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陪朱元璋打牌 第117章 问题少年军团——朱元璋的烦恼
热门推荐:
我的潮汕小女友
附身异界猫娘刺客的绝世杀手
三国:袁家逆子,开局摔玉玺
你当罪犯是大白菜?一车一车地拉
三国:杨卓来了
快穿:扭转人生
三千世界之救赎与爱恋
天上掉下一个大仙人
开局封侯,九品到头
华英雄带着人去吃大餐了,朱元璋却在大本堂为儿子们的事情头疼。
本来儿子们就藩之后的很多行径,就令朱元璋颇为不悦。看过后世的史书之后,朱元璋更是感到深深的无力。
以朱元璋“尊王攘夷”的设想,要分封自己的儿子,由藩王出镇北方,形成长城一线,以及秦岭——淮河一线的多重防御措施,在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的同时,也能缓慢向北推进,逐步设立卫所,蚕食北方的土地。因此,儿子们的武功就成为朱元璋最为看重的方面,文治虽然没有那么重视,不过也要求所有皇子就藩之前,必须在大本堂进行文化课的学习。
第二子亲王朱樉(shǎng),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人武德充沛,死之前两个月还在甘肃征讨叛乱的番邦,然后就被三名老妇下毒毒死。虽然被毒死这件事还没发生,但是以他大兴土木、滥用私刑的一贯作风,这个结果绝对很有可信度。想到这里,朱元璋扶着额头一阵头大。
第三子朱棡(gāng),更是朱元璋当时最为倚重的藩王,战功甚至能压过朱棣一头,而且还长得帅。不过他完全继承了朱元璋残暴的一面,酷爱各种残忍刑罚,虽然不是被下人毒死,不过还是死于突发疾病。这种结局,如果不是父子关系,朱元璋也会觉得是“天道好轮回”。想到这里,朱元璋又是一阵摇头。
老四老五倒还算正常人,虽然各自都不时有些小心思,不过也是人之常情,算不得过分。从结果上来说,这两位也算活得久,算是没遭报应?
其他儿子,都不是嫡子,朱元璋就没那么在乎,不过这种免费打工人,朱元璋还是要使唤的。当然,这些儿子也是良莠不齐。
像是有“蜀秀才”之称的老十一朱椿,和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文士老十二湘王朱柏,这种文化人,朱元璋就没有分封到边塞之地,而是在内地选择封地,也算是人尽其用。就这样,朱柏还落得个自焚而亡。
当然,表现不好的才是多数。什么因为惧怕惩罚而自焚的老八朱梓,残害幼童沉迷炼丹把自己吃药吃死的老十朱檀,这些都已经是根据朱元璋亲身经历,验证过史书真实性的案例。
剩下的那些,大多都是幼时就纨绔,看史书记载,长大之后都是些残暴荒淫之辈。现在这些人,就都聚集在大本堂读书。。。
这些儿子,光是想想,朱元璋就感到一阵恶寒。关键是,这些都是亲骨肉,以朱元璋的性格和儿时的经历,对于亲情可以说是最为看重,因此不管儿子养成什么样了,朱元璋都不忍心下死手去惩罚。这些儿子们,也因此更加有恃无恐。
这段时间,朱元璋住在宫外,根本就没去管他们,估计这些小崽子怕是要翻天了。
朱元璋知道,平时这些小崽子们在自己面前都是唯唯诺诺,自己不在的时候就重拳出击。因此,今天朱元璋故意屏退左右,自己蹑手蹑脚地走到大本堂外面偷看。
不出所料,朱元璋乍一看,就发现朱桂、朱橞(hui)、朱楩(pián)等几个素来顽劣不听话的,躲在后面交头接耳。
台上正在讲课的刘三吾,见到此状也是颇为不满。
“朱桂,你来说说这段是什么意思!”刚刚刘三吾讲的是《论语》,并非是多么艰深的文章,朱桂比朱雄英还大上几个月,正常来说,解释一下这段的意思,肯定不在话下。刘三吾也是试图通过此举,来提醒一下后面那几个人,注意一下课堂上的纪律。
“啊?这。。。”朱桂刚才根本没在听讲,当然是一问三不知。
刘三吾感觉气血上涌,手拿戒尺指着他们几个吼道:“你们三个出去罚站!”
