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锦绣小福女 第194章 掩护
“是讲完了啊。但我还有狄仁杰的故事,宋慈的故事,刘墉的故事。”明悠悠掰着手指头数着,只要她想,就有好多好多嘿嘿嘿。
“怎么还换名字了?”封旭不解道,“一直讲包公的故事多省事,同一个主人公,读者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那不一样的,”明悠悠摇头道,“故事背景不同了,重新讲一个才有趣。我跟你说,狄仁杰那里面还有个女皇帝呢。”
封旭和卢泰都惊奇的不得了,“那你先跟我们讲点儿,看看是不是和包公那个一样精彩。”
郑焕却略有些担忧地望着兴致勃勃开始摆龙门阵的明悠悠,他有心想要提醒,却最终什么都没有说。
他沉思一番,回到房间拿起笔开始给他的叔父,也就是现在的爹写信。
叔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京城,所以他对这位名义上的父亲很陌生。
家族里也有一些这位叔父的传闻,不过不是怎么好听,都说他耽于享乐,不走正途,曾经把郑焕的祖父气的半死,然后被赶出了家门。
但是上次匆匆见面的时候,留给几人的印象倒是不错,觉得叔父举止潇洒,言语豁达,甚至还有些侠士的风范。
卢泰求祖父帮着调查了一下,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叔父喜爱游历于名山大川,与几位着名的高僧道士皆是好友,他在文士圈儿中也有一定的声望,被评价为有魏晋之风。
卢泰很感慨,“这怕是你们家里最厉害的人了吧,原先那些传闻是不是你爹故意散布的,因为嫉妒人家?
封旭也道:“说不定你爹把你过继给他,竟是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
叔父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来一封信,郑焕也会在随后回一封,今天是他第一次主动写信。
他想求叔父帮忙寻找一些书籍,特别是那些流传于民间,难登大雅之堂的神仙志怪小说。
他把《包公案》的书稿也一同寄了去,言明是为写作寻找灵感,所求之书不必言辞优雅,只要内容新奇即可。
叔父的回复很迅速,一段时日之后,一个大大的箱子就被送了过来。
郑焕打来翻了翻,书籍有新有旧,有的扉页上盖着收藏者的印章,印章上一般刻有名字和籍贯,粗粗看下来,这些书竟来自好几个地方。
郑焕有些惊讶,短短时日,这是让多少人帮着收书了,看来叔父的人脉不一般啊。
他把书籍规整好,打开箱子里单独放置的一个包裹,里面有一封厚厚的信。
叔父在信中说有些话本的内容过于粗鄙,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来看,他就把里面的新奇之处做了整理,寄给几人当做参考。
信是用中字写的,又用小字在旁作了注释,给郑焕讲了其中的典故和他自己的见解,看得出十分用心。
郑焕细细读完,小心地重新叠好,与之前的信件一起放入专门的盒子里。
他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再看向那一箱子的书籍时,心里踏实了不少,有这些话本掩人耳目,他们就算再写出几本构思独特的小说来,也能说得过去了吧。
郑焕轻快地走出房门,一眼就看到封旭拿着粑粑,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你少吃点儿,”他皱眉道,“玉香她们要卖钱的。”
“没事没事,今天随便吃,敞开了吃,”玉香笑着给郑焕也递过来一大块,“我们要搬到山下来住了,今天就动工盖房子,这些粑粑是送给大家求喜庆的。”
郑焕很惊讶,“不是说老人们很难说服,想要他们同意,最早也要明年春天了吗?你阿爹是怎么做到的?”
