事,吩咐季和,说道,“方平,大王令你把定西编纂的那套《通史》搜集齐全,你搜集全了么?”
“回禀孟公,还差两卷,下吏已经派人去襄武本地和南安的士人家里去找了。”
“要是凑不齐,就派人潜入陇州去买,不要让大王多等。”
季和应诺。
向赤斧不理解蒲茂为何对定西编的这套《通史》这般上心,就问道:“孟公,定西偏瘠之地,素来少大儒、史家,那编此《通史》的阴某,尽管在定西很有名气,可比之我大秦的诸多宿儒、名史之家,不如之也,却缘何大王令方平搜集此书?”
《通史》此书,是季和在襄武县外的一个士人家中得见到的,但非全套,只有几册,看了之后,他便献给了孟朗。孟朗把之转献蒲茂。蒲茂略作翻阅,当时就下了务必把此书全套搜集齐全的这道命令。
孟朗回答向赤斧的疑问,说道:“《通史》此书,文采一般、史料普通,单从这两样来说,的确如你所言,寻常之作罢了;但此书中有一点,却是合了大王的心意。”
“孟公,哪一点?”
“便是今之六夷,此书皆有专门为之作传,并且传中,把六夷之源,根据种种史料,都归为了炎黄之裔。这一点,极合大王之意。”
向赤斧明白了孟朗的意思,说道:“大王是想通由此书的六夷列传,来宣扬天命不但可在唐,也可在我大秦!中国之天子,大王亦可做的!”
孟朗点了点头,补充说道:“除此外,大王还想借此来宣扬六夷俱是本出炎黄,原为一脉!”
向赤斧称赞说道:“大王深谋远虑,此长远之良策也。”
在该如何对待降人、异族这方面上,孟朗和蒲茂的意见从来不一致。
孟朗想的是,姚桃、慕容瞻这些,杀之最为妥当;蒲茂绝不肯杀。
却如今,向来对孟朗言听计从的蒲茂,反倒在这方面上,成了莘迩的知己。
孟朗嘿然,过了会儿,悠悠说道:“此《通史》,虽然是定西阴某等士编写,但料之,六夷列传的此个论点,必是出自莘幼著的授意。嘿嘿,莘幼著、莘幼著,其人、其志非可小觑!”
听孟朗提到莘迩,季和心中一动,欲言又止。
孟朗问道:“方平,你想说什么?”
“下吏……”
孟朗笑道:“想说就说,不要吞吞吐吐。”
“是。孟公,下吏寻访襄武士人的时候,不仅见到了《通史》此书,还听到了一些事。”
孟朗问道:“什么事?”
“不少陇士非议於公,说公……”
孟朗抬起了头,落目季和,问道:“说我什么?”
“说公与那白毛男无异。”
向赤斧闻言色变,怒道:“大胆!”
苟敬之等来到,拜倒行礼。
蒲茂叫他们起来,细细询问两处战场的进战经过。
他说道:“孤於中军,先见城东、城南皆有我军锐士登城而上,气势如虹,尤其城南,原本几乎已经打下了西段、中段,只剩下东段一截城墙未克,却缘何末了,竟被陇兵逐下?”
苟敬之先作回答,把没能占住城东的原因,归结到了唐艾援兵的头上。
挚申金、同蹄梁、同蹄豪平等负责攻打城南的将校们随后相继作答。
挚申金、同蹄梁所说的,都是他们在城外看到的,也就算了,却同蹄豪平是城南此战的亲历者,他把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全部禀与了蒲茂。
说完,同蹄豪平心有余悸似的,又说了一句,说道:“大王,你是没瞧见,那魏咸的脸快烂成两半了,其身上的铠甲也是破烂不堪,他和那些陇卒没了兵器,操拳头上,拳头打到白骨森森,可他和那些陇卒却还是不退,乃至有重伤不能再战的陇卒,抱住末将部下甲士的腿,张嘴去咬,……大王,那不是人,一个个简直疯了!”
