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 第383章 秦国历代君主11
热门推荐:
贫道的人生,一眼望不到头啊
领主种田:靠的竟是魔动力
生灵之愿
诡异迷案
这个系统有点随便
被气死后,我成了天命大反派系统
众灵之上
震惊!京圈太子爷是个恋爱脑
重生不舔绿茶,反手表白宝藏校花
秦献公七年(前378年),秦献公建立商市,具体措施未有明确记载。据推测,可能包括制定交易原则、规范度量衡、划定市场位置、明确交易时间等一系列内容,称为“初行为市”。其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发展和管理工商业,在流通领域征收营业税,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初行为市”,在法律层面正式承认了商人具有自由民的独立地位,允许进行商品自由交易,促进了封建关系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上关于对秦献公的评价。
战国时期吕不韦: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吕氏春秋·卷第二十四·不苟》)
西汉司马迁: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杨宽:秦献公即位后,推行一系列之改革,元年止从死,二年徒治栎阳,六年初县蒲、蓝田、善明氏,七年初行为市,十年为户籍相伍。盖仿效魏之法制而有所改革,开此后商鞅变法之先路。(《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甘肃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祝中熹:秦献公即位于秦国的衰落期。长达30年的流亡或至少政治上被边缘化的经历,培养了他的意志和判断力。他清醒地把握当时列国纷争的大势,熟悉秦国的社会实情,了解民众的愿望,故掌国后能兴利除弊,施行改革,引导秦国走出国弱政乱的低谷,军事上也逐渐恢复了强势,为孝公时代的辉煌铺平了道路。从各方面看,献公都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胆识、有魄力、手段硬朗、敢于开创新局面的国君。(《论秦献公》)
对于秦献公的名字,《吕氏春秋》称为“连”,东汉高诱注称:“公子连一名元。”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称“名师隰”,清代毕沅以为“殆据《世本》”。清代梁玉绳称:“秦献公亦谥‘元’,故《史记索隐》作‘元献公’,《越绝书》称‘元王’,非别名元也。”杨宽则认为“连或即师隰之合音”。
对于秦献公的卒年,《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称:“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二十四年,献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岁矣。”认为“献公卒,孝公立”在秦国、魏国少梁之战的第二年(前361年)。《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则称:“〔魏惠王〕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秦献公卒,子孝公立。”以为战少梁与秦献公卒,同在魏惠王九年,亦即同在秦献公二十三年(前362年)。对此,杨宽认为秦献公乃杀秦出公而继立,当未逾年改元,而《秦本纪》既按“逾年改元”之例记事,又按“立年改元”之例记其卒,因而误差一年,当以《魏世家》为是,即秦献公卒年当为未逾年改元之二十四年,亦即逾年改元之二十三年(前362年)。
秦出公(公元前389或388年—公元前385年),嬴姓,名昌,又称秦少主,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2年(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史上又名秦出子。公元前387年,秦后惠公死,秦出公即位,时方二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元前385年左庶长菌改发动政变,杀秦出子及其母,迎秦灵公嬴肃太子公子师隰回国。自秦厉共公嬴刺(公元前477年—公元前443年在位)之后,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
秦出公(公元前389或388年—公元前385年),又称秦少主,嬴姓,名昌,秦惠公嬴仁之子,秦惠公十二年(公元前388年,一说十一年即公元前389年),秦出公出生。
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秦出公继位。秦出公继位时年幼,由其母秦小主夫人主持朝政。秦小主夫人重用宦官,贤臣心中不悦纷纷隐居,百姓忧郁埋怨议论纷纷,流亡在魏国的秦献公嬴师隰得知消息后就想返回秦国。秦献公及其随从来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以东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秦献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由菌改迎立回国。秦小主夫人派军队捉拿秦献公,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倒向秦献公。
秦出公二年(公元前385年),秦献公与哗变军队到达秦国首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区南),秦小主夫人自杀(一说被杀),秦出公被杀,母子尸体被丢进深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出公自杀,葬于雍,然秦出公不过三、四岁,于理不合)。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秦出公死后,秦献公嬴师隰正式继位。
《史记·秦本纪》作秦出子,原文如下:惠公卒,出子立。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惠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88年),秦出公出生。
公元前386年,秦出公2岁时继位,由其母秦小主夫人主持朝政。秦献公嬴师隰及其随从来到秦、郑两国交界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秦献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由庶长改迎立回国。秦小主夫人派军队捉拿秦献公,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倒向秦献公。
秦出公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国群臣发动政变,将秦小主夫人和秦出公杀死后沉入河中(一说秦小主夫人为自杀),迎立秦献公继位。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嬴姓,名渠梁,亦称秦平王。秦献公之子,秦惠文王之父。战国时期的秦国第二十五位国君。
秦孝公二十一岁时即位,颁布“求贤令”,吸纳天下各国人才,并招揽到商鞅等大才,秦孝公积极支持商鞅变法,经过商鞅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前346年,秦孝公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前341年,秦军攻打魏国西鄙。次年,秦孝公在商鞅策划下复攻魏,欲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成帝王之业。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安葬于弟圉。
秦孝公较为彻底地完成了对秦国的封建体制改革和封建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为其后代秦始皇嬴政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
秦献公四年(公元前381年),秦孝公出生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 (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休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
求贤纳才
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后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着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同年,秦孝公两路出兵,向东围攻陕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而赵、韩两国也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攻打秦国。 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
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 公元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国女子,与秦国联姻。 秦孝公七年(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
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为: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公元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 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早在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多次战争,其中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三场战役中取得胜利。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 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齐军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 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击败, 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 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 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 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于前350年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于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 ,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
