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家父王子腾 第34章 惊天消息
王烈回京第八天,乾清宫内开平帝正在处理着奏章,却见大伴听了一小太监的通禀之后脸色一变急匆匆的走到身边。
“陛下,云南有变。”
正文短短四个字,让开平帝的神色骤然严肃了起来。
云南有变,还是能够直达天听的程度,不用想都知道是那沐家出了问题。
自明朝开始,但凡说到云南,都必定绕不开一个姓氏:沐。
沐家在云南的地位,完全可以说是只手遮天。至于到什么程度?即便改天换地,大梁代大明,新朝也没有一点想要插手云南的意思。
黔国公还是那个黔国公,沐王府还是那个沐王府。
这并不是因为沐家在大梁建立的过程中出了多少力,而是沐家压根就动不了。
明朝百余年来,沐家在云南的势力可谓根深蒂固,甚至云南普通的百姓都是只知沐家不知朝廷。即便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和东厂,也没办法将云南渗透的太厉害。
万一想要搞沐家的时候搞砸了的话那可就是实打实的一省之地暴动。
以大梁建国前期一切求稳的策略,也只能对沐家采取放任的态度。
因此,云南有变四个字到底有多么震撼人心,可见一斑。随着太监的细细叙说,开平帝的眉头那是越皱越拧巴。
......
“娘,您放心,江浙的匪徒已经被剿灭的差不多了。儿子此去也就是协调布防,不会有机会上阵杀敌的。”
面对自家母亲,王烈总不好说他每天只往院中躺椅上一躺快快乐乐的摸鱼。
好不容易安慰住了赵夫人,王烈刚打算拎起行李只带着吴啸犬这么个糙汉子回杭州,却听闻传旨的太监已经在候着。
“这位公公,可是陛下有什么旨意?”见到该太监就是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烈下意识的便意识到事情有些严重。
老太监神色严肃。
“传陛下口谕。云南府知府及黔国公府嫡次子于旬日前遇刺身亡。特命刑部侍郎张培康为正使,现江浙总兵王烈为副使,查清此案!”
王烈双瞳猛地睁大,难以置信的望着老太监。
在沐家嫡次子的死亡面前,一介知府的死亡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沐家的大名,王烈自然也是知晓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这么震惊。
身为云南无冕之王的沐家的嫡次子居然在云南被刺杀了?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更关键的是,似乎沐家也没有能力找出来凶手到底是谁?不然这件事怎么会让皇帝派人前去查案?以沐家的势力在云南当地不应该这么无力才对啊。
心绪流转,王烈面上倒是不动声色,接下了命令。
“多亏我早就料到回京以后不会很太平,所以特意将雅兰带回来了啊。”
转过头,王烈很自然的遗忘了之前的某些想法,对于自己的机智甚是满意。
“倒是这件事,会不会又是皇帝的考量?”
闪过这一念头,王烈很快亲自将其掐断。
此前不论是走私军备案或者是剿倭,很明显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即便王烈把事情办砸了或者能力不够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现在不一样。云南沐家的事,甚至还牵扯到知府的死亡,这就不是皇帝能够游刃有余操控的了。
所以......很明显,王烈在皇帝的两场,或者说是三场考试里面成绩已经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正因为如此,王烈才会担任这个副使前往云南。
案情本身他此刻倒不是很关注。现在离着云南十万八千里,想的再多也没什么卵用。等着到了地方以后再做思考才是正道。
“什么?云南?!”
回到家,王烈把情况和赵夫人一说,赵夫人直接破了音的喊道。
现如今的云南,在赵夫人眼里那就是野蛮不化之地,自己儿子去了那不就是遭罪的?
赵夫人也知晓这是陛下派下来的任务没办法推脱,于是王烈本身打算回江浙用的行李就从一个不大的包渐渐变成了两架马车。
当天下衙,王府这里还在赵夫人的指挥下收拾王烈的行李,张培康张侍郎就找上门来了。
“王公子,这次案子,你怎么看?”