“这回可不是我阿爹的本事,连我们的也不是,”玉香笑的很灿烂,她抱起一个三四岁在地上乱跑的小娃,“怕是和这小家伙有关呢。”
上次首领从陶县令那里喝酒回来之后,立刻就安排各家轮流去下关村去卖东西,大家一开始怯怯的,聚在一起不敢和其他人说话,更不敢开口大声叫卖。
郭村长一看,便安排几个能说会道的年轻人过来找他们聊天,帮着卖货,一来二去的大家也就熟悉了起来。
等中午太阳大,官道上没什么人经过的时候,下关村的村民就热情邀请寨子人去自家做客,吃点东西休息休息。
寨子人大多都是第一次来到山下村子,一时新鲜的不得了。
下关村的人赚钱了之后,很多家都翻盖了新房,郭村长又带着大伙儿新修了路面,村子干净整洁,处处种着花花草草,让寨子的人看的惊叹不已。
他们见院子里只有奶娃娃在席子上乱爬,大孩子都看不见,不禁好奇道:“其他孩子呢?”
下关村媳妇们笑道:“都送学堂去了,孩子们不在,家里立时就清净了,我们也能松快松快。”
正说着,一阵敲锣声响起,不一会儿就见一群孩子哇啦哇啦地跑回各家,嘴里还喊道:“娘,娘,我饿死了,咱家饭好了没?”
“得了,讨债的回来了,”媳妇们笑着起身,每人拉住寨里的一两个媳妇道,“来我家吃饭吧,都是现成的,热热就能好。”
寨里媳妇挣脱不过,脸红地被拉着向前走,后面跟着一个脸更红的丈夫。
他们看到背着小书包回来的,不仅有男孩子,还有不少女孩,惊讶道:“女娃也能上学?”
“是啊,”媳妇笑道,“陶大人特意让建了两间学堂,一个就是给女娃们准备的。你看我家大妞,可比她榆木脑袋的哥哥有出息多了,回回考试都拿第一,上次还得了奖励的两斤肉回来呢。”
寨子媳妇听呆了,“几个孩子都去上学,你家得交不少钱吧。”
“不多不多,原本就是两个村一起分摊的,”村里媳妇笑得特别开心,“后来为了让大齐那边过来的孩子也能跟着上,陶大人干脆就把先生的月钱从县衙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花费的极少。”
饭食摆上来,孩子匆匆吃了两口,抓起一个馒头就往外走。
“不好好吃饭干什么去?坐好了吃完再动弹。”村里媳妇敲着桌子怒道。
“怎么还换名字了?”封旭不解道,“一直讲包公的故事多省事,同一个主人公,读者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那不一样的,”明悠悠摇头道,“故事背景不同了,重新讲一个才有趣。我跟你说,狄仁杰那里面还有个女皇帝呢。”
封旭和卢泰都惊奇的不得了,“那你先跟我们讲点儿,看看是不是和包公那个一样精彩。”
郑焕却略有些担忧地望着兴致勃勃开始摆龙门阵的明悠悠,他有心想要提醒,却最终什么都没有说。
他沉思一番,回到房间拿起笔开始给他的叔父,也就是现在的爹写信。
叔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京城,所以他对这位名义上的父亲很陌生。
家族里也有一些这位叔父的传闻,不过不是怎么好听,都说他耽于享乐,不走正途,曾经把郑焕的祖父气的半死,然后被赶出了家门。
但是上次匆匆见面的时候,留给几人的印象倒是不错,觉得叔父举止潇洒,言语豁达,甚至还有些侠士的风范。
卢泰求祖父帮着调查了一下,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叔父喜爱游历于名山大川,与几位着名的高僧道士皆是好友,他在文士圈儿中也有一定的声望,被评价为有魏晋之风。
卢泰很感慨,“这怕是你们家里最厉害的人了吧,原先那些传闻是不是你爹故意散布的,因为嫉妒人家?