历史上关于对秦献公的评价。
战国时期吕不韦: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吕氏春秋·卷第二十四·不苟》)
西汉司马迁: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杨宽:秦献公即位后,推行一系列之改革,元年止从死,二年徒治栎阳,六年初县蒲、蓝田、善明氏,七年初行为市,十年为户籍相伍。盖仿效魏之法制而有所改革,开此后商鞅变法之先路。(《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甘肃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祝中熹:秦献公即位于秦国的衰落期。长达30年的流亡或至少政治上被边缘化的经历,培养了他的意志和判断力。他清醒地把握当时列国纷争的大势,熟悉秦国的社会实情,了解民众的愿望,故掌国后能兴利除弊,施行改革,引导秦国走出国弱政乱的低谷,军事上也逐渐恢复了强势,为孝公时代的辉煌铺平了道路。从各方面看,献公都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胆识、有魄力、手段硬朗、敢于开创新局面的国君。(《论秦献公》)
对于秦献公的名字,《吕氏春秋》称为“连”,东汉高诱注称:“公子连一名元。”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称“名师隰”,清代毕沅以为“殆据《世本》”。清代梁玉绳称:“秦献公亦谥‘元’,故《史记索隐》作‘元献公’,《越绝书》称‘元王’,非别名元也。”杨宽则认为“连或即师隰之合音”。
对于秦献公的卒年,《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称:“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二十四年,献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岁矣。”认为“献公卒,孝公立”在秦国、魏国少梁之战的第二年(前361年)。《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则称:“〔魏惠王〕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秦献公卒,子孝公立。”以为战少梁与秦献公卒,同在魏惠王九年,亦即同在秦献公二十三年(前362年)。对此,杨宽认为秦献公乃杀秦出公而继立,当未逾年改元,而《秦本纪》既按“逾年改元”之例记事,又按“立年改元”之例记其卒,因而误差一年,当以《魏世家》为是,即秦献公卒年当为未逾年改元之二十四年,亦即逾年改元之二十三年(前362年)。
秦出公(公元前389或388年—公元前385年),嬴姓,名昌,又称秦少主,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2年(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史上又名秦出子。公元前387年,秦后惠公死,秦出公即位,时方二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元前385年左庶长菌改发动政变,杀秦出子及其母,迎秦灵公嬴肃太子公子师隰回国。自秦厉共公嬴刺(公元前477年—公元前443年在位)之后,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
秦出公(公元前389或388年—公元前385年),又称秦少主,嬴姓,名昌,秦惠公嬴仁之子,秦惠公十二年(公元前388年,一说十一年即公元前389年),秦出公出生。
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秦出公继位。秦出公继位时年幼,由其母秦小主夫人主持朝政。秦小主夫人重用宦官,贤臣心中不悦纷纷隐居,百姓忧郁埋怨议论纷纷,流亡在魏国的秦献公嬴师隰得知消息后就想返回秦国。秦献公及其随从来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以东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秦献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由菌改迎立回国。秦小主夫人派军队捉拿秦献公,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倒向秦献公。
秦出公二年(公元前385年),秦献公与哗变军队到达秦国首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区南),秦小主夫人自杀(一说被杀),秦出公被杀,母子尸体被丢进深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出公自杀,葬于雍,然秦出公不过三、四岁,于理不合)。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秦出公死后,秦献公嬴师隰正式继位。
《史记·秦本纪》作秦出子,原文如下:惠公卒,出子立。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惠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88年),秦出公出生。
公元前386年,秦出公2岁时继位,由其母秦小主夫人主持朝政。秦献公嬴师隰及其随从来到秦、郑两国交界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秦献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由庶长改迎立回国。秦小主夫人派军队捉拿秦献公,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倒向秦献公。
秦出公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国群臣发动政变,将秦小主夫人和秦出公杀死后沉入河中(一说秦小主夫人为自杀),迎立秦献公继位。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嬴姓,名渠梁,亦称秦平王。秦献公之子,秦惠文王之父。战国时期的秦国第二十五位国君。
秦孝公二十一岁时即位,颁布“求贤令”,吸纳天下各国人才,并招揽到商鞅等大才,秦孝公积极支持商鞅变法,经过商鞅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前346年,秦孝公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前341年,秦军攻打魏国西鄙。次年,秦孝公在商鞅策划下复攻魏,欲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成帝王之业。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安葬于弟圉。
秦孝公较为彻底地完成了对秦国的封建体制改革和封建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为其后代秦始皇嬴政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
秦献公四年(公元前381年),秦孝公出生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 (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休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
求贤纳才
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后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着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同年,秦孝公两路出兵,向东围攻陕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而赵、韩两国也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攻打秦国。 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
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 公元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国女子,与秦国联姻。 秦孝公七年(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
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为: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公元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 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早在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多次战争,其中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三场战役中取得胜利。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 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齐军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 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击败, 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 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 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 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于前350年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于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 ,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