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俗人传 第1198章 你是第一个和我说谢谢的
热门推荐:
万界副本:抽卡怎么全是阴间角色
满门忠烈被流放,嫂嫂助我平天下
反派锦鲤三岁半,被哥哥们追着宠!
穿越成校园受气包?看我推演成神!
八零媳妇娇又媚,高冷硬汉被拿捏
我一个反派,掠夺天命之子很合理吧?
老公死后,我和小叔子he了
出狱后,绝色未婚妻疯狂倒贴我
末世重生,我以暴杀丧尸开始氪命无敌
两架摄影机对准了二人。
杨灵越比划了一下:“这还要拍摄吗?”
“我们在包子视频上也是有官方账号的。”
“那你们肯定运营的不咋滴,我都没看到过。”
“哈哈,确实,才1万的关注。”
“名为大众电影却不迎合如今的大众文化时代,1万的粉丝不足为奇。”
“难道不是纸媒落寞的原因?”
“媒体只是一个名称,渠道是可以多样化的,你们要是找个90后当网络运营,粉丝关注数会猛然提升的。”
“杨导和我预想的一样,又不一样。”
杨灵越笑笑:“能把这咖啡换成茶吗?”
杨新华愣了一下,到底是文化单位混了二十多年的人,旋即便明白过来。
杨灵越这是说他没做功课就过来采访,也在侧面地提醒他不要评价一个他不了解的人。
要不然“咖啡换茶”这句话早说了。
在换了茶后,杨新华的问题正经起来。
“在杨导的理解中,如今的大众文化时代是什么样的?文化又是何种概念?”
杨灵越:“文化”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符号学的概念,对文化的分析,不应是探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应是一种追寻意义的阐释科学。
所以我认为如今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消费文化,表征就是娱乐至上,消费至上。”
杨新华笑道:“所以你拍了《只有你》这种迎合市场的电影?”
“我从不迎合电影市场,《只有你》也不是迎合市场的电影。”
“你有足够多的钱,所以无需迎合,第三方专业平台数据分析,如果《只有你》有路演环节,票房增加6000万不是问题。
我所看到的,《只有你》里除了爱情,还有现实,还有消费主义陷阱,还有因为钱而造成的一系列因果,虽然你拍的很隐晦。”
杨灵越笑了笑没说话。
杨新华并没有任何自得,而是反问:“为什么给那样一个结局?”
杨灵越依旧是老回答:“因为女主角是刘一菲。”
杨新华一脸不信:“只是这样吗?”
杨灵越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就像路边的房地产广告,好像买了房子之后,以后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本质上不是买房子,而是买概念。我在电影首映时说,如今的人们身处这个消费社会,已经很苦了。看的明白也好,看不明白也罢,都能收获快乐就够了。”
杨新华:“莫非《只有你》是你的一场大型社会实验?”
杨灵越:“不是刻意的,只是无意之间造就的,没去路演是因为我俩闹矛盾了,我们的状态都不太好。”
“咳咳咳”
杨新华差点没呛死,就这么说出来了?
“我相信你是真的不迎合市场,如果你们分手的消息当初爆出来,电影票房或许会非常高。”
对于李岩把矛盾当成分手,杨灵越没有反驳,也没有再说什么。
杨新华见状也没有再八卦这个问题:“能延伸说说消费社会这个概念吗?在你的理念中,电影文化如何在这个消费社会中生存发展?”
杨灵越:“消费社会提倡的价值理念是“我消费,我存在”,这种消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或者说不是后工业社会以前的那种意义上的消费,现在的消费已经不是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一种像幸福、快乐、高贵、独特等抽象的观念。
具体到电影这种文化产业,他的商品是欢乐,不管这欢乐是不是梦幻,都有人愿意花钱做梦。至于如何发展,很难,非常难。”
杨新华:“为什么这么说?”
杨灵越:“就拿今年的电影来说吧,在拍的,或者筹备的,多了一些青春题材的电影,这是时代的一个反应,不再重复讨论。
之所以说发展很难,是未来这样的题材会更多,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早恋、打架、堕胎、分手四要素的青春疼痛文学。”
杨新华:“你不是说电影应当是欢乐的吗?为什么会这样?”
杨灵越:“因为电影从业者的文化水平越来越低了,他们在高中时便只知道谈恋爱打架,除了恋爱打架,他们也拍不出别的。
其实这些在他们印象中其实是欢乐的,只不过是为自己过去糜烂的生活挂块遮羞布,只要最后是悲伤的,也就文艺化了。”
杨新华久久无语,作为一名电影媒体人,他无法反驳杨灵越的观点。
“你能改变这一点吗?”
杨灵越叹息:“任何个人再有能力,也只能改变一点点。艺术高校如果不拔高录取分数线,影视行业只会越来越烂,也就别谈什么发展了,空喊口号。”
杨新华:“你的电影扶持计划就是为此诞生的吗?”
杨灵越:“有一定因素吧,10月中旬包子视频就会上线一大批短片或者长片,有很多都是非专业出身的人拍的,或许技术层面一般,但大多故事内核是可以的,有一些审美取景也是很棒的。”
杨新华看着杨灵越:“你好像有一种无力感。”
杨灵越摆摆手:“好为人师的臭毛病罢了,我已经努力在改了。”
杨新华笑道:“不是,是青年人的责任心。我想任何一个拥有你这番成就的年轻人,大多都会这样做。”
杨灵越就特么很感动,说了句:“谢谢你。”
杨新华很真诚:“我不值得感谢,是很多人会感谢你,也应该感谢你,尤其是电影观众,无论你有没有改变什么,起码你在做了。”
杨灵越摇摇头:“没有,我很认真地谢谢你,因为这是很久以来,你是第一个对我说谢谢的人。”
杨新华:“因为我是电影观众。”
杨新华仿佛看到了杨灵越内心深处深深地孤独。
确实没有同类,与他一般年纪的人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与他一般成就的人又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
很矛盾,很割裂。
杨灵越比划了一下:“这还要拍摄吗?”
