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大唐之长安房俊 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浮尘一梦
李绩一言不发,脚下不停,冲着这座帐篷门口肃立的禁卫微微颔首,靠近门口的一个禁卫便侧身将帐门的门帘撩开。
李绩当先而入。
房俊走到门口,环视左右,见到这些人皆乃昔日戍卫太极宫的皇帝贴身禁卫,都是勋戚子弟,其中不少人甚至相互认识,甚至还能说上几句话,然则此刻这些禁卫却目不斜视,将房俊视若无物。
这些都是真正的皇帝心腹,随时随地都可以为了皇帝献出生命,但凡李二陛下出宫便寸步不离,即便李二陛下御驾亲征也带在身边。此刻这些人戍卫于此,似乎已经说明了这座帐篷的重要……
房俊深吸口气,抬脚走进帐篷。
门帘在他身后放下,使得帐篷内的光线瞬间暗了下去,但是这足以让房俊看轻帐篷内的摆设。
冷冷清清的帐篷内,唯有一口巨大的棺椁摆在当中,新鲜的木料散发着独有的香气,并未油漆雕画的棺椁上可以见到清晰的木头纹理,在空空荡荡的帐篷里,予人一种泰山压顶一般的沉重。
尽管李绩早已向东宫太子禀报陛下驾崩之消息,但此时此刻,仍旧感到心头好似被压了一块局势一般,憋得他透不过气,心脏一阵一阵抽搐。
或许,李二陛下算不上最好的皇帝,他杀兄弑弟、逼父退位,甚至还有一些任性,优点与缺点一样鲜明。但是来到大唐这些年,李二陛下对待他却从来都是宠信非常,甚至可以用放纵来形容,固然时不时打骂一番,但从不曾真正厌恶于他,最终总是会纵容他离经叛道的行事方式。
胸怀广博、虚心纳谏,这是多少明君圣主都不曾真正拥有的高尚品质。
然而如今,那位手执日月、开辟皇朝,注定要在历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受到无数后世子孙敬仰的一代英主,离开了他恢弘庄严的宫阙,只能跻身于这一副棺椁之中。
即便当初在太子那里听到准确的消息,他却一直有着一种怀疑或者说是奢望——以为这只是李二陛下自编自导的一幕戏剧,以此来达成他心心念念都想要完成的丰功伟业。
毕竟曾经的历史当中,这位皇帝虽然在东征高句丽之时可能受伤或者染病,但还是好生生的回到长安城,继续引领这个庞大的帝国一步一步走向兴旺富强,奠定了由古至今首屈一指的辉煌盛世。
但是现在,面对这副巨大的棺椁,所有的怀疑与奢望尽皆破碎……
看着房俊先是愣愣的发呆,继而脸上浮现痛苦哀怮之色,直至缓缓跪在棺椁之前,眼泪一串一串无声洒落,李绩并未劝解,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心里有什么话,跟陛下说说无妨。”
而后,就那么负手转身,走出帐篷之外。
门帘掀开的刹那,寒风涌入,吹起棺椁一侧陶盆之中黄纸燃后的灰烬,零星灰屑盘旋而起,在半空之中飞舞飘荡,宛如秋叶……
生死成败,浮尘一梦
*****
李绩并未返回中军大帐,而是就站在两座帐篷中间的“夹道”处负手而立,任凭寒风穿堂过隙,撩起衣袂猎猎作响,却浑然不觉寒冷。
因为他的心火热。
他清晰的知道自己眼下之所为,将会为这个帝国带来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将会一举肃清两汉以来的朝堂弊端,使得皇权臻达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集中,真正的令出中枢、天下景从,而不是政令不出京畿,天下名义上归属于朝廷,实则尽在世家门阀掌控之中。
他不仅军事才能冠绝当世罕有人及,政治天赋也已经点满,深切明白世家门阀之存在看似巩固了天下根基,实则门阀之利益必然凌驾于帝国利益之上,只要门阀存在一日,帝国便永远存在分崩离析之风险。