虽然不情愿,但是迫于戒尺的威慑,朱桂、朱橞和朱楩只能乖乖就范。三人一到外面,就看到朱元璋怒气冲冲的样子,正欲服软行礼,朱元璋比划出了噤声的手势,他们三个才知道朱元璋是要继续暗中观察,于是只好闭嘴,自己站到一边。
“朱允炆,你来解答一下吧!”朱允炆一向是模范学生,刘三吾决定让他出面,跟这三个纨绔子弟形成对比,也好挽回一点课堂的氛围。
殊不知,朱允炆这些天一直在纠结朱雄英的回归,以及自己处处受制的现状,课堂上根本无心听讲:“啊,刘先生刚才在讲什么?”
“你。。。”刘三吾一激动,走上前去,就要用戒尺打朱允炆。
但是最终,扬起的手臂还是没有落下。若是以往,朱允炆背负皇长孙的身份,如此不思进取,刘三吾肯定会立刻惩戒,以为敦促。不过想到宫外的那位现在才是正主,或许也不必再对朱允炆有这么高的要求。况且,国子监中推广的新学说,刘三吾也颇为认同,这些四书五经的东西,相比起来,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
“唉,你就站着听课吧。。。”刘三吾最终还是妥协了。
但是内心已经被黑暗力量侵蚀而不自知的朱允炆,此时却认为自己当众出丑,更加觉得愤恨。
“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就是出去罚站吗?来就来!”一向表现良好的朱允炆,第一次去外面罚站,竟然是自己主动的!
朱允炆来到外面,也看到了朱元璋。不过此时,朱元璋已经是恨铁不成钢的失望神情,只是示意朱允炆不要出声,也便由着他去了。
“朱栴(zhān),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朱允炆也自甘堕落,刘三吾只能叫出十四岁的朱栴。朱栴跟朱允熥同岁,算是目前这个大本堂里,少有的文人雅士了。
“是!”朱栴起身,先向刘三吾拱手,之后缓缓作答:“方才刘先生讲的,是《论语·为政篇》中的‘君子不器’。这句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为政者,需要通晓世间万法,方可通观全局,有的放矢。”
“嗯,回答的很好,坐下吧!”刘三吾满意地点点头。他今日之所以讲这一段,也是最近从皇长孙那里接触到太多新事物,有感而发。
“唉,还是老十六靠谱一点。”朱元璋感叹道。通晓世间万法。。。这说的不就是大孙吗?这世间还有谁比他懂得更多?或许,让大孙来对付这些不成器的小叔,会有奇效?
想到这些,朱元璋板起脸,闯进了教室。
刘三吾和皇子皇孙们见到朱元璋忽然闯入,先是一阵惊愕,然后马上见礼。
朱元璋心急火燎,当然没心情纠结这些,只是吼道:“你们这些小兔崽子,朕几天不来,要反了天了?”
儿孙们此时自然是连头都不敢抬起来。刘三吾不能管教这些人,也自知理亏,站在一边不敢说话。
“你们几个也滚进来!”朱元璋又朝外面吼道。外面的四个人本来以为逃过一劫,结果还是被抓了进来。
人到齐了,朱元璋开始了训斥:“当年朕家里穷,饭都吃不上,每当看到地主家的孩子能有先生教授,是何等的羡慕?你们倒好,朕给你们这么好的条件,请了刘先生这么好的老师,结果你们一个两个都不用心学!”
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在座各位都听过多次,产生了抗体,已经能做到左耳进右耳出。
见说教没什么效果,朱元璋也不气恼:“算了,朕怎么苦口婆心,你们也听不进去。今日除了栴儿之外,其余人等的午饭就免了!”
不给吃饭,最多来一顿“竹笋炒肉”,这些也是见得多了,心里毫无波动。
这些死脸皮的东西,当着自己一套,背着自己一套,朱元璋也很无奈:“朕年纪也大了,打你们也打不动了。不过,明日朕会派一个能打得动你们的人过来,替朕管教你们!”
“陛下万万不可啊!”刘三吾被这话惊到了:“殿下们学业怠惰,都是臣等教授无方,还请陛下治臣等失职之罪。对于殿下他们,小惩即可,若是让那些武人来拷打,老臣怕殿下们难以承受啊!”
“刘爱卿所言有理。”朱元璋说道:“不过,朕派雄英来管教这些弟弟和小叔们,又有何不妥?”
“陛下的意思是。。。”刘三吾眼中一亮,陛下是要直接把虞王殿下推上前台了?
