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烟村人家 > 第354章 碎语

烟村人家 第354章 碎语

    当然,这些事情,肖大山他们当然不知道。

    只是,大家都是邻里邻居的,发生在肖大山和刘老大一家的这些事情,都多少有听说一些,私底下难免没人议论。

    左不过是说肖大山他们这些都是外来户,竟然还那么狂,也就是刘老大老实本分好欺负,要是搁在自家的话,爱咋咋地。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觉得这件事情是大牛有错在先,人家让他登门的致歉也是应当的,谁家的孩子不是宝贝,这抢吃的也就算了,还动手打人,那真的是不能忍。

    所以很多人私底下都和自家的孩子打过招呼以后,离大牛远一些,免得被抢了东西,还要挨打,虽然自家也不怕,都是阜城本地人,谁家没个七大姑八大姨的,但是也不想孩子受大牛的影响,以后变得蛮不讲理,动手打人。

    倒是刘二搬出刘老大家的时候,一个个的都有些奇怪,议论纷纷的。

    但是说过以后,那也就当耳朵边的一阵风而已,吹过也就吹过了,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毕竟阜城这么大的城市,每天来来往往的人那么多,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正经事。

    倒是肖大山听了,刘二搬走了以后,这才舒坦了很多。

    倒不是肖大山怕刘二,但是留这么个人品的人,住在自己家隔壁,肖大山多少还是有些不放心的。

    即便自己会注意能防着,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千日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

    刘老二搬走正好,省了不少事。

    如此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的冷,春娘她们怕哪天河水冻了,收拾好常用的东西,回了靠山村,独留肖大山一个人在阜城。

    春娘她们刚回到靠山村,村里面的长辈,婶子们,一个接一个来探望。别的不说,一个个夸起孩子来,真的是妙语连珠的。

    即便春娘再喜欢自家的孩子,听了他们夸赞的话都有些红脸。

    什么文曲星下凡啦,以后要封侯拜相啦,还说春娘以后要当什么诰命夫人.......

    这些个是放在春娘这里,想都不敢想。

    “别说,春娘,你说那些读书人和咱们这些泥腿子还真的不一样,那些人光站在那里,你瞧瞧那腰杆子,直的很。还有那书生的衣服一穿,看上去就像那戏文里说的,什么儒雅的很......你说咱们这些人啥时候能跟他们一样?”王翠花有些羡慕了。

    “翠花,你呀,青天白日的也敢这么想,那读书就是个烧钱的,我可是听说了,他们每个月不仅要交住束修,逢年过节的,还要准备年礼.......咱们这些人家可掏不起.......”李婶年岁大些,还是知道的多些。

    “李婶,我倒是觉得,翠花嫂子说的也没错,不管咋样,咱们要是有这个想法,倒是可以拼一拼。你就说我那表弟,那一定是秀才了,听我舅舅说,当了秀才,不仅有银两拿,还有名下的田地都不要交税呢!这一年下来,不仅省了不少钱,还赚好多钱呢!”

    “秀才老爷到底不一样,你那弟弟光读书,还能赚钱?”

    “可不嘛,我舅舅现在呀,也就给他准备一些之后科考的盘缠,其他的,都不要操心了,读书这个事情也就是刚开始难了一些,但是收获还是很多的。”这也是春娘让弟弟读书的原因,至于能不能成为秀才或者更进一步,春娘从来都不强求。

    “那可真是羡煞我们了........”

    “要我说啊,这两年咱们各家的收入比往年多多了,要不,咱们也把孩子送学堂去?”不知道是谁突然提起了这,顿时,在座的婶子们都若有所思起来。

    这话说的倒也是,从今年开春算起,山里的春笋,春茶,野菜,野鸡野兔,到夏日里的各种野果子,再到秋日里的,各种野山货,榛子,板栗,还有莲藕,山药啥的,家里老老少少齐齐上阵,一个个一天都不得闲,从早到晚的在山里转悠,忙碌,这不,最大的收获就是家里的荷包鼓鼓的,还有一些人家,专门往家里多买了几个钱罐子,专门用来存钱。

    “那能成?”

    “成不成咱做了才知道,就算不成的话,还是学一些东西也不吃亏,即便学的不好,以后就算是阜城那边做个账房先生也不差.........要是学的好的话,那可就成了秀才老爷了,指不定以后能中进士做官呢!”

    “这话听着有道理,春娘,现在也有娃了,你们家大小子以后咋打算的?”有人开始向春娘取经了。

    “我,我们家这胖小子呀,之前大山哥说过,这书是一定要读的,多读几个字,以后不管做啥,至少也不是睁眼瞎,至于能读到什么程度,那就看到时候这娃的造化.......”

    “大山这话说的在理,咱们这么辛辛苦苦的赚钱,不就是为了孩子们以后能过得轻松些,我呀,打算明年开春,找个学堂把娃送进去......”行动快的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

    “哎,福婶家的,你可不能不带我呀,我们家的娃和就和你们家娃玩的好,到时候咱们把俩娃一起送去好了!”

    “成啊......反正男孩子在家调皮的很,也指望他做不了多少事,还不如送到学堂里识点字,说不定以后讨媳妇还好讨一些......”

    听到讨媳妇顿时所有的妇人们都心动不已,本来山里就难娶媳妇。

    虽然这一两年好一些了,但是,也都是山里的姑娘们。

    这也要看运气,有年龄相仿的姑娘,那还好些,要是没有年龄相仿的姑娘,自家的儿郎就得耽误下来,这要一耽误,那就让多办事娶媳妇艰难,有可能打光棍一辈子......

    要是识了字,以后下山谋了个职,这城里的姑娘说不定也能娶得进家门呢.....

    于是一个个虽然聊着其他的话题,但是心里都在谋算着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