同蹄豪平所描述的情状震惊住了蒲茂。
蒲茂坐於主榻上,抚摸胡须,试着去想象当时的场景,但不能想象出来。
病恹恹坐在右边上首的孟朗感叹说道:“昨日唐千里城楼抚琴,大王问牙门将听到了什么样的音律,牙门将答以若闻一将冲万千敌之阵,大王说,唐千里此哀兵之意。大王料之不差,唐千里果是存了决死之念啊!而且不仅他,其部守卒如今看来,亦皆如是!”
有道是“哀兵必胜”,当全军上下都抱定了必死之心,又《吴子》有云“一人投命,足惧千夫”,那纵是敌强十倍,断也难以胜之。
今日攻城,蒲茂尽起三军,是下了决心要一战克城的,可打了大半天,落个此等结果!
换个别的主君,可能会迁怒到部将身上,但蒲茂非是不讲理之人,通过同蹄豪平的描述,他已然心知,此战没能打下襄武城,实非是麾下将士不用命之故。
——以同蹄豪平之勇悍,在其适才讲述的时候,蒲茂都从他的脸上、语气中,看出、听出了些许的后怕,尽管蒲茂无法想象得出那城南墙上的战场会是何种惨烈,然由此也可知一二了。
如果真的要怪,只能怪守卒的顽强,完全出乎了他战前的预料。
蒲茂努力把起伏的情绪平定下来,问孟朗,说道:“孟师,今天已是我军的第三次大举攻城了,仍没能把襄武打下,底下来……,孟师可有良策,助孤破此城?”
“强攻打不下来,莘幼著部至今不见踪影,又可能随时都会袭我军营,大王,惟今之策,以臣愚见,似只有一条了。”
蒲茂说道:“孟师计策,定然高明!”问孟朗,说道,“孟师,是何策也?”
“便是臣昨日献给大王的那两策之一,‘围城打援’。”
蒲茂蹙眉说道:“围城打援。”
“正是。”
围城打援,如其字面意思,四个字,而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层是围城,一层是打援。
“围城”这一层,亲统数万精卒,攻襄武十余日,猛攻三次,不能克城,到最后,不得不采取“围困”这个笨办法,说实话,蒲茂深觉脸面上过不去。
他心道:“慕容氏、贺浑氏,孤皆一战而平!却怎么一个小小陇地,孤前前后后打了多少次了?这回且还是孤亲率百战精锐来攻,而居然止步於襄武城下,到现在为止,连陇州的边还尚未摸到!怎就这般难打?……怎就这般难打!”
“围城”过不去,“打援”更过不去。
蒲茂又想道:“孟师建议我‘围城打援’,莘阿瓜所率不过数千兵罢了,孤倘若因他这数千兵,就不敢再打襄武,而围城以待,此事传将出去,孤恐为天下英雄笑!竟使阿瓜竖子成名矣。”
念头至此,好像是已经看到了南北豪杰,特别是冀州、豫州、徐州等新得之地的英杰豪士们,在背后指指点点,对他不屑地议论纷纷,蒲茂的脸感到了火辣辣。
作为蒲茂的老师,孟朗是看着蒲茂长大的,蒲茂的性格,他再了解不过。
见蒲茂默然,孟朗立刻就猜到了他此时的心思。
不好说破,孟朗委婉说道:“大王,襄武虽然表面看来只是定西的外围,但唐艾者,定西之头等名将也,其城中守卒这么坚韧,足见亦必悉为定西的头等精锐,是以臣之愚见,今打襄武,最好不要再把襄武此战看成是我军灭陇的初战为好了。”
“不看成初战?”
“臣以为,最好是把此战看作是我军灭陇的关键一战,甚至决战!”
“为何?”
“大王,唐艾在襄武、定西的头等精锐都在襄武,那臣敢请大王试想之,等到我天兵打下襄武城后,再西进攻打陇州腹地之时,定西还能再有招架之力么?”
蒲茂若有所思,说道:“孟师的意思是说?”
“臣的意思是说,如今定西善战的名将、敢战的兵士都在襄武城中,那么待我天兵打下襄武以后,便等於是定西国内军中的精粹,就便会经此一战而被我军一网打尽了!大王,接下来再打定西腹地,不就自然而然地好打许多了么?势如破竹亦非不能!”