门阀之祸,深入根基,不可调和。
……
身后脚步响动,李绩转过身,见到面色隐隐激动的房俊,无声的笑了笑,伸出手拍了拍房俊的肩膀,温声道:“此间之事,非你所能左右,还是速速回去长安为好,当前局势变幻莫测,莫要因为一时之疏忽大意,导致抱憾终生。”
房俊深深体会着这句话当中的意味,缓缓颔首,道:“既然如此,那在下便先行告辞。哦,李思文这厮如今身为东宫六率之副将,独领一军,作战勇猛战功赫赫,太子殿下甚为青睐。”
自叛军起兵之日,东宫六率便一直面对十倍于己之敌军艰苦奋战,减员严重却死战不退,斗志始终旺盛,堪称太子的左膀右臂,立下汗马功劳。与此同时,李思文、程处弼、屈突诠、秦怀道等人自然被太子视为肱骨,可以想见,只要东宫能够渡过此番危难,以太子之性格,这些人都将被逐一叙功,不仅升官进爵不在话下,一生一世都将屹立于权力中枢。
前程似锦。
李绩笑了笑,淡然道:“遭逢乱世,大丈夫自当功名马上取,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什么样的造化不仅要自己双手去争取,更要听天由命,毕竟战阵之上刀枪无眼,纵然身为一军之统帅,也有可能被一支冷箭取走性命……回去告诉他,父祖的爵位功勋不足为恃,唯有自己一刀一枪拼回来的功勋,才是安身立命之根本。”
这番话看似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许,却依旧没有透露半分李绩本人的倾向……
房俊抱拳施礼:“如此,在下这便告辞。”
“嗯。”
李绩颔首,依旧背负双手,身形如标枪一般停止,浑身上下洋溢着军人气息,叮嘱道:“此番你在雁翎关伏杀长孙安业,消息必然已经传回长安,长孙无忌岂肯善罢甘休?他必然算准你回程之路线予以伏杀,为长孙安业报仇,所以你定要多加小心,切勿轻忽大意,免得丢了性命。”
由洛阳前往长安,关陇军队早已控制了潼关,所以长孙安业可由“南北崤道”从容行走,但房俊却只能由商於古道原路返回。如此,长孙无忌自可从容布置兵卒于房俊必经之路设下埋伏,予以截杀。
房俊深以为然,只看长孙无忌宁肯违抗朝廷律令,亦要将长孙安业自岭南流放途中召回,便知对其有多么器重。虽然一直使其幽居府邸,不见受用,但此时派遣长孙安业前来说服李绩,岂不正说明其在长孙无忌心中之地位?
这样一个好帮手又是亲弟弟惨死于房俊刀下,长孙无忌不发疯才怪,派兵半途截杀自己,实在是理所应当……
然而联结关中、洛阳的道路就那么两条,走“南北崤道”就要一路穿越函谷关、潼关,等如一头扎进叛军大营之内,周边几十倍于己的叛军围剿截杀,必死无疑。
相比之下,商於古道地势更为险要,也更为狭窄,纵有庞大兵力也难以铺陈,顶了天也只能派遣一支精锐军队,半途设伏予以截杀。
关陇有什么精锐军队?若是十几二十年前,历经战阵南征北讨的关陇兵卒血染征袍,个顶个都是久历战阵的悍卒,想要从中挑选一支以一当十的精锐简直不要太容易。然而时过境迁,二十年养尊处优的奢靡生活早已磨灭了关陇兵卒身上的悍勇之气,如今的关中子弟除去十六卫当中的府兵之外,余者非但难言精锐,甚至不堪一击。
否则也不会造成眼下叛军以数倍甚至十数倍之兵力优势,亦无法撼动东宫六率之尴尬局面……
房俊有自信,能够率领麾下亲兵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一路杀回长安。
他冲着李绩再次施礼,道:“英国公保重。”
转身大踏步离去,来到营地之外与自己的亲兵汇合,一路打马疾驰,按照原路沿着洛水溯流而上,直奔商於古道。
李绩站在原地目送房俊远去,目光深邃,不知想着什么。待到身后响动,他回身看去,却是诸遂良自那座小帐篷中探出头来,四目相对,对他微微颔首,似乎喊他过去。