“我们在包子视频上也是有官方账号的。”
“那你们肯定运营的不咋滴,我都没看到过。”
“哈哈,确实,才1万的关注。”
“名为大众电影却不迎合如今的大众文化时代,1万的粉丝不足为奇。”
“难道不是纸媒落寞的原因?”
“媒体只是一个名称,渠道是可以多样化的,你们要是找个90后当网络运营,粉丝关注数会猛然提升的。”
“杨导和我预想的一样,又不一样。”
杨灵越笑笑:“能把这咖啡换成茶吗?”
杨新华愣了一下,到底是文化单位混了二十多年的人,旋即便明白过来。
杨灵越这是说他没做功课就过来采访,也在侧面地提醒他不要评价一个他不了解的人。
要不然“咖啡换茶”这句话早说了。
在换了茶后,杨新华的问题正经起来。
“在杨导的理解中,如今的大众文化时代是什么样的?文化又是何种概念?”
杨灵越:“文化”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符号学的概念,对文化的分析,不应是探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应是一种追寻意义的阐释科学。
所以我认为如今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消费文化,表征就是娱乐至上,消费至上。”
杨新华笑道:“所以你拍了《只有你》这种迎合市场的电影?”
“我从不迎合电影市场,《只有你》也不是迎合市场的电影。”
“你有足够多的钱,所以无需迎合,第三方专业平台数据分析,如果《只有你》有路演环节,票房增加6000万不是问题。
我所看到的,《只有你》里除了爱情,还有现实,还有消费主义陷阱,还有因为钱而造成的一系列因果,虽然你拍的很隐晦。”
杨灵越笑了笑没说话。
杨新华并没有任何自得,而是反问:“为什么给那样一个结局?”
杨灵越依旧是老回答:“因为女主角是刘一菲。”
杨新华一脸不信:“只是这样吗?”
杨灵越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就像路边的房地产广告,好像买了房子之后,以后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本质上不是买房子,而是买概念。我在电影首映时说,如今的人们身处这个消费社会,已经很苦了。看的明白也好,看不明白也罢,都能收获快乐就够了。”
杨新华:“莫非《只有你》是你的一场大型社会实验?”
杨灵越:“不是刻意的,只是无意之间造就的,没去路演是因为我俩闹矛盾了,我们的状态都不太好。”
“咳咳咳”
杨新华差点没呛死,就这么说出来了?
“我相信你是真的不迎合市场,如果你们分手的消息当初爆出来,电影票房或许会非常高。”
对于李岩把矛盾当成分手,杨灵越没有反驳,也没有再说什么。
杨新华见状也没有再八卦这个问题:“能延伸说说消费社会这个概念吗?在你的理念中,电影文化如何在这个消费社会中生存发展?”
杨灵越:“消费社会提倡的价值理念是“我消费,我存在”,这种消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或者说不是后工业社会以前的那种意义上的消费,现在的消费已经不是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一种像幸福、快乐、高贵、独特等抽象的观念。
具体到电影这种文化产业,他的商品是欢乐,不管这欢乐是不是梦幻,都有人愿意花钱做梦。至于如何发展,很难,非常难。”
杨新华:“为什么这么说?”
杨灵越:“就拿今年的电影来说吧,在拍的,或者筹备的,多了一些青春题材的电影,这是时代的一个反应,不再重复讨论。
之所以说发展很难,是未来这样的题材会更多,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早恋、打架、堕胎、分手四要素的青春疼痛文学。”
杨新华:“你不是说电影应当是欢乐的吗?为什么会这样?”
杨灵越:“因为电影从业者的文化水平越来越低了,他们在高中时便只知道谈恋爱打架,除了恋爱打架,他们也拍不出别的。
其实这些在他们印象中其实是欢乐的,只不过是为自己过去糜烂的生活挂块遮羞布,只要最后是悲伤的,也就文艺化了。”
杨新华久久无语,作为一名电影媒体人,他无法反驳杨灵越的观点。
“你能改变这一点吗?”
杨灵越叹息:“任何个人再有能力,也只能改变一点点。艺术高校如果不拔高录取分数线,影视行业只会越来越烂,也就别谈什么发展了,空喊口号。”
杨新华:“你的电影扶持计划就是为此诞生的吗?”
杨灵越:“有一定因素吧,10月中旬包子视频就会上线一大批短片或者长片,有很多都是非专业出身的人拍的,或许技术层面一般,但大多故事内核是可以的,有一些审美取景也是很棒的。”
杨新华看着杨灵越:“你好像有一种无力感。”
杨灵越摆摆手:“好为人师的臭毛病罢了,我已经努力在改了。”
杨新华笑道:“不是,是青年人的责任心。我想任何一个拥有你这番成就的年轻人,大多都会这样做。”
杨灵越就特么很感动,说了句:“谢谢你。”
杨新华很真诚:“我不值得感谢,是很多人会感谢你,也应该感谢你,尤其是电影观众,无论你有没有改变什么,起码你在做了。”
杨灵越摇摇头:“没有,我很认真地谢谢你,因为这是很久以来,你是第一个对我说谢谢的人。”
杨新华:“因为我是电影观众。”
杨新华仿佛看到了杨灵越内心深处深深地孤独。
确实没有同类,与他一般年纪的人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与他一般成就的人又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
很矛盾,很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