换言之,孟朗这一番话没有明着道出的,也是在暗示蒲茂,不要把襄武仅仅当成是“定西的外围”来对待了,最好是把它当成定西最大的一个“重镇”来对待。
得了孟朗此话的劝说,蒲茂“脸面上的过不去”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但是,尽管“围城”方面的“过不去”得到了缓解,“打援”这面的“过不去”,还像是一根刺,扎在心头。
“难道就让莘阿瓜借孤扬名?”蒲茂这般羞恼想着。
孟朗再又说道:“大王,臣建议大王‘围城打援’,还有另外一个缘故。”
“孟师请说。”
“便是莘幼著。”
蒲茂抬眼问道:“莘阿瓜?”
孟朗说道:“就像臣昨天向大王分析的,莘幼著部的动向现在有两个可能,一个是骚扰天水等郡,乱我粮道;一个是来救援襄武,袭我大营。
“两个可能中,臣实际上是希望莘幼著选择后一个的。”
蒲茂问道:“为何?”
“大王,这是因为,用兵之道,首重在‘势’。孙子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此话之意无须臣言,大王自知,意思便是说,善於打仗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此即‘势’也。方今莘幼著领游骑於外,我军难以掌握其行踪,如果从‘势’这方面来讲的话,而今的情况,恕臣直言,其实是‘势’在莘幼著,我军则是处在被动状态的。
“昨天臣进策大王,说可用‘护粮道’、‘围城打援’此二法来对付莘幼著部的游骑,‘护粮道’实则下策;重围襄武,迫使莘幼著不得不来救,由此改变我军被他调动的局面,反过来,我军来调动他,这才是上策。是所谓‘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又及所谓之‘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说完了这么一大通,孟朗老态削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着蒲茂,最后说道,“大王熟读兵法,这些东西不用臣讲,大王当然也都是知道的。……大王,此即臣建言大王‘围城打援’的两个缘由!”
沉吟再三,思之又思,蒲茂到底是明君之姿,毕竟他深深信赖和依赖孟朗,终於做出了决定,暂时放下了个人的感情,不甘地说道:“罢了,就按孟师此策!”
当天定下,改变攻打襄武的策略,从强攻改成围困。
一方面,通过围困来消磨城中守卒的士气。
另一方面,通过重围襄武,逼迫莘迩不得不率部来救,从而达成“打援”的目的。
蒲茂却倒是举一反三,既然改变了攻打襄武的策略,结合新得的说“麴爽、田居、张道岳率部将援首阳、襄武”的军报,他顺势把打首阳的策略也作了改变。
於当天,传檄正在围攻首阳的慕容瞻,命其也停下强攻,改用“围城打援”此策,等待麴爽等部到后,先歼灭麴爽等部,然后再攻首阳县城。
……
议事毕了,孟朗回到自己帐中。
向赤斧、季和这两个亲近的大吏都在帐中陪他。
孟朗斜斜地靠在榻上,由向赤斧为他捶腿,咳嗽了几声,说道:“真的是老了!”
向赤斧说道:“公春秋正盛,何来老言?”
孟朗摇了摇头,说道:“大王刚登基的时候,我一天从早忙到晚,每天只睡两个时辰,而犹日日精神抖擞,不觉困乏,却而下时不时的就精力不济。别的不提了,就我这身子骨,现在是三天两头的闹病,今回这场病,好好坏坏的,多少天了?老喽,老喽,不如以前了!”