李绩走到帐门外,深吸口气,整理一下衣冠,面容凝肃,这才迈步而入。
寒风吹动旌旗,烈烈招展,可见到中军大帐以及这座停放棺椁的帐篷旁边,还紧挨着一座小帐篷……
李绩当先而入。
房俊走到门口,环视左右,见到这些人皆乃昔日戍卫太极宫的皇帝贴身禁卫,都是勋戚子弟,其中不少人甚至相互认识,甚至还能说上几句话,然则此刻这些禁卫却目不斜视,将房俊视若无物。
这些都是真正的皇帝心腹,随时随地都可以为了皇帝献出生命,但凡李二陛下出宫便寸步不离,即便李二陛下御驾亲征也带在身边。此刻这些人戍卫于此,似乎已经说明了这座帐篷的重要……
房俊深吸口气,抬脚走进帐篷。
门帘在他身后放下,使得帐篷内的光线瞬间暗了下去,但是这足以让房俊看轻帐篷内的摆设。
冷冷清清的帐篷内,唯有一口巨大的棺椁摆在当中,新鲜的木料散发着独有的香气,并未油漆雕画的棺椁上可以见到清晰的木头纹理,在空空荡荡的帐篷里,予人一种泰山压顶一般的沉重。
尽管李绩早已向东宫太子禀报陛下驾崩之消息,但此时此刻,仍旧感到心头好似被压了一块局势一般,憋得他透不过气,心脏一阵一阵抽搐。
或许,李二陛下算不上最好的皇帝,他杀兄弑弟、逼父退位,甚至还有一些任性,优点与缺点一样鲜明。但是来到大唐这些年,李二陛下对待他却从来都是宠信非常,甚至可以用放纵来形容,固然时不时打骂一番,但从不曾真正厌恶于他,最终总是会纵容他离经叛道的行事方式。
胸怀广博、虚心纳谏,这是多少明君圣主都不曾真正拥有的高尚品质。
然而如今,那位手执日月、开辟皇朝,注定要在历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受到无数后世子孙敬仰的一代英主,离开了他恢弘庄严的宫阙,只能跻身于这一副棺椁之中。
即便当初在太子那里听到准确的消息,他却一直有着一种怀疑或者说是奢望——以为这只是李二陛下自编自导的一幕戏剧,以此来达成他心心念念都想要完成的丰功伟业。
毕竟曾经的历史当中,这位皇帝虽然在东征高句丽之时可能受伤或者染病,但还是好生生的回到长安城,继续引领这个庞大的帝国一步一步走向兴旺富强,奠定了由古至今首屈一指的辉煌盛世。
但是现在,面对这副巨大的棺椁,所有的怀疑与奢望尽皆破碎……
看着房俊先是愣愣的发呆,继而脸上浮现痛苦哀怮之色,直至缓缓跪在棺椁之前,眼泪一串一串无声洒落,李绩并未劝解,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心里有什么话,跟陛下说说无妨。”
而后,就那么负手转身,走出帐篷之外。
门帘掀开的刹那,寒风涌入,吹起棺椁一侧陶盆之中黄纸燃后的灰烬,零星灰屑盘旋而起,在半空之中飞舞飘荡,宛如秋叶……
生死成败,浮尘一梦
*****
李绩并未返回中军大帐,而是就站在两座帐篷中间的“夹道”处负手而立,任凭寒风穿堂过隙,撩起衣袂猎猎作响,却浑然不觉寒冷。
因为他的心火热。
他清晰的知道自己眼下之所为,将会为这个帝国带来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将会一举肃清两汉以来的朝堂弊端,使得皇权臻达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集中,真正的令出中枢、天下景从,而不是政令不出京畿,天下名义上归属于朝廷,实则尽在世家门阀掌控之中。
他不仅军事才能冠绝当世罕有人及,政治天赋也已经点满,深切明白世家门阀之存在看似巩固了天下根基,实则门阀之利益必然凌驾于帝国利益之上,只要门阀存在一日,帝国便永远存在分崩离析之风险。
门阀之祸,深入根基,不可调和。
……
身后脚步响动,李绩转过身,见到面色隐隐激动的房俊,无声的笑了笑,伸出手拍了拍房俊的肩膀,温声道:“此间之事,非你所能左右,还是速速回去长安为好,当前局势变幻莫测,莫要因为一时之疏忽大意,导致抱憾终生。”