台下的那些也是满脸疑惑,年纪小的,根本就不知道朱雄英这个人。而年纪大的,都知道朱雄英十年前已经病故,为何现在又会出现了?
“十年前,朕的嫡长孙雄英,身染痘症,不幸病故,这些是你们知道的说法。”朱元璋说道:“但是,当时雄英其实并没有死,而是被一位高人带走进行救治,侥幸保住性命。未免老天爷再将他收走,朕决定隐瞒此事,对外宣称雄英病逝,暗中继续将他抚养在民间。现在太子早薨,储君之位空悬,是时候让他回归,以正其位!”
台下一片哗然。
朱元璋对这种反应感到很满意:“多的朕也不交待了,你们等着明天被收拾吧!”
装完这一波,朱元璋对朱栴招了招手:“栴儿,来,父皇带你去吃好吃的!”
朱元璋带着朱栴回了中华楼,又叫上朱允熥一起吃午饭。朱栴以前最多就是过年过节的家宴之上,能有幸跟父皇一起吃饭,还是座位离得很远,各吃各的分餐制。现在这样席间一直笑呵呵的父皇,朱栴此前从未见过,他感觉父皇跟以前不一样了。当然,这个便宜坊的外卖确实比尚膳监做的吃食好吃多了,尤其是这个开心乐园餐,他这种小孩根本无法拒绝。
三人吃饱喝足,恰好华英雄也回来了。
“爷爷,这位是?”进来之后,华英雄发现屋内有个不认识的人。
“这是你十六叔。”朱元璋笑着介绍道。
“十六叔。。。是庆王殿下!”华英雄回忆了一下相关资料,立即见礼:“侄儿见过十六叔!”
朱栴作为初代庆王,也是大明北面的九大塞王之一,如此看来,肯定算是允文允武,性格也很正常,这在朱元璋的儿子里面可不多见。
“大侄子不必多礼!”朱栴说道:“其实我年纪跟允熥一样,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一起玩的时候,我们都是叫你英哥。”
“好像是有这么回事。。。”根据朱雄英的记忆,小时候确实是孩子王。不过老朱还在这儿呢,这么叫是不是不太好。。。
“没关系,你们各论各的。”朱元璋似乎看出了大孙的心思:“你叫他们叔叔,他们叫你大哥!”
“。。。”华英雄,朱允熥和朱栴三人表情诡异,气氛颇为尴尬。
好在华英雄反应快,立刻转移了话题:“我记得十六叔从小就敏而好学,三岁就能背诵千字文。”
“英哥过奖了,不过是点小聪明而已。”朱栴自谦道。
“栴儿何必自谦?今日你在课堂上回答得不是也很好吗?”朱元璋说道:“俺们朱家就是缺读书人,为父很看好你哦!”
“谢父皇夸奖!”朱元璋从来不轻易夸人,今天又是吃饭又是谈心,朱栴受宠若惊。
“可能你有所不知,你大侄子也是文武双全。”朱元璋说道:“大孙,不如即兴赋诗一首,让俺们开开眼界?”
“啊?”华英雄不记得什么时候说过自己会作诗啊?不过老朱这不停的使眼色,意思是。。。鼓励自己当“文抄公”?好吧,就当是老朱为了推销自己作出的努力吧。
“好吧。。。”华英雄闭上眼睛思索一番,选定了抄袭的对象。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唐寅《临终诗》)”
唐伯虎临终时的感慨,一般来说,自然是不适合华英雄这种不到二十岁的少年拿来使用的。不过,由于朱雄英独特的经历,借用这首诗,反而达到了一种很奇妙的效果。
“大哥,你真的会写诗啊?怎么之前没听你说过?”朱允熥功课太差,难以判断诗文好坏,愣头愣脑地打断了其他人的品味过程。
“咳咳,区区一首诗而已,为兄还不会放在心上。”华英雄故作高深地说道。
“英哥好诗啊!”朱栴品味一番,作出了这个评价。在朱栴看来,华英雄以自身经历入诗,情真意切,又流露出看淡生死的洒脱,绝对是诗中佳品。
老朱更加了解华英雄的经历,深知这首诗跟大孙心境之贴切。若非华英雄平时从来不翻看四书五经这些,老朱都要以为这首就是他自己写的了。
老朱此刻内心五味杂陈,眼眶都有些湿润了:“好!好!好!看似朴素的话语,却是感人至深。真希望俺那些不成器的儿子们,都能以你为榜样。大孙,明日你就去大本堂,不是去上学,而是去帮爷爷管教管教你那些调皮捣蛋的叔叔们!”
