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1627章 清三代
热门推荐:
白明微风轻尘
被养子害死后,她重生在临盆当日
穿越不慌,她有全能师姐互帮
东安小吏
四合院之再启人生
恭喜王爷,王妃一胎三宝后改嫁了
被逼做通房?我转身嫁渣男他爹
朝来惊春蛰
古今超市,饲养美强惨将军夜夜来
第1627章 清三代
安思远应该是理解“魏晋风范”这个词的,所以一老一小两人这顿饭就吃得有些刻意,两人都想表现如谢安那样“我不能让你看出我心里的紧张和兴奋”,但是刀叉碰触在盘子上的声音和略显急促的进食速度,却与谢安过门时碰坏的屐齿一样,难免会破坏这样的装逼犯儿。
不过两人都默契地没有提出这一茬,草草吃完这么一顿“装逼饭”,接着进入各自的鉴藏环节。
有了四个明代杯儿给安思远把玩,老爷子就已经看不上清三代的杯子了。
不过老爷子看不上,不代表周至不感冒。
三代瓷器周至收藏了不少的精品,但是作为“螺丝壳里做道场”的顶级工艺品,周至也只拥有从法王寺慈相大师那里得到的两套雍正朝斗彩三多马蹄杯。
那两套杯子一套是纯仿造成化的寄托款,杯子上是寿桃,佛手,石榴;另一套虽然底部还是写着大明成化年制的寄托款,但图案其实已经是雍正工匠的自创,杯子上的图案是柿子,枇杷,荔枝。
工匠们很自觉,避开了最难模仿的成化姹紫。
那两套杯子周至非常喜欢,经常拿出来把玩。
然而那两套杯儿和现在周至面前的这一批比起来,又差了一个档次。
底部落款为“大清康熙年制”的杯子有三个,杯体都是轻巧胎薄如纸,雪白莹润,达到了只见其釉而不见其胎的程度。一面以精致的五彩,描绘当月的花卉一种,配以丛石草木、飞禽小虫;另一面以青花题写相配的唐人名诗佳句,并钤一青花“赏”字方印,底圈足内落双行六字年号款。
这种精心设计、精巧迷人的杯子,结合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四种艺术于一身,富有浓郁的文人艺术气息,仅从审美角度和精细程度来看,工艺的水平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成化五彩。
康熙十九年,康熙皇帝下令景德镇恢复御窑厂,开始研制新风格的各种瓷器,到了二十五年,景德御窑厂为宫廷烧制一套十二个杯子,每个杯子上配置一种应时花卉,并题上相应的诗句,这是瓷器史上第一次把“诗、书、画、印”同时加诸在同一件瓷器上,而且瓷器还是如此的精细小巧,这就是康熙大名鼎鼎的“十二月花神杯”。
三只康熙的杯子应该是康熙朝官窑烧造出来的诸多十二花神杯里的三只,一只是“兰花”花神杯,背面题诗为“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一只是“牡丹花”花神杯,背面题诗为:“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第三只是“莲花”花神杯,背面题诗为:“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三只杯子都是倒置的铃铛形,因此它们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做康熙斗彩十二花神铃铛杯。
这三只杯子已经完全脱离了明代斗彩小杯的审美约束,从构图风格来看非常的疏朗清新,大量留白,在主题花卉纹饰四周未采取任何边饰、锦地等装饰,显著地受到了清初著名花鸟画家恽南田的影响。
在绘画技法上,传统五彩采用的是平涂法,使用色料平均拓涂,这就造成了“叶无侧反”的简单现象。
但是到了康熙十二月花卉杯上,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渲染之法,开始对图案的明暗层次尝试处理。
花头上设色较深,然后由花头向花心逐渐减淡。而在枝干、花叶、山石的穿插上还明显地借鉴了透视方法。从视觉效果上看,更加的真实自然。
这种处理色调的方法可以说是受到西洋油画技法的影响;欧洲人自明代中晚期开始即纷至沓来,能够深入中国内陆者绝大多数为传教士,他们带来了与中华传统文化很不相同的各类美术制品,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日益加深的影响。
康熙的求知欲很强烈,他邀请了很多西方传教士为自己讲解西学,鼓励西画创作并引进西洋画师,一时间开创东西方美术交流与融合,而这种风格也延续到了瓷器的制作上。