房俊深深体会着这句话当中的意味,缓缓颔首,道:“既然如此,那在下便先行告辞。哦,李思文这厮如今身为东宫六率之副将,独领一军,作战勇猛战功赫赫,太子殿下甚为青睐。”
自叛军起兵之日,东宫六率便一直面对十倍于己之敌军艰苦奋战,减员严重却死战不退,斗志始终旺盛,堪称太子的左膀右臂,立下汗马功劳。与此同时,李思文、程处弼、屈突诠、秦怀道等人自然被太子视为肱骨,可以想见,只要东宫能够渡过此番危难,以太子之性格,这些人都将被逐一叙功,不仅升官进爵不在话下,一生一世都将屹立于权力中枢。
前程似锦。
李绩笑了笑,淡然道:“遭逢乱世,大丈夫自当功名马上取,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什么样的造化不仅要自己双手去争取,更要听天由命,毕竟战阵之上刀枪无眼,纵然身为一军之统帅,也有可能被一支冷箭取走性命……回去告诉他,父祖的爵位功勋不足为恃,唯有自己一刀一枪拼回来的功勋,才是安身立命之根本。”
这番话看似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许,却依旧没有透露半分李绩本人的倾向……
房俊抱拳施礼:“如此,在下这便告辞。”
“嗯。”
李绩颔首,依旧背负双手,身形如标枪一般停止,浑身上下洋溢着军人气息,叮嘱道:“此番你在雁翎关伏杀长孙安业,消息必然已经传回长安,长孙无忌岂肯善罢甘休?他必然算准你回程之路线予以伏杀,为长孙安业报仇,所以你定要多加小心,切勿轻忽大意,免得丢了性命。”
由洛阳前往长安,关陇军队早已控制了潼关,所以长孙安业可由“南北崤道”从容行走,但房俊却只能由商於古道原路返回。如此,长孙无忌自可从容布置兵卒于房俊必经之路设下埋伏,予以截杀。
房俊深以为然,只看长孙无忌宁肯违抗朝廷律令,亦要将长孙安业自岭南流放途中召回,便知对其有多么器重。虽然一直使其幽居府邸,不见受用,但此时派遣长孙安业前来说服李绩,岂不正说明其在长孙无忌心中之地位?
这样一个好帮手又是亲弟弟惨死于房俊刀下,长孙无忌不发疯才怪,派兵半途截杀自己,实在是理所应当……
然而联结关中、洛阳的道路就那么两条,走“南北崤道”就要一路穿越函谷关、潼关,等如一头扎进叛军大营之内,周边几十倍于己的叛军围剿截杀,必死无疑。
相比之下,商於古道地势更为险要,也更为狭窄,纵有庞大兵力也难以铺陈,顶了天也只能派遣一支精锐军队,半途设伏予以截杀。
关陇有什么精锐军队?若是十几二十年前,历经战阵南征北讨的关陇兵卒血染征袍,个顶个都是久历战阵的悍卒,想要从中挑选一支以一当十的精锐简直不要太容易。然而时过境迁,二十年养尊处优的奢靡生活早已磨灭了关陇兵卒身上的悍勇之气,如今的关中子弟除去十六卫当中的府兵之外,余者非但难言精锐,甚至不堪一击。
否则也不会造成眼下叛军以数倍甚至十数倍之兵力优势,亦无法撼动东宫六率之尴尬局面……
房俊有自信,能够率领麾下亲兵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一路杀回长安。
他冲着李绩再次施礼,道:“英国公保重。”
转身大踏步离去,来到营地之外与自己的亲兵汇合,一路打马疾驰,按照原路沿着洛水溯流而上,直奔商於古道。
李绩站在原地目送房俊远去,目光深邃,不知想着什么。待到身后响动,他回身看去,却是诸遂良自那座小帐篷中探出头来,四目相对,对他微微颔首,似乎喊他过去。
李绩走到帐门外,深吸口气,整理一下衣冠,面容凝肃,这才迈步而入。
寒风吹动旌旗,烈烈招展,可见到中军大帐以及这座停放棺椁的帐篷旁边,还紧挨着一座小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