蒲茂登基的时候,孟朗五十来岁,正是经验、精力各方面都好的年龄,然而这么些年过去,大秦所有的政务、军事,蒲茂全都依仗於他,拿“旰食宵衣、事必躬亲”用来形容孟朗的这些年都只嫌轻,而毫不为过。一天天的积累下来,成年累月的总是这般,再是精力旺盛的人,终也会有撑不住之时,此其一;他的年纪也岁岁增长,如今六旬之人了,此其二,却因是不但大小病不断,并且他自己亦已深切地体觉到他的身体不能和早年比了。
向赤斧仰脸,望孟朗瘦巴巴的脸,忽然发现孟朗额头的皱纹似乎是又多了两条,其被帻巾包裹的发髻,也似乎因为头发的日渐稀疏而显得愈发单薄了,至於其颔下的胡须,更是不知不觉间,从黑多白少而变成了白多黑少。
“孟公……”向赤斧与孟朗的关系,既是下吏,又如子侄,见当年意气风发的孟朗,不知何时,就在他每日的陪伴下,竟然已老成了这个样子,他的心痛了一下,脱口叫道。
叫过此声,向赤斧下边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孟朗将适才轻易不露出的垂暮之态收起,把精神重新振起,笑与向赤斧、季和说道:“吾体虽衰,吾志犹壮!方今天下尚未定也,我是一定要陪着大王,将这四海再统,使这乱世结束,令太平重临人间!”爱怜地抚摸了下向赤斧的面颊,如似勉励地说道,“赤斧,吾花甲之龄矣,志犹如许,况乎於卿?卿男儿丈夫也,莫要小儿女作态!”
一阵爽利的秋风从帐外吹来,卷人满怀。
向赤斧大声应道:“是!孟公,我也一定要陪着公,帮助大王再造寰宇!”
“大王,……大王是唐乱以来,百余年间,仅见的一位圣主明君啊!赤斧、方平,大王仁厚,你俩好生做,大王必定是不会辜负你俩的。”孟朗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事,吩咐季和,说道,“方平,大王令你把定西编纂的那套《通史》搜集齐全,你搜集全了么?”
“回禀孟公,还差两卷,下吏已经派人去襄武本地和南安的士人家里去找了。”
“要是凑不齐,就派人潜入陇州去买,不要让大王多等。”
季和应诺。
向赤斧不理解蒲茂为何对定西编的这套《通史》这般上心,就问道:“孟公,定西偏瘠之地,素来少大儒、史家,那编此《通史》的阴某,尽管在定西很有名气,可比之我大秦的诸多宿儒、名史之家,不如之也,却缘何大王令方平搜集此书?”
《通史》此书,是季和在襄武县外的一个士人家中得见到的,但非全套,只有几册,看了之后,他便献给了孟朗。孟朗把之转献蒲茂。蒲茂略作翻阅,当时就下了务必把此书全套搜集齐全的这道命令。
孟朗回答向赤斧的疑问,说道:“《通史》此书,文采一般、史料普通,单从这两样来说,的确如你所言,寻常之作罢了;但此书中有一点,却是合了大王的心意。”
“孟公,哪一点?”
“便是今之六夷,此书皆有专门为之作传,并且传中,把六夷之源,根据种种史料,都归为了炎黄之裔。这一点,极合大王之意。”
向赤斧明白了孟朗的意思,说道:“大王是想通由此书的六夷列传,来宣扬天命不但可在唐,也可在我大秦!中国之天子,大王亦可做的!”
孟朗点了点头,补充说道:“除此外,大王还想借此来宣扬六夷俱是本出炎黄,原为一脉!”
向赤斧称赞说道:“大王深谋远虑,此长远之良策也。”
在该如何对待降人、异族这方面上,孟朗和蒲茂的意见从来不一致。
孟朗想的是,姚桃、慕容瞻这些,杀之最为妥当;蒲茂绝不肯杀。
却如今,向来对孟朗言听计从的蒲茂,反倒在这方面上,成了莘迩的知己。
孟朗嘿然,过了会儿,悠悠说道:“此《通史》,虽然是定西阴某等士编写,但料之,六夷列传的此个论点,必是出自莘幼著的授意。嘿嘿,莘幼著、莘幼著,其人、其志非可小觑!”
听孟朗提到莘迩,季和心中一动,欲言又止。
孟朗问道:“方平,你想说什么?”
“下吏……”
孟朗笑道:“想说就说,不要吞吞吐吐。”
“是。孟公,下吏寻访襄武士人的时候,不仅见到了《通史》此书,还听到了一些事。”
孟朗问道:“什么事?”
“不少陇士非议於公,说公……”
孟朗抬起了头,落目季和,问道:“说我什么?”
“说公与那白毛男无异。”
向赤斧闻言色变,怒道:“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