但是传统的瓷器审美却没有丢,这个时期釉下青花的运用,已经不在承担明代青花斗彩的“筋骨”部分,而是在青花工艺能够做到“墨分五彩”之后,变成了杯子前景花卉五彩图案模糊的背景衬托,成了石影,竹影,树影,营造除了一种摄影技术上常用的“背景模糊”技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绘画主题,堪称绝妙。
花神杯的价值无非在于两点:第一,花神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艺术造诣很高,蕴含文人情怀;第二,花神杯一套十二只,凑齐一套相当困难。
但是到现在为止,人们还没有将之热捧起来,像现在这三只杯子,一个的拍卖价格也就二十万港币左右,压根不能和安思远正在欣赏的那四只相比。
主要原因就是存世量相当大,光完全成套的,据周至所知首都故宫博物院就有好几套。
最搞笑的是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故宫博物院为了加强各地方博物馆的藏品档次,曾调拨过一批文物给地方博物馆,其中的主角便是既方便运输,又能够充分体现出品质格调的花神杯。
蜀省博物院就是因此捞到了一套完整的十二月花卉诗句杯,此外鄂省博物馆、津门博物馆、冀省博物院、滇省博物馆和汴梁博物馆等,都分到了成套或部分的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除了上述地方,南京博物院还有收藏了一套相当特殊的青花十二月花卉杯,最初专家们认为它是“漏彩”,也就是本来要二次上色烧造的,结果不知道处于什么原因漏掉了后续环节,最近才被新的论点所推翻,认为从构图完整性来看,那是一套本身就是要烧造成青花瓷,估计是康熙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而让御窑厂特别烧造的。
而散落在民间的零散的花神杯数量无法统计,不过民间要靠自身力量收集成套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基本上出现在拍卖会上的,都是单只或成对。
但是接下来一对儿雍正的小杯子,就不一样了,虽然年代比康熙晚出,然而价值远超那三只花神杯。
安思远应该是理解“魏晋风范”这个词的,所以一老一小两人这顿饭就吃得有些刻意,两人都想表现如谢安那样“我不能让你看出我心里的紧张和兴奋”,但是刀叉碰触在盘子上的声音和略显急促的进食速度,却与谢安过门时碰坏的屐齿一样,难免会破坏这样的装逼犯儿。
不过两人都默契地没有提出这一茬,草草吃完这么一顿“装逼饭”,接着进入各自的鉴藏环节。
有了四个明代杯儿给安思远把玩,老爷子就已经看不上清三代的杯子了。
不过老爷子看不上,不代表周至不感冒。
三代瓷器周至收藏了不少的精品,但是作为“螺丝壳里做道场”的顶级工艺品,周至也只拥有从法王寺慈相大师那里得到的两套雍正朝斗彩三多马蹄杯。
那两套杯子一套是纯仿造成化的寄托款,杯子上是寿桃,佛手,石榴;另一套虽然底部还是写着大明成化年制的寄托款,但图案其实已经是雍正工匠的自创,杯子上的图案是柿子,枇杷,荔枝。
工匠们很自觉,避开了最难模仿的成化姹紫。
那两套杯子周至非常喜欢,经常拿出来把玩。
然而那两套杯儿和现在周至面前的这一批比起来,又差了一个档次。
底部落款为“大清康熙年制”的杯子有三个,杯体都是轻巧胎薄如纸,雪白莹润,达到了只见其釉而不见其胎的程度。一面以精致的五彩,描绘当月的花卉一种,配以丛石草木、飞禽小虫;另一面以青花题写相配的唐人名诗佳句,并钤一青花“赏”字方印,底圈足内落双行六字年号款。
这种精心设计、精巧迷人的杯子,结合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四种艺术于一身,富有浓郁的文人艺术气息,仅从审美角度和精细程度来看,工艺的水平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成化五彩。
康熙十九年,康熙皇帝下令景德镇恢复御窑厂,开始研制新风格的各种瓷器,到了二十五年,景德御窑厂为宫廷烧制一套十二个杯子,每个杯子上配置一种应时花卉,并题上相应的诗句,这是瓷器史上第一次把“诗、书、画、印”同时加诸在同一件瓷器上,而且瓷器还是如此的精细小巧,这就是康熙大名鼎鼎的“十二月花神杯”。