封旭也道:“说不定你爹把你过继给他,竟是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
叔父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来一封信,郑焕也会在随后回一封,今天是他第一次主动写信。
他想求叔父帮忙寻找一些书籍,特别是那些流传于民间,难登大雅之堂的神仙志怪小说。
他把《包公案》的书稿也一同寄了去,言明是为写作寻找灵感,所求之书不必言辞优雅,只要内容新奇即可。
叔父的回复很迅速,一段时日之后,一个大大的箱子就被送了过来。
郑焕打来翻了翻,书籍有新有旧,有的扉页上盖着收藏者的印章,印章上一般刻有名字和籍贯,粗粗看下来,这些书竟来自好几个地方。
郑焕有些惊讶,短短时日,这是让多少人帮着收书了,看来叔父的人脉不一般啊。
他把书籍规整好,打开箱子里单独放置的一个包裹,里面有一封厚厚的信。
叔父在信中说有些话本的内容过于粗鄙,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来看,他就把里面的新奇之处做了整理,寄给几人当做参考。
信是用中字写的,又用小字在旁作了注释,给郑焕讲了其中的典故和他自己的见解,看得出十分用心。
郑焕细细读完,小心地重新叠好,与之前的信件一起放入专门的盒子里。
他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再看向那一箱子的书籍时,心里踏实了不少,有这些话本掩人耳目,他们就算再写出几本构思独特的小说来,也能说得过去了吧。
郑焕轻快地走出房门,一眼就看到封旭拿着粑粑,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你少吃点儿,”他皱眉道,“玉香她们要卖钱的。”
“没事没事,今天随便吃,敞开了吃,”玉香笑着给郑焕也递过来一大块,“我们要搬到山下来住了,今天就动工盖房子,这些粑粑是送给大家求喜庆的。”
郑焕很惊讶,“不是说老人们很难说服,想要他们同意,最早也要明年春天了吗?你阿爹是怎么做到的?”
“这回可不是我阿爹的本事,连我们的也不是,”玉香笑的很灿烂,她抱起一个三四岁在地上乱跑的小娃,“怕是和这小家伙有关呢。”
上次首领从陶县令那里喝酒回来之后,立刻就安排各家轮流去下关村去卖东西,大家一开始怯怯的,聚在一起不敢和其他人说话,更不敢开口大声叫卖。
郭村长一看,便安排几个能说会道的年轻人过来找他们聊天,帮着卖货,一来二去的大家也就熟悉了起来。
等中午太阳大,官道上没什么人经过的时候,下关村的村民就热情邀请寨子人去自家做客,吃点东西休息休息。
寨子人大多都是第一次来到山下村子,一时新鲜的不得了。
下关村的人赚钱了之后,很多家都翻盖了新房,郭村长又带着大伙儿新修了路面,村子干净整洁,处处种着花花草草,让寨子的人看的惊叹不已。
他们见院子里只有奶娃娃在席子上乱爬,大孩子都看不见,不禁好奇道:“其他孩子呢?”
下关村媳妇们笑道:“都送学堂去了,孩子们不在,家里立时就清净了,我们也能松快松快。”
正说着,一阵敲锣声响起,不一会儿就见一群孩子哇啦哇啦地跑回各家,嘴里还喊道:“娘,娘,我饿死了,咱家饭好了没?”
“得了,讨债的回来了,”媳妇们笑着起身,每人拉住寨里的一两个媳妇道,“来我家吃饭吧,都是现成的,热热就能好。”
寨里媳妇挣脱不过,脸红地被拉着向前走,后面跟着一个脸更红的丈夫。
他们看到背着小书包回来的,不仅有男孩子,还有不少女孩,惊讶道:“女娃也能上学?”
“是啊,”媳妇笑道,“陶大人特意让建了两间学堂,一个就是给女娃们准备的。你看我家大妞,可比她榆木脑袋的哥哥有出息多了,回回考试都拿第一,上次还得了奖励的两斤肉回来呢。”
寨子媳妇听呆了,“几个孩子都去上学,你家得交不少钱吧。”
“不多不多,原本就是两个村一起分摊的,”村里媳妇笑得特别开心,“后来为了让大齐那边过来的孩子也能跟着上,陶大人干脆就把先生的月钱从县衙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花费的极少。”
饭食摆上来,孩子匆匆吃了两口,抓起一个馒头就往外走。
“不好好吃饭干什么去?坐好了吃完再动弹。”村里媳妇敲着桌子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