“呃,孙儿尽力而为吧!”都是些历史上的坑爹货色,华英雄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对付得了。无论如何,还是得提前做一些准备的。
本来儿子们就藩之后的很多行径,就令朱元璋颇为不悦。看过后世的史书之后,朱元璋更是感到深深的无力。
以朱元璋“尊王攘夷”的设想,要分封自己的儿子,由藩王出镇北方,形成长城一线,以及秦岭——淮河一线的多重防御措施,在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的同时,也能缓慢向北推进,逐步设立卫所,蚕食北方的土地。因此,儿子们的武功就成为朱元璋最为看重的方面,文治虽然没有那么重视,不过也要求所有皇子就藩之前,必须在大本堂进行文化课的学习。
第二子亲王朱樉(shǎng),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人武德充沛,死之前两个月还在甘肃征讨叛乱的番邦,然后就被三名老妇下毒毒死。虽然被毒死这件事还没发生,但是以他大兴土木、滥用私刑的一贯作风,这个结果绝对很有可信度。想到这里,朱元璋扶着额头一阵头大。
第三子朱棡(gāng),更是朱元璋当时最为倚重的藩王,战功甚至能压过朱棣一头,而且还长得帅。不过他完全继承了朱元璋残暴的一面,酷爱各种残忍刑罚,虽然不是被下人毒死,不过还是死于突发疾病。这种结局,如果不是父子关系,朱元璋也会觉得是“天道好轮回”。想到这里,朱元璋又是一阵摇头。
老四老五倒还算正常人,虽然各自都不时有些小心思,不过也是人之常情,算不得过分。从结果上来说,这两位也算活得久,算是没遭报应?
其他儿子,都不是嫡子,朱元璋就没那么在乎,不过这种免费打工人,朱元璋还是要使唤的。当然,这些儿子也是良莠不齐。
像是有“蜀秀才”之称的老十一朱椿,和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文士老十二湘王朱柏,这种文化人,朱元璋就没有分封到边塞之地,而是在内地选择封地,也算是人尽其用。就这样,朱柏还落得个自焚而亡。
当然,表现不好的才是多数。什么因为惧怕惩罚而自焚的老八朱梓,残害幼童沉迷炼丹把自己吃药吃死的老十朱檀,这些都已经是根据朱元璋亲身经历,验证过史书真实性的案例。
剩下的那些,大多都是幼时就纨绔,看史书记载,长大之后都是些残暴荒淫之辈。现在这些人,就都聚集在大本堂读书。。。
这些儿子,光是想想,朱元璋就感到一阵恶寒。关键是,这些都是亲骨肉,以朱元璋的性格和儿时的经历,对于亲情可以说是最为看重,因此不管儿子养成什么样了,朱元璋都不忍心下死手去惩罚。这些儿子们,也因此更加有恃无恐。
这段时间,朱元璋住在宫外,根本就没去管他们,估计这些小崽子怕是要翻天了。
朱元璋知道,平时这些小崽子们在自己面前都是唯唯诺诺,自己不在的时候就重拳出击。因此,今天朱元璋故意屏退左右,自己蹑手蹑脚地走到大本堂外面偷看。
不出所料,朱元璋乍一看,就发现朱桂、朱橞(hui)、朱楩(pián)等几个素来顽劣不听话的,躲在后面交头接耳。
台上正在讲课的刘三吾,见到此状也是颇为不满。
“朱桂,你来说说这段是什么意思!”刚刚刘三吾讲的是《论语》,并非是多么艰深的文章,朱桂比朱雄英还大上几个月,正常来说,解释一下这段的意思,肯定不在话下。刘三吾也是试图通过此举,来提醒一下后面那几个人,注意一下课堂上的纪律。
“啊?这。。。”朱桂刚才根本没在听讲,当然是一问三不知。
刘三吾感觉气血上涌,手拿戒尺指着他们几个吼道:“你们三个出去罚站!”
虽然不情愿,但是迫于戒尺的威慑,朱桂、朱橞和朱楩只能乖乖就范。三人一到外面,就看到朱元璋怒气冲冲的样子,正欲服软行礼,朱元璋比划出了噤声的手势,他们三个才知道朱元璋是要继续暗中观察,于是只好闭嘴,自己站到一边。
“朱允炆,你来解答一下吧!”朱允炆一向是模范学生,刘三吾决定让他出面,跟这三个纨绔子弟形成对比,也好挽回一点课堂的氛围。
殊不知,朱允炆这些天一直在纠结朱雄英的回归,以及自己处处受制的现状,课堂上根本无心听讲:“啊,刘先生刚才在讲什么?”
