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修仙界搞了个封神榜 > 第269章 愿以命铺就轮回路

我在修仙界搞了个封神榜 第269章 愿以命铺就轮回路

    此刻,快活城内仿佛被一股无形的恐惧笼罩,原本喧嚣的街道变得一片死寂。

    绝大多数的居民都躲在家中,紧闭门窗,蜷缩在角落里,颤抖着身体,仿佛连呼吸都不敢太大声,生怕引起外面那些鬼魂的注意。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让人透不过气来。

    然而,在这寂静的黑暗中,仍有一些人走出了家门,站在街头巷尾,仰头凝望着天空中那若隐若现的鬼魂身影。

    那些鬼魂的面孔扭曲而狰狞,仿佛在诉说着生前的怨念与不甘。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年轻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身穿一袭青衫,身材挺拔,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

    他紧紧地拉住身旁的母亲,那双明亮的眼睛中充满了焦急与担忧。

    他轻声说道:“娘,咱们还是赶紧回家吧!相信仙君一定能够消灭这些可恶的厉鬼,保护我们的安全,所以我们根本无需害怕。”说话间,他的眼神充满了坚定和信任感。

    那老妇人听后,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她默默地凝视着自己的儿子,眼中充满了慈爱。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双眼睛却依然清澈明亮。

    然后,她缓缓伸出颤抖的手,轻柔地抚摸着儿子的脸庞。她的手指冰凉而柔软,带着一种母爱的温度。

    “儿子,你可知道那为首之人是谁吗?”老妇人轻声问道。

    年轻男子一脸茫然,皱起眉头不解地回答:“不就是些害人的恶鬼吗?娘,您为什么这么问呢?”

    老妇人轻轻叹息一声,缓缓开口:“那个鬼魂,是快活城的前城主——秦城主。他曾在世时,是我们的恩人。当年,我带着你四处流浪,饿得几乎要倒在路上,是他收留了我们,给了我们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们才能得以存活于世。”

    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老妇人的眼中闪过一丝泪光。那时候,她带着孩子,饿得几乎要倒在地上。是秦城主救下了她,给了她一个栖身之所,让她和孩子得以存活。

    “不是说快活城的前城主,是个坏人,压迫我们,待我们不公吗?”青年男子有些震惊地问道。

    老妇人叹了口气,目光复杂地看向天空中那若隐若现的鬼魂身影,缓缓开口:“不公是有的,压迫也是有的。但我们最初,是一无所有的。那时候,我们只想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有个遮风挡雨的屋檐。秦城主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得以在快活城生存下去。”

    “可是,到底是人心不足啊。当我们看着那些快活城的原住民,过着高高在上的日子,而我们过的日子,甚至连他们的狗都不如。

    还要被他们欺压,侮辱。这种落差,让我们心生嫉妒,失了尊严,碎了良心。”老妇人继续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悔恨。

    “当年那次叛乱,所有受过秦城主恩惠之人,便真的眼睁睁地看着那无尽的大火毁灭了城主一家。我们忘记了他的恩情,被嫉妒和贪婪蒙蔽了双眼,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老妇人的眼眶再次湿润,声音也带着一丝哽咽。

    她其实不知道,如果是她当初在场,会不会义无反顾的去救城主。

    这些年,快活城中养尊处优,享受着荣华富贵的生活。

    然而,每当午夜梦回,她总是在梦中听到那凄厉的叫喊声,那是秦城主一家被大火吞噬时的惨叫声,是她内心深处无法抹去的记忆。

    这些声音让她感到对自己无尽的唾弃和对城主的愧疚。

    “儿子,秦城主如今向快活城复仇了,我想把这条命还给他。”妇人轻声对身边的青年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娘,不可啊。”青年的眼眶立刻红了,他紧紧抓住母亲的手,不愿让她做出这样的决定。

    ““儿子,是我们忘恩负义,秦城主曾经给予我们活下去的希望,但我们却因为嫉妒和贪婪而背叛了他。”老妇人继续说道。

    老妇人看向空中,真诚的说道:“如今,我想用我的命,成为铺就他轮回之路的基石,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赎罪。”

    青年听着母亲的话,心中如同被巨石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明白母亲的决定是出于深深的愧疚和赎罪之心,但他不愿母亲就这样离他而去。

    “娘,我知道您心中的愧疚,但您能不能不要丢下我。”青年的声音带着颤抖和恳求,他紧紧握住母亲的手,仿佛这样就能阻止她离开。

    老妇人看着儿子眼中的泪水,心中也充满了不舍。但她已经下定了决心,要为自己的过错赎罪。

    她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发,语气坚定地说:“儿子,娘这么多年一直活在愧疚之中,如今终于有机会解脱了。你要坚强,要活出自己的样子,不要怨恨任何人,做个好人,无愧于心。”

    她已经下定决心,从容赴死。

    和这老妇人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曾是秦城主收留的流民,他们有些人没有参与那场叛乱,却也成为了叛乱的得利者。

    有些人冷眼旁观,眼睁睁的看着当年的城主府大火蔓延而无施救。

    有些人被原住民欺压,愤而反抗,参与了叛乱,却心中对秦城主同样有愧。

    他们都走出了家门。

    当年的流民,也并非每一个人都是忘恩负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