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盛世华唐 > 第170章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盛世华唐 第170章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皇帝御驾亲征,自然是满朝文武前来送行,长安百姓来的就更多了,道路两侧拥挤的黑压压全是人群。

    或许这个皇帝在别人看来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可在百姓心目中他就是一位明君。

    现在他要再次御驾亲征,百姓能来的自然都会过来送行。

    一身戎装骑在马上,李世民不停的挥手向周围的百姓致意,引得百姓高呼‘万胜’。

    听着这山呼海啸般的呼声,陈景恪心中也忍不住生出一股莫名情绪。

    刘邦见秦始皇时说的那句话,不由自主的浮现在脑海里:大丈夫当如是。

    当然,并不是说他就要效彷刘邦项羽什么的,而是在这种时候没有人不羡慕走在最中心的那个人。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野心家的原因。

    一路来到渭水河码头,李世民对留守长安的房玄龄说道:“房卿、李卿,长安就拜托你们了。”

    “敬德,你别天天忙着炼丹,要多帮他们看住军队,免得出了乱子。”

    一番交待之后,才率众登上了战船。

    太子李治也在随行之列,李世民确实想好好培养他,特意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全程参与此战的前期准备工作。

    当然,为了安全考虑并不会带他去辽东战场,而是准备把他安置在定州。

    这里是大后方,但又是运往辽东的物资必须经过之处,他在这里能学到许多东西。

    马周、刘自、褚遂良、岑文本等人随行辅左。

    登上船一统忙碌大家才安置好,然后一个身材单薄的俊秀小生从一个门口跳出,道:

    “耶耶,你看我这样好看吗?”

    李世民慈祥的道:“小兕子什么装扮都好看。”

    陈景恪也是眼睛一热,不禁多看了几眼。

    李明达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目光变化,嘴角浮起一丝得意的笑容。

    李世民并不会直接去辽东,而是等到来年二月份才会出发。

    这期间他会在洛阳办公,把李明达带在身边并没有什么问题。

    对外的借口可以是把她留在洛阳行宫,甚至带到定州和李治待在一起,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但今天毕竟是为皇帝御驾亲征送行,要是有一个女人出现在队伍里,那就不好看了,所以她是提前一步登船的。

    至于这一身男装,不用问肯定是她自己兴趣来了想这么穿的。

    聪明的小姑娘早就发现了,她穿男装的时候陈景恪看她的眼神有些不一样,家里可是准备了许多男装的。

    李世民并不知道这些,见女儿穿男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更没有反对。

    毕竟现在是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唐时期,女扮男装之类的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人会说什么。

    换成理学大兴之后,要是那个女人敢着男装,一个不安分守己的罪名是逃不掉的。

    船队一路疾行,下午就到了关中的东大门附近,越过眼前这座隘口就算是出了关中地界。

    站在甲板上遥望波澜起伏的山川,带给人无尽的震撼。

    李世民也带着一众亲信重臣,来到甲板上欣赏自己的大好河山。

    众人也都看到了男装的李明达,果然都没有说什么。

    这种时候自然少不了吟诗作赋,这个年代的文官大多都能吟上几句,甚至不少武将也是文采斐然。

    长孙无忌、马周、岑文本等人都各自做了一首助兴,李世民自己也被众人的吹捧下作了一首。

    陈景恪在一旁默默的听着,对这些人确实挺佩服的。虽然没有流传千古的名篇,但也都不错。

    再说命题作文,还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写出来,能写成这样已经很难得了。

    他并没有作诗的打算,以他现在的学识也不是做不出来,但充其量也就是打油诗的级别。

    现在他可是背负着新诗风倡导者兼先行者的身份,真拿出一首打油诗来,大概率会被误认为故意敷衍戏弄皇帝。

    这个罪名他可担不起,所以一直都没有说话。

    所以当李世民让他写诗的时候,他婉拒道:“不瞒陛下,我还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

    “到现在都没能完全从震撼中恢复过来,实在没有灵感作诗。”

    李世民倒也没有强迫,只是道:“哈哈……这种事情第一次见受到震动是难免的,写诗的事情不急,待你有灵感了再写也不迟。”

