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四百八十八章 这么简单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两千四百八十八章 这么简单

    “这个也有很大的可能。”周至说道:“史籍上记载‘罗罗一族,恋主尤盛’,奢香夫人是他们主人的祖先,在彝族核心地区,敢动她画像的人怕是真没几个。”

    “小苗!肘子!出来洗手吃面条了!”王老爷子在外头喊道。

    首都炸酱面给周至的印象曾经很一般,哪怕是首都饭店的,他都觉得真的很一般。

    直到吃到王老爷子制作的杂酱面,周至才感觉到了自己的孤陋寡闻。

    里边的细节相当的多。

    肉丁和五花肉丁要分先后来炸,一起下的话就可能五花肉丁的瘦肉干柴了,肥肉还油太多。

    又比如加葱,因为之后还需要长时间的炸制,所以葱很容易糊,最好的做法就是先用小火将葱放到香油或者鲜好花生油里去炸,之后再将炸焦的葱扔掉,用葱油继续加工。

    炒酱也有讲究,酱是两种,一种用黄豆做的干黄酱,一种是麸子做的甜面酱。老爷子吃东西认地方,吃酱一定买前门外六必居的、锦什坊街大鼎和的,或者阜成门外大葫芦的。

    还下令“或有损阙。概令补缀完好。应重装者,即付装潢。”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最搞笑的是朱元璋,除了内库发现的几幅“正相”面相雍容端庄,颇具帝王之相外,民间的真就是按照传说里的来,猪腰子脸猪婆龙脸齐飞,估计朱元璋本人见了都得暴跳如雷那种。

    王老爷子的意思,自然是说这幅奢香夫人的画像,与绘制明初帝王正相的画家,是同一批人。

    老爷子的炸酱面就是如此,直接改变了周至对北京美食的刻板印象,原来炸酱面可以这么好吃!“这面条真好吃!”因为吃得爽快,麦小苗的嘴角两边也被面条涂上了酱料,看着还真有点像一只小猫了:“肘子!这个你没做给我吃过呢?”

    “白案可是我的苦手……哦,白案是烹饪术语,就是用麦面淀粉制作美食的功夫。”周至也在呼噜呼噜地刨着面条:“这是中国淮河秦岭以北地区人民的强项,我们那个地方,实话实说要差一些。”

    为此还有一道顺口溜:青豆嘴儿、香椿芽儿,焯韭菜切成段儿;芹菜末儿、莴笋片儿,狗牙蒜要掰两瓣儿;豆芽菜,去掉根儿,顶花带刺儿的黄瓜要切细丝儿;心里美,切几片儿,焯豇豆剁碎丁儿,小水萝卜带绿缨儿;辣椒麻油淋一点儿,芥末泼到辣鼻眼儿。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儿……

    “我现在突然觉得学文科也挺好的。”麦小苗认真地称赞道:“你们文科生做饭都好利害!”

    乾隆命人调查,发现它们是明清易代之后,由清室统一收贮在内务府库中,当时只被“视同寻常图绘”,几十年来无人问津,“尘封蛀蚀,不无侵损”。

    从此以后,这些画像就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南薰殿历代帝王后功臣像”。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这些如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历代帝王相中,明朝皇帝的肖像良莠不齐,其中王老爷子提到的几位,创作得极度精美,栩栩如生,而剩下的那些无论从制式还是绘制的精细程度,都无法和这几位相比。

    酱好了,接下来就是面码儿。

    但是这批画作并不完全,于是乾隆又命从民间寻找收集,结果当然是良莠不齐,也就是南薰殿奉藏的明代帝王相,除了六位画工精到绝伦,其余从民间收上来的就相当一般了。

    将两种酱按照一定比例放到碗里,还要用老黄酒调和,最后调成“酱糊”后才能用。

    乾隆十四年十月辛巳,在内务府库中发现了一批前朝留下的画像,这些画像以历代帝后的标准像为主,还杂以名臣圣贤,均描绘精致,内务府启奏中说道是“不似民间所为”。

    面条就是手擀面了,宽的叫“板儿条”,细的叫“一窝丝”。板条石状似绦带的宽面条,嚼起来筋道;“一窝丝”就是细面条,无论宽细,在制作方法上都是一样的。几个开锅浇入凉水以后捞出,喜欢过水的还要过水,喜欢吃锅挑的就直接进碗。

    炸酱的做法,是先把炒锅洗净烧干,然后把葱香油放在锅里烧热,剩下的调料只用一点葱白和姜末。

    乾隆很关心此事,认为自己德业昌盛,即使前朝的皇室陵寝都为之小心维护,况且这些图像“缣素未渝,冕旒秀发”,更不忍就随便弃之不顾,因此下令将这批图像统一装裱,并且详细指示了装裱的等次,用料,颜色等细节。

    “看着吓人,其实主要都是油污。”王老爷子见到两人进来,说出了鉴定意见:“大开门的宫院画,明初制式,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太祖成祖,以及仁宣英宪四宗的图形相似。”

    面码儿就是为面条配置的铺在面条上的菜蔬之类,蜀中称为“俏菜”,但是蜀中用的俏菜肯定是熟的,而老BJ甚至有生的。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王老爷子是京中文化圈儿里出了名的饕餮,他的很多菜式在大家心目中都是极品,而且老爷子涉猎很广,不管是昂贵的宫府菜,还是便宜的寻常面条,都有一大番的讲究,做出来的味道常常都是外边吃不到,让人倍感经验的味道。

    “呃……”这两种属性就没有必然关联的好吧,小苗你这是属于幸存者偏差了!美美的一碗杂酱面吃完,回到大房间里,三位老人家已经把画卷给鉴定完了。

    当时宫内专门负责修裱字画的单位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属于内务府,叫做“秘殿珠林”,用了一个多月,秘殿珠林将那批画装裱完成,并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

    然后码上面码儿,浇上炸酱,再来两瓣蒜,一碗正宗的首都炸酱面就做好了。

    其实原因就是故宫的帝王相,来源其实是多处。

    炸酱时用素油,顶好是小磨香油,其次是好花生油。

    乾隆还为此作了一篇《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刊刻于石,立在殿前,并且写了一首诗“写照应非古,羲轩谁所传,俨兹瞻日角,敬与保天全,暑雨宁侵幌,熏风尚入弦,睪然兴景仰,筹治勉勤干。”

    “修复方案想好没?”启老爷子问道,不过问得也比较随意。

    “主要就是去油,以及部分污渍,霉斑几乎没有,保存状态算是相当好的了。”

    “油污不是很难处理的吗?”麦小苗感到不解的问道:“我好像看过一个纪录片,是讲处理古画的。”

    “西方主要是油画,在油画的底子上处理油污难度要大一些。”周至说道:“不过我们中国的古画基本都使用的水溶性颜料,绘制完成后还要在表面加一层固化剂和隔离剂,用的是明矾之类的矿物,和油污的区别很大,因此去除起来并不难,用有机溶剂溶解,甚至可以用稀释洗洁精清洗,再浇热水,因为油比水清,很容易就清除了。”

    “这么简单?”