王烈刚刚把张培康迎到中堂坐下,茶水都还没上,后者就等不急的问道。
“事有蹊跷,张侍郎,这次案子,非同小可啊。”
看了一眼张培康的表情,王烈继续说道:“朝廷能够将张侍郎派出来,自然是因为云南那边调查受阻。可......”
讲到这,王烈压低了一下声音:“那沐家在云南是何等风光烈不多说想来张侍郎应当也知晓。此案死的又是沐家嫡次子,却仍调查受阻?”
张培康神色微动“哦?那按照王公子的意思?”
“我可没什么意思。具体是什么情况,得等到了云南以后才好做定夺。现如今身居京城,怎能提前下结论?”
“王公子此言有理。等到了云南,还要依靠王公子多多出力啊。”
“哈哈,张侍郎谦虚了。您作为刑部的前辈,烈这样并未查过案子的小辈,应当是跟在您身后多多学习才是。”
王烈心里很清楚,张培康不可能意识不到这起案子中的蹊跷之处,此刻来府上无非就两个目的。
一个是来探探底,看一下王烈到底会不会是猪队友。刚才王烈给张培康分析的那几句话,就是在向张培康说明他至少不是个浑身肌肉的莽子武夫。
第二点则是宣誓主权了。
进来王烈的一系列举动,尤其是不久前还刚刚被皇帝召见进京,圣眷正浓的少年郎万一在查案的时候喧宾夺主想要和他张培康抢主权,那事情可就难免会变得麻烦起来。
查案毕竟不是什么没有门槛的事,对于业务能力的要求极高。像是王烈这样的门外汉,张培康担心他瞎指挥瞎搞把事情搞砸了的心态很正常。
而王烈也清楚自己的斤两,再加这次自己跟着去做副使更像是以皇帝心腹的身份去监督此案,而不是真的把他当什么破案高手用。
所以王烈也表明了他的态度:不争不抢,跟在张培康身后学习请教。
这样一来,有了王烈的保证,张培康来王家的目的达到,也就没必要再继续留着了。
......
“陛下,云南有变。”
正文短短四个字,让开平帝的神色骤然严肃了起来。
云南有变,还是能够直达天听的程度,不用想都知道是那沐家出了问题。
自明朝开始,但凡说到云南,都必定绕不开一个姓氏:沐。
沐家在云南的地位,完全可以说是只手遮天。至于到什么程度?即便改天换地,大梁代大明,新朝也没有一点想要插手云南的意思。
黔国公还是那个黔国公,沐王府还是那个沐王府。
这并不是因为沐家在大梁建立的过程中出了多少力,而是沐家压根就动不了。
明朝百余年来,沐家在云南的势力可谓根深蒂固,甚至云南普通的百姓都是只知沐家不知朝廷。即便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和东厂,也没办法将云南渗透的太厉害。
万一想要搞沐家的时候搞砸了的话那可就是实打实的一省之地暴动。
以大梁建国前期一切求稳的策略,也只能对沐家采取放任的态度。
因此,云南有变四个字到底有多么震撼人心,可见一斑。随着太监的细细叙说,开平帝的眉头那是越皱越拧巴。
......
“娘,您放心,江浙的匪徒已经被剿灭的差不多了。儿子此去也就是协调布防,不会有机会上阵杀敌的。”
面对自家母亲,王烈总不好说他每天只往院中躺椅上一躺快快乐乐的摸鱼。
好不容易安慰住了赵夫人,王烈刚打算拎起行李只带着吴啸犬这么个糙汉子回杭州,却听闻传旨的太监已经在候着。
“这位公公,可是陛下有什么旨意?”见到该太监就是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烈下意识的便意识到事情有些严重。
老太监神色严肃。
“传陛下口谕。云南府知府及黔国公府嫡次子于旬日前遇刺身亡。特命刑部侍郎张培康为正使,现江浙总兵王烈为副使,查清此案!”