    之后他又找别人作诗去了。

    这让陈景恪暗暗松了口气,他是真没有适合这个场合的诗。

    李世民要是非让他作,今天肯定会出丑。

    他不知道的是,见他没有写诗其他人反而心中松了口气,写诗的积极性大涨。

    很简单的道理,以陈景恪的诗才,要是真写出一首经典,其他人就都成了绿叶。

    没有几个人愿意给别人当陪衬,所以方才大家心中都存在着顾虑,不敢太主动作诗。

    免得等陈景恪写诗了,他们全成了垫脚石。现在他不写了,就没了这个后顾之忧。

    就在这时,突然听到有人说道:“快看,潼关。”

    众人包括李世民都连忙往潼关方向望去,虽然离的远只能看到轮廓,但依然能看到它的雄俊宏伟。

    潼关,关中的东大门,也是守卫长安的第一道门户。

    看到这座关城,船上的众人都非常激动,不时的能听到有人发出惊叹声。

    陈景恪也是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看潼关,确实很壮观。

    他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当初自己抄的那首元曲,潼关怀古。

    然后下意识的朝李明达看去,发现她也向他看来。

    不需要任何沟通,他就明白了她也想到了那首元曲,她也知道他也想到了这个。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自生。

    如果是平时,李明达肯定会把潼关怀古拿出来炫耀一番,给陈景恪扬名。

    只是这首作品沧桑悲凉感太强烈,现在是大军出行,不吉利。

    所以她就没有说。

    看到潼关之后众人诗兴大发,更多人开始尝试作诗,就连李世民都写了一首,一时间君明臣贤其乐融融。

    几日后舰队到达东都洛阳,李世民去行宫暂居,并在这里接见了当地的官员和权贵。

    他将要在这里停留近四个月。

    为什么要这么早就出发呢?原因很简单,巡视洛阳震慑那些不安分的人。

    还有就是洛阳交通更便利一些,离辽东也近上许多,方便处理很多事情。

    陈景恪虽然不是洛阳本地人,但离这里也不是特别远。

    他不是大禹没有过家门而不入的品格,在到达洛阳之后就向李世民告假回家乡去看看。

    李世民自不会反对这合情合理的请求,不但同意了他探亲,还派了一队禁军保护他,并赏赐给他家人大量的财帛之物。

    李明达倒是很想跟着他一起去看看,只是两人毕竟未婚,连公开赐婚都还没有,她没有办法去。

    因此小丫头情绪有些失落,陈景恪好生安抚,并许诺等将来一定带她去,才算把她哄好。

    之后他就正式踏上了回乡之路。

    回去的时候他相当的招摇,俗话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即便是他也不能免俗。

    好不容易混的出人头地了,自然要炫耀一番。

    更何况也能通过此举震慑一下县里的恶人,让他们不敢欺凌他的兄弟姐妹。

    其中就包括那个想要收他当义子的人。

    古代义子分两种,一种是不改姓的,类似于现在的干亲。

    还有一种是改姓的,当了别人的干儿子就成了人家的家仆一般。

    那个荥阳郑氏的分支让他做的就是后一种,打死他都不肯啊。

    就是不知道他走了之后,郑氏有没有为难家里人。

    因为过于高调,他刚进入老家的地界没多久,就有大队人迎了上来。

    一问正是本县的新任县令和主簿等人,专为迎接他而来。

    陈景恪很满意这个效果,他如此高调的目的不就是如此吗。

    不过他又不傻,在这位名叫张廷青的县令面前,表现的很是谦恭有礼,给足了面子。

    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张廷青两点全占了,以后还要指望他照顾自家父母,自然不能得罪。

    张廷青对此也是非常高兴,谁不希望自己获得尊重呢。

    等他们来到县城,不出意外的在这里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兄长和姐姐。

    而且他们全都换上而来一身崭新的衣服,只是他们就是普通百姓,哪经历过这种阵仗。

    表现的有些畏畏缩缩,头都不敢抬起来。

    陈景恪却没有嫌弃,径直走到父母面前‘噗通’跪下道:“耶娘,我回来了。”