三只康熙的杯子应该是康熙朝官窑烧造出来的诸多十二花神杯里的三只,一只是“兰花”花神杯,背面题诗为“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一只是“牡丹花”花神杯,背面题诗为:“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第三只是“莲花”花神杯,背面题诗为:“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三只杯子都是倒置的铃铛形,因此它们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做康熙斗彩十二花神铃铛杯。
这三只杯子已经完全脱离了明代斗彩小杯的审美约束,从构图风格来看非常的疏朗清新,大量留白,在主题花卉纹饰四周未采取任何边饰、锦地等装饰,显著地受到了清初著名花鸟画家恽南田的影响。
在绘画技法上,传统五彩采用的是平涂法,使用色料平均拓涂,这就造成了“叶无侧反”的简单现象。
但是到了康熙十二月花卉杯上,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渲染之法,开始对图案的明暗层次尝试处理。
花头上设色较深,然后由花头向花心逐渐减淡。而在枝干、花叶、山石的穿插上还明显地借鉴了透视方法。从视觉效果上看,更加的真实自然。
这种处理色调的方法可以说是受到西洋油画技法的影响;欧洲人自明代中晚期开始即纷至沓来,能够深入中国内陆者绝大多数为传教士,他们带来了与中华传统文化很不相同的各类美术制品,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日益加深的影响。
康熙的求知欲很强烈,他邀请了很多西方传教士为自己讲解西学,鼓励西画创作并引进西洋画师,一时间开创东西方美术交流与融合,而这种风格也延续到了瓷器的制作上。
但是传统的瓷器审美却没有丢,这个时期釉下青花的运用,已经不在承担明代青花斗彩的“筋骨”部分,而是在青花工艺能够做到“墨分五彩”之后,变成了杯子前景花卉五彩图案模糊的背景衬托,成了石影,竹影,树影,营造除了一种摄影技术上常用的“背景模糊”技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绘画主题,堪称绝妙。
花神杯的价值无非在于两点:第一,花神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艺术造诣很高,蕴含文人情怀;第二,花神杯一套十二只,凑齐一套相当困难。
但是到现在为止,人们还没有将之热捧起来,像现在这三只杯子,一个的拍卖价格也就二十万港币左右,压根不能和安思远正在欣赏的那四只相比。
主要原因就是存世量相当大,光完全成套的,据周至所知首都故宫博物院就有好几套。
最搞笑的是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故宫博物院为了加强各地方博物馆的藏品档次,曾调拨过一批文物给地方博物馆,其中的主角便是既方便运输,又能够充分体现出品质格调的花神杯。
蜀省博物院就是因此捞到了一套完整的十二月花卉诗句杯,此外鄂省博物馆、津门博物馆、冀省博物院、滇省博物馆和汴梁博物馆等,都分到了成套或部分的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除了上述地方,南京博物院还有收藏了一套相当特殊的青花十二月花卉杯,最初专家们认为它是“漏彩”,也就是本来要二次上色烧造的,结果不知道处于什么原因漏掉了后续环节,最近才被新的论点所推翻,认为从构图完整性来看,那是一套本身就是要烧造成青花瓷,估计是康熙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而让御窑厂特别烧造的。
而散落在民间的零散的花神杯数量无法统计,不过民间要靠自身力量收集成套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基本上出现在拍卖会上的,都是单只或成对。
但是接下来一对儿雍正的小杯子,就不一样了,虽然年代比康熙晚出,然而价值远超那三只花神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