王烈双瞳猛地睁大,难以置信的望着老太监。
在沐家嫡次子的死亡面前,一介知府的死亡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沐家的大名,王烈自然也是知晓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这么震惊。
身为云南无冕之王的沐家的嫡次子居然在云南被刺杀了?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更关键的是,似乎沐家也没有能力找出来凶手到底是谁?不然这件事怎么会让皇帝派人前去查案?以沐家的势力在云南当地不应该这么无力才对啊。
心绪流转,王烈面上倒是不动声色,接下了命令。
“多亏我早就料到回京以后不会很太平,所以特意将雅兰带回来了啊。”
转过头,王烈很自然的遗忘了之前的某些想法,对于自己的机智甚是满意。
“倒是这件事,会不会又是皇帝的考量?”
闪过这一念头,王烈很快亲自将其掐断。
此前不论是走私军备案或者是剿倭,很明显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即便王烈把事情办砸了或者能力不够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现在不一样。云南沐家的事,甚至还牵扯到知府的死亡,这就不是皇帝能够游刃有余操控的了。
所以......很明显,王烈在皇帝的两场,或者说是三场考试里面成绩已经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正因为如此,王烈才会担任这个副使前往云南。
案情本身他此刻倒不是很关注。现在离着云南十万八千里,想的再多也没什么卵用。等着到了地方以后再做思考才是正道。
“什么?云南?!”
回到家,王烈把情况和赵夫人一说,赵夫人直接破了音的喊道。
现如今的云南,在赵夫人眼里那就是野蛮不化之地,自己儿子去了那不就是遭罪的?
赵夫人也知晓这是陛下派下来的任务没办法推脱,于是王烈本身打算回江浙用的行李就从一个不大的包渐渐变成了两架马车。
当天下衙,王府这里还在赵夫人的指挥下收拾王烈的行李,张培康张侍郎就找上门来了。
“王公子,这次案子,你怎么看?”
王烈刚刚把张培康迎到中堂坐下,茶水都还没上,后者就等不急的问道。
“事有蹊跷,张侍郎,这次案子,非同小可啊。”
看了一眼张培康的表情,王烈继续说道:“朝廷能够将张侍郎派出来,自然是因为云南那边调查受阻。可......”
讲到这,王烈压低了一下声音:“那沐家在云南是何等风光烈不多说想来张侍郎应当也知晓。此案死的又是沐家嫡次子,却仍调查受阻?”
张培康神色微动“哦?那按照王公子的意思?”
“我可没什么意思。具体是什么情况,得等到了云南以后才好做定夺。现如今身居京城,怎能提前下结论?”
“王公子此言有理。等到了云南,还要依靠王公子多多出力啊。”
“哈哈,张侍郎谦虚了。您作为刑部的前辈,烈这样并未查过案子的小辈,应当是跟在您身后多多学习才是。”
王烈心里很清楚,张培康不可能意识不到这起案子中的蹊跷之处,此刻来府上无非就两个目的。
一个是来探探底,看一下王烈到底会不会是猪队友。刚才王烈给张培康分析的那几句话,就是在向张培康说明他至少不是个浑身肌肉的莽子武夫。
第二点则是宣誓主权了。
进来王烈的一系列举动,尤其是不久前还刚刚被皇帝召见进京,圣眷正浓的少年郎万一在查案的时候喧宾夺主想要和他张培康抢主权,那事情可就难免会变得麻烦起来。
查案毕竟不是什么没有门槛的事,对于业务能力的要求极高。像是王烈这样的门外汉,张培康担心他瞎指挥瞎搞把事情搞砸了的心态很正常。
而王烈也清楚自己的斤两,再加这次自己跟着去做副使更像是以皇帝心腹的身份去监督此案,而不是真的把他当什么破案高手用。
所以王烈也表明了他的态度:不争不抢,跟在张培康身后学习请教。
这样一来,有了王烈的保证,张培康来王家的目的达到,也就没必要再继续留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