“你。。。”刘三吾一激动,走上前去,就要用戒尺打朱允炆。
但是最终,扬起的手臂还是没有落下。若是以往,朱允炆背负皇长孙的身份,如此不思进取,刘三吾肯定会立刻惩戒,以为敦促。不过想到宫外的那位现在才是正主,或许也不必再对朱允炆有这么高的要求。况且,国子监中推广的新学说,刘三吾也颇为认同,这些四书五经的东西,相比起来,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
“唉,你就站着听课吧。。。”刘三吾最终还是妥协了。
但是内心已经被黑暗力量侵蚀而不自知的朱允炆,此时却认为自己当众出丑,更加觉得愤恨。
“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就是出去罚站吗?来就来!”一向表现良好的朱允炆,第一次去外面罚站,竟然是自己主动的!
朱允炆来到外面,也看到了朱元璋。不过此时,朱元璋已经是恨铁不成钢的失望神情,只是示意朱允炆不要出声,也便由着他去了。
“朱栴(zhān),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朱允炆也自甘堕落,刘三吾只能叫出十四岁的朱栴。朱栴跟朱允熥同岁,算是目前这个大本堂里,少有的文人雅士了。
“是!”朱栴起身,先向刘三吾拱手,之后缓缓作答:“方才刘先生讲的,是《论语·为政篇》中的‘君子不器’。这句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为政者,需要通晓世间万法,方可通观全局,有的放矢。”
“嗯,回答的很好,坐下吧!”刘三吾满意地点点头。他今日之所以讲这一段,也是最近从皇长孙那里接触到太多新事物,有感而发。
“唉,还是老十六靠谱一点。”朱元璋感叹道。通晓世间万法。。。这说的不就是大孙吗?这世间还有谁比他懂得更多?或许,让大孙来对付这些不成器的小叔,会有奇效?
想到这些,朱元璋板起脸,闯进了教室。
刘三吾和皇子皇孙们见到朱元璋忽然闯入,先是一阵惊愕,然后马上见礼。
朱元璋心急火燎,当然没心情纠结这些,只是吼道:“你们这些小兔崽子,朕几天不来,要反了天了?”
儿孙们此时自然是连头都不敢抬起来。刘三吾不能管教这些人,也自知理亏,站在一边不敢说话。
“你们几个也滚进来!”朱元璋又朝外面吼道。外面的四个人本来以为逃过一劫,结果还是被抓了进来。
人到齐了,朱元璋开始了训斥:“当年朕家里穷,饭都吃不上,每当看到地主家的孩子能有先生教授,是何等的羡慕?你们倒好,朕给你们这么好的条件,请了刘先生这么好的老师,结果你们一个两个都不用心学!”
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在座各位都听过多次,产生了抗体,已经能做到左耳进右耳出。
见说教没什么效果,朱元璋也不气恼:“算了,朕怎么苦口婆心,你们也听不进去。今日除了栴儿之外,其余人等的午饭就免了!”
不给吃饭,最多来一顿“竹笋炒肉”,这些也是见得多了,心里毫无波动。
这些死脸皮的东西,当着自己一套,背着自己一套,朱元璋也很无奈:“朕年纪也大了,打你们也打不动了。不过,明日朕会派一个能打得动你们的人过来,替朕管教你们!”
“陛下万万不可啊!”刘三吾被这话惊到了:“殿下们学业怠惰,都是臣等教授无方,还请陛下治臣等失职之罪。对于殿下他们,小惩即可,若是让那些武人来拷打,老臣怕殿下们难以承受啊!”
“刘爱卿所言有理。”朱元璋说道:“不过,朕派雄英来管教这些弟弟和小叔们,又有何不妥?”
“陛下的意思是。。。”刘三吾眼中一亮,陛下是要直接把虞王殿下推上前台了?
台下的那些也是满脸疑惑,年纪小的,根本就不知道朱雄英这个人。而年纪大的,都知道朱雄英十年前已经病故,为何现在又会出现了?