    他父母手忙脚乱的道:“快起来快起来,你这孩子好好的跪什么。”

    陈景恪顺势起身,又和兄长姐姐见礼问好。

    只是他们明显带着畏惧,对他多有疏远。

    陈景恪知道这是为什么,自己的身份变化太大,而且后面还跟着禁军以及县里的大小官吏,让他们不敢太过靠近。

    不过他也没有多说什么,多熟悉一下就好了,再说这里大庭广众之下也不是叙旧的好时候。

    之后张廷青设宴为他接风洗尘,并邀请了城中的大户作陪。

    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找他看过病,所以互相之间也都是认识的。

    只不过此时大家在身份上完成了调换。

    以前他们的身份更高一些,陈景恪要处处陪小心。

    而现在是他的身份更高,轮到那些人小心伺候他了。

    不过他很敏锐的察觉到,少了许多熟人,于是就打听了一下。

    结果这一打听不要紧,张廷青的回答可把他给吓了一大跳。

    “你说什么,郑氏被抄家了?”

    张廷青态度凝重的道:“对,就在三月份,有人去洛阳留守那里告发他们家侵吞百姓田产、草管人命等二十余条罪状。”

    “据说洛阳留守非常重视,特意派遣了官吏来这里查处,结果就是这些罪名全部坐实。”

    “没多久朝廷那边也下来了旨意,郑氏二十余口被斩首,余者全部流放西域和岭南。”

    “城中和他们关系好的人家也遭到了牵连,十余户被抄家流放。”

    “还对衙门进行了排查,前县令主簿全部被罢官流放,三分之一的吏员被替换。”

    陈景恪瞠目结舌,这个变化来的实在太大了,几乎相当于把这里的局势翻了个面。

    那么到底是谁干的?有什么目的?

    如果是去长安之前,他或许会以为这就是一次正常的反腐事件。

    去长安见过世面,让他知道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是谁去状告的郑氏?洛阳留守日理万机,为何会关注这件事情?

    就算他真的关注了,又为何会处置的如此严重?

    什么草管人命、侵吞民财,在这个年代实在太常见了,十个大户有九个底子不干净。

    更何况这一支郑氏,是荥阳郑氏的分支之一,也属于士族行列。

    洛阳留守岂能不知道这件事情?可为何还是以这个理由把郑氏给拿下了呢?

    只有一个可能,有人授意。

    谁能指挥的了洛阳留守?就连几位宰辅都很难直接指挥他。

    那么指挥他的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可问题是,李世民为什么要帮自己报仇?

    报答自己的救命之恩?别扯了,这是最不可能的一个可能了。

    大概率还是别的什么?只是信息太少他也判断不出来。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他把郑氏这一支给灭了都是事实,回去后要多感谢他一番才是。

    不过他还是有点小遗憾,没有看到郑氏的覆灭过程,否则他一定会更开心的。

    一顿饭吃完,陈景恪就和父母一起回到了家中。

    到了这会儿他父母的心态才逐渐恢复正常,兄长和姐姐虽然还是很客气,却已经不再会疏远他。

    他把礼物卸下来,大头给了父母,小头分给了兄长和姐姐,把一大家子都高兴的直夸他懂事。

    在叙过旧之后,他问了一个问题:“去年有没有人早你们打听过我的情况?”

    他的母亲道:“有,一个外地的货郎,专门停在我们家门口讨水喝,期间主动聊起了你。”

    说到这里他母亲有些忐忑的道:“我都是按照你教我的话说的,没给你惹事吧?”

    陈景恪情知那就应该是李世民派来的探子了,而且从李世民对他的态度来看,他已经安全了。

    又了却一桩心事,陈景恪心中轻松了不少。

    第二天他去看了蒙安和冯保的父母,以两人的名义给他们父母送了一些东西。

    把两家父母高兴的直到两人有出息了,跟着神医混果然容易出头。

    陈景恪一直在家里待了半个月,才再次出发前往洛阳。

    下一次有机会再回来,至少要明年乃至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