“十年前,朕的嫡长孙雄英,身染痘症,不幸病故,这些是你们知道的说法。”朱元璋说道:“但是,当时雄英其实并没有死,而是被一位高人带走进行救治,侥幸保住性命。未免老天爷再将他收走,朕决定隐瞒此事,对外宣称雄英病逝,暗中继续将他抚养在民间。现在太子早薨,储君之位空悬,是时候让他回归,以正其位!”
台下一片哗然。
朱元璋对这种反应感到很满意:“多的朕也不交待了,你们等着明天被收拾吧!”
装完这一波,朱元璋对朱栴招了招手:“栴儿,来,父皇带你去吃好吃的!”
朱元璋带着朱栴回了中华楼,又叫上朱允熥一起吃午饭。朱栴以前最多就是过年过节的家宴之上,能有幸跟父皇一起吃饭,还是座位离得很远,各吃各的分餐制。现在这样席间一直笑呵呵的父皇,朱栴此前从未见过,他感觉父皇跟以前不一样了。当然,这个便宜坊的外卖确实比尚膳监做的吃食好吃多了,尤其是这个开心乐园餐,他这种小孩根本无法拒绝。
三人吃饱喝足,恰好华英雄也回来了。
“爷爷,这位是?”进来之后,华英雄发现屋内有个不认识的人。
“这是你十六叔。”朱元璋笑着介绍道。
“十六叔。。。是庆王殿下!”华英雄回忆了一下相关资料,立即见礼:“侄儿见过十六叔!”
朱栴作为初代庆王,也是大明北面的九大塞王之一,如此看来,肯定算是允文允武,性格也很正常,这在朱元璋的儿子里面可不多见。
“大侄子不必多礼!”朱栴说道:“其实我年纪跟允熥一样,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一起玩的时候,我们都是叫你英哥。”
“好像是有这么回事。。。”根据朱雄英的记忆,小时候确实是孩子王。不过老朱还在这儿呢,这么叫是不是不太好。。。
“没关系,你们各论各的。”朱元璋似乎看出了大孙的心思:“你叫他们叔叔,他们叫你大哥!”
“。。。”华英雄,朱允熥和朱栴三人表情诡异,气氛颇为尴尬。
好在华英雄反应快,立刻转移了话题:“我记得十六叔从小就敏而好学,三岁就能背诵千字文。”
“英哥过奖了,不过是点小聪明而已。”朱栴自谦道。
“栴儿何必自谦?今日你在课堂上回答得不是也很好吗?”朱元璋说道:“俺们朱家就是缺读书人,为父很看好你哦!”
“谢父皇夸奖!”朱元璋从来不轻易夸人,今天又是吃饭又是谈心,朱栴受宠若惊。
“可能你有所不知,你大侄子也是文武双全。”朱元璋说道:“大孙,不如即兴赋诗一首,让俺们开开眼界?”
“啊?”华英雄不记得什么时候说过自己会作诗啊?不过老朱这不停的使眼色,意思是。。。鼓励自己当“文抄公”?好吧,就当是老朱为了推销自己作出的努力吧。
“好吧。。。”华英雄闭上眼睛思索一番,选定了抄袭的对象。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唐寅《临终诗》)”
唐伯虎临终时的感慨,一般来说,自然是不适合华英雄这种不到二十岁的少年拿来使用的。不过,由于朱雄英独特的经历,借用这首诗,反而达到了一种很奇妙的效果。
“大哥,你真的会写诗啊?怎么之前没听你说过?”朱允熥功课太差,难以判断诗文好坏,愣头愣脑地打断了其他人的品味过程。
“咳咳,区区一首诗而已,为兄还不会放在心上。”华英雄故作高深地说道。
“英哥好诗啊!”朱栴品味一番,作出了这个评价。在朱栴看来,华英雄以自身经历入诗,情真意切,又流露出看淡生死的洒脱,绝对是诗中佳品。
老朱更加了解华英雄的经历,深知这首诗跟大孙心境之贴切。若非华英雄平时从来不翻看四书五经这些,老朱都要以为这首就是他自己写的了。
老朱此刻内心五味杂陈,眼眶都有些湿润了:“好!好!好!看似朴素的话语,却是感人至深。真希望俺那些不成器的儿子们,都能以你为榜样。大孙,明日你就去大本堂,不是去上学,而是去帮爷爷管教管教你那些调皮捣蛋的叔叔们!”
“呃,孙儿尽力而为吧!”都是些历史上的坑爹货色,华英雄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对付得了。无论如何,